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孽子论词书(匪石) | 《民权素》第四集,1915年6月 |
说词(李万育) | 《国学丛刊》一卷三期,1923年9月 |
与曾今可论词书(董每戡)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与圭璋书(陈匪石)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 |
与龙榆生论词书(张尔田) | 《同声月刊》一卷八号,1941年7月 |
谈词(憾庐) | 《人间世》第十二、十四、十六期,1934年9—11月 |
读词小纪(张龙炎) | 《金声》一卷一期,1931年5月 |
读词札记(巴壶天) | 《学风》四卷九期,1934年11月 |
读词札记(杨易霖) | 《词学季刊》二卷四号,1935年7月 |
读词随笔(龙沐勋 | 《同声月刊》一卷二号,1941年1月 |
说词心(邵祖平) | 《东方杂志》四十四卷十一号,1948年11月 |
词旨叙(陈去病) | 《国学丛刊》一卷三期,1923年9月 |
词谰(宣雨苍) | 《国闻周报》三卷八期,1926年3月 |
词品五则(高文) | 《金声》一卷一期,1931年5月 |
词的我见(柳亚子)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词通(佚名) | 《词学季刊》一卷一至四号,1933年4月至1934年4月 |
词迻(夏承焘) | 《中国文学会集刊》1936年6月 |
词的讲解(浦江清) | 《国文月刊》第二十八至三十期,1944年11月 |
研究宋词的我见(许之衡) | 《北大学生》一卷五、六期,1930年 |
学词目论(王易)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 |
词学引论(华钟彦) | 《河北女师学院期刊》一卷二期,1933年7月 |
选词标准论(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一卷二号,1933年8月 |
词学研究之商榷(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一卷四号,1934年4月 |
词的研究法(刘麟生) | 《出版周刊》——二期,1935年1月 |
今日学词应取之途径(龙沐勋) | 《词学季刊》二卷二号,1935年1月 |
怎样读词(憾庐) | 《人间世》二十期,1935年1月 |
怎样研究词学(李冰若) | 《图书展望》1936年11月 |
词之作法(吴梅) | 《出版周刊》——二期,1935年1月 |
论词之句法(吴征铸) | 《斯文》 一卷十四期,1941年6月 |
为初学说作诗词门径(冬士) | 《同声月刊》一卷十一号,1941年10月 |
论词之作法(唐圭璋) | 《中国学报》创刊号,1943年1月 |
略论词之句法(杨国权) | 《斯文》三卷八期,1943年6月 |
论词的章法(吴世昌) | 《中央日报》1946年12月31日 |
略谈词家抒情的几种方法(刘永济) | 《湖北日报》1962年6月17日 |
词的解放运动(曾今可)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词的反正(张凤)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为词的解放运动答张凤问(曾今可)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谈词的解放运动(章石承)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谱”的解放(张双红)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词的解放”之我见(张资平)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三期,1933年4月 |
论词的解放运动(柳风) | 《新垒月刊》四卷三期,1933年4月 |
论“词的解放运动”(李词佣) | 《新时代月刊》五卷一期,1933年7月 |
“词的解放”之我见(刘树棠) | 《民钟季刊》创刊号,1935年3月 |
词的存在问题(佚名) | 《文学》第一卷四号,1933年10月 |
词曲文辨(卢前) | 《词学季刊》 二号,1933年8月 |
词和曲的界限(王玉章) | 《文 杂志》四卷十一、十二合刊,1944年12月 |
词曲异同的分析(王季思) | 《 文月刊》七十期,1948年8月 |
诗与词曲(张友 ) | 《国 月刊》七十七期,1949年3月 |
论词的特性和诗词分界(怀玖) | 《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 1949年8月 |
谈谈词的艺术特征(龙榆生) | 《语文教学》1957年6期 |
历代词学研究述略(唐圭璋等) | 《词学》第一辑 |
建国三十年来的词学研究(马兴荣) | 《词学》第一辑 |
略论词优于诗的抒情特征(熊大权) | 《九江师专学校》1988年第2期 |
略论词的起结(唐圭璋) | 《词学》第四辑 |
论词的章法(吴世昌) | 《辽宁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
词的若干文学特质(刘若愚) | 《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1期 |
词的起源(胡适) | 《清华学报》一卷二期,1924年12月 |
词的起源和发展(方欣庵) | 《一般》三卷,1927年 |
词的启源(郑振铎) | 《小说月报》二十卷四号,1929年4月 |
词的原始与形成(姜亮夫) | 《现代文学》一卷五期,1930年11月 |
词的起源(孙荃) | 《百科杂志》创刊号,1932年7月 |
词的起源(胡云翼) | 《现代学生》二卷七号,1933年4月 |
由诗到词发展的路径(陈子展) | 《读书杂志》三卷七期,1933年9月 |
词学的起源时间考(华连 ) | 《北强月刊》二卷一期,1935年1月 |
词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卢冀野) | 《文学百题》1935年7月 |
诵诗的沿袭与歌诗的新生(姜亮夫) | 《青年界》十卷五期,1936年12月 |
吴歌与词(刘云翔) | 《同声月刊》二卷二号,1942年2月 |
论词之起源(萧涤非) | 《国文月刊》二十六期,1944年3月 |
论词的起源(杨宪益) | 《新中华》九卷十九期 |
论词之起源(许梦因) | 《中央日报》1947年6月4日 |
词之起源与唐代政治(李嘉言) | 《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上),1949年9月 |
词的起源和敦煌曲子词(王延龄) | 《哈尔滨师院学报》 1959年1期 |
词曲探源(浦江清) | 《光明日报》1957年11月17日 |
关于词的起源问题(阴法鲁) | 《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5期 |
论词的起源(唐圭璋等)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1期 |
略论燕乐的兴起与词的起源(黄进德) | 《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3期 |
论词之起源(叶嘉莹) |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6期 |
试论词的起源过程中的主体因素(熊开发)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88年2期 |
词源之我见(熊熊) | 《孝感师专学报》 1988年1期 |
词源六说批判(赵曼初) | 《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关于词的产生问题的反思(张碧波等) | 《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4期 |
几部词集(西谛) | 《小说月报》十四卷三号,1923年3月 |
研究词集之方法(任二北) | 《东方杂志》二十五卷九号,1928年5月 |
宋词搜逸(赵万里) | 《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二卷三、四期,1929年3—4月 |
词籍考(赵尊岳) | 《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六卷三期,1930年12月 |
词籍考辨(夏承焘) | 《之江学报》一卷一期,1932年6月 |
词籍提要(赵尊岳)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 |
汲古阁所刻词补遗(唐圭璋) | 《词学季刊》 1933年4月 |
从《永乐大典》内辑出《直斋书录解题》所载之词(唐圭璋) | 《词学季刊》创刊号, 1933年4月 |
《四库全书》词曲类提要校议(夏承焘) | 《中国文学会集刊》第一期,1933年6月 |
石刻宋词(唐圭璋) | 《词学季刊》一卷二号,1933年8月 |
与赵叔雍论百名家词书(唐圭璋)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12月 |
《四库全书》宋人集部补词(唐圭璋) | 《词学季刊》一卷四号,1934年4月 |
词集提要(赵尊岳) | 《词学季刊》二卷三号,1935年4月 |
《永乐大典》所收宋元人词补辑(周泳先) | 《词学季刊》二卷四号,1935年7月 |
评《图书集成》词曲部(郑振铎) | 《暨南学报》第一卷一号,1936年2月 |
词籍提要(赵尊岳) | 《词学季刊》三卷一号,1936年3月 |
《花间集》评注(张公量) | 《国闻周报》十三卷四期,1936年1月 |
读《花间集注》书后(晶明)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七十期,1936年10月 |
《花间集》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二号,1942年2月 |
新斠《云谣集杂曲子》(冒广生) | 《同声月刊》一卷九号,1941年8月 |
与龙榆生论云谣集书(张尔田) | 《同声月刊》一卷十一号,1941年10月 |
《金奁集》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一卷十二号,1941年11月 |
《尊前集》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六、九号,1942年6月、9月 |
与张孟劬论《乐府补题》(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
《乐府补题》考(夏承焘) | 《文 学报》1936年6月 |
《乐府补题》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九号,1942年9月 |
知不足斋钞本词七种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一号,1942年1月 |
《百家词》序(唐圭璋) |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215期,1989年10月 |
论《词话》(谢立渤) | 《无锡国专季刊》1931年 |
清空质实说(吴眉孙) | 《同声月刊》一卷九号,1941年8月 |
词论十评(夏承焘) | 《文学评论》1962年1期 |
词话论词的艺术性(万云骏) | 《学术月刊》1962年2期 |
两宋词论述略(吴熊和) | 《杭州大学学报》1982年12期、1983年1期、2期 |
胡仔的生卒年及其他(曹济平) | 《文学遗产》1981年1期 |
胡仔的生平家世及词学观点(杨海明) | 《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胡仔生年考(吴洪泽) | 《文学遗产》1989年1期 |
论王灼的词学观点(杨海明)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1期 |
宋代词论鸟瞰(杨海明) | 《文学遗产增刊》16辑 |
王灼《碧鸡漫志》试论(李孝中等) |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3期 |
漫话“词序”(李家欣) | 《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2期 |
入声演化和词曲发达的关系(唐钺) | 《东方杂志》二十三卷一号,1926年1月 |
南宋词之音谱拍眼考(二北) | 《东方杂声》二十四卷十二号,1927年6月 |
词牌考证(盛世强) | 《世界日报》副刊,1928年3月5日; 12月19日 |
研究词乐之意见(任二北) | 《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1928年7月 |
增订词律之商榷(任二北) | 《东方杂志》二十六卷一号,1929年1月 |
“声”“韵”是歌之美(易韦斋) | 《乐艺》一卷一号、1930年4月1日 |
菉斐轩词韵时代考(赵荫棠) | 《北平晨报学园》十二号,1930年12月17—18日 |
唐宋乐曲内容考略(许之衡) | 《北大学生》一卷五、六期,1930年 |
《竹枝词》研究(马雅青) | 《津逮季刊》一卷二期、三期,1932年6月;1934年1月 |
关于平仄及其他(柳亚子等)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1933年2月 |
与榆生论急慢曲书(吴梅)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 |
《词律》质疑(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12月 |
《菩萨蛮》调考证(华钟彦) | 《河北女师学院期刊》二卷一期,1933年12月 |
词调的来历与佛教经唱(霍世林) | 《清华周刊》四十一卷三、四期合刊,1934年4月 |
词调变名考(李维) | 《清华周刊》四十一卷三、四期合刊,1934年4月 |
论词亦有泛声(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令词引论(卢前)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与邵伯絧论词用四声书(姚华) | 《词学周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词之矩律(林大椿) | 《出版周刊》——二期,1935年1月 |
词律笺榷(徐棨)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至三卷二号,1935年1月至1936年6月 |
《白香词谱》中衬字之用法(郭毓麟) | 《协大艺文》第一期,1935年1月 |
词调来源与佛教舞曲(田子贞) | 《人间世》二十三期,1935年3月 |
论词谱(龙沐勋) | 《语言文学专刊》第一卷第一期,1936年3月 |
论平仄四声(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
令词出于酒令考(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
令词之声韵组织(龙沐勋) | 《制言》三十七、三十八期合刊,1937年4月 |
词源流考(于式玉等) | 《文学年报》三期,1937年5月 |
词名考源(江寄萍) | 《新光》一卷四、五期,1940年6—7月 |
填词与选调(俞感音) | 《同声月刊》一卷二号,1941年1月 |
词用平仄四声要诀(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三号,1941年2月 |
宋词阳上作去辨(眉孙) | 《同声月刊》一卷四号,1941年3月 |
论九宫大成谱(忍庵) | 《同声月刊》一卷四号,1941年3月 |
诗律与词律(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五号,1941年4月 |
四声钩沈(疚斋) | 《学林》第七辑,1941年5月 |
论曲犯(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六号,1941年5月 |
四声说(吴眉孙) | 《同声月刊》一卷六号、七号,1941年5—6月 |
《花犯》四声之比勘(存影老人) | 《同声月刊》一卷七号,1941年6月 |
与龙榆生论四声书(张尔田) | 《同声月刊》一卷八号,1941年7月 |
与龙榆生论四声书(施则敬) | 《同声月刊》一卷十号、1941年9月 |
与张孟劬先生论四声(吴眉孙) | 《同声月刊》一卷八号,1941年7月 |
填词句读及平仄格式(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八号,1941年7月 |
论鬲指声(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八号,1941年7月 |
论宋大曲与小唱之不同(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九号,1941年8月 |
论四清声寄煞(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九号,1941年8月 |
论燕乐四声二十八调(陈能群) | 《同声月刊》一卷十一号,1941年10月 |
宋法曲大曲索引( 空居土) | 《同声月刊》一卷十号,1941年9月 |
词律拾遗补(映庵) | 《同声月刊》一卷十二号至二卷十一号,1941年11月—1942年11月 |
词律拾遗再补(夏敬观) | 《同声月刊》三卷一号、二号,1943年3—4月 |
词调索隐(吷庵) | 《同声月刊》二卷五号,1942年5月 |
宋曲章句(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八号,1942年8月 |
宫调辨歧(钱万选) | 《同声月刊》二卷九号、十号,1942年9—10月 |
