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地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东临河南,西接湖北,与本省西安市、安康、渭南地区和河南省的南阳、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及湖北省郧阳地区共7个地市的14个县毗邻。介于东径108°34′至111°1′,北纬33°5′至34°24′之间。地区行署所在地商州市距省城西安138公里。区域东西长229公里,南北宽138公里,面积1.93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36%。其中耕地226万亩。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1990年底全区人口23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5万人,占93.2%,平均每万人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3.6人,高中文化程度的588人,初中文化程度的1950.7人。全区有19个民族,汉族占总数的99.5%;少数民族有蒙、回、壮、藏、苗、哈、维、侗、彝、瑶、满、朝鲜、土家等,回族最多,占总人口的0.45%。辖商州市和洛南、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6县1市,57个区,5个区级镇,331个乡,23个乡级镇,2861个村民委员会。 商洛地区系秦岭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秦岭主脊上的柞水县牛背梁,海拔2802.1米;最低处为商南县梳洗楼村丹江河谷地,海拔215.4米,川道坡塬区海拔一般为850米以下。商洛山岭由西向东延伸,镇安、柞水西部山地似掌心,从北往南依次排列的5条主要山脉:秦岭、蟒岭、流岭、鹘岭、新开岭如同手指,使全区地貌呈掌状谷岭地形。全区共有大小河流7.25万条,总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年平均总径流量64亿立方米,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1.3公里。其中流长10公里以上河流有240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64条,洛河、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洵河为境内5条主要河流。除洛河为黄河水系,其余均属长江水系。丹江为境内第一大河流,区内流长243公里,流域面积665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4%,年平均流量5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500立方米/秒。丹江源于商州市黑龙口的凤凰山,自西而东,流径商州市、丹凤、商南县,于商南县汪家店乡月亮湾出境入河南、湖北,注入汉江。东部属季风气候区,南部为亚热带气候,北部为暖温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摄氏12.5度,年平均降水量763.1毫米。年平均日照171天,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境内因山大沟深,海拔高度相差较大,地形复杂,故山地气候特征突出,各地光、热、水资源及气象灾害都有明显差异。夏季局部地区常有冰雹、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商洛地跨“两域”、“两带”,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资源丰富。地上有“绿色宝库”之称,地下有“黑色宝库”之称。境内宜林宜牧面积约230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0%。其中有林地1500万亩,占全省第4位。森林覆盖率为51.4%,活立木总蓄积量1705万立方米,为陕西省木材主要产区之一。共有林木树种83科、180属、435种。用材林主要树种有油松、华山松、泡桐、杨、杉、红椿等。经济林主要树种有核桃、板栗、柿子、漆、油桐、山楂、葡萄、猕猴桃等。林特产品以核桃、板栗、油桐为主。核桃、柿子、板栗产量居全省之首。核桃出口量占全省80%,1990年总产达6477吨。1958年毛泽东主席曾指示推广“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促进了核桃生产的发展。商洛素有“天然药库”之称,为陕西省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全区有各类中药材1119种,其中植物类药材815种,占72.8%;动物类药材286种,占25.6%;矿物类药材18种,占1.6%。植物类大宗、名贵药材尤为称著。主要品种20多种,年产量50万公斤以上的有五味子、连翘、丹参、桔梗、秦皮、苍术、淫羊霍、千里光、黄姜、青风藤、威灵仙、菌陈等十余种。年产10至50万公斤的有二花、柴胡、天麻、白术、山楂、黄芪、猪苓、枣仁、柏子仁、运志、山萸肉、合欢、石虎、丹皮等十余种。其中年收购量居全省首位的主要有连翘、桔梗、丹参、山萸、苍术、五味子、二花、柴胡、杜仲、秦皮等。区内有各类动物600余种,其中家养动物近30种,主要家禽家畜有猪、牛、羊、兔、貂、鸡、鸭、鹅等。主要野生动物百余种。兽类有4目、14科、50余种。动物中列为国家保护动物的24种,占全省65种的36.9%,其中一类保护动物2种,即羚牛和黑鹚。二类保护动物13种,有金钱豹、苏门羚、青羊、水獭、金猫、毛冠鹿、白冠长尾雉、小熊猫、红腹角雉、鸳鸯、大鲵、竹鸡、金鸡,占全省21种的61%。三类保护动物有十余种。柞水县牛背梁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商洛地处华北地召南缘的秦岭褶皱带,矿产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现已发现的矿产及矿化合物50种,矿产地350多处。截止1990年底,已正式列入陕西省储量表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稀有金属共41个矿种,矿产地110多处。按国家矿床规模标准,大中型矿床35个。储量居全省第一位的有铁、钒、锑、银、莹石、钾长石、白云母、蓝石棉、钛、钨等19种。居第二位的有铜、铅、锌、钼等。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储量达8700万吨。