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tuò yè口腔中分泌的液体。通称唾沫或口水。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食品渐碎,唾液和之。”1909年钟观光《理科通证·动物篇·犬》:“犬患恐水病时,人被啮伤,则其唾液中之病菌附伤口传入,亦患此病。此病有一奇性,即潜伏期甚长。”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唾液分泌增多者,名曰唾液分泌过多。” 唾液【同义】总目录 神水玉唾唾液唾液 唾液唾(唾沫;唾涎;唾津;口唾) 沫(口沫) 涎(涎水;涎沫;涎吐;涎唾;涎滴;粘涎;清涎;邪涎;口涎) 津(津液;津沫;津唾;云津;芳津) 泽(口泽) 涶 口液口水 神水 玄泉 滋液 灵液 金醴 道教指人的唾液:灵泉 因食欲而口中分泌的液体:馋涎(~欲滴) 鱼或龙类的涎沫:漦 残留的唾液:余沣 残剩的唾沫:余唾 发黏的唾液:黏沬
另见:口腔 分泌 湿润 ☚ 唾、涕、泪、血 鼻涕 ☛ 唾液 唾液唾液主要是由三对大唾液腺——下颌腺、腮腺和舌下腺分泌的(见图1.7-3)。此外,在口腔粘膜还有很多小唾液腺,可分泌小量唾液。正常人每日的唾液分泌量约为1—1.5升。唾液近乎中性,其中水份约占99%,所含的有机物中,最重要的有唾液淀粉酶和粘蛋白等,无机物有Na+、K+、Cl-、HCO-3等。唾液淀粉酶经唾液中的Cl-激活后,可将淀粉水解为糊精和麦芽糖,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6.8,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但食团入胃后唾液淀粉酶可继续发挥作用、直到胃液浸入食团使pH降到4.0时,其作用才停止。唾液还有许多其他重要作用: ❶唾液可作为溶剂使营养成分溶解,刺激味蕾而产生味觉; ❷唾液中的水分和粘液可使食物稀释、滑润,并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 ❸唾液使口腔保持湿润,从而使唇舌运动自如便于说话; ❹唾液能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可引起唾液大量分泌而将其冲淡、中和,并将其从粘膜上清洗掉; ❺唾液中含有溶菌酶和硫氰离子,因而有一定杀菌作用。唾液分泌受神经系统调节。进食时,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和化学刺激可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性调节。看到食物或闻到食物的气味以及进食环境或谈论和想象食物也可引起唾液分泌,这称为条件反射性调节。成人的唾液分泌通常都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成分。 
图1.7-2 消化管壁结构图解(横断面) 
图1.7-3 唾液腺 ☚ 咀嚼 吞咽 ☛ 唾液saliva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黏液腺分泌的混合物。为弱碱性液体(pH7.3~7.6,反刍动物可达8.1),99%为水,固形物仅占1%,其中有机物主要为蛋白质,包括α-唾液淀粉酶,黏蛋白,血型物质等。无机物主要为K+、Na+、Cl-、HCO3-等。它的作用有: ❶冲洗口腔内的异物; ❷湿润、软化食物,并使之黏结成团而利于吞咽; ❸溶解可溶性物质而产生味觉; ❹唾液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❺所含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❻反刍动物腮腺连续分泌大量碱性唾液,有中和瘤胃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有机酸,保持瘤胃内环境稳定的作用。此外某些动物的唾液分泌还参与体温调节。唾液的质和量常随饲料的理化性质而异,如喂干料时唾液量最多,喂粥状饲料,唾液分泌基本停止。 唾液口腔中的混合液,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无数小唾液腺分泌。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低渗液体。相对密度1.002~1.012,唾液中水分约占99%。唾液中有机物主要为黏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等;无机物有钠、钾、钙、硫氰酸盐、氯、氨等;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健康的成年人每日唾液分泌量为500~2000mL,一般1500mL。 