戈顺卿《词林正韵》纠正(映庵) | 《同声月刊》三卷四至七号,1943年6—9月 |
四犯今考(王芃生) | 《文史杂志)第四卷三、四期合刊,1944年8月 |
论填词可不必严守声韵(詹安泰) | 《文史杂志》五卷一、二期合刊,1945年1月 |
词韵约例(夏承焘) | 《国文月刊》五十五期,1947年5月 |
词调增韵换韵及句末平仄通用例(陈奇猷) | 《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新四期,1947年6月2日 |
关于诗词的音韵(邱汉生) | 《读书通讯》一四八期,1948年1月 |
唐宋词声调浅说(夏承焘) | 《语文学习》1958年6期 |
唐宋词调的演变(吴熊和) |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3期 |
《竹枝词》的渊源及其流变(倪木兴) | 《泉州师专学报》1983年2期 |
《菩萨蛮》《苏幕遮》考释(聂鸿音) | 《文学遗产》1984年2期 |
词非诗馀辨(于承武)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3期 |
刍议词的“同调异体”中的两个问题(徐经谟) | 《南充师院学报》1985年3期 |
宋代北方籍词人入声韵韵尾考(姜聿华) | 《求是学刊》1985年5期 |
论词所体现的音乐艺术精神(程杰) | 《学术研究》1987年6期 |
宋词音谱的形迹(吴迦陵) | 《词学》第三辑 |
声诗和声与词体的关系(黄坤尧) | 《词学》第五辑 |
敦煌词辑校四谈(柴剑虹等) | 《敦煌学辑刊》1988年2期 |
词体之演进(龙沐勋)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4年4月 |
论乐工之词变而为文学家之词(郑师许)《大陆》二卷五号,1933年11月 | |
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张振珮) | 《学风》四卷八期,1934年10月 |
词的发展(李素) | 《民族》三卷九、十期,1935年9—10月 |
词史卮谈(西神) | 《同声月刊》一卷五至七号,1941年4—6月 |
唐代词坛的鸟瞰(吴其作) | 《师大国学丛刊》一卷一号,1930年11月 |
唐宋词与唐寅《妒花歌》雷同(陈友琴) | 《青年界》四卷四号、1933年11月 |
唐五代词略述(叶鼎彝) | 《师大月刊》二十二、二十六期,1935年10月、1936年4月 |
唐五代歌词四论(叶梦雨) | 《风雨谈》第三期,1943年6月 |
唐宋两代蜀词(唐圭璋) | 《文史杂志》三卷五、六期合刊,1944年3月 |
五代的词人(梁之盘) | 《红豆》一卷六号,1934年5月 |
论《花间集》不仅秾丽一体(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论《花间集》确有五百首(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五代两宋词的评价问题(王季思) | 《光明日报》1959年2月1日 |
花间词体(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3月21日 |
南唐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4月11—12日 |
唐宋词叙说(夏承焘) | 《浙江师院学报》1955年1期 |
从敦煌曲子词和《花间集》谈词的发展(宛敏灏) | 《语文教学》1957年9期 |
中唐时代的文人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2月20日 |
敦煌曲校臆补(张次青) | 《六学遗产增刊》第5辑 |
敦煌词校议(蒋礼鸿) | 《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3期 |
盛唐时代民间流行曲子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1年12月28日 |
漫话《敦煌曲子词》(周熊) | 《甘肃日报》1962年4月1日 |
唐词长调考(黄坤尧) | 《词学》第二辑 |
花间词简论(吴世昌) | 《文史知识》1982年10—11期 |
唐宋词体式初探(金志仁) | 《南京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论“花间词”的创作倾向(张式铭) | 《文学遗产》1984年1期 |
跋《花间集》明万历来行学写刻袖珍本(李一氓) | 《光明日报》1984年10月9日 |
敦煌曲子词的地位特点和影响(汪泛舟) | 《兰舟学刊》1985年1期 |
浅谈敦煜曲子词的艺术(梦初) | 《社会科学》(贵州)1985年2期 |
唐代诗客曲子词述论(黄进德) |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5年3期 |
试述唐五代文人词的产生和发展(黄景荫) | 《广州师院学报》1985年1期 |
“词境”——向着抒情的深度开掘(杨海明) | 《南开学报》1985年6期 |
敦煌民间“词”中的府兵志与词的起源(高国藩) | 《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1期 |
敦煌歌辞探胜(吴肃森) | 《敦煌研究》1986年2期 |
论唐宋词中的“忧患意识”(杨海明) | 《学术月刊》1986年期 |
唐五代词的发展过程(周啸天)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
试谈晚唐五代词的“艳”与“狭”(刘义钦等) | 《殷都学刊》1987年4月 |
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形成及其变态(杨海明) | 《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2期 |
试论唐宋词中的“南国情味”(杨海明) | 《文学遗产》1987年1期 |
唐五代词论(金启华) | 《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4期 |
试论唐代文人词的创作(孙民等)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4期 |
爱情意识与忧患意识“交互”和“交替”——论晚唐五代和两宋词的“主思潮”(杨海 | 明) 《江海学刊》1988年1期 |
论唐宋词所积淀的民族审美心理(杨海明) | 《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3期 |
伤春伤别的唐宋词的美学特点(王增鑫) | 《龙岩师专学报》1987年3期 |
略论唐宋词的发展轨迹(杨海明) | 《西南师大学报》1987年4期 |
试探唐宋诗词有关颜色的描绘(冯笪) | 《南开学报》1988年1期 |
晚唐文人词成熟因由断想(吴雄)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花间词与宫体诗比较(苏涵) | 《山西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唐宋诗词新论(陆永品) | 《河北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论唐宋词意境的模糊体验(何凤奇)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
论道教与晚唐五代文人词(葛兆光) | 《江海学刊》1988年4期 |
论词的空灵与质实(缪钺) |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读词四记(施蛰存) | 《词学》第三辑 |
唐诗宋词中的六州曲(施蛰存) | 《词学》第七辑 |
敦煌曲子词的咏花词(高国藩) | 《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3期 |
长短句词盛行之时代辨析(王仲闻) | 《文学遗产》1988年2期 |
李义山诗与唐宋婉约词(刘学锴) | 《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3期 |
《云谣集》概说(孙其芳) | 《敦煌学辑刊》1988年2期 |
唐代酒令与词(王小盾) | 《文史》第30辑 |
论唐宋词体式的发展(金志红) | 《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6期 |
《花间词》评价质疑(张富华) | 《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4期 |
从咏物诗与咏物词谈诗词的体性区别(姚学贤) | 《河南师大学报》1989年2期 |
论唐宋词“梦”的意象(杨海明) | 《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2—3期 |
唐宋词所展现的心灵世界(杨海明) | 《文史知识》1989年8—9期 |
五代文人词繁荣原因断想(赵丽艳)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5期 |
唐五代词“对叠”初探(刘晓农) | 《东岳论丛》1989年5期 |
论晚唐五代词风的转变——兼论韦庄在词史上的地位(莫砺锋)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两宋词人时代先后小录(陈锐)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12月 |
两宋词人时代先后考(唐圭璋)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二号,1934年10月、1935年1月 |
两宋词人与诗人与道学家(陈子展) | 《文学》创刊号,1933年7月 |
两宋词风转变论(龙沐勋)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两宋词人小传(顾培懋) | 《学术世界》第七、八、十、十一、十二期,1935年12月至1936年7月 |
评两宋词(阮真) | 《国专月刊》三卷五期,1936年6月 |
宋词史话(周嘉琪) | 《刁斗》一卷三期,1934年9月 |
论词宗派(王闿运) | 《人间世》四十二期,1935年12月 |
论宋代七家词(武奠山) | 《金陵大学文学院季刊》一卷二期,1931年 |
宋词互见考(唐圭璋) | 《词学季刊》二卷四号至三卷三号,1935年7月至1936年9月 |
宋词元剧作者考略(陈迹) | 《河南政治月刊》六卷八、九期,1936年8月 |
词至宋而大盛其故安在试申论之(吕绍汉) | 《正中校刊》二十九期,1935年4月 |
宋代妇女的词(汝州) | 《北京益世报》1926年10月1—18日 |
宋代无名女词人(淑芳女士) | 《新时代月刊》四卷一期 |
宋代的歌词(宋谦之) | 《现代史学》一卷二,1933年2月 |
宋女词人及其他(张云史) | 《教育生活》二卷五至十期,1935年8—10月 |
论北宋慢词(李冰若) | 《国学丛刊》二卷三期,1924年9月 |
宋初词人(台静农) | 《小说月报》十七卷号外,1927年6月 |
北宋词人(郑振铎) | 《小说月报》二十卷十一号,1929年11月 |
北宋词论(张尊五) | 《国专季刊》五月号,1933年5月 |
北宋词体的转变及其派别(李炳掺) | 《文史丛刊》一卷一期,1935年7月 |
大晟乐府考略(李文郁) | 《词学季刊》二卷二号,1935年1月 |
北宋四大词人评传(柳欧苏秦) | (胡云翼) 《晨报》增刊,1926年10月 |
南宋的白话词(胡适) | 《晨报》副刊,1922年12月1日 |
南宋词人小纪二则(沅君) |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月刊》一卷三、四号,1926年12月20日,1927年1月20日 |
南宋词人(郑振铎) | 《小说月报》二十卷十二号,1929年12月 |
南宋爱国词人(白桦) | 《黄钟》一卷二十三期,1933年 |
南宋三人词人(万云骏) | 《光华大学半月刊》三卷八期,1935年4月 |
二汪二朱及王炎(宛敏灏) | 《学风》六卷七、八期,1936年11月 |
休歙十词人(宛敏灏) | 《学风》六卷四期,1936年6月 |
论词中“愁”的描军(李田意) | 《南开大学半月刊》十八期,1934年12月 |
词的秘密语(曾周) | 《国语周刊》一六九期,1935年 |
秋千在宋词里(于在春) | 《文艺复兴》(中国文学研究号下),1949年8月 |
宋词(谭丕模) | 《教师报》1957年4月5日、19日 |
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龙榆生) | 《新建设》1957年8期 |
南宋两种不同的词风——慷慨愤世和感喟叹时(宛敏灏) | 《语文教学》1957年11期 |
论宋词(刘尧民) | 《云南大学学报》1959年1期 |
从宋词里接受有益的东西(王季思) | 《理论与实践) 1959年4期 |
试论北宋词的思想倾向(胡光舟) | 《复旦大学学报》1959年12期 |
论北宋前期两种不同的词风(冯其庸) | 《文学遗产增刊》第8辑 |
《唐宋词选》前言(俞平伯) | 《文学评论》1962年5期 |
从宋人的五部词选中所看到的一些问题(詹安泰) | 《光明日报》1963年1月13日 |
宋词上去声字与戏曲关系及四声体考证(王琴希) | 《文史》第二辑 |
婉约派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吴文治) | 《光明日报》1964年8月30日 |
北宋词人简论(李廷光)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1—2期 |
宋词发展的社会意义(詹安泰) | 《学术研究》1979年3期 |
试论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的评价问题(万云骏) | 《学术月刊》1979年4期 |
从婉约词派谈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曹济平) | 《光明日报》1979年10月24日 |
宋代民间词论略(谢桃坊) | 《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3期 |
北宋末期三大词人(思严) | 《集萃》1981年4期 |
读词札丛(吴企明) | 《求是学刊》1981年4月 |
如何评价和欣赏宋词(万云骏)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6期 |
读词札记(方牧) | 《东海》1982年1、4期 |
从宋人词集的名称看宋词的几个问题(杨海明)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
试论宋词题材狭窄的原因(杨海明) | 《学术月刊》1982年8月 |
宋词总论(金启华) | 《社会科学》(甘肃) 1983年5期 |
《北宋主要词人》(刘若愚) | 《文学研究动态》1983年7期 |
关于词的“派”与“体”之再争议(谈文良等) | 《西北大学学报》1981年1期 |
论宋词两派说的客观性(李志光) |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宋词的结构(顾淡如) | 《中国音乐》1982年4期 |
“宋人造宋词”研究(杨海明) | 《广西大学学报》1983年2期 |
宋词中的第三美学境界(郑谦) | 《思想战线》1983年2期 |
宋婉约派词的再认识(汪求实等)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
北宋词发展史中的“雅”“俗”之辨(杨海明) | 《昆明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
浅说宋词引用唐诗语言(何琼崖等) | 《光明日报》1982年7月8日 |
宋词修辞举隅(杨贺松) | 《学习与研究》1982年10月 |
豪放与协律(刘乃昌) | 《词学》第二辑 |
南宋豪放派形成的原因(周重伟) | 《词学》第二辑 |
婉约、豪放与正变(高建中) | 《词学》第二辑 |
宋人咏物词(黄清士) | 《词学》第二辑 |
婉约词散论(钱鸿瑛) | 《文艺论丛》第12辑 |
宋季三家词法(吴熊和) |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1期 |
词问三题(赵晶晶) | 《学术月刊》1982年2期 |
宋代的音乐与歌词(阴法鲁) | 《词刊》1982年4期 |
婉约词散论(叶柏村) | 《浙江师院学报》1982年4期 |
宋代歌妓考略(谢桃坊) | 《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4辑 |
宋词中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吴世昌) | 《文史知识》1983年9期 |
试论宋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罗忼烈) | 《文艺理论研究》1983年4期 |
宋词新论(艾治平) | 《求索》1984年5期 |
“诗词有别”——城市经济带给词的印记(杨海明) | 《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2期 |
试论宋词所带有的“南方文学”特色(杨海明) | 《学术月刊》1984年1期 |
宋词的刚柔与正变(刘乃昌) | 《文学评论》1984年2期 |
论北宋的词风转变(方舟) | 《河南教育学院学刊》1984年2期 |
如何评价宋初婉约词(王友松)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宋词与江西诗派(邓魁英) | 《江汉论坛》1984年2期 |
论南宋风雅词派在词的美学进程中的意义(邓乔彬)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2期 |
试论宋代的咏物词(朱德才) | 《齐鲁学刊》1984年2期 |
论南宋后期咏物词(徐国苓等) | 《曲靖师专学报》1984年1期 |
宋代元宵词漫谈(杨海明) | 《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4期 |
