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唢呐鼓吹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唢呐鼓吹乐 唢呐鼓吹乐suonɑ ɡuchuiyue民间鼓吹乐。又称喇叭、小吹、鼓台子等。此乐始于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从新疆传入秦地。清末民初,彬县、长武、旬邑等县曾有官办乐班,专为县衙开印、封印,以及迎送宴会助兴服务。彬县唢呐分竹竿、檀木竿两派,竿皆十孔,长尺半。民国年间,乾县唢呐首推长留乡乐楼店,以乐手刘振全(刘六)为代表。刘振全除单独演奏外,还擅长吹双唢呐。多数县区一般在白事仪式中应用,彬县、旬邑等地除在红、白二事使用外,还在喜庆节日、送子参军等节庆活动中演奏。据1955年统计,全区唢呐鼓吹乐班共有300多个,从艺人员达2100余名。著名乐班有乾县长留乡乐楼店的刘家乐班,兴平冉庄乡西堡子的龚家乐班,淳化官庄乡北张村的张润民乐班,彬县西坡乡甘津头村的程富贵乐班,旬邑郑家乡的周家乐班,底庙乡的周凤梧乐班等。著名艺人有乾县刘家乐班的刘振全、刘振海,旬邑周家班的周东及其传人周拴娃和周凤梧乐班的万忠院等。1985年陕西省民间音乐征集办公室曾编选了《万忠院》唢呐演奏曲集专卷。唢呐鼓吹乐一般分为行乐与坐乐两种表演形式。行乐主要用于迎送宾朋和送葬,坐乐则用于家庭礼棚的祭吊和坟茔的礼拜,以及晚辈专点曲目演奏。曲目来源有古典的《海青拿鹅》《三麻楷》《刮地风》《雁落沙滩》和《水龙吟》等,有来自民间的《祭灵》《吊孝》《抱灵牌》各种大小《开门》等,还有来自民间歌曲的《十月花》《十二月忙》《十对花》《哭长城》和《乡荷包》等。南部诸地区经济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演奏风格细腻秀逸,绚丽流畅,以兴平龚家班,乾县刘家班最为突出。其中泾阳班社演奏缠绵幽怨,苍凉悲怆,独具一格。北部五县班社演奏风格古朴雄浑,遒劲峭拔,尤以周凤梧乐班兼收并蓄,对陇东一带影响深远。其传人万忠院的海笛演奏潇洒明丽、泼辣清新。淳化张润民、赵玉洁等以音高速度快、气足唢子硬,影响三原、耀县一带。唢呐乐曲大都是传统曲调加工发展而成,加花变奏或以多种变化手段扩大乐段结构,集多种曲调构成一曲的创作方式进行,总体剖析不外单曲和套曲两种结构。小型乐曲属单曲,大型乐曲如《三道令》属套曲,《拿鹅》《刮地风》《三麻楷》等传统乐曲明显存有汉代歌舞大曲的曲式结构痕迹。 ☚ 热甑糕 哭嫁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