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意象并置意象并置(juxtaposition of imagery)是指诗歌中两个或几个意象不用任何关联成分直接罗列起来,如“葡萄美酒夜光杯”。 由于韵律规则的限制,唐诗中意象并置的现象十分突出,西方学者对此(有时也涉及诗骚和词曲)做了多方面的深入的研究。 叶维廉的意见具有代表性,在其专著(英文)《艾兹拉·庞德的<;神州集>;》、论文《从比较的方法论中国诗的视境》和《中国古典诗与英美现代诗——语言与美学的汇通》中,他指出,并置意象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蒙太奇效果: 一、绘画性 从透视类型上说,中国山水画没有焦点,其技法是“多重透视”(multiple perspective),即把“不同时间的经验面重新组合”,使物体的形象具有“同时并发性”(synchronous)。唐诗也采用这种技法,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其中的意象以其最纯粹的形态出现,构成一种气氛、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活跃在画面里,但不能从一个特定角度观看,因为我们无法知道“鸡”、“月”、“桥”的相互位置如何。再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先给我们一个鸟瞰的全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然后移向一个单独的物象——雪中老翁的活动:“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如同“看一张中国的山水画”,最终的全面印象,“必须有待所有的物象同时呈露于心间眼前”。(刘若愚在其《中国诗艺》中说,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宛如打开一轴中国画;读者的目光也随之从一个景物移到另一个景物。”此说可与叶说相参照。) 二、雕塑性 雕塑艺术依赖三度空间展示物体的结构与外貌。唐诗意象的并置、并发,就能形成雕塑美,其实这也是多重透视所产生的立体效果。如王维的《终南山》,提供了多种观察的角度:“太乙近天都(远看——仰视),连山接海隅(远看——俯仰皆可)。 白云回望合(走上山时回头看),青霭入时无(走向山时看)。分野中峰变(在最高峰时,俯瞰),阴晴众壑殊(同时在山前后看——或高空俯瞰)。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下山后,同时亦含山与附近的环境的关系)。”由于透视角度不固定,读此诗如同环走观看一件雕塑品,可以自由观赏,“山的重质感由于空间的时间化或时间的空间化便能栩栩如生的可触可感起来了”。 三、蒙太奇效果 汉字“由两个视觉物象的并置而构成一个具体的意念”的特点,影响了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使他在电影艺术中发明了新的蒙太奇技巧。他认为,“两个不同的镜头的并置(蒙太奇)是整体的创造,而不是一个镜头和另一个镜头的总和,它是一种创作……其结果,在质上和个别镜头独立看是不同的。”而诗歌中的意象并置也是如此,其中“潜藏着许多可能的感受和解释”。 例如“国破山河在”一句,“国破”和“山河在”两个镜头同时呈现,交织在一起,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这两个意象之间的丰富性是由两个意象之间‘关系未决定性’来产生”。 再如“凤去台空江自流”句,可分为三个镜头: 凤去(镜头一) 台空(镜头二) 江自流(镜头三) 这种物象的演出也有特殊的效果:它表达着“江山长在,人事变迁”,由于这一时刻的显露,我们“进入了宇宙的律动和时间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