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蕃会盟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蕃会盟碑亦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唐朝时吐蕃为纪念唐蕃会盟而立的碑。唐长庆三年(823年),由吐蕃赞普墀祖德赞设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至今保存完好。碑身呈方柱形,上有石帽,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四面皆有字,西面碑阳刻载会盟的誓文,为汉藏两种文字对照,左半横写藏文,右半竖写汉文。东面碑阴全是藏文,刻载自文成公主入蕃和亲以来的友好关系简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参与会盟官员的名位,汉藏文对照。此碑是一千多年来汉藏两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吐蕃文字、宗教、官制等的重要实物。 唐蕃会盟碑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823),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新唐书》作“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而立。碑身呈方柱形, 上有石帽,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四面皆有字, 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左半藏文横书,右半汉文直书,刻载会盟全文。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与盟官员的名位, 汉藏文对照。东面碑阴无汉字,全系藏文,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为千余年来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信实物证,亦是研究吐蕃官制、氏族、语文、宗教的重要文物。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藏汉两体文字碑铭。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现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 ),是吐蕃赞普墀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四面有字。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7列,有头字,字迹苍古;右半汉文直书,6行,正楷,存464字,二种文字分别刻载会盟全文。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蕃与盟官员的名位,汉藏文对照,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极为重要。东面碑阴纯为藏文盟辞,78列,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国内外对此碑著录研究者甚多,王尧《吐蕃金石录》中提供的录文及注释为最新成果。 ☚ 塔拉斯碑铭群 甥舅和盟碑 ☛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藏汉两体文字碑铭。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现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 ),是吐蕃赞普墀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四面有字。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左半藏文横书,77列,有头字,字迹苍古;右半汉文直书,6行,正楷,存464字,二种文字分别刻载会盟全文。左右两侧分别为唐蕃与盟官员的名位,汉藏文对照,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极为重要。东面碑阴纯为藏文盟辞,78列,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和此次会盟经过及其意义。国内外对此碑著录研究者甚多,王尧《吐蕃金石录》中提供的录文及注释为最新成果。 ☚ 塔拉斯碑铭群 甥舅和盟碑 ☛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公元823年)立。通高560厘米,宽95厘米,厚50厘米。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前,由于碑文强调了唐文成、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结为舅甥姻缘关系这一史实,故又称“舅甥会盟碑”,亦称“长庆会盟碑”。碑由碑帽、碑身、龟趺座三部分组成,碑身与座连接缝隙以铜浇灌,固若一体,碑帽类似庑殿顶式,脊梁上置一莲座宝珠,珠上雕四条凸棱,由顶部不规则地向四面延伸。珠下部内收,上刻一周仰覆相背的莲座。其下四周浮雕一圈二方连续的云纹图案。碑身四面刻字。正面为汉藏两体对照的文字。左半藏文横书,77列,字迹苍古,吐蕃时期藏文特点十分明显。右半汉文正楷直书,6行,存464个字。藏、汉两体文义相同,均是追述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划定唐蕃界域,记叙会盟经过,立石年月等。碑右面为吐蕃一方参与会盟的官员职衔姓氏,计有藏文40列,另有对应音译汉文。碑左面为唐廷参与会盟官员名、单位等,也是藏、汉两体对照,上为藏文49列,下为汉文。碑背纯为藏文盟辞,计78列。此碑既是唐代汉、藏民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见证,又为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达扎路恭纪功碑 雕塑 ☛ 唐蕃会盟碑 193 唐蕃会盟碑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藏语称之为“祖拉康多仁”,意为“大昭寺前之碑”。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吐蕃赞普墀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立。碑身呈方柱形,上有石帽覆盖。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刻载会盟全文。南北两侧分别为唐蕃与盟官员的名位,汉藏文对照。东面碑阴为藏文盟辞,刻载唐蕃友好关系简要历史及此次会盟经过与意义。为研究吐蕃官制、氏族、语言及唐蕃关系的重要文物,亦是千余年来藏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信实物证。 ☚ 九姓回鹘可汗碑 蛮书 ☛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Tang bo huimenbei唐长庆元年(821) 唐朝与吐蕃会盟后所立之碑, 也称 “长庆会盟碑”或 “舅甥联盟碑”。时唐穆宗继皇位,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使臣朝贺,后又遣使请盟。当年十月十日,唐廷派大理卿刘元鼎为使, 与吐蕃使伦纳罗在长安西郊会盟, 其主要内容为重申友好交往, 各守本境, 以及驿使来往路线和供应问题。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九年 (823) 将会盟内容刻成石碑立于今拉萨大昭寺前。碑身呈方柱形, 高4.76、宽0.95, 厚0.50米。向西的一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刻会盟全文,汉文是直行,共6行,每行84个字,藏文是横出,共计77列,两侧用汉、藏文字刻参加会盟官员的姓名、职位。向东的一面用藏文记叙吐蕃的起源, 唐蕃友好的历史以及这次会盟的经过。它是自唐以来汉藏友好交往的物证, 也是研究吐蕃历史的重要文物。现摘录碑文如下:“……务令万姓安泰, 所思如一, 成久远大善, 再续慈亲之情,重申邻好之义,为此大和矣。……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不相侵谋封境,……须和舅甥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 罔闻寇盗之名, 复无惊恐之患, 封人撤备, 乡土俱安。……蕃于蕃国受安, 汉亦汉国受乐, 兹乃合其大业耳。依此盟誓, 永久不得移易, 然三宝及诸贤圣日月星辰请为知证。……”长庆会盟后,一直到唐末, 双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 突厥 ☛ 唐蕃会盟碑唐代吐蕃碑刻。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高4.78米、宽0.95米、厚0.5米。四面刻字。正面刻汉藏两体对照的盟文。右半汉文,正书6行,存464字;左半藏文,横书77行。背面刻藏文78行,叙述唐蕃会盟始末。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即吐蕃赞普可黎可足彝泰九年。是重要的唐蕃关系的史料,也是研究汉藏对音的珍贵材料。 唐蕃会盟碑即“长庆会盟碑”(370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