略谈宋亡前后的“政治批判词”(杨海明) |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期 |
《宋旧宫人诗词真伪考》(程亦军) | 《文学遗产》1984年2期 |
略论宋词的复雅(秦寰明) | 《学术研究》1985年3期 |
宋词的抒情和比兴(朱德才) | 《文史哲》1985年3期 |
宋代文人咏物词浅论(周念先) | 《衡阳师专学报》1985年1期 |
论宋词的情节性(陈列) | 《南宁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的宋词研究(肖伟) | 《语文导报》1985年12期 |
试论近年来宋词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廷杰) | 《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4期 |
从词体的发展演变看词的结构技巧(沈义芙) | 《赣南师院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词与花儿的流变及其比较研究(屈文焜) |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宋词革新与古文运动(季续) |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2期 |
宋代的民族斗争和咏史怀古词(王锡九) | 《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3期 |
结构的优势是宋词兴盛的一个内因(陈一舟) | 《文学遗产》1987年2期 |
试论豪放词风的构成因素(刘焕阳) | 《烟台师院学报》1987年1期 |
再论宋代民间词(谢桃坊) | 《贵州社会科学》1987年2期 |
南渡词论略(薛瑞生) | 《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北宋文人俗词论(李昌集) | 《文学遗产》1987年3期 |
论南宋遗民词中故国之思的社会意义(张宏生) | 《固原师专学报》1987年1期 |
宋词兴盛原因摭谈(蔡良俊) | 《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 |
略论宋代女词人的作品(施人)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也谈宋词的“豪放派”与“婉约派”(李秉忠) | 《山西师大学报》1988年1期 |
论宋词无婉约豪放两派(李家欣) | 《江汉论坛》1988年2期 |
试论南宋四名臣的词(刘建国等) | 《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1期 |
关于宋词的婉约与豪放问题研究之述评(刘畅) | 《渤海学刊》1988年1期 |
论宋词的两种基本风格(萧延恕) | 《湘潭师院学报》1988年1期 |
北宋词史上的两座里程碑——从柳词“晓风残月”说到苏词“大江东去”(徐敏)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宋词发达的原因再思考(杨胜宽) |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4期 |
由宋人词学观念的演变看宋词的命运(王华) | 《文学遗产》1988年5期 |
论宋人咏物词的审美层次(方智范) | 《词学》第六辑 |
评王国维对南宋词的艺术偏见(谢桃坊) | 1987年6期《文学评论》 |
宋词的四大流派(张涤云) | 《语文导报》1987年12期 |
宋词二题(罗忼烈) |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4期 |
对宋词发展分期问题的思考(薛祥生) |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5期 |
论宋遗民词(沙灵娜) |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北宋词人创作环境和创作观念的变化(邓魁英) | 《文史知识》1989年1—2期 |
宋词所包蕴的心理内涵(杨海明) | 《学术月刊》1988年11期 |
论词曲递兴及其雅俗分流(张惠民) | 《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4期 |
婉约词的阴柔美(王开元) | 《新疆大学学报》1988年4期 |
关于“豪放”与“豪放派”问题(王振泰) | 《阴山学刊》1988年3期 |
宋词宋诗短论(顾之京) | 《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4期 |
建国以来豪放词研究述评(吴湘洲) | 《大连大学师院学报》1988年3期 |
漫谈宋代豪放词(柳风) | 《昌潍师专学报》 1988年2期 |
论宋代诗词异同之争(李昌集) | 《扬州师院学报》1989年2期 |
略论宋代文人的精神境界(周承铭) | 《东疆学刊》1989年1—2期 |
略论词的产生与宋词的主要成就(张翥等)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
对宋词婉约派的几点认识(王陵等) |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谈谈离合手法在词中的几种表现(窦玉玺) | 《语文月刊》1989年4期 |
宋词中梅花意象的三种类型(颜昆明) | 《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4期 |
论宋词的模糊美(唐玲玲) | 《海南大学学报》1989年1期 |
宋词人性与真情的世界(周承铭) | 《绥化师专学报》1989年2期 |
论宋词的基调(孙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5期 |
从疏密角度看唐宋词风格与流派的演进历程(潘裕民) | 《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6期 |
简论两宋婉约词(李德宣)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
十年来的词学研究(马兴荣)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宋婉约词的物象世界和情感流程(孙晓民)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试论词美(杨新民) |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5期 |
宋代妇女词探幽(陈学广) |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6期 |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词考(吴征铸) | 《斯文》一卷二期,1940年10月 |
评李白《清平调》(振雄) | 《中国公论》 一卷七号,1942年4月 |
李白与《菩萨蛮》(杨宪益) | 《新中华》五卷十期,1945年10月 |
今传李太白词的真伪问题(俞平伯) | 《文学研究》1957年3期 |
《李白〈清平调〉三首辨伪》商榷(李延先) | 《文学遗产》1981年4期 |
关于李白词二首的真伪问题(吴孟复) | 《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3期 |
记庞石帚先生谈李白《菩萨蛮》的真伪问题(魏炯若) | 《龙门阵》1982年1期 |
李白两首词真伪之我见(黄刚)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论李白《忆秦娥》(李汉超) | 《文学评论》1983年4期 |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词是伪作(罗元贞) | 《晋阳学刊》1984年5期 |
读李白词札记(施蛰存)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李白不为“词祖”六证(罗元贞) | 《学术文摘》1985年2期 |
李白作《菩萨蛮》《忆秦娥》新证(刘继才)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5期 |
李白词二首的真伪问题讨论综述(闻元馨) | 《温江师专学报》1985年2期 |
李白词二首之我见(安旗) | 《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1期 |
李白《忆秦娥》词的作者及本事(周咏先) | 《词学》第五辑 |
李白二词非伪托说订补(黄翼) | 《汕头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张志和生卒年(王从仁) | 《唐代文学论丛》1982年1期 |
张志和著作考(陈耀东) | 《浙江学刊》1982年1期 |
张志和《渔歌子》的流传和影响(陈耀东)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4期 |
张志和及其渔父词(施蛰存) | 《词学》第二辑 |
白居易词辨(施蛰存) | 《词学》第六辑 |
刘禹锡竹枝词写作地点考辨(陈建中)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温飞卿《菩萨蛮》词之研究(王志刚) | 《孤兴》第九期,1926年7月 |
温韦词之比较(唐圭璋) | 《东南论衡》一卷二十六期,1926年12月 |
温飞卿词集兰畹之意(沈曾植) | 《国学专刊》一卷四期,1926年 |
温庭筠(陈鳣) | 《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二卷一期,1929年1月 |
温庭筠评传(朱肇洛) | 《细流》创刊号,1934年4月 |
温飞卿与鱼玄机(邹啸) | 《青年界》五卷四期,1934年4月 |
温飞卿词的用字(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与龙榆生论温飞卿贬尉事(张尔田)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谈谈温飞卿(彦修) | 《中央日报》1935年4月18—21日 |
温词蠡测(徐沁君) | 《国文月刊》五十一期,1947年1月 |
《新旧唐书温庭筠传订补》(顾学颉) | 《国文月刊》六十二期,1947年12月 |
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胡国瑞) | 《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 |
论温韦词(唐圭璋等)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1期 |
不同风格的温韦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3月11日 |
续谈温韦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3月15日 |
读温飞卿词札记(施蛰存) | 《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 |
温庭筠籍贯及生卒年(黄震云)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
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王达津) | 《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2期 |
温庭筠交游考(顾学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5期 |
也谈温庭筠生平之若干问题(陈尚君) | 《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6期 |
释温庭筠《更漏子》第一、六首兼论典型温词特色(吴小如) | 《名作欣赏》1983年2期 |
释温词《更漏子》第二、三、四首兼论词中抒情主人公问题(吴小如) | 《名作欣赏》1983年4期 |
温庭筠杂考三题(黄震云) | 《江海学刊》1983年5期 |
谈李商隐爱情诗与温庭筠恋情词艺术风格的亲缘关系(吴肃森) | 《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5期 |
温庭筠生平新证(牟怀川) |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1期 |
温庭筠词色彩美论析(徐匋) | 《晋阳学刊》1984年4期 |
飞卿词艺术平议(邓乔彬) |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4期 |
温词浅析(梁克隆) | 《国际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3期 |
关于温庭筠生平的若干考证和说明(牟怀川等)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12期 |
蔑视权贵的文学家温庭筠(刘扬忠) | 《文史知识》1985年9期 |
温词艺术研究(袁行霈) | 《学术月刊》1986年2期 |
“心曲”的外物化与优美化:论温庭筠词(杨海明) | 《文学评论》1986年4期 |
温庭筠《菩萨蛮》词所传达的多种信息及其判断之准则(叶嘉莹) | 《光明日报》 1987年6月14日 |
从温庭筠到柳永(周圣伟) | 《词学》第七辑 |
温庭筠与柳永比较(刘尊明) | 《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增刊 |
论飞卿词对人工美的追求(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9年1期 |
韦庄评传(何寿慈) | 《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1929年8月 |
韦庄诗词之研究(吴家桢) | 《大夏》第九卷十七期,1933年6月 |
韦端已年谱(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一卷四号,1934年4月 |
《浣花词》与《阳春词》(吴烈) | 《国民文学》创刊号,1934年10月 |
《浣花词》中的 情别绪(梁汉生) | 《 勤师院月刊》十二期,1934年11月 |
韦端己及词(金麓凉) | 《新民报半月刊》二卷五、六期,1940年3月 |
韦庄生年考订(刘星夜) | 《光明日报》1957年5月26日 |
读韦庄词(夏承焘) | 《人文杂志》1957年5期 |
张惠言《词选》中的韦庄《菩萨蛮》词笺存疑(黄清士) | 《光明日报》1962年11月11日 |
关于韦庄的生年(李建中) | 《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期 |
读韦庄词札记(施蛰存) | 《词学》第一辑 |
韦庄词的抒情艺术特点(林江玲) | 《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韦庄不是花间派(张式铭) | 《光明日报》1986年2月25日 |
论韦庄词的艺术特色(王景亮) | 《大庆师专学报》1987年4期 |
读韩偓词札记(施蛰存) |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4辑 |
蜀主孟昶《玉楼春》伪托考(陈奇猷) | 《国文月刊》五十期,1946年12月 |
欧阳炯及其词(肇洛) | 《北平晨报》学园九五六期,1936年5月29日 |
花间词人张泌(黄清士) | 《光明日报》1957年4月7日 |
论牛峤的词(雷树田) | 《西北大学学报丛刊》1981年3期 |
《花间集》的别调:毛文锡词作初探(诸葛忆兵) | 《求是学刊》1986年3期 |
孙光宪生平及其著述(庄学君)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试论孙光宪的词(朱德慈) | 《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6期 |
花间词人孙光宪生平事迹考证(刘尊明) | 《文学遗产》1989年6期 |
杂谈西蜀词人李珣(魏尧西) | 《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3期 |
五代词人李珣及其作品漫议(林松) | 《民族艺林》1988年2期 |
冯韦词相似之点(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冯延巳的词(王信之) | 《北平晨报》学园,1936年7月13日 |
冯延巳和欧阳修(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5月19日 |
延己、延已、延巳(吴兆源) | 《文汇报》1962年6月29日 |
读冯延巳词札记(施蛰存)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3期 |
冯正中词的成就及其承前启后的地位(叶嘉莹) |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4期 |
论冯延巳词(杨海明) | 《文史哲》1985年2期 |
冯延巳词考辨(曾昭岷) | 《词学》第七辑 |
开宋词风气之先的关键人物:冯延巳(张自文) | 《湖潭大学》1989年2期 |
冯延巳还是冯延己(杨琳) | 《文献》1989年4期 |
冯延巳词的审美价值(张自文)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李后主词(西谛) | 《小说月报》十四卷一号,1923年1月 |
李后主及其词(姜华) | 《学灯》1924年5月28—30日 |
论南唐后主李重光词(豫戡) | 《北平益世报》1926年6月10—11日 |
李煜的生平及其作品(新) | 《北平益世报》1926年9月3—21日 |
