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善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善书

善书

明清曲艺曲种。起源有多说。一说起于清顺治年间“宣讲圣谕”;一说与宝卷的流传有关,是一种宗教劝化的说唱;一说明永乐年间已有“钦颁善书”的刊本,说唱善书由此而来。清道光以后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广泛流行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演出时常以“宣讲圣谕”或“高台教化”为号召。其较原始的演出形式为用方桌搭一高台,台上点香烛、供“圣谕”牌位,演唱者先按一定仪式行磕头礼,并在说唱前宣读十条“圣谕”。后通常无磕头一类礼仪,仅台上置方桌,供“圣谕”牌位,演员坐或站在桌旁,说唱故事内容,并有渔鼓、简板一类乐器击节。书目据说有三百六十馀个,如《四下河南》、《羊肚汤》、《鸡人血》、《蜜蜂记》等。

☚ 文书   鼓词 ☛
善书

善书

说唱类曲艺。主要流行于以汉川为中心的湖北省中部地区,抗战时期又传入重庆、万县等地。源于清顺治年间的“宣讲圣谕”。“宣讲圣谕”唱的是封建伦常一类故事。光绪时,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即唱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设义学、施茶水、恤孤贫等十大善行,劝人为善。从此称为“宣讲善书”、“说善书”,后简称“善书”。早期只在元宵节和中秋节时说唱,后逐渐成为经常性活动。20世纪30年代进入武汉城镇。1936年在汉口成立了“宣讲、评书联合公会”,发展到全盛时期。
善书通常以一人主讲、多人应答的形式演出,有问有答,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三种。答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答词演员既是“包袱”的制造者,又是“包袱”的揭示者,一句话,一个行动,常逗得听众哄堂大笑。要求演员做到“舌生花,口生香,脸生采,目生光”。唱腔以“宣腔”为主,与汉川早期的“独鼓书”有密切关系,具有深沉委婉、灵活多变等特点。其他有“丫腔”、“梭罗腔”、“流浪腔”、“哀思腔”等十余种,分别表现喜怨哀乐不同情绪。演员唱时,只拿一块醒木和折扇或手帕,没有乐器伴奏。善书曲目称为“案传”。据说宣讲官府判案材料的称“案”; 唱民间传说故事的称为“传”。

☚ 湖北渔鼓   潮州歌 ☛

拙笔←→能笔zhuō bǐ ← → néng bǐ

拙笔:不擅长书法的人。
能笔:擅长书法的人。
【例】 父亲虽是拙笔,儿子却是能笔。

好书

好书

善书
劝人为善的书:善书 阴骘文 阴隲文
可以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
典范的有权威的书:经(经典;经书;经传;~集;引~据典)
书籍,典籍:篇籍 篇简
丰富的宋元善本书:百宋千元
奉为典则的书籍:训典
最好的书:压卷(~之作)
珍贵难得的书:珍本 宝书 瑶检
珍贵罕见的书:秘籍 秘册 秘卷 秘本秘文 枕中鸿宝
道教秘籍的美称:蕊笈 蕊书 蕊简
神仙的秘籍:琅书 琅笈 琅简 琅函
珍藏的秘籍:玉册 玉策
古代遗传下来的稀少而珍奇的书籍或文字:灵文

另见:文章 作品 印刷

☚ 典籍   书多 ☛
善书

善书

流传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称汉川善书。相传由清代宣讲“圣谕”演变而来。清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逐渐被民间宣讲“十全大善”(主张孝敬父母、邻里友善、恤老怜贫、设立义学等内容)所代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1936年由乡间进入城市,初为一人,后发展为多人同台演(唱)讲。宣讲人叫“主案”,陪讲人叫“宣词” (又叫答词、宣对)。主案自始至终讲说故事,宣词则随主案所讲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善书的曲目叫做“案”或“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的谓之“传”(又名“书”)。唱词为十字上下句式,一韵到底。主腔为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支腔有〔大宣腔〕、〔小宣腔〕、〔流水宣腔〕。另有10余支杂牌小调与之穿插。原为徒歌形式,后加入丝弦伴奏。主要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窦娥冤》、《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件》等。


善书演唱形式

☚ 长阳南曲   湖北渔鼓 ☛
0000158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