字词 |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注释】 不必:不一定能。 【赏析】 战国时期,燕国力量较弱,一度几乎被齐国所灭。燕昭王时,谦卑恭敬,锐意求贤,得到乐毅、邹衍、剧辛等一大批人才辅佐,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284年,燕昭王命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攻齐,连下70余城。然而,尚有两座城邑没有攻下时,昭王便去世了。惠王即位,中了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替换乐毅指挥军队。乐毅被迫逃往赵国,赵国封他为望诸君。齐国大将田单打败燕军,重新收回70余城。 惠王害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燕国战败之机攻打燕国,就写了一封信责难他。乐毅回了一长信,委婉地回答了惠王的责难。同时表明自己出奔赵国是为了“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决不会乘人之危做出不义的事情来。信中还说: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意思是:善于创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大将孙武、大夫伍子胥、太宰伯嚭的辅佐下,国力大增,便谋划攻打楚国。伍子胥献了“疲楚”之计:把吴国士兵分为三军,每次派一军去楚国边境袭扰,一军返回,一军出发。一连六年,使楚国士卒疲于奔走,消耗了大量实力。公元前506年,阖闾亲率大军发楚,千里奔袭,一举攻克楚国的都城郢。楚昭王差点成了俘虏。后来,公元前493年,为报父仇,吴王夫差(阖闾的儿子)伐越,大败越军,越王勾践求和。伍子胥反对议和,建议一举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十年之后,吴国最终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灭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 乐毅认为,吴王阖闾之所以能够打败强大的楚国,有了好的开始,是因为采纳了伍子胥的意见;阖闾的儿子之所以身死国灭,没有好的结果,是因为不听伍子胥的忠言。所以,善于创始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有好的结果。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名句】善作者不必①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注释】①不必:不一定。 【释义】善于做事的人不一定都干得成,开头干得好的人不一定坚持到最后。 【点评】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应该竭力避免。 参考文献 《战国策·燕策二》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名言: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注释: 作: 起始, 发起。成: 完成。 句意: 有善的发起, 不一定有善的完成; 有善的开始,不一定有善的结果。 《战国策·燕策二》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不必:不一定能。会做的不一定能圆满完成,有好的开头不一定能保证有好的结局。语见《战国策·燕策二》。 ☚ 高下在心。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