南唐后主词(天行) | 《晨报》副刊1926年11月15—17日 |
李后主的著述及其版本(曹雨群) | 《浙江图书馆报》二卷一期,1927年12月 |
王贻上之诗与李重光之词(张希录) | 《河北大学周刊》一期,1930年9月 |
读李后主词书后(韩书文) | 《津逮季刊》一卷一期,1931年6月 |
南唐后主李煜年谱(衣虹) | 《新文化》创刊号,1931年8月 |
李后主评传(郭德浩) | 《文学年报》一期,1932年7月 |
李后主评传(唐圭璋) | 《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 |
李后主亡国诗词辨证(弓德英) | 《励学》二期,1934年6月 |
谈谈李后主(曹懋) | 《中央日报》1935年5月16日 |
关于李后主的词(王延杰) | 《正中半月刊》二卷一、五期,1935年6—8月 |
亡国词人李后主论(叶德荣) | 《厦大周刊》十五卷十二、十三期,1935年12月 |
词人李煜(知任) | 《青年文化》一卷四期,1935年12月 |
南唐二主词叙论(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
李后主诞生千年纪念(逸珠) | 《文艺月刊》十一卷一期,1937年7月 |
南唐二主词辑述(俞阶青) | 《同声月刊》一卷十、十一号,1941年9—10月 |
李后主《临江仙》词校勘记(詹幼馨) | 《中央日报》1946年11月30日 |
对詹安泰先生关于李煜的《虞美人》看法的意见(陈培治) | 《光明日报》1955年8月28日 |
答陈培治同志(詹安泰) | 《光明日报》1955年8月28日 |
李后主及其作品评价(楚子) | 《光明日报》1955年10月9日 |
对李煜《虞美人》一词的看法(夏兆亿) | 《光明日报》1955年10月9日 |
关于李煜词评价的几个问题(吴颖) | 《光明日报》 1955年10月16日 |
我对于李煜词讨论的一些意见(谭丕模) |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11日 |
关于李煜及其作品的评价(牛仰山等) |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18日 |
也谈李后主词(元页石) | 《光明日报》1955年12月25日 |
我对词人李煜的看法(陈赓平) | 《光明日报》1956年1月1日 |
关于李煜作品的讨论(焉邑) | 《文艺学习》1956年7期 |
关于李后主及其作品评价问题(褚斌杰等) | 《光明日报》1956年1月22日 |
略谈李后主词的人民性(游国恩) | 《光明日报》1956年1月29日 |
关于李煜在文学史上的评价问题(邓魁英等) | 《光明日报》1956年3月11日 |
评关于李煜词的讨论(毛星等) | 《光明日报》1956年3月11、5月6日 |
如何评价李煜的词(乔象钟等) | 《光明日报》1956年5月13、20日 |
关于李煜词的考证问题(王仲闻) | 《光明日报》 1956年7月22日 |
关于李煜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郑孟彤等) | 《光明日报》1956年8月5日 |
关于李煜的词(毛星) | 《文学研究集刊》第3册 |
略谈李后主的词(王淑明) | 《新港》1956年9期 |
李煜词话(刘大杰) | 《解放日报》1956年11月6日 |
从李煜词的讨论谈起(寇效信) | 《延河》1957年3期 |
评李煜词的基本问题(雷石榆) | 《天津师院科学论文辑刊》1957年1期 |
李煜和他的词(詹安泰) | 《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1期 |
李煜词为什么一直得到流传、传诵(渠川琇) | 《天津日报》1961年9月20日 |
论李煜的后期词(唐圭璋等) | 《江海学刊》1962年3期 |
也谈李后主词的抒情艺术(黄启章) | 《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二 |
论李煜对词发展的贡献(李希跃) | 《广西大学学报》1982年1期 |
论李煜及其词(王河) | 《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5期 |
谈李煜词的美学价值(李长波) | 《社会科学》(上海)1984年5期 |
论李煜词的社会意义(华炎卿) | 《南宁师院学报》1984年2期 |
李煜词的抒情艺术(李希跃) | 《广西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李煜词的分期问题及其抒情特色(于德馨) | 《文史哲》1984年6期 |
重新论定李煜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吴颖) | 《汕头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贺中夏) |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一辑 |
李煜词艺术风格浅论(许文亮) | 《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2期 |
李煜词艺术魅力初探(赵丽艳) |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6年2期 |
浅谈李煜词中比的运用(许文亮) | 《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3期 |
李煜及南唐其他词人(孙宪富) | 《锦州师院学报》1986年2期 |
试论李煜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杨宝林) | 《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李煜后期词人民性浅议(许成华) | 《北方论丛》1988年2期 |
读李煜词札记三则(文荫范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
李煜与李清照后期词意境平析(赵丽艳)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
李璟与南唐及其词(姜海峰) | 《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3期 |
李煜词境的美学风貌(许文亮) | 《赣南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关于李煜及其词评价中的问题(姜海峰) | 《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5期 |
试论李煜词结构与意象的开拓(乍丹) | 《语文学刊》1988年6期 |
李煜词艺术魅力探微(樊维纲) | 《文学遗产》1989年2期 |
论宋代最初的词家——潘阆(张闳)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3期 |
范仲淹的词(马茂元) | 《文汇报》1961年2月24日 |
范仲淹多样风格的词(夏承焘等) | 《文汇报》1962年6月7—8日 |
略论范仲淹的词(宁大年) | 《承德师专学报》1985年1期 |
关于范仲淹《苏幕遮》词写作年代及地点的探索(董平) | 《唐都学刊》1988年1期 |
柳永生卒考(储皖峰) | 《国立浙江大学季刊》一卷一期,1932年1月 |
宋词人柳永生年的推测(储皖峰) | 《微言月刊》二卷七、八期,1932年12月 |
词人柳永及其作品(苏鸣瑞) | 《厦大周刊》十四卷十、十一期,1934年11—12月 |
柳屯田评传(陈钟莹) | 《厦大周刊》十四卷十二期,1934年12月 |
柳三变事迹考略(潘承弼) | 《文学季刊》二期,1936年10月 |
谈柳词(斐云) | 《艺文杂志》二卷一期,1944年1月 |
流浪词人柳三变(金启华) | 《中央日报》1946年9月24日 |
柳永遗事考辨(高熙曾) | 《天津师院科学论文集刊》1957年1期 |
论柳永的词(唐圭璋等) | 《光明日报》1957年3月3日 |
再论柳永的词(唐圭璋等) | 《光明日报》1958年3月23日 |
三论柳永的词(唐寺璋等) | 《文汇报》1961年9月2日 |
柳永事迹新证(唐圭璋) | 《文学研究》1957年3期 |
关于柳永及其《乐章集》(何芳洲) | 《光明日报》1957年6月30日 |
柳永和慢词(丰嘉化等) | 《光明日报》1958年1月19日 |
论柳永词(唐圭璋等)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3期 |
柳永和他的词(林新樵)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4期 |
柳永生年小议(林新樵)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柳永生年及行踪考辨(李国庭) | 《福建论坛》1981年5期 |
论柳永和他的词(李昌集等)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柳永及其词(叶嘉莹) | 《南开大学学报》1982年3期 |
柳永所用词牌之特色(梁丽芬) | 《南开学报》1982年4期 |
关于柳永的葬地(官桂铨) | 《福建论坛》1982年6期 |
柳永词的艺术成就(金启华) | 《光明日报》1982年8月5日 |
“户盈罗绮”新解(钟振振)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1期 |
柳永三题(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3年2、3期 |
白话作曲的先行者柳永(徐家昌) | 《津门文学论丛》1983年2月 |
柳永《望海潮》非为孙何而作(徐凌云等) | 《文学遗产增刊》1983年3期 |
论柳永词(盖国梁) | 《文学评论丛刊》第13辑 |
慢词的开拓者柳永(李国庭) | 《文史知识》1983年4期 |
柳永词初探(林新樵) | 《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 |
论柳永的“人学”(白钢) | 《宋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
柳永二题(詹亚园) | 《文学遗产》1984年2期 |
柳永的歌妓词(金启华等) | 《盐城师专学报》1984年1期 |
柳永思想评价刍议(丰家骅) | 《学术月刊》1985年5期 |
柳永——宋初开一代词风的大家(周子来) | 《盐城师专学报》1985年2期 |
柳永的俗词与雅词(谢桃坊) | 《光明日报》1985年7月2日 |
柳永《望海潮》不是赠孙何之作(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4年1期 |
柳永家世生平新考(李思永) | 《文学遗产》1986年1期 |
话柳永(罗忼烈) |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2期、1987年4期 |
市民作家柳永及其作品(彭棣华)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柳永的生活道路与创作分期(曾大兴)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论柳永豪放词存在的理论依据(薛菘云) | 《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1期 |
从柳、周、吴三家看慢词艺术发展的轨迹(朱德才) | 《齐鲁学刊》1986年4期 |
柳永生年“新考”质疑(黄加灏) |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
柳永生年新证(周子来) | 《文学遗产》1987年4期 |
柳永事迹补正(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7年1期 |
从宋代官制考证柳永的生平仕履(吴熊和) | 《文学评论》1987年3期 |
关于柳永初任职的记载不实(黄强祺) | 《文学遗产》1987年1期 |
试论柳永悲剧命运的缘由兼为柳词三辩(王平文) | 《学习月刊》1987年8期 |
试论柳永的创作道路(曾大兴)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不减唐人高处,词境曾拓东坡(陶道恕) | 《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苏轼对柳词的态度辨析(高培华)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略论柳永和周邦彦词风的异同(黄毓文) |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柳永“俗”词的积极意义(李金水) | 《江汉论坛》1986年12期 |
试论柳永俗词的社会意义(何丽) | 《成都大学学报》 1987年1期 |
柳永词的市民文学特征(曾大兴)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试谈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洪菲)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期 |
宋代开拓词境的第一功臣柳永(施议对)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8年2期 |
柳永词中的悲惨世界和艺术天地(殷光熹)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柳词与全真道士词(黄幼珍) |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4期 |
柳耆卿词综论(村上哲见) | 《词学》第五辑 |
论柳永词的俗(刘初棠) | 《词学》第五辑 |
建国以来柳永研究综述(曾大兴) | 《语文导报》1987年10期 |
柳词的语言艺术(刘永良) |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8年1期 |
北宋词坛的“柳永热”(施议对) | 《社会科学研究》1988年6期 |
柳永词考辨三题(罗忼烈) | 《南都学坛》1988年4期 |
《一寸金》词所反映之柳永行迹(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从柳永的《鹤冲天》和关汉卿的《不伏老》看两位作家的性格特征(刘日春) | 《大连大学师院学报》1988年3期 |
论柳永(郭无患) | 《西南师大学报》1989年2期 |
柳永思想性格新论(程瑞钊) | 《西南师大学报》1989年2期 |
从《话柳永》说到其他关于柳永的话(思嘉) | 《四川师大学报》1989年2期 |
柳永风流而潦倒的一生(黄道京) | 《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4期 |
读《话柳永》后记(盛美娣) | 《文学遗产》1989年3期 |
柳永二题(罗烈)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
柳永及其事迹考证(黄强祺)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1期 |
张子野年谱(夏承焘) | 《词学季刊》创刊号,1933年4月 |
从张三影谈起(洪为法) | 《青年界》四卷九期,1933年12月 |
北宋两位承先启后的词人——张先和贺铸(宛敏灏) | 《语文教学》1957年10期 |
论张先词的艺术特色(张逸群) | 《淮阴师专学报》1981年2期 |
“六客词”事迹辨正(祝尚书) | 《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 |
张先与苏轼(张海滨) | 《宁夏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北宋词人张子野散论(王树芳)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论张先词(缪钺) | 《文学遗产》1986年3期 |
张子野词事异同(罗忼烈) | 《牡丹江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张先词的写景艺术(沈义芙) | 《赣南师院学报》1985年3期 |
白雨斋论张先词试评(孙维城) | 《安庆师院学报》1987年4期 |
论晏殊词之庸俗(邹啸) | 《青年界》六卷二期,1934年 |
二晏及其词(宛敏灏) | 《学风》四卷二至六期,1934年3—7月 |
晏同叔年谱(宛敏灏) | 《安徽大学月刊》一卷六期,1934年4月 |
晏同叔年谱(夏承焘)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二号,1934年10月;1935年1月 |
《珠玉词》版本考(因百)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六十二期,1936年8月 |
《珠玉词》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一卷十号,1941年9月 |
浅论晏殊、欧阳修的词风(张文潜)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浅谈晏殊《珠玉词》的艺术特色(朱谈文) | 《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
晏殊欧阳修词风的同中之异(高梦林)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4期 |
关于晏殊珠玉词的评价问题(李独清) | 《贵阳师院学报》1984年4期 |
论晏殊词的感伤及其他(耿百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5期 |
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谢桃坊) | 《学术月刊》1985年12月 |
