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关系问题的讨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关系问题的讨论 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关系问题的讨论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全面改革背景下进行的一场大讨论。在50年代讨论的基础上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一)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是什么:晓亮在1987年第6期《新华文摘》上发表文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认为按劳分配发生了变形。(1)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提供的是个别劳动。(2)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或社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企业不过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环节。在商品经济下,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是按劳分配的主体。(3)在非商品经济和生产资料社会所有的条件下,按劳分配是唯一原则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只有企业内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还有其它分配原则。(4)在非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以劳动券领取与劳动相当的消费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货币工资,由于价格等原因,所取得的消费品与劳动往往不一致。项启源在1987年4月16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不能实行按劳分配》认为,商品经济下,公有制与按劳分配之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未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陈东琪认为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是价值按劳分配。郭道夫说,价值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分配”与“价值实现”相溶合,这是二者在公有制商品经济中必然的一体化过程。(二)承认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是商品,是否违背了按劳分配原则:(1)何伟在198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文章《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认为,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形成的价值进行分配。让劳动力作为商品自由流动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借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2)否定了按劳分配。卫兴华在1986年9月27日《光明日报》上撰文《简评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如果劳动力是商品,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的表现,在等价交换原则下,劳动者就不能再必然获得劳动力价值以外的一部分剩余产品价值。如果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劳动力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按劳分配不存在这种经济机制,它要求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者创造的财富的增加,相应地不断提高劳动收入。(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能否实行按劳分配:(1)商品经济下不存在按劳分配。卓炯说:人类的活劳动,总是分成两部分,前者叫必要劳动,后者叫剩余劳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者表现为劳动力价值,后者则表现为剩余价值。作为必要劳动来理解,按劳分配和劳动力价值,都属于必要劳动范畴,两者是一致的。作为区别来说,按劳分配属于非商品经济,而劳动力价值属于商品经济。张向敏在1987年第2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思考》说按劳分配与现实生活出现了很大差距。首先,按劳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唯一原则。其次,消费品的分配并不限于工资形式,集体福利也是消费品分配。再次,劳动在社会主义某种劳动制度下仍然表现为商品,从而按劳分配也就相应地不存在了。(2)认为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才能充分实现。因为按劳分配进行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才能实行。(3)认为无论是产品经济还是商品经济,都存在按劳分配。刘克鉴在1987年第7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也谈按劳分配和“劳动所得”》说:马克思按劳分配的本义就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对联合劳动者所实行的一种按每个劳动者提供给集体的劳动量(作了各项社会扣除之后)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只要坚持了这个本义,那就坚持了按劳分配。在生产的形式方面,可以是产品经济也可以是商品经济;尽管生产的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存在着对每个劳动者的劳动量进行监督和计量,即体现了劳动者之间以统一的尺度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 商品经济与教育关系问题的争论 “盖得派”与“可能派”的论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