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诗选注及汇评。明周珽编撰。珽字无瑕,号青羊,海宁(今属浙江)人,与屠隆、焦竑等人友善,文名颇盛,然蹭蹬场屋,仕宦不利,遂退隐乡居,游戏文墨间。其曾祖周敬(号澹斋逸叟)曾编有《唐诗选脉》一书,刻印未完,遇倭寇焚掠,至是珽乃整理旧稿,重加删补,并作评注,历二十年而成《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此书有崇祯乙亥(1635)刻本,首列陈继儒、倪元璐、陈仁锡、冯国英诸序,及周敬旧序、周珽自序,从中可以了解此书由创始至最后完成之经过,以及编辑宗旨、特色及时人评价等。卷首另有《古今名家论括·统论》,引述高棅、李维桢、揭傒斯、王廷相、朱大复及周珽本人的诗学观点。如周氏谓:“诗先气格,气格既具,性情所到,一往遂成,意不在奇,语不在异,自然韵度宫商,色高彝鼎。”由此可见一斑。凡例三十七则,详叙编撰方法、体例格式,后附引书目、诗人爵里。全书依诗体编排,次序为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七排、五绝、七绝。三、四、六言附卷末,杂言、骚体及词并入七古。每一体中则按初、盛、中、晚四唐之序排列。每首诗前标明作者,作者名下引有评语,诗歌正文有圈点,符号甚烦,凡例中有说明。诗后有“证”、“训”、“评”、“附”四项。“证”即为笺注,“训”乃串讲。“附”则引该作者同类诗作,而众家评论除汇于篇末外,又有列于书眉者,以小字印出。以李颀《送魏万之京》为例,其名下、眉头引陈继儒、顾璘直至胡应麟诸家评语,其“证”引书证若干。其“训”则曰:“当秋羁旅,触遇皆成悲思。此篇前六句写情入妙,声调之工,便为大历诸子楷模,想万此行有志仕进,故结勉之,见繁华之地流景易迈,当及时努力也。送别之什,足称大雅上乘。”是为编者之评析。有的篇目后又列“总评”、“附识”,尽量罗列有关评论资料,颇具参考价值。 ☚ 唐诗选 唐诗解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此选直从素问灵枢中得来,不望气视色,不执古人之僻,论禁方而但以精察脉络为主。 青羊先生 (周珽)夙秉灵根,更饶法眼,已骞词场旗鼓而尤契唐诗,因先世青本,自贞观而下,光化而上,勤为删补,靡不登堂哜胾,咀华撷实,斯亦奇矣,其尤奇者或印证于百家,不遗稗说,或折衷于独解,不袭窠臼,以茧丝牛毛之密,运镜花水月之灵,以佃山渔海之博,出玄圃瑶池之胜,盖全唐衣钵,诗学丛林精而非偏,博而非滥,观止矣! 昔人云,删诗后无诗。不佞卒业于此选,而觉诸家评注可以尽废,就令用修不死,于鳞再生,当亦心折首肯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六十卷,明周珽编,珽字无瑕,海宁人。初,其曾祖敬辑《唐诗选脉》一书,刊未竟而毁于倭变,珽辑缀残稿续成是编。其持论以高棅《品汇》、李攀龙《诗删》为宗,每体之中,各分初、盛、中、晚。又笺释其字句典故,名之曰“证”; 发明其词意脉络,名之曰“训”,而以诸家议论及珽所自品题者,标于简端,是为评林。大抵贪多务博,冗杂特甚,疏舛亦多。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六十卷。明周珽编。周珽字无瑕,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初,其曾祖敬,辑《唐诗选脉》一书,刊未竟而毁。珽辑缀残稿,续成是编。其持论以高棅“品汇”、李攀龙“诗删”为宗。体例仿效《唐诗品汇》,按体编排。先五、七言古诗,后五、七言近体,每体之中,各分初、盛、中、晚。又笺释其字句典故,名之曰证。发明其词意脉络,名之曰训。而以诸家议论及高棅所自品题者标于卷端,是为评林。卷前有陈继儒和作者自序各一篇,又有《凡例》、《援引书目》、《诗人爵里详节》、《古今名家论括统论》等篇什。其在唐诗选本中较有特色。但《四库全书总目》则称其为“大抵贪多务博,冗杂特甚,疏舛亦多”。有《古师堂丛书》本。《四库全书总目》列为存目,并加以介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