二晏家世事迹补辨(钟陵) | 《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2期 |
二晏词艺术风格的同中之异(李玉章) | 《渭南师专学报》1986年2期 |
晏殊《珠玉词》新评(万斌生) | 《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6期 |
试论晏殊和辛弃疾艳情词的同异及成因(胡敦伦)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
论晏殊的词(彭宇) |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
论晏殊词的积极因素(李华) |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5期 |
论《珠玉词》及晏殊的心理结构(万斌生) | 《文艺理论家》1988年3期 |
欧阳修《忆江南》词的考证及其变迁(储皖峰) | 《现代学生》二卷八号,1933年5月 |
欧阳修词研究(杜哲全) | 《文史汇刊》 一卷二期,1935年6月 |
恋张女欧阳修受劾(谭正璧) | 《青年界》八卷三期,1935年10月 |
《六一词》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二卷四、五号,1942年4—5月 |
欧阳修与朱淑真之《生查子》案(孙约翰) | 《申报》1946年10月16日 |
欧阳修及其词(躬庵) | 《文史哲》1958年1期 |
欧阳修在词史上的地位(邓魁英) | 《光明日报》1963年4月14日 |
《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是谁(石鸣) | 《湘潭大学学报》1979年3期 |
欧阳修艳词浅说(林石泸) | 《毕节师专学报》1983年1月19日 |
论欧阳修词(周旻) | 《厦门大学学报》1983年2月 |
论民间歌曲对欧阳修词的影响(陈晓芬)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欧阳修词集考(谢桃坊) | 《文献》1986年2期 |
欧阳修词的艺术特色(潘君昭) | 《词学》第三辑 |
论欧阳修词的历史地位(柏寒) | 《文史哲》1989年2期 |
论欧阳修的艳情词(郑孟彤) | 《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1期 |
试论欧阳修的恋情词(徐虹)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4期 |
论曾巩词(马兴荣) | 《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4期 |
王安石词简论(高克勤) | 《争鸣》1986年2期 |
略论王安石在词史上的地位(熊大权) | 《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1期 |
论王安石词(李培根) | 《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浅谈王安石对传统词的改革(郭瑞林) | 《湘潭师院学报》1988年1期 |
王安石词浅论(程杰) | 《抚州师专学报》1989年1期 |
词人王观求异创作心理评鉴(沈家庄) |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6期 |
评晏叔原词(胡肇椿) | 《燕京大学月刊》 一卷三期,1927年12月 |
《小山词》校记(冒广生) | 《同声月刊》一卷十一号,1941年10月 |
漫谈《小山词》用成句及其它(吴世昌) | 《光明日报》1981年7月21日 |
漫谈小山词的“婉”字法(顾学颉) | 《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 |
略论晏几道及其《小山词》(朱淡文) | 《求是学刊》1984年5期 |
浅论《小山词》(王玫) | 《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论晏几道的艳词(刘上生) | 《湖南教育学院分院论文选刊》1984年1、2期 |
清壮顿挫的小山词(钟陵) | 《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2期 |
浅论晏几道词的思想意义(张富华) | 《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2期 |
小山词的直接抒情艺术(刘文)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略论晏几道及其《小山词》(吴林抒) | 《文艺理论家》1987年3期 |
晏几道《小山词》笺论(黄国衍)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略论晏几道的词(李培根) | 《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晏几道生卒年小考(钟陵) | 《学报》1987年4期 |
简论《小山词》的艺术特色(万斌生) | 《江西大学学报》1988年4期 |
谐谑成性的苏东坡(洪为法) | 《青年界》五卷三期,1934年3月 |
《东坡乐府》综论(龙沐勋) | 《词学季刊》二卷三号,1935年4月 |
与龙榆生论苏辛词二篇(张尔田) | 《词学季刊》二卷三号,1935年4月 |
东坡词意境(介西) | 《新苗》第一册,1936年5月— |
倦驼庵东坡词说(顾随) | 《天津民国日报》1947年12月8日—1948年4月1日 |
东坡《卜算子》词考《任鼐》 | 《中央日报》1948年5月10日 |
东坡初夏词本事辨伪(刘永溍) | 《东南日报》1948年2月4日 |
苏词札记(程千帆) | 《光明日报》1956年12月23日 |
东坡词的意境(程毅中) | 《光明日报》1957年12月8日 |
从《东坡乐府》里看苏轼和农民的情谊(唐圭璋) | 《雨花》1958年11期 |
论苏轼词与北宋词坛(陈志宪) | 《光阳日报》1960年4月3日 |
论苏轼对词境的扩大和提高(叶柏村)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64年11期 |
苏轼与词乐(沈祖棻)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1期 |
论苏轼词(唐圭璋等) | 《群众论丛》1979年创刊号 |
苏轼词的风格(雷履平等) | 《社会科学研究》1979年3期 |
豪放壮阔的苏轼词风(振甫) | 《中国青年》1979年11—12期 |
苏轼与音乐(朱舟等) | 《音乐研究》1980年2期 |
东坡词初论(左成文) | 《辽宁大学学报》1980年3期 |
苏轼词注释疑(张公驰) |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4期 |
从宋词“豪放派”领袖苏轼谈起(宋捷) |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4期) |
评苏轼对词的贡献(薛瑞生)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1期 |
苏轼的婉约词(曾枣庄) | 《文学评论》1981年5期 |
苏辛词风异同辨(严迪昌) |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
《苏辛词风异同辨》(邱俊鹏等) | 《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试论诗词的不同艺术特征与苏轼“以诗为词”的迹象(赵晶晶) | 《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苏词艺术辩证法初探(周嘉翔) | 《理论研究》1983年4期 |
如何评价苏辛的“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 《文艺理论研究》1981年4期 |
论苏轼的“自是一家”说(徐中立) | 《学术月刊》1981年5期 |
苏轼是词的革新家(马兴荣) | 《四川大学学报》增刊,1981年 |
略论苏轼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杨海明) |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读苏试词札记(马兴荣)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3期 |
苏辛词浅议(汪大勇) |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2年4期 |
关于苏轼词中旷达和豪放问题(郭精锐) | 《文学遗产》1983年1期 |
苏轼的咏物词(刘崇德) | 《河北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如何评论苏轼的不协音律(张金海) | 《武汉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苏轼转变词风的几个问题(施议对) | 《学习与思考》1983年1期 |
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吴世昌) | 《文学遗产》1983年2期 |
试论词人初试(孙民)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
苏轼《与鲜于子骏书》系年考辨——兼及苏词风格的若干问题(吴雪涛) | 《河北学刊》1983年4期 |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开拓与创新(朱德才) | 《文史哲》1983年4期 |
苏轼“以诗为词”辨(邓玉阶) | 《江汉论坛》1982年3期 |
苏轼“以诗为词”臆探(秦惠民) | 《黄石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4期 |
“以诗为词”析(何风奇) |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3年2期 |
从苏轼的文学主张看他的词风(王运生) | 《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5期 |
东坡中秋词讨论(陈正宽等) | 《光明日报》1983年1月18日、5月17日、5月26日、6月7日、7月5日 |
苏轼初期的送别词(西纪昭) | 《词学》等二辑 |
试探苏轼词的清空之境(于翠玲) | 《西北大学学报》1982年1期 |
论苏轼与南宋词风的转变(方智范)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2期 |
简论有关苏词的一些问题(徐洪火) |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1期 |
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王水照) | 《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2辑》 |
从两首苏词看苏轼的婚姻观(王季思) | 《光明日报》1984年12月4日 |
说苏东坡的隐括词(唐玲玲) | 《华中师院学报》 1984年6期 |
苏词三首系年辨(张志烈) | 《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辑 |
苏轼“杨花词”系年考辨(刘崇德) | 《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 |
苏词编年考(刘崇德) | 《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苏轼与毛滂(曾枣庄) | 《文学评论》1985年3期 |
论苏轼词(叶嘉莹) |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3期 |
东坡词的基线及其多层次性(雷啸林) | 《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3期 |
关于苏轼的豪放词等问题 | 《学术月刊》1985年1期 |
苏轼与北宋豪放词派地位辨(曾枣庄) | 《四川大学学报》1985年1期 |
苏轼的豪放词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朱靖华)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
东坡词风新探(雷太来) | 《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2期 |
论苏轼的婉约词(殷光熹) | 《云南社会科学》1985年1期 |
评论苏轼的咏物词(章楚藩) | 《杭州师院学报》1984年4期 |
“要非本色”与立足“本色”:苏辛词变革琐议(朱德才) | 《光明日报》1985年4月23日 |
论苏词内容的复杂性和风格的多样性(宋景昌) | 《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5期 |
词风的转变与苏词的风格(袁行霈) | 《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3期 |
论苏轼的清旷词(殷光熹) | 《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5期 |
苏旷辛壮词风成因及其艺术表现(董天策) |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苏辛合乐歌词的评价问题(施议对) | 《文学遗产》1985年4期 |
苏轼对咏物词的开拓与创新(殷光熹) | 《昆明师专学报》1985年2期 |
苏词二首别议(王士博) | 《光明日报》1986年5月6日 |
东坡《竹枝词》小考(詹亚园) | 《淮北煤炭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东坡乐府笺补正(王松龄)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1期 |
试论苏轼的词乐草新思想(齐文榜) | 《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5期 |
苏词编年订误三题(吴雪涛) | 《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1期 |
论苏轼词的“思想深度”(杨海明) | 《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1期 |
试论苏词中的政治家形象(李生辉) | 《丹东师专学报》1987年3期 |
论东坡词的主体意识(蒋哲伦)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
东坡词与唐宋美学风尚的转变(青原) | 《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3期 |
从苏东坡三首词到苏东坡对人生奥秘探求的三个境界(梁福根) | 《河池师专学报》1987 年2期 |
试论苏轼咏物词(陈捷) |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苏轼《何满子》词写作时地辨(崔海正) | 《齐鲁学刊》1987年1期 |
苏词四首系年商兑(吴雪涛)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1期 |
苏轼《雨中花慢》是悼念朝云(高培华) | 《文学遗产》1987年6期 |
从苏轼、秦观词看词与诗的分合趋向(王水照) | 《复旦学报》1988年1期 |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不是豪放之作(韩楚森等)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东坡《水调歌头》旧说辨正(毛岫峰) | 《盐城师专学报》1988年2期 |
试论苏轼豪气词的“要非本色”(易健贤)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论苏轼对词境的开拓(李培根) | 《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3期 |
论苏轼以词言志(景刚)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 |
苏轼送别词探讨(唐玲玲)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5期 |
苏轼词版本综述(刘尚荣) | 《词学》第四辑 |
苏轼前期杭州词平议(王文龙) | 《盐城师专学报》1987年3期 |
苏辛词艺术风格比较(萧占鹏) | 《渤海学刊》1988年3期 |
苏轼词的思想与情感(陈筱芳) |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试论苏词在音律方面的革新(陈丽琳) | 《阴山学刊》1988年3期 |
论苏轼词的艺术直觉(陈铭) | 《浙江学刊》1989年2期 |
苏词的人格形象与艺术风格(陈雅超) | 《黑龙江财专学报》1989年1期 |
论东坡词的主要风格——旷达(赵仁珪)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2期 |
苏轼词的内在形式与内容意蕴(王祥)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3期 |
试论苏轼词的充分“士大夫化”(杨海明) | 《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4期 |
苏词五首杂考(吴雪涛) | 《河北师大学报》1989年3期 |
苏轼《雨中花慢》写的就是朝云(周云龙) | 《锦州师院学报》1989年3期 |
