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经济shāngpǐnjīngjì与“自然经济”相对的一种经济形式。生产者的劳动产品不是为了自给而是为了市场交换。 ◇ 特区青年身处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有更多的观念上的变化。(人民日报.1988.8.6) ◇ 安阳市的豫剧《一把雨伞》则发出了对商品经济大潮中真善美的真情呼唤。(人民日报.2000.11.25) 商品经济shāng pǐn jīng jì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1930年《中华百科辞典》:“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下,一切生产品非为自己需要而生产,乃为市场而生产者,皆为商品,为市场而生产之经济,即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shāng pǐn jīng jìтов рная эконóмика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自然经济的对称。自然经济在人类历史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生产力和分工水平都很低下,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提供交换。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逐渐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真正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 ☚ 商品 商业利润 ☛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为交换而生产,生产借助交换而进行,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一。它克服了自然经济的落后性,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两个条件: ❶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相互交换产品的需要; ❷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占有者。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初始形式,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高度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或社会化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shangpin jingji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的对称。商品经济是一历史范畴,它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产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而消亡。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社会分工中,只有处于不同地位的生产当事人以产品的不同所有者身份出现时,他们的劳动产品才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产生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特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者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为基础,从事个人劳动,以使用价值的交换为目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特点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为榨取剩余价值以增殖资本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体现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的。在人类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 ☚ 自然经济 经济制度 ☛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生产不是为了自给,而以交换为目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它体现不同生产关系,并具有不同的特点。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在人类社会产生后的一个漫长的时期中,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即只存在于男女两性之间)。当时,人们在部族组织的狭小范围内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取的物品仅够养活自己,拿不出剩余产品去同别人交换。到了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与没有畜群的部落相分离,开始有了超过自身消费的肉、乳等畜产品和以皮、毛为原料的编织物,这就第一次使经常的交换,即商品交换成为可能。起初的商品交换是在原始共同体之间通过各自的氏族首领来进行的。但到了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以前在社会上零散产生的奴隶制,已成了社会制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创造出一个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阶级——商人,从而使商品经济获得了重大的发展。虽然如此,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具有从属的意义。存在于这两个社会中的商品经济,基本上是简单商品经济。其特点是:商品生产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而且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从而使商品经济获得了迄今为止最高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不同于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特点是:生产和出卖商品不是为了取得其他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即实现资本的增殖。在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中,由于实行基本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尽管在这一问题上的认识尚有分歧,但已普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一种商品经济;而且,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这种商品经济看来将在同时排除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自然经济”的对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都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的经济形式。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通过商品交换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为目的,特点是为买而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特点是为卖而买,不仅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对于那些原来经济比较落后,自给半自给经济在社会经济中还广泛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促进生产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人民生活富裕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商品经济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是生产的社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之中。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尽管一直存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主体地位。