柞水大西沟铁矿为陕西之冠。商南的特大型金红石矿已探明储量达55万吨,还有我国第一大镁橄榄石矿带,远景储量5亿多吨。大理石、花岗石储量大、品种多、易开采,在全区各地均有分布。据对已探明的25个主要矿种计算,潜在价值195亿元。商洛地区据史记载,尧封帝喾之子契于商,史称商国。秦秋时属晋,战国时为秦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部和南部分别属关中郡内史区和汉中郡。西汉时分属弘农郡和汉中郡。汉以后或为郡、为县、为州,称谓不一,管属各异。明代属西安府管辖。清雍正三年(1725),升为直隶州,直属陕西省辖。领商南、洛南、山阳、镇安4县。1783年设孝义厅(今柞水县)。1913年废州府存县道,本区分属关中道和汉中道。1935年在商县设第4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领商县、洛南、山阳、商南、镇安、柞水6县和龙驹寨设治局(今丹凤县)。建国初设陕南行政主任公署第二分区,1950年5月设商洛地区专员公署。辖商县、洛南、山阳、丹凤、商南、镇安、柞水7个县。1988年商县改为商州市。 周秦汉唐时期,商洛为京畿长安的东南重要门户,是秦楚交兵、宋金鏖战的古战场。著名的“六百商淤路”曾是西北通往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秦始皇曾出巡到商洛,秦末汉初,“四皓”尊贤曾隐居于此。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屯兵商洛山中。历代许多贤达名人,诸如李白、白居易、韩愈、贾岛、温庭筠、杜牧等,曾漫游、寓居或任职于商洛,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2月到1937年4月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到1947年7月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属全国革命老区之一。商洛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商洛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1949年以来,文化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90年,全区有大专1所,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273所,小学4446所,在校学生36万人,教职工2.4万人。另有属大专院校的陕西电大商洛分校和商洛地委党校各1所。有文艺表演团体8个,电影放映单位503个,文化馆428个,公共图书馆8个,藏书43万册。1988年创办了商洛电视台。1959年3月2日创刊商洛地委机关报《商洛报》。有中波广播转播台一座。商洛有戏剧之乡之称,自己创作演出的《一文钱》、《六斤县长》、《屠夫状元》、《糊涂十四》等一批优秀剧目先后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并被搬上银幕、荧屏。全区从无到有建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1990年全区有专门科研机构17个,科研人员164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795人,其中高级职称430人,中级职称5538人,初级职称24827人。全区有各种专业学、协会31个,会员5258人。1986年以来取得科研成果81项,其中省部级22项,地级59项。1949年全区仅有医院卫生所7所,卫生技术人员28人。1990年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74个,其中县以上医院16个,地段医院57所,乡镇卫生院353所,共有病床4013张。现有卫生技术人员5393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46人,主治医生585人,医师1630人。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0年,全区社会总产值22.29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4.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57亿元(含中央、省属工业企业1.46亿元),国民收入11.25亿元。全区共有耕地221.77万亩,其中水浇地26.77万亩,旱地216.48万亩,水田5.2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2.06万亩。化肥施用量112695吨,农村用电8474万度。粮食总产量622320吨。农业总产值9.68亿元,多种经营总收入13.77亿元,农、林、牧、副、渔各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5.24%、10.1%、20.33%、24.33%和0.1%。存栏大家畜22.09万头,生猪85.05万头,羊26.09万只,肉类总产量45063吨; 饲养家禽386.7万只,鲜蛋产量11619吨。全区有10万立方米以上库容的水库49座,总蓄水能力1.4亿立方米。大小水电站600余处,总产机容量2万多千瓦,年发电量5297多万度。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4557千瓦。其中排灌动力机械3544台;大中型拖拉机151台;小型拖拉机6889台;农用载重汽车556辆。全区乡镇企业4.85万个,职工17.51万人,总产值4.83亿元,总收入5.57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32.4%。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以上。全区有乡以上工业企业694个,工业总产值7.9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78亿元,重工业产值6.12亿元。中央部属工业企业1个,职工619人,产值664万元;省属企业7个,职工8413人,产值13906万元;地区工业企业17个,职工11914人,产值27653万元;县办工业企业221个,职工17864人,产值27635万元。全区有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缝纫、皮革、食品、医药等12个工业门类。