为什么说苏轼创造了豪放派(卢晓华) | 《语言学刊》1989年4期 |
苏轼元佑杭州词的情感(张志烈) |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王水照)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论“东坡范式”——兼沧唐宋词的演变(王兆鹏) | 《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谈《东坡乐府》中的婉约风格(邱慧) | 《渝州大学学报》1989年6期 |
苏词的物境与神境(申秀云)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4期 |
苏词五首作年考(王文龙) | 《盐城师专学报》1989年3期 |
黄庭坚词浅析(杨海明) | 《江南社会科学》1982年4期 |
试论黄庭坚词(周裕错) | 《学术月刊》1984年1期 |
黄庭坚词风管窥(蔡厚示) | 《文学评论》1986年5期 |
论黄庭坚后期词(张兴) | 《上饶师专学报》1987年1期 |
黄庭坚词的自我人格形象(乔力) | 《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4期 |
黄庭坚在求变中的得与失(邱俊鹏) | 《文学遗产》1987年3期 |
论山谷词(徐培均)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季刊》 |
入于苏而又出于苏之黄庭坚词(曾昭岷) | 《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论秦柳之异点(赵祥瑷) | 《文哲学报》第四期,1923年10月 |
二百四十五年前平民文学家(贾凫西) | 《学灯》1923年11月26日 |
女性词人秦少游(唐圭璋) | 《中央日报》副刊,1930年1月4—5日 |
《淮海词》之研究(杨树棠) | 《津逮季刊》一卷二期,1932年6月 |
论秦观词之感伤(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苏门四学士词(龙沐勋) | 《文学》二卷六号,1934年6月 |
秦少游的慕道与多情(洪为法) | 《青年界》七卷四期,1935年4月 |
秦少游的词(沈鹃) | 《江苏研究》 三卷一期,1937年1月 |
《淮海集》笺长编(疚斋) | 《同声月刊》三卷九号,1943年11月 |
婉约派词人秦观(朱德才) | 《山东大学学报》1961年4期 |
秦观词浅论(杨世明) |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月 |
浅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周合先) | 《名作欣赏》1982年4期 |
秦观《满庭芳》词考辨《徐培均》 | 《学术月刊》1983年6期 |
略论淮海词的抒情艺术(崔海正) | 《齐鲁学刊》1983年1期 |
秦观词意境刍议(胡加建) | 《岳阳师专学报》1983年1期 |
秦观《好事近》考辨(喻志丹) | 《学术论坛》1983年2期 |
秦观《满庭芳》词辨证(宋双印) |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2期 |
试论秦观歌妓词的思想意义(赵义山) | 《南充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
秦观的卒年和张耒的籍贯生卒年(黄震云) |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4期 |
论秦少游词(杨海明) | 《文学遗产》1984年3期 |
秦观《淮海词》的思想艺术成就初探(朱淡文) | 《扬州师院学报》1984年3期 |
淮海词的抒情技巧(肖瑞峰) | 《光明日报》1984年7月31日 |
说秦观以诗词同题(金启华) | 《光明日报》1984年3月13日 |
简论秦观词(叶元章) | 《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5期 |
秦观词试论(周念先) | 《古典文学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
试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赵晓兰) | 《四川师院学报》1984年4期 |
《淮海词》版本考释(秦子卿) | 《扬州师院学报》1985年3期 |
关于秦观生平思想的琐见(程杰) | 《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2期 |
秦观与苏轼的交往(于翠玲) | 《扬州师院学报》1985年4期 |
论秦观词的风格(赵义山) |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略论《淮海词》的社会意义(徐金亭)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略谈秦观词的艺术特色(蔡起福)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试论秦观词的继承与创新(薛祥生) | 《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4期 |
秦少游的“复雅归宗”(朱德才) | 《文史哲》1987年1期 |
《淮海词》情感基调成因初探(方力) | 《徽州师专学报》1987年1期 |
秦观词的审美特色(钱鸿瑛) | 《文学遗产》1987年1期 |
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周鸣琦) |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3期 |
秦观词三首考释(胡忆肖) | 《湖北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秦观词两首作年考(程杰) | 《文教资料》1988年3期 |
论淮海词(萧瑞峰) | 《词学》第七辑 |
秦观词的情和韵(万云骏)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5期 |
秦观《淮海词》论辨(陈祖美)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谈秦观后期词的思想价值(庄重) | 《九江师专学报》1988年4期 |
论秦少游词的蒙太奇美(黄素芬)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9年2期 |
秦观词的悲剧美(丘振声) | 《学术论坛》1989年3期 |
北宋词之本色与淮海词(杨燕) | 《山东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秦观风格新探(李文钟) | 《昆明师专学报》1989年1期 |
张舜民和他的词作(杨海明) | 《光明日报》1984年2月28日 |
李之仪年表(张仲谋)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3期 |
李之仪及其词的艺术(张宏) | 《山东师大学报》1988年3期 |
谈晁补之对宋词的评论(刘乃昌) | 《柳泉》1983年6期 |
晁补之词浅论(杨海明) | 《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3、4期合刊 |
略谈晁补之词的艺术特色(乔力) | 《光明日报》1984年6月19日 |
论晁补之词(刘永泰) | 《学术月刊》1987年4期 |
晁补之世系考辨(刘焕阳)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毛东堂行实考略(周笃文) | 《文学评论》1984年2期 |
毛滂生卒考略(周少雄)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4期 |
毛滂祖父考(周少雄)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
“惜分飞词话”考辨(周少雄)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3期 |
毛滂的家世考略(锐声) |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6期 |
毛滂和他的《东堂词》(张奇慧) | 《文史知识》1988年2期 |
毛滂东堂词初探(吴企明等) |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毛滂东堂词浅探(金五德) | 《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2期 |
潇洒词人毛滂(周少雄) | 《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5期 |
毛滂生平考议(周少雄) | 《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 |
论贺方面词质胡适之先生(龙沐勋) | 《中国语文学会丛刊》一集,1933年5月;又《词学季刊》三卷三号,1936年9月 |
贺方回年谱(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一卷二号,1933年8月 |
笺注贺方回词札记(钟振振)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2期 |
贺铸年谱(王梦隐)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5期 |
读夏承焘先生《贺方回年谱》札记十一则(李维新) | 《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3期 |
贺铸建中靖国元年踪迹考索(钟振振) | 《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 |
略论贺铸词的艺术特色(陈振濂) | 《文学遗产增刊》第16辑 |
论贺铸及其词(钟振振) | 《研究生论文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
贺铸的家世、生平和思想(李维新) | 《文学论丛》2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
论贺铸词的艺术风格(朱淡文) | 《汉中师院学报》1984年1期 |
试论北宋贺铸及其词(应坚) | 《丽水师专学报》1986年1期 |
贺铸词风格之多样化及过渡性(诸葛忆兵) | 《北方论丛》1988年2期 |
论贺铸的词(张起) | 《河南师大学报》1989年1期 |
试论贺铸词的新质(诸葛忆兵) | 《求是学刊》1989年4期 |
贺铸《青玉案》词并非作于晚年(张起) | 《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
论清真《荔枝香近》第二有无脱误(平伯) | 《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一卷三期,1931年6月 |
清真词叙论(龙沐勋)《词学季刊》二卷四号,1935年7月 | |
周邦彦及其词(吴鹤琴) | 《复旦学报》三期,1936年4月 |
读清真词(张骏骥) | 《细流》七期,1936年6月 |
《清真集》校辑(赵万里) | 《北平图书馆馆刊》十一卷一期,1937年2月 |
王静安论周美成词(李敦勤) | 《中央日报》1948年6月5日 |
清真词评(李敦勤) | 《中央日报》1948年8月24日 |
《清真词》版本考辨(吴则虞) | 《西南师院学报》创刊号 |
清真词的艺术(王兰馨) | 《人文科学杂志》1957年3期 |
辨旧说周邦彦《兰陵王》词的一些曲解(平伯) | 《文学评论》1961年1期 |
读周邦彦词札记(俞平伯) | 《文学研究》1958年2期 |
周邦彦词的艺术技巧(金启华) | 《光明日报》1980年3月12日 |
词曲大家周邦彦(萧艾) | 《词刊》1980年9期 |
早行、秋思、意识流(柳义耀) | (学术月刊》1980年10期) |
周邦彦及其《清真词》(白敦仁) | 《成都大学学报》1982年2期、1983年1期 |
清真词的艺术成就及其特征(刘扬忠) | 《文学遗产》1982年3期 |
清真词长调结构管窥(马建华) | 《福清师专学报》1983年2期 |
漫谈北宋词人周邦彦(罗忼烈) | 《文学遗产》1983年2期 |
清真词的艺术特征(万云骏) | 《词学》第一辑 |
清真词的比兴与寄托(万云骏) | 《词学》第二辑 |
论周邦彦的词(金启华) | 《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 |
“清真风骨”刍论(韩经太) | 《安徽师大学报》1984年4期 |
试论清真词的浑厚意境(程杰) | 《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2期 |
论清真词的章法结构(韩经太) | 《学术月刊》1984年9期 |
评周邦彦词(黄清士) |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1期 |
论周邦彦的羁旅行役词(蒋哲伦)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北宋晚期词坛领袖周邦彦(刘扬忠) | 《文史知识》1986年3期 |
北宋文化低潮时期的周邦彦词(谢桃坊) | 《光明日报》1986年6月3日 |
周邦彦词的情绪和精神(王煦) | 《复旦学报》1986年5期 |
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袁行霈) | 《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5期 |
论清真词沉郁风格的形成与演变(沈家庄) | 《湘潭大学学报》1986年1期 |
清真白石词的异同与两宋词风的递变(韩经太) | 《文学遗产》1986年3期 |
周邦彦和他被错解的词(吴世昌) | 《文史知识》1986年11期 |
《清真词》评四题(王恩宗)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
周邦彦词的政治寓意辨析(谢桃坊) | 《天府新论》1987年6期 |
《清真词》与少陵诗(罗忼烈) | 《词学》第四辑 |
清真、淮海词风之异同(蒋哲伦) | 《词学》第7辑 |
论清真词的抒怀结构(顾伟列) | 《文学遗产》1987年1期 |
论周邦彦词之政治托谕(叶嘉莹) | 《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周邦彦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黄炳辉等) | 《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清真词杂记(周采泉) | 《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 |
周姜词风格差异性及成因浅探(张金同) | 《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1期 |
清真词的成就及其特色(王友洪) | 《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4期 |
略谈周邦彦的词(钟尚钧) | 《语文月刊》1989年5期 |
朱敦儒小传(胡适) | 《语丝》第九十一期,1926年8月 |
宋词人朱敦儒小传(胡适) | 《出版周刊》一一二期,1935年1月 |
也谈朱敦儒(兰文惠) | 《读书》1959年3期 |
朱敦儒事迹编年(张而今)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78年4期 |
论朱敦儒及其词(葛兆光) | 《文学遗产》1983年3期 |
关于朱敦儒的生卒年(刘扬忠) | 《文学遗产》1984年3期 |
试论南宋爱国词人朱敦儒(沙灵娜) | 《国际政治学院学报》1984年3期 |
论朱敦儒的词(杨海明) | 《杭州师院学报》1985年3期 |
朱敦儒其人述评(张而今) | 《黑龙江教育学院》1986年1期 |
朱敦儒生卒年确考(张希清) |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6期 |
谈朱敦儒及其《樵歌》(金五德) |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7年2期 |
《漱玉》《断肠》词(晋玉) | 《文艺杂志》第一期,1915年1月 |
李清照(西谛) | 《小说月报》十四卷三号,1923年3月 |
李易安底抒情词(王国章) | 《学灯》1924年8月1日 |
李清照评传(胡云翼) | 《晨报》副刊,1925年8月 |
读李清照的《漱玉词》(景逸) | 《学生杂志》十四卷六号,1927年6月 |
李易安居士评传(腐安) | 《采社杂志》第六期,1931年10月 |
书俞理初《易安居士事辑》后(郭允叔) | 《采社杂志》第六期,1931年10月 |
旷代女词人李易安(董启俊) | 《中国语文学会丛刊》一期,1933年5月 |
李清照评传(王宗浚) | 《国风半月刊》五卷二号,1934年7月 |
李清照研究(朱芳春) | 《师大月刊》十七、二十、二十六、三十期,1935年3月—1936年10月 |
女词人李清照(赵景深) | 《复旦学报》创刊号,1935年6月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佚名) | 《中央日报》1935年8月15—16日 |
李清照在金华(胡建中) | 《越风半月刊》一期,1935年10月 |
李易安之研究(钱顺之) | 《教育生活》二卷十、十一期,1935年10—11月 |
傅著《李清照》的讨论 | (黄承蕊等) 《红豆》三卷五期,1935年12月 |
李清照与黄花(郎润之) | 《红豆》三卷五期,1935年12月 |
《漱玉词》叙论(龙沐勋) | 《词学季刊》三卷一号,1936年3月 |
李清照的晚年(一石) | 《时事新报》,1936年7月24日 |