这段时期的商品生产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出卖商品的目的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主,因此仅是从属意义上的简单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较高的程度,一切劳动产品、服务甚至劳动力都是商品,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在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和各种利益主体仍然存在,生产仍以交换为直接目的,因此整个经济仍然具有商品经济的基本属性。关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它们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商品经济侧重于社会所生产的产品采取了商品形态,生产的目的是直接为了交换。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于以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联结方式(即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特别是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是计划经济。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比商品经济高一个层次,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形成市场经济要有一定的条件,即商品和生产要素要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活动。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是: 社会分工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是部落之间偶然交换剩余产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商品生产。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商品经济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但整个社会仍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处于从属地位。直至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商品经济才有了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形式,不仅一切产品都成为商品,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为商品。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商品生产不同,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商品经济在不同的社会里具有不同的性质。在封建社会及其以前,商品经济主要是以简单商品生产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的缝隙。简单商品经济是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以自己的劳动生产商品用来交换,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为了追逐剩余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则是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它体现着劳动者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或称 “交换经济” 。生产以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经济形式, 以流通为中介的再生产即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的相互让渡和转手的商品交换。自然经济的对立物。在原始社会各共同体之间, 由于生产力低下, 一般情况下没有剩余产品可用于交换; 但各自谋生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 发展的谋生的手段也不同, 林区以采集为生的秋季果实多, 近水区以捕鱼采蚌为生的鱼汛期水产多, 近山的有的擅长打制石器, 因而有季节性的多余物资, 原始共同体接触中偶然发生互赠或互换多余的物资。在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之后, 游牧部落有了超过自身消费需要的肉和可作衣着原料的皮、毛, 农业部落有了多余的粮食, 它们之间有可能发生经常性的交换, 即商品交换。然而, 除了个别的例外, 一般的共同体并不是专门为交换而生产, 使交换带有间隙性, 采取物物交换的形式。随着社会第二次大分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出现了专门为满足别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即商品生产。进行商品生产的, 或原始共同体, 或私有制下的自由民, 或奴隶主。奴隶主所有制使大中奴隶主有可能集中较多的奴隶从事于某项产品的生产, 或从事远距离的商业贩运。世界上, 在经历过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各个国家, 奴隶社会的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城市经济与后来的封建社会前期比,发展水平要高一些,繁荣一些。无论奴隶社会,或是封建社会的前期,虽有商品生产,但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的比重很小,商业经营的商品,基本部分不是商品生产者提供的,而是由于商业资本主义的运动而使自给自足生产者已生产出来的产品变成商品。进入市场的商品与人基本是为买而卖。有人为了将这个历史阶段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状况,与封建社会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商品生产发展引起商品交换的发展,即商业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状况相区别,称前者为商品货币关系,后者为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据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殷商已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春秋战国是金融货币产生时期。两汉的商品货币关系发达。魏晋南北朝期间衰落。唐中叶后,商品经济渐渐发展。至明中叶,为资本主义萌芽准备了条件。近代,商品经济逐步代替自然经济,处于半商品经济阶段。 ☚ 自然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shangpin jingjicommodity economy“自然经济”的对称。直接为交换而生产,并且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关系来进行的经济形式。这种形式下的生产,不是直接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即社会的需要。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只有进入市场,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取得联系。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使生产者固定在社会生产的某个环节、某个部门和某种劳动过程中,他一方面用自己的劳动产品或服务去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得到各种有用劳动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己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需要。在社会分工中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但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却把原本是社会总劳动一部分的生产者的劳动变成各个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因而他们生产的产品也由各个生产者占有。他们之间劳动上的联系,他们劳动的社会性质,只能通过交换他们占有的劳动产品才能表现出来。生产已经不再是直接为了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消费,而是为了送到市场上去交换。