唾液 唾液tuoye由唾液腺分泌的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6.6~7.1)的液体。其中水约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粘液蛋白、溶菌酶和少量的无机盐。正常成人每日分泌唾液约1.0~1.5升。唾液的主要作用是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刺激味蕾引起味觉,使食物易于被吞咽;唾液还可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冲淡、中和进入口腔的有害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又是口腔细菌的克星;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转变成麦芽糖。产生唾液的唾液腺有三对 (见图),即位于耳前下方的腮腺; 位于下颌角前下方的颌下腺及位于口腔底部粘膜下面的舌下腺。腮腺导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上。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导管均开口于舌系带旁边。新生儿唾液腺尚未发育,口腔粘膜干燥。生后几个月,唾液腺开始发育,唾液随之增多,但乳儿口腔浅,不会吞咽唾液,可有生理性流涎,以后随着乳儿渐渐长大,这种现象会自然消失。 
☚ 消化腺 咽 ☛ 唾液saliva系由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舌和口腔粘膜小唾液腺所分泌的一种液体。成人每昼夜约分泌1 000~1 500ml。无色、无味、pH6.6~7.1。唾液中含有淀粉酶、粘蛋白等有机物和钠、钾、钙、镁、氯等无机物。唾液有湿润口腔、促进食物中淀粉分解、混合食物利于吞咽、清洁口腔、杀菌、中和部分胃酸、排泄等作用。唾液分泌的多少及稠稀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唾液的质与量异常对机体都有影响。 唾液唾液腺和口腔壁上小腺分泌的混合液体。无色、无味、近中性(pH值6.7—7.1),可湿润口腔和食物,便于吞咽(兼有清洁口腔、杀菌作用)。内含淀粉酶,能使淀粉转化为麦芽糖。 唾液 唾液人的口腔内有三对大的唾液腺:腮腺、下颌腺和舌下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通常所说的唾液就是由这些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唾液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为6.6~7.1)的低渗液体。唾液中水占99%;有机物主要是粘蛋白,还有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和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有钠、钾、硫氰酸盐、氯、氨等。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氧、氮和二氧化碳。唾液中的粘蛋白几乎全由粘液细胞所分泌,它使唾液具有粘稠性。浆液细胞分泌稀薄的唾液,几乎不含粘蛋白。但浆液细胞所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则4倍于粘液细胞所分泌的量。唾液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其易于吞咽,并引起味觉。唾液还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唾液中的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分解淀粉,使其变成麦芽糖。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反射是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及温度的刺激。这些刺激作用于口腔粘膜和舌的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冲动沿传入神经纤维传到中枢,再由传出神经传到唾液腺,引起唾液分泌。