主要工业产品有黄金、生铁、精矿粉、农机、化肥、原煤、皮革、果酒、中成药等120多种,有22种产品获国家和部优、51种产品获省优。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4150多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有公路21.5公里,全区97%的乡镇通公路。主要干线公路有上 (海) 伊 (梨)、洛(南) 华 (县)、商(州)沙 (沟街)、镇 (安)旬 (阳)、洪(门河)箭(杆岭)等5条,总里程666.8公里。上伊公路贯穿商南、丹凤、商州三县(市),是312国道通过秦岭的唯一通道。全区县级公路33条,总里程1514.78公里。东出省境174公里可达河南省南阳市,接焦枝铁路,西出区境82公里到达陕西省会西安,北经洛南县出境35公里到华阴罗夫接陇海铁路,南经山阳出境77公里到湖北省郧西县,西南经镇安出境71公里到旬阳接襄渝线和汉江。全区有各种机动车辆13853辆,其中货车2168辆,客车1393辆。车货运量169.5万吨,货运周转量12965吨公里; 公路客运量382.3万人,客运周转量35359.7万人公里。全区有邮电局(所)126个,微波站3个,电报电路28×2路,长话电路170路,电话机8171部,市内电话用户4507户,长途电话载波机46部。地区邮电局已并入全国电话自动交换网,2000门纵横交换机已投入运行,5000门程控交换机将于1992年投入运行。全区国内、国际长途直拨电话开通,邮电业务总量544.24万元,函件396.98万件,报刊发行量18.1万份。全区电力工业包括大电网和水电网两大部分。大电网与关中电网联接,水电设施600余处,年供电量2.5亿千瓦小时。全区共有35千伏以上输电线路593.15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3846.89公里。全区有电乡分别占全区乡、村总数的86.8%和63%。全区水力资源丰富,小水电发展迅速,镇安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一百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全区财政收入7434.3万元,财政支出19334.2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12亿元,其中国营商业零售总额占72.8%,集体商业零售额占6.9%,个体商业零售额占15%,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占5.4%。国营商业纯购进3.25亿元,纯销售5.57亿元。全区有1.39万个商业网点,城乡集市贸易网点166个,年成交额10396万元。个体工商户3万多户,农民运销队伍6万多人。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4亿元,外贸供货总值1570万元。出口商品10多类、130多个品种,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区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553个。全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26亿元,银行贷款余额11.97亿元。全区保险部门承保总额14.78亿元,全年保险费收入9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4.2元。全民所有制职工80147人,工资总额14498万元,年平均工资1825元; 集体所有制职工14684人,工资总额1990万元,年平均工资1309元。当年城乡居民储蓄6.99亿元,人均储蓄304.9元。城镇私人新建住宅面积90105平方米,农村私人新建住宅面积798122平方米。 全区有名胜古迹1450处,其中旧古器时代晚期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和周、秦、汉遗址100多处,古葬墓18处,古建筑110多处,石窟寺、石灰岩溶洞10多处,碑石、石刻1000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6处。著名的历史古迹有距今1万余年的洛南县梁头塬乡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口遗址,商州市三贤乡古文化遗址,丹凤县的“武关古城”、“西汉·四皓墓”、“明·船帮会馆”,山阳县的“唐·丰阳塔”,洛南县的“唐·李密冢”、“明·文庙”等等。自然景观有商州砚池河三观古洞、丹凤商山、山阳天竺山、镇安塔云山、洛南元扈山、柞水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石翁乡溶洞群等。目前,丹凤船帮会馆、二郎庙等已正式开放,柞水溶洞列为陕西省主要风景游览区之一,牛背梁被列为“92中国友好观光年”旅游项目。地区及重点景点设有旅游接待机构,地区以及各县(市)都设立有文物管理委员会。全区有3个博物馆,收藏文物8457件。全区有大小宾馆饭店706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日接待旅客万余人。 全区有各种传统土特产品达1100多种,年收购量5.1亿斤。其中大宗名贵的有核桃、板栗、猕猴桃、桐油、木耳等。核桃产量和出口均居全国第一,全区有3910多万株,年产量12000吨,出口量2200吨以上。商洛核桃共有48个品种,并具有个体大小均匀,皮薄仁满,含油多 (63—80%),蛋白高(15.4%)等优点,除含多种有机物外,还含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板栗全区成林面积13万多亩,年产量2350吨,外贸出口量380吨。商洛板栗含蛋白质、淀粉、脂肪、全糖、维生素等成分都比较高,无论生吃、熟炒、清蒸、火炖都别具风味,具有药用价值。镇安、柞水大板栗最为有名。全区有中华猕猴桃、葛枣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等3个品种,年产量7.5万吨,中华猕猴桃占总量90%以上,商南县产量最多,年产量2500吨。是全国大宗出口桐油的主要基地之一。全区成林面积14万多亩,年平均产桐籽4300吨,年产桐油860吨,出口占90%以上。商洛桐油历史上就与丝、茶并列为我国三大传统出口商品。生漆全区有林面积60多万亩,1300多万株,年平均收购生漆16万斤,绝大部分用于出口。 商洛地区陕西省东南部行政区。辖商州市及镇安、山阳、洛南等6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商州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