为市场而生产成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商品经济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它打破了自然经济的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建立了国内市场,促进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经济上的互相联系和往来,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商品经济也有其固有的矛盾和局限性,它使生产者的经营活动受到市场自发力量的支配,有很大的盲目性,会引起社会生产的严重失衡和周期性的波动,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导致贫富的两极分化。 商品经济能够与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从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结合的商品经济是简单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商品生产者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人劳动为基础,生产和出卖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相结合的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支配被迫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其生产,生产和出卖商品不是为了取得其他商品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使资本增殖。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它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通过劳动过程,生产日益丰富的社会产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 自然经济 产品经济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指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是自然经济的对称。自然经济在人类历史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生产力和分工水平都很低下,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提供交换。在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逐渐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真正形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 ☚ 商品 商业利润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商品经济是生产的社会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产生和生存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不同利益主体的存在。 ☚ 民营经济 经济模式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的概念是,商品经济是一种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这一定义来自于商品的定义,即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产品。但商品经济通常与建立在生产者分散决策基础上通过市场交换来组织生产的形式联系起来,即以私人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作为商品经济典型的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1. 技术关系 建立在交换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离不开劳动分工,因为除非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交换将失去基础。关于分工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作用是公认的,但其基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自于人们头脑的分工能够使知识更快的增长或促进技术进步。显然,每个人从事一种专门的职业或工序的分工是头脑的分工,这种分工所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自于头脑的性质或人类掌握和发明知识的性质。假设有1万个人,他们的头脑是同质的,如果他们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发现、创造同样的知识,那么1万个人将得到完全相同的知识或技艺,从而1万个人的知识总量将与1个人相同。如果这1万个人从事1万种不同的工作,每一个人去发现和创造不同的知识,那么,知识的总量将是以前的1万倍。当每个人发现了新的知识,都可以把它告诉其他人,这可以使人们的知识或头脑相互联结起来。实际上,由于人们头脑对知识的接受或容量是有限的,而且人们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知识,因此,每一个人可以从事特殊的职业和使用他们的特殊知识生产出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通过产品交换,每个人都将享受各个人所创造和占有的全部知识的成果,从而使知识以最快的速度增长。斯密在讨论分工时曾提出著名的“斯密定理”,即分工与专业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取决于市场规模,使用前面的例子即是,如果把人或人的头脑的数量增加1倍,即从1万人到2万人,每一个人从事他自己的发明创造,然后通过市场交换把这些知识加总起来,知识的增长将比以前快1倍。 显然,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自于人们头脑和知识的性质,来自于知识的发明或技术进步。因而,效率最大化就在于充分利用每一个人的头脑进行发明创造。由于信息是分散在各个人头脑中的,如何把这些信息都联系起来加以处理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了。联结和处理这些信息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计划方法和市场方法。 对于计划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决不应是用一个人的头脑取代所有其他人的头脑,而是通过一个计划机关来搜集和处理分散在每个人的头脑中的信息。可以设想一种计划经济模型,即兰格 (1981) 所举的计算机方法,借助于未来可能极为发达的计算机系统,每个人把他所想到的都输入计算机,并通过联网把所有人的头脑连接起来,计划机关使用一个强大的计算机终端系统来处理所有的信息,并根据人们的共同利益发布指令。市场方法是通过价格机制来处理信息,按照哈耶克(1994) 的说明,每一个人都不需要知道其他人的知识,而只需要关心与他有关的价格信号并作出决策,价格机制可以把分散在各个人头脑中的信息连接起来加以处理。就信息的处理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例子作为计划方法与市场方法的极端,显然,这里的价格机制只是计算机出现以前的一种原始的工具,因为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分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必要的,即马克思所讨论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性质。可以认为,目前处理信息的方法是介于绝对的集中和分散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如企业和政府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然而,就现实的信息处理或经济组织来讲,更重要的是激励或竞争问题,上述讨论中所暗含的一个假设是,每个人都会无代价地全力去从事发明创造,并无代价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其他人,这并不是一个现实的假设,现实的经济活动并不仅仅是按照信息处理的方式来组织的,而竞争或博弈则更能表明经济组织的性质。 2. 竞争和博弈规则 商品经济可以认为在历史上是自发产生的,但只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阶段才真正成为一种经济组织的形式或通过法律成为一套完整的博弈规则,即人们发明和利用新的知识是为了竞争,发明和应用新知识的人通过获取利润和积累的财富来表示他们的成功和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其博弈规则是,每个人决不会把他所得到的新的知识无偿告诉别人,除非按照竞争的市场价格来交换它。