调节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位于延脑,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在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都能形成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所谓“望梅止渴”就是条件反射引起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成年人的唾液分泌都含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调节方式。 ☚ 消化腺的分泌 胃液 ☛ 唾液 唾液唾液是主要由三对大的唾液腺(下颔腺、腮腺和舌下腺)分泌入口腔的消化液。它是低渗、无色无味、近于中性 (pH6.6~7.1)的液体。每日分泌量为0.5~2.0L。下颔腺、腮腺和舌下腺分别提供其中的70%、25%和5%的量。此外,在口腔粘膜也有很多小的唾液腺,分泌少量唾液。 唾液的成分 唾液中水分约占99%。它所含的最重要的有机物是分解糖的α-淀粉酶(唾液淀粉酶),粘多糖及粘蛋白(粘液和微量的血型物质),还有蛋白质(免疫球蛋白A及微量血浆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以及溶菌酶等。唾液中的无机物有Na+、K+、Ca2+ I+、Cl- HCO-3、H2PO-4、F-、SCN-、氨等。此外,唾液中还有一定量的气体如O2、N2和CO2。 唾液的pH值及电解质浓度与当时的分泌率密切相关,例如唾液分泌较少时为弱酸性,其渗透压也低;而分泌较多时为弱碱性,其渗透压也较高。这表明腺体有主动分泌功能。另方面通过动物实验也得知,在腺泡中形成的初级分泌物流经导管时,也可由于导管上皮细胞的主动分泌及重吸收过程而发生改变。 唾液的成分还可因食物的性质而不同,例如干燥的食物一般引起较多的唾液分泌。人若长期吃多量糖类食物,其唾液中的淀粉酶浓度也增加。对狗饲以肉粉,可引起大量稠的唾液,而给以盐酸,则引起大量稀的唾液。这是唾液腺功能对于各种食物和有害物质的适应现象。 唾液的作用 ❶唾液所含的大量水使食物稀释,和使营养成分溶解。溶于水中的物质可刺激味蕾而引起味觉。 ❷唾液中的水分及粘液使食物变湿和润滑,并形成食团而便于吞咽。 ❸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α-淀粉酶)可使淀粉的α-1,4-糖苷键水解,产生麦芽糖、麦芽三糖及α-支链淀粉,此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为6.8,唾液中的Cl-对该酶有激活作用。食物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很短,食团入胃后唾液淀粉酶继续发挥作用,直到胃酸浸入食团,pH降到4.0时,其作用才停止。 ❹唾液使口腔保持湿润,便于说话。 ❺唾液能清除口腔中的残余食物; 当有害物质进入口腔时,它可冲淡、中和这些物质,并将这些物质从口腔粘膜上洗掉,唾液中的溶菌酶及硫氰离子还有杀菌作用。 ❻排泄作用。体内许多有机物、无机物、药物及一些病毒,如碘化钾、铅和汞以及狂犬病和脊髓灰质炎的病毒等都可经唾液腺排泄,例如,汞中毒患者,在齿龈上常出现棕色线;铅中毒患者,常出现蓝色线,就是汞、铅随唾液排出而沉积的结果。 ❼唾液伴随食物吞入胃内不仅有助于中和胃酸,而且其中的粘蛋白在胃酸作用下发生沉淀而附着于胃粘膜上,形成一种粘液屏障,有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 唾液分泌的调节是神经反射性的。人在觉醒状态时唾液分泌较多,睡眠时明显减少。摄食时唾液的分泌是通过条件反射及非条件反射引起。进食时,由于食物对口腔的机械、化学、温度等刺激使口腔粘膜及舌部的感受器兴奋,可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这是非条件反射的调节,其传入神经是舌神经、舌咽神经、鼓索神经支和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此外,进食时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及进食的环境等还可建立条件反射而引起唾液分泌; 在非进食时由于想象食物或谈论食物也可引起唾液分泌; 这是条件反射性的调节。望梅止渴就是条件反射性唾液分泌的一个例子。成人的唾液分泌通常都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性两种成分。 唾液分泌的初级中枢在延髓,其高级中枢分布于下丘脑和大脑皮质等处。 支配唾液腺的传出神经有副交感神经及交感神经,但以前者为主。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腮腺,面神经的鼓索支到下颔腺和舌下腺,支配唾液腺的交感神经是从胸部脊髓发出的。刺激副交感神经或交感神经均导致唾液腺分泌增加,但前者的作用强大得多。在电刺激鼓索支或给予拟副交感药(例如毛果云香碱)后,可分泌有机成分含量较少的稀薄唾液。而刺激交感神经仅引起颔下腺分泌率略有升高,但有机成分则增加。 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唾液腺的血液流量在静止时的数值为20~40ml/100g ·min,在分泌增多时可增加5倍。此外,氧耗量随着分泌率的升高而呈线性增加。说明腺细胞分泌或排出唾液是消耗营养物质和耗氧的主动活动过程。 ☚ 咀嚼 吞咽 ☛