论李易安词(缪钺) | 《真理》杂志一卷一号,1944年1月 |
李清照论(李长之) | 《文学杂志》二卷四期,1947年6月 |
李清照和她的词(寒梅) | 《处女地》1957年2期 |
李清照事迹考(黄盛璋) | 《文学研究》1957年3期 |
女词人李清照(缪钺) | 《中国妇女》1857年4期 |
李清照及其词(程千帆) | 《语文教学》1957年4期 |
论李清照及其创作(褚斌杰) | 《光明日报》1957年5月12日 |
试论李清照(何权衡) | 《语文教学通讯》1957年12—13期 |
略谈女词人李清照(李去行) | 《合肥师院学报》1959年1期 |
试论李清照的词(马永福) | 《云南大学学报》1959年1期 |
论李清照的词(黄缜等) | 《南京大学学报》1959年1期 |
李清照与其思想(黄盛璋) | 《山西师院学报》1959年2期 |
卓越的女作家李清照(棣华) | 《光明日报》1959年4月12日 |
不能完全否定李清照(胡光舟) | 《文汇报》1959年4月17日 |
论李清照—与棣华同志商榷(黄伟宗) | 《光明日报》1959年5月3日 |
论李清照(盛静霞) | 《光明日报》1959年5月24日 |
评李清照的《词论》(夏承焘) | 《光明日报》1959年5月24日 |
谈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思想(叶晨辉) | 《光明日报》1959年5月31日 |
也论李清照(唐圭璋等) | 《光明日报》1959年6月14日 |
李清照短论(郭预衡) | 《光明日报》1959年6月28日 |
从对李清照作品的讨论说起(王淑明) | 《光明日报》1959年6月28日 |
漫谈李清照的词(王季思) | 《光明日报》 1959年8月30日 |
谈《词合流于诗》的问题——与夏承焘先生商榷(黄墨谷) | 《光明日报》1959年10月25日 |
再谈评价李清照的几个问题(黄伟宗) | 《光明日报》1959年11月12日 |
李清照讨论中的一个偏向(孟周) | 《光明日报》1959年12月6日 |
再论李清照(郭预衡) | 《光明日报》1960年1月17日 |
李清照词的客观现实意义(黄广鲁) | 《光明日报》1960年2月14日 |
关于李清照的评价问题(孟周) | 《光明日报》1960年3月6日 |
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郭预衡) | 《文学评论》1961年2期 |
论李清照的后期词(唐圭璋等) | 《江海学刊》1961年8期 |
关于李清照《词论》中的“别是一家”说的一点不同看法(刘遗贤) | 《光明日报1961年9月10日 |
论李清照及其作品(刘忆萱) | 《光明日报》1961年9月10、17日 |
女词人李清照(郑佩欣) | 《大众日报》1961年10月8日 |
怎样评价李清照的词(王延梯等) | 《山东文学》1961年12期 |
李清照的豪放词(夏承焘等) | 《浙江日报》1962年4月11日 |
论李清照(王汝弼) | 《文史哲》1962年2期 |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阎仲容) | 《大众日报》1962年5月5日 |
《李清照集》(书评) | (黄载君) 《文学评论》1963年2期 |
李清照事迹作品杂考(王仲闻) | 《文史》第二辑 |
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理解(黄墨谷) | 《文学遗产增刊》十二辑 |
关于李清照《词论》的评价问题(邓魁英) | 《文学遗产增刊》十二辑 |
关于对李清照评价问题的讨论(苏者聪) | 《江汉学报》1964年8期 |
再评李清照的《词论》(王永健) | 《破与立》1978年2期 |
略论李清照的词(岳国钧) | 《贵阳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2期 |
李清照词的美学价值(郝延霖) | 《新疆大学学报》1979年3期 |
李清照的词浅论(杨敏如)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5期 |
评李清照的后期词(韩楚森) | 《教学与研究》1980年1期 |
李清照词再评价(平慧善) |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2期 |
李清照咏物词浅议(柳文耀) | 《齐鲁学刊》1980年6期 |
翁方纲《金石录》本读后(黄墨谷) | 《齐鲁学刊》1980年6期 |
李清照诗词浅论(沙灵娜)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玉中之瑕(岳国钧) | 《文学遗产》1981年1期 |
浅谈爱国词人李清照(徐培均) | 《社会科学》(上海) 1081年3期 |
论李清照词的精神风貌和历史价值(孙乃修)《柳泉》1981年4期 | |
李清照“送别词”蠡测(邓云乡) | 《江淮论坛》1981年6期 |
《廉先生序》碑与李清照里籍问题(于中航) | 《光明日报》1981年6月15日 |
李清照生年、嫁年丛谈(王 ) | 《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
读李清照作品心解(陈祖美) | 《文学评论》1982年4期 |
试论易安词的师承与创新(葛景春) | 《中州学刊》1982年5期 |
我国古代杰出的女文学家(张江华) |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1期 |
李清照与李煜两家词比较(王文龙) | 《盐城师专学报》1983年2期 |
李清照晚年避兵行踪(王 )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 |
《重辑李清照集》若干问题的质疑(荣宪宾) | 《文学遗产》1983年3期 |
谈李清照的里籍问题(骆伟) | 《柳泉》1983年4期 |
从艺术性上看李清照的词(黄海澄) | 《光明日报》1980年2月27日 |
浅谈李清照的艺术特色(杨燕) | 《齐鲁学刊》1980年6期 |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王素梅) |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性(傅思均) | 《词刊》1981年2期 |
文藻词采诉衷清(熊大权) | 《江西大学学报》1981年2期 |
论李清照的艺术魅力(平慧善) | 《杭州大学学报》1981年3期 |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王延梯) | 《柳泉》 1981年4期 |
倜傥有丈夫气(张劲秋)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2期 |
谈李清照词境创造的基本特点(吴予敏) | 《西北大学学报》 1982年2期 |
李清照诗与词风格异同辨(周秀怡) |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4期 |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李振起) | 《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4期 |
李清照词的音乐美(仲建平) | 《江淮论坛》1982年5期 |
论清照词的风格与艺术成就(黄盛璋) | 《文史哲》1983年3期 |
谈李清照词的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刘翠霄) | 《名作欣赏》1983年4期 |
谈谈李清照的《词论》(徐永端) | 《文学遗产》1980年1期 |
评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见解(曹淑智) | 《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北宋婉约词的创作和李清照的《词论》(顾易生) | 《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2期 |
李清照词真伪考(王璠) | 《文史》,第13辑 |
李清照里籍考(褚斌杰军) | 《学林漫录》8辑 |
谈谈李清照的里籍问题(骆伟) | 《柳泉》1983年4期 |
建国以来李清照研究情况综述(张文生) | 《锦州师专学报》1984年2期 |
从婉约到豪放(孙乃修) | 《文汇月刊》1984年7期 |
《廉先生序》石刻考释:兼谈李格非、李清照里居问题(于中航) | 《文物》1984年5期 |
李清照改嫁辨(郑国弼等) | 《齐鲁学刊》1984年2期、6期 |
谈李清照的评价问题(赵山林) | 《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3期 |
论李清照词的社会意义(李贵) | 《文艺论稿》第9辑 |
试论李清照《漱玉词》的思想成就(刘忠诚) | 《人文杂志》1983年6期 |
《漱玉词》的艺术魅力(宋德才) | 《文学评论》1984年5期 |
略论漱玉词风格辨伪问题(徐永端) | 《光明日报》1984年12月25日 |
试论李清照词的思想与艺术(邓立勋) | 《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刘瑞莲) | 《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
论李清照词的婉约特色(傅经顺等) | 《河北师大学报》1984年1期 |
谈漱玉词的阴柔美(刘乃昌) | 《泉城》1984年9期 |
读李清照词札记(唐圭璋) | 《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2期 |
李清照与李煜词的异同(张文生)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2期 |
略论李清照诗词风格的多样化(熊大权) | 《争鸣》1984年4期 |
李清照研究二题(乔力) | 《东岳论丛》1984年6期 |
李清照《词论》考(马兴荣) | 《柳泉》1984年6期 |
爱国作家李清照(王延梯等) | 《文史哲》1985年2期 |
易安词简论(孙永都)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4期 |
试论易安体的主要特点(许金榜) | 《山东师大学报》 1985年4期 |
试谈易安体的艺术特色(宋玉书) | 《辽宁大学学报》1985年1期 |
李清照词的色彩描写(张文生) | 《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3期 |
读李清照词杂识(杨海明) | 《广州师院学报》1984年3、4期 |
李清照《记梦》是晚期作品(葛景春) | 《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略论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黄光安)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从薛能的自负谈到李清照的好胜(罗忼烈) |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李清照思想初探(刘瑞莲) | 《河北师院学报》1985年4期 |
李清照其人其作辨(杨明新) | 《广州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爱国词人李清照”提法欠妥(李东文) | 《昆明师专学报》1985年2期 |
李清照及其《词论》新探(张志岳) | 《北方论丛》1985年4期 |
建国以来关于李清照及其词作评价问题的讨论(施议对) | 《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5期 |
李清照诗词创作差异论(韩章训)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诗词(喻朝刚) | 《文学评论》1986年6期 |
李清照词的抒情特色(王赫) | 《石家庄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试谈李清照的语言特色(张宇天) | 《广州师院学报》1985年1期 |
李清照词与狄金森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谭大立) | 《社会科学》(上海) 1986年7期 |
李清照研究综述(张建国) | 《文汇报》1987年8月 |
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吴金娣) | 《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2期 |
论李清照(裴斐) | 《天府新论》 1987年4期 |
试论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王彤) | 《渤海学刊》1986年3期 |
论李清照的抒情艺术(陈学广) | 《扬州师院学报》 1987年1期 |
李清照咏梅词的思想与艺术(张文生) | 《锦州师院学报》1987年2期 |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王牧) | 《杭州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正确评价李清照的《词论》(何念龙) | 《江汉论坛》1987年5期 |
李清照的自我形象(李岩)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6期 |
对李清照《词论》论音律的理解(魏文远) | 《宁夏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李清照《词论》平议(乔力) | 《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3期 |
易安词新论(杨新民) | 《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年2期 |
论李清照词美的民族性(刘艺虹) | 《浙江学刊》1988年4期 |
李清照前期词浅谈(沈彩英) |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2期 |
试论李清照诗和词的爱国思想在艺术表现上的异同(陈东阜) |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1988年2期 |
试论李清照词情感传达的审美特征(子牛) | 《许昌师专学报》1988年3期 |
李清照闺情词浅论(卢益中)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李清照词辑本论略(王 ) | 《词学》第六辑 |
李清照《摊破浣溪沙》词作年初探(刘瑜) | 《锦州师院学报》1987年4期 |
李清照对宋词发展的两个重要贡献(荣宪宾) | 《东岳论丛》1988年6期 |
李清照避乱金华所作诗词系年考辨(刘孔伏)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李清照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形象和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创作(乔以钢) | 《天津师大学报》1989年1期 |
漱玉词的思想意义(张文生) | 《锦州师专学报》 1989年2期 |
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杜建民) | 《黄淮学刊》 1989年2期 |
浅谈李清照咏花词的独特风格(夏青) | 《曲靖师专学报》1988年2期 |
李清照“改嫁”性质辨说(靳极苍) | 《求索》1989年4期 |
谈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陈丽芬) | 《镇江师专学报》1989年2期 |
李清照咏物词浅说(熊志庭) | 《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3期 |
论李清照《漱玉词》中的爱与忧郁(朱谈文) | 《上海师大学报》1989年3期 |
李清照的词论与词学信息说(王延龄) | 《北方论丛》1989年5期 |
论易安体的艺术特征(高洪奎) | 《齐鲁学刊》1989年5期 |
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陈祖美) | 《江海学刊》1989年6期 |
浅识李清照词的声响美(刘卫部) | 《渭南师专学报》1989年1期 |
曹组《红窗迥》词辨疑(罗敏端) | 《学术研究》1986年2期 |
李纲的咏史词(唐圭璋) | 《江海学刊》1961年6期 |
读李纲《梁溪词》(张高宽) | 《光明日报》1985年8月27日 |
论李纲与豪放词派(张高宽) | 《辽宁师院学报》1988年5期 |
《梁溪词》初论(范道济) | 《黄冈师专学报》 1987年2期 |
读洪皓《江梅引》(顾易生等) | 《学习与批判》1976年5期 |
说赵鼎的词(杨海明) | 《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 |
沈瀛《竹斋词》中的套曲(胡忌)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石林词》和南渡前后词风的转变(蒋哲伦) | 《文学评论》1985年5期 |
简论向子諲及其《酒边词》(刘扬忠) | 《学习与思考》1981年1期 |
向子諲的籍贯是河南开封(王兆鹏) | 《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期 |
王以宁生平事迹考略(王兆鹏) | 《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1期 |
王以宁其人及其词(王兆鹏) | 《词学》第七辑 |
陈克事迹考略(林晖) | 《台州师专学报》1982年1期 |
论陈与义的思想倾向及其在《无住词》中的思想表现(卞良君) | 《东疆学刊》1986年1期 |