对于商品交换的重要一点是,这种交换是建立在人们的财产权利、特别是人身权利平等的契约的基础上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商品交换或契约又是不平等的,因为它是建立在人们不同的信息或技术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竞争是以技术或信息的垄断为基础的。 可以用一个从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过渡的简单例子来表明商品经济的性质。假设一个手工艺人有独特的技艺,作为一种“复杂劳动”,其单位劳动时间的产品的价格比别人更高,但他并不会把他的技艺无偿告诉别人。这个手艺人可能雇用几个帮工,把那些简单的或不需要高技术的工作交给帮工去做,他把全部时间都用于做那些最复杂的工作,这可以增加产出,而他付给帮工的工资只要略高于那些人以前的工资就可以了,从而可以提高他的收入或获得剩余。这个手艺人的产出总是受到他的劳动时间的限制。这样,他会考虑招收徒弟,但他招收学徒会使他失去对技术的垄断。因此,他要规定徒弟在学徒期间和出师后的一段时间要为他提供一些无偿的劳动。显然,采用这种“师傅和徒弟”的方法来传播知识或技术会受到众多的限制,当能够通过明确的法律契约来保证交易双方的约定,交易的范围将被扩大或新的技术将更快的传播。比如,甲生产者由于掌握了新的技术而比乙生产者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甲生产者单位时间可以生产10单位产品,乙生产者为5单位产品,甲生产者可以采用一种契约的方式来购买乙生产者的劳动,其工资率将大于5而小于10,如6单位产品,然后采用新的技术使乙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0,甲生产者将获得4单位产品的剩余或利润。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契约的履行和对技术的垄断(如专利法、商标法以及知识产权等) 以促进竞争,知识的发明和利用是通过雇佣关系和获取利润的竞争来实现的。 需要提到的是这种商品经济与私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由于信息或知识是由个人占有的,信息的传播是通过雇佣劳动和获取利润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想利用自己的信息去雇佣别人和获取利润,但他所占有的信息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一旦他失败了,契约将无法保证。因此,作为博弈规则的重要一点是,雇佣别人劳动的一方必须有一笔资产作为抵押,从而保证他能够负责决策失败时的损失,否则每个人都会去雇佣别人而不对失败的后果负责,即只负盈不负亏。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并不只是让资本的所有者得到技术创新的机会,而是让最有才能的企业家获得资产抵押来进行技术创新,这正是股份公司和金融市场的作用所在。作为这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是使最有能力的人获得资产抵押和组织生产的机会,并获取表示他们成功和社会地位的利润。 现实的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制度正是基于人们利益竞争基础上的信息传递进行的,利益的竞争促使人们发明和利用新的技术。这种自发的竞争并不一定与最有效的知识的发明和利用相一致,但如果我们承认竞争在知识发明和应用中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完善竞争的博弈规则,通过减少或消除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来促进知识的发明和利用。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可以视为人们随着知识的增长自发地选择和逐渐完善的一种经济制度的选择过程,人们对经济制度的选择同样取决于知识的增长。 ☚ 自然经济 计划经济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为交换而生产的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存在于几个社会形态中,并各具有不同的特点。人类社会迄今有三种形态的商品经济,即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的是简单商品经济,它以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为目的,其特征是为买而卖。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还大量存在,商品经济只处于从属地位。到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获得完全的统治和普遍的扩展,商品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不仅劳动产品成了商品,被人们占有的自然物(如未开垦的土地) 和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土地、水域、国有森林和其他一些自然资源也不再成为商品。我国经济还比较落后,农业中自给性生产比重大,农产品商品率低。为了加强城乡经济联系,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十分重要。 ☚ 自然经济 个体经济 ☛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在社会生产发展一定阶段上出现的、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其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是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属于互相独立经营的生产者。互相独立经营的生产者或经济主体各自有着自己利益,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差别,制约着他们之间的商品交换必须按价值量进行,必须有一种竞争关系。商品经济体现着社会分工条件下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的支配。按照不同经济主体本身的性质,商品经济分为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同性质 (指经济活动本身的性质,不表示其社会属性) 的商品经济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简单商品经济反映着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反映着私人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和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反映着根本利益一致又有自身经济利益的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历史的经济形式。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总的来说,尚处于从属的地位,是简单商品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对不同使用价值的需要;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破坏了自然经济,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劳动产品以及劳动力都成了商品。发展商品经济也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形式所有制之间的经济联系,必须以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 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以及它们成员之间交换的产品属于商品; 作为经济实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亦是商品生产者和生产经营者,它们之间也要进行商品交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商品生产者为交换的目的进行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些部分的专业化生产,使整个社会生产逐步发展成为由许多专业生产者组成的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体系。它打破了自然经济和地区封锁,发展了社会分工,建立了国内市场,提高了生产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为社会提供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不断提高,品种多样化的商品,满足了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将会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成熟而逐步消亡。 ☚ 自然经济 产品经济 ☛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商品经济commodity econo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