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善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善书 善书明清曲艺曲种。起源有多说。一说起于清顺治年间“宣讲圣谕”;一说与宝卷的流传有关,是一种宗教劝化的说唱;一说明永乐年间已有“钦颁善书”的刊本,说唱善书由此而来。清道光以后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广泛流行于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演出时常以“宣讲圣谕”或“高台教化”为号召。其较原始的演出形式为用方桌搭一高台,台上点香烛、供“圣谕”牌位,演唱者先按一定仪式行磕头礼,并在说唱前宣读十条“圣谕”。后通常无磕头一类礼仪,仅台上置方桌,供“圣谕”牌位,演员坐或站在桌旁,说唱故事内容,并有渔鼓、简板一类乐器击节。书目据说有三百六十馀个,如《四下河南》、《羊肚汤》、《鸡人血》、《蜜蜂记》等。 ☚ 文书 鼓词 ☛ 善书 善书说唱类曲艺。主要流行于以汉川为中心的湖北省中部地区,抗战时期又传入重庆、万县等地。源于清顺治年间的“宣讲圣谕”。“宣讲圣谕”唱的是封建伦常一类故事。光绪时,被“十全大善”所代替,即唱孝敬父母、和睦乡里、设义学、施茶水、恤孤贫等十大善行,劝人为善。从此称为“宣讲善书”、“说善书”,后简称“善书”。早期只在元宵节和中秋节时说唱,后逐渐成为经常性活动。20世纪30年代进入武汉城镇。1936年在汉口成立了“宣讲、评书联合公会”,发展到全盛时期。 ☚ 湖北渔鼓 潮州歌 ☛ 拙笔←→能笔zhuō bǐ ← → néng bǐ拙笔:不擅长书法的人。 好书 好书善书 另见:文章 作品 印刷 ☚ 典籍 书多 ☛ 善书 善书流传于湖北汉川、天门、沔阳、潜江、孝感等地,其中以汉川最盛,故又称汉川善书。相传由清代宣讲“圣谕”演变而来。清道光年间,官家宣讲圣谕逐渐被民间宣讲“十全大善”(主张孝敬父母、邻里友善、恤老怜贫、设立义学等内容)所代替,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1936年由乡间进入城市,初为一人,后发展为多人同台演(唱)讲。宣讲人叫“主案”,陪讲人叫“宣词” (又叫答词、宣对)。主案自始至终讲说故事,宣词则随主案所讲故事情节,分扮各种角色。善书的曲目叫做“案”或“传”,合称“案传”,取材于官府判定了的案情故事谓之“案”,取材于民间故事的谓之“传”(又名“书”)。唱词为十字上下句式,一韵到底。主腔为宣腔,速度舒缓、节奏自由。支腔有〔大宣腔〕、〔小宣腔〕、〔流水宣腔〕。另有10余支杂牌小调与之穿插。原为徒歌形式,后加入丝弦伴奏。主要曲目有《四下河南》、《猛回头》、《窦娥冤》、《生死牌》等,新曲目有《双团圆》、《飞鸽案件》等。
☚ 长阳南曲 湖北渔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