唾液 唾液唾液又称涎液,是唾液腺的分泌物。人类有三大唾液腺: 即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另有粘膜下小唾液腺,包括: 唇腺、颊腺、磨牙后腺、腭腺、舌前腺、舌后腺等。颌下腺容积只有腮腺的1/3,而分泌量约为腮腺的三倍。在用味觉刺激时,腮腺分泌比例提高,而颌下腺降低,但腮腺的最大刺激分泌量亦不超过全量的50%,另有一种舌腺涎液是由味腺(Ebner腺)分泌的,呈水样液体,以冲洗轮廓乳头周围的沟。 唾液的成分 水和电解质是唾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占99%以上。唾液中固体成分约占0.7%,其中有机物占0.5%,无机物占0.2%。唾液无机物中钠、钾是两种主要的阳离子,氯化物是主要的阴离子。碳酸盐存在主唾液腺中,是唾液的主要缓冲剂。唾液比血浆含钙低而含磷酸盐高。腮腺唾液比其他唾液含钙量约少一半,而含磷酸盐较多,多数非刺激性唾液和菌斑都含过饱和的氟磷灰石和羟磷灰石。口服氟片后,唾氟与血浆氟的上升有密切关系。唾液中碘的浓度因血浆浓度而异,但能高于血浆浓度,因唾液腺有使碘浓缩的作用。唾液有机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和糖蛋白质,主要影响唾液粘稠性的是粘蛋白,现已从唾液中分离出20种以上的蛋白质,其中包括淀粉酶、溶菌酶、IgA以及一些富于脯氨酸的蛋白质。另有多种小分子量的有机成分,包括游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代谢中间产物和含量不多的葡萄糖、尿素等。尿素在唾液中由脲酶的作用可产生氨,氨是抑制龋齿的因素。混合唾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来自龈沟和扁桃体。在龈炎和牙周病时,混合唾液中白细胞计数可见增多。腺体内有化脓性炎症时,导管口外的唾液或用唾液采集器收集的唾液都可证明白细胞明显增多。唾液的性质 唾液的酸碱度,一般为中性稍偏酸性,大多在pH6.3~6.9范围内,平均约为pH6.6。唾液pH与血中的碱贮相平行,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pH变动很大,低流速的腮腺唾液pH可低至5.3,而高流速时可上升到pH7.8,刺激性唾液常更偏于碱性。所有蛋白质分解亦均能呈碱性,而糖酵解可使唾液及菌斑pH下降。pH值和磷酸钙沉积有一定的关系,当pH低时磷酸钙溶度积常数增大,牙石和牙齿脱钙; pH高时溶度积常数减小,磷酸钙沉淀。唾液对酸碱的缓冲作用主要来自碳酸氢盐系统,蛋白质、磷酸盐等也起作用。碳酸氢盐在非刺激性唾液中甚低,而在高流速时明显上升。睡眠时唾液流速甚低,因而对菌斑产酸的缓冲力也降低。唾液从腺内分泌到口腔中时,CO2迅速丧失。因唾液在导管内时,CO2的压力很高,而从腺体排出后压力急剧下降,CO2从唾液中大量丧失,于是pH上升,唾液中的磷酸钙呈过饱和状态。这就是在唾液导管口附近的牙齿往往有大量牙石沉积的原因。 唾液的流速 生理流速幅度很大,平均每日约为1000~1500ml,不同时间的流速不同,早饭前流速最低,而下午流速最高,睡眠时凡乎等于零。流速与体位亦有关,立位高、坐位低、卧位少。身体失水达8%时,唾液分泌即停止。唾液流速受神经控制,刺激副交感神经分泌大量稀薄唾液,刺激交感神经分泌量少而粘稠的唾液,同时刺激则唾液量大增。因之毛果芸香碱(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作为催唾剂,而阿托品(副交感神经抑制剂) 可作为止唾剂。 唾液的功用 唾液有清洁口腔,润滑助咽,溶解、软化食物的功用,又能缓冲口腔中的酸碱。唾液中有抗菌成分,溶菌酶、IgA均能抑制细菌生长。淀粉酶有消化作用,但食物在口中时间很短,故作用不大。唾液分泌在水平衡上也很重要,因脱水时分泌停止,即感口渴。唾液对总义齿固位有一定作用,因能形成周围密封。唾液还被用作诊断材料,如其中的血型物质被用作人类学的研究,汞含量的测定被用作工业卫生检查汞吸收的筛选方法等。 ☚ 小涎腺 下颌运动 ☛ 唾液tuò yèsaliva; spit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