陈与义《无住词》笺说(闵定庆) | 《九江师专学报》1986年4期 |
词人周紫芝暨吴潜兄弟 | (宛敏灏) 《学风》七卷一期,1937年1月 |
相山居士王之道(宛敏灏) | 《学风》七卷三期,1937年3月 |
抗金词人王之道(宛敏灏) | 《安徽日报》1961年4月6日 |
胡舜陟父子及汪晫祖孙(宛敏灏) | 《学风》六卷三期,1936年5月 |
袁去华及其词(曹济平) | 《词学》第四辑 |
南宋词人张元干的生卒年问题(曹济平) | 《江海学刊》1962年8期 |
试论张元干及其爱国诗词(薛祥生)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4期 |
关于张元干的籍贯问题(曹济平) | 《文学评论》1980年2期 |
张元干及其《芦川词》(曹济平) | 《词学》第一辑 |
张元干“晚盖”质疑(段熙钟) | 《文史》第10辑 |
读张元干词札记三则(王兆鹏) |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
从张元干佚文谈其靖康年间宦迹(王兆鹏) | 《古籍整理与研究》1987年第1期 |
张元干《芦川归来集》版本源流考(王兆鹏) | 《南京师院学报》1988年2期 |
《读张元干词札记》补正(曹济平) | 《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6期 |
开拓爱国词的重要作家——张元干(陈节) | 《福建论坛》1983年1期 |
张元干年表(丁立群) | 《大连师专学报》 1983年3期 |
论张元干爱国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云亮) | 《中山大学学报》1985年3期 |
梦绕神州的词人张元干(曹济平) | 《文史知识》1987年2期 |
读张元干《芦川词》札记(曹济平) | 《文学遗产》1987年6期 |
张元干生平及其思想渊源考辨(曾意丹) | 《中州学刊》1987年6期 |
词人张元干世系(官桂铨) | 《文献》1988年4期 |
岳武穆诗词中的精忠报国(昌公) | 《大公报》1935年2月20日 |
岳飞《满江红》词考辨(夏承焘) | 《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 |
也谈岳飞《满江红》词(谷斯范) | 《浙江日报》10月14日 |
再谈岳飞《满江红》词(夏承焘) | 《浙江日报》1962年10月21日 |
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学初) | 《文史》第一辑 |
《满江红》确为岳飞作之一证(村愚) | 《中国史研究》1979年2期 |
岳飞《满江红》词真伪问题新探(徐沁君)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3期 |
《满江红》词非岳飞作又证(梁志成) | 《中山大学学报》1980年3期 |
关于岳飞的《满江红》词(冯伯恒等) | 《羊城晚报》1980年10月31日、11月20日 |
也谈《满江红》不是岳飞所写(沈克尼) | 《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1期 |
《满江红》词是岳飞作的吗?(吴战垒) | 《文史知识》1981年1期 |
岳飞《满江红》词考的一个重要例证(王波清等)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2期 |
谈岳飞的爱国主义及其《满江红》(顾杰善) |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1年1、2期 |
试谈《满江红》的考证和解释(王树声) | 《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3期 |
关于岳飞《满江红》词(靳极苍) | 《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3期 |
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邓广铭) | 《文史知识》1981年3期 |
难以推倒的疑案(吴战垒) | 《文史知识》1981年3期 |
也谈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王瑞来) | 《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谈“踏破贺兰山缺”和岳飞的《满江红》(辛更儒) | 《学习与探索》1982年1期 |
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邓广铭) | 《文史哲》1982年1期 |
也谈岳飞《满江红》(喻朝刚) | 《中州学刊》1982年1期 |
也谈岳飞《满江红》的真伪(张启成) | 《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1期 |
关于汤阴岳庙《满江红》词碑(基多) | 《固原师专学报》1982年3期 |
臧克家、邓广铭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的通信 | 《文史哲》1982年3期 |
岳飞《满江红》词在宋元戏曲中的衍变(康保成)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2期 |
王越与《满江红》词无关(谷斯范) | 《文史哲》1983年2期 |
《满江红》作者论辨(徐凌云等) | 《安庆师院学报》1984年1期 |
岳飞词论(张清华) | 《殷都学刊》1985年2期 |
关于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问题(能迟等)《文学遗产》1985年3期 | |
岳飞《满江红》的写作背景考辨(王克等) | 《大学文科园地》 1985年1期 |
《满江红》词新证(张清华) | 《中州学刊》1985年1期 |
岳庙里一首《满江红》(凌家辉) | 《解放日报》1985年3月17日 |
岳飞《满江红》新证(李庄临等) | 《南开学报》1986年6期 |
《须江郎峰祝氏族谱》是伪作(宋瑞熙) | 《学术月刊》1988年3期 |
祝氏谱及岳飞《满江红》词考议(周少雄) | 《文学遗产》1988年5期 |
谈岳飞和他的《满江红》(万然) | 《曲靖师专学报》1988年2期 |
朱淑真及其《断肠词》 | (颜虚心) 《鉴赏周刊》第四期,1925年6月 |
朱淑真及其诗词(左梅村) | 《妇女杂志》十五卷四号,1929年4月 |
朱淑真《生查子》词辨诬(陈漱琴) | 《妇女杂志》十七卷七号,1931年7月 |
从《断肠集》中所窥见的朱淑真的身世及其行为(郭清环) | 《清华周刊》四十一卷一期,1934年3月 |
朱淑真的恋爱事迹及其诗词(圣旦) | 《文艺月刊》八卷三期,1936年3月 |
朱淑真的《生查子》(一石) | 《时事新报》1936年5月30日 |
关于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季工) | 《学术月刊》1963年3期 |
朱淑真试评(陈经裕)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朱淑真及其诗词初探(李丹) | 《郑州大学学报》 1983年1期 |
朱淑真的思想情操及其性格(张璋) | 《光明日报》 1984年4月10日 |
《生查子·元夕》作者辨析(刘晓伟) | 《求索》1984年4期 |
朱淑真籍贯新考(黄爱华) | 《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1期 |
试谈朱淑真和她的生活时代(冀勤) |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 |
朱淑真诗词散论(冀勤) | 《许昌师专学报》1986年1期 |
朱淑真诗词中的自我形象(董淑瑞) | 《河北大学学报》1985年4期 |
朱淑真诗词论略(兰鸽) |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3期 |
放翁词考证(彭重熙) | 《中国文学会集刊》第一期,1933年6月 |
表演恋爱悲剧的专家——陆放翁(洪为法)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南宋民族诗人陆放翁辛幼安(施仲言) | 《文艺月刊》十一卷一期,1937年7月 |
谈陆放翁和他的词(刘遗贤) | 《文学遗产增刊》第八辑 |
陆游的词(夏承焘) | 《文学评论》1963年2期 |
陆词风格散论(张晓云) | 《芜湖师专学报》1983年2期 |
唐婉和放翁《钗头风》词(谈维) | 《学术月刊》1981年3期 |
陆游《钗头风》词若干问题质疑(李汉超) | 《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4期 |
陆游词的风格(张晓云)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
关于陆游《钗头凤》词的再探讨(杨钟贤) | 《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4期 |
陆游《钗头凤》主题辨疑(周本淳) | 《江海学刊》1985年6期 |
放翁词论(喻朝刚) | 《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3期 |
陆游词话(王仲厚) | 《辽宁大学学报》1987年5期 |
陆游的词和词论(张福勋) | 《阴山学刊》1989年1—2期 |
陆游《钗头凤》研究综述(高利华) | 《文学遗产》1989年2期 |
论石湖词(华岩) | 《词学》第六辑 |
《于湖词》校录(毕寿颐) | 《国学年刊》一卷一号,1927年1月 |
民族词人张孝祥(岩子系) | 《中央时事周报》三卷十五期,1932年11月 |
于湖先生张孝祥(宛敏灏) | 《学风》七卷二期,1937年2月 |
张孝祥世系里贯考辨(宛敏灏) | 《安徽师院学报》1957年1期 |
张孝祥(宛敏灏)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2期 |
张孝祥和他的《于湖词》 | (宛敏灏) 《合肥师院学报》1962年1期 |
关于词人张孝祥一二事(宛敏灏) | 《艺谭》1980年2期 |
张孝祥若干事迹考略(韩酉山) | 《江淮论坛》1981年2期 |
试论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主要成就(刘强) | 《安徽大学学报》1981年3期 |
张孝祥年谱(宛敏灏) | 《词学》第二、三辑 |
张孝祥事迹著作系年(李一飞) | 《湘潭师专学报》1984年1、2期 |
张孝祥被诬入狱之说不可信(曹济平) | 《文学遗产》1984年3期 |
论张孝祥词(李一飞) | 《湘潭师专学报》1985年2期 |
试论张孝祥诗词艺术与审美特点(庄严) | 《渤海学刊》1986年1期 |
张孝样知抚时年月考辨(李一飞)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试论爱国词人张孝祥的思想矛盾(大白) | 《徽州师专学报》1987年2、3期 |
张孝祥怀念弃妇词考释(宛敏灏) | 《安徽师大学报》 1988年2期 |
《张孝祥年谱》辨证(张实) |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8年3期 |
《张孝祥年谱》辨证(李一飞) | 《吉首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辛弃疾的生平(王伯祥) | 《星海》 1924年8月 |
词人弃弃疾(胡云翼) | 《晨报》副刊、1925年8月24—30日 |
论苏辛词之异同(张鹤群) | 《国学专刊》一卷二期,1926年5月 |
辛稼轩年谱(陈思) | 《东北丛刊》七、八期,1930年7月 |
辛弃疾(吴世昌) | (新月月刊)三卷八、九期,1931年10—11月 |
论辛弃疾之崇拜陶潜(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辛稼轩的爱国词(刘寿松) | 《国闻周报》十一卷四十三期,1934年10月 |
稼轩词版本考(因百)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936年12月24日 |
稼轩词意境(介西) | 《新苗》十四期,1937年1月 |
《辛稼轩年谱》及《稼轩词疏证》总辨证(邓恭三) | 《国间周报》十四卷七期,1937年2月 |
国防词人弃弃疾(凌沅祥) | 《青年界》十一卷二期,1937年2月 |
辛稼轩晚年的降官和叙后(邓广铭) | 《申报·文史》十四期,1948年3月13日 |
辛弃疾和他的词(熊叔龙) | 《光明日报》1951年3月13日 |
爱国词人辛弃疾(邓广铭) | 《新建设》1954年7期 |
辛稼轩陈同甫的交谊及鹅湖之会(樊维纲)《浙江师院学报》1955年1期 | |
试谈辛弃疾词(龙榆生) | 《语文教学》1957年3期 |
谈辛词(李长之) | 《语文学习》1957年3期 |
辛词初论(程千帆) | 《武汉大学学服》1957年1期 |
读辛弃疾的词(夏承焘) | 《诗刊》1957年10期 |
楚辞和宋词——为辛弃疾逝世750周年纪念作(夏承焘) | 《光明日报》1958年2月2日 |
辛稼轩的农村词(夏承焘) | 《光明日报》1958年5月18日 |
辛弃疾词论略(吴则虞) | 《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 |
辛弃疾词论纲(夏承焘) | 《文学评论》1959年3期 |
关于辛弃疾的几个问题(安作璋) | 《山东文学》1961年7期 |
评论辛弃疾的几点零星意见(冯沅君) | 《山东文学》1961年7期 |
辛稼轩词集中的语病(刘盼遂) | 《北京师大学报》1962年4 |
陈亮和辛弃疾(华录) | 《光明日报》1962年9月11日 |
略论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其他(朱德才) | 《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3期 |
读书小简二则(李凡) | 《文史》第三辑 |
从对辛弃疾评价的一个问题谈起(郭预衡) | 《光明日报》1965年5月30日 |
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迪昌) | 《南京大学学报》 1978年1期 |
稼轩词论两题(蔡义江) | 《杭州大学学报》1978年2期 |
试论辛弃疾及其《稼轩词》的局限性《王永健》 | 《江苏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2期 |
关于评价辛弃疾的几个问题(刘乃昌)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4期 |
辛弃疾与开禧北伐(刘乃昌) | 《文史哲》1978年4期 |
辛弃疾与屈原(陆永品) | 《吉林大学学报》1978年5—6期 |
读稼轩词(茅盾) | 《文汇报》1978年10月8日 |
稼轩词试论(林剑呜) | 《人文杂志》1979年1期 |
宋代辛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鲁国尧) | 《南京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
辛弃疾漫游吴楚考(蔡义江等) | 《北方论丛》1979年2期 |
辛稼轩词注偶拾(段熙仲)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3期 |
重读辛词三首随札——兼与蔡义江、陆成侯两同志商榷(常国武)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3期 |
释“顷”——论辛弃疾1167年“潜入金国”说之不可信(吴小如) | 《北方论丛》1979年6期 |
辛弃疾南归后并无“潜入金国”之事(辛更儒) | 《光明日报》1979年12月12日 |
辛词三首续说——兼答常国武同志(蔡义江) |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 |
重读辛词三首续札(常国武)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论辛弃疾词的特点(龚兆吉) | 《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1期 |
论辛弃疾的山水词(马群) | 《思想战线》1980年2期 |
简论辛弃疾的归隐思想(张廷杰) | 《宁夏大学学报》1980年3期 |
世传辛弃疾寿韩侘胄词辨(沈开生) | 《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4期 |
辛弃疾和辛词(方光明) | 《新疆大学学报》1981年1期 |
《辛词三首续说》质疑(王明孝) |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稼轩农村词琐议(陆坚) | 《文献》第7辑 |
论稼轩的几首词(聂石樵) | 《文史知识》1981年5期 |
辛稼轩诗词补辑(孔凡礼) | 《文史》第九辑 |
略论辛弃疾的一桩公案(吴雪涛)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1期 |
稼轩词三首浅议(喻朝刚) | 《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3期 |
辛弃疾家国思想的历史性(王建龄) |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
辛弃疾与史正志(佟培基) | 《文学遗产》1982年4期 |
稼轩词写作年代质疑(王步高) | 《吉林大学学报》1981年6期 |
谈辛弃疾的山水词(郭泰安) |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1期 |
辛弃疾消极避世思想小议(王生平) | 《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论辛弃疾的“咏春”词(严迪昌) | 《南京大学学报》1983年1期 |
试论稼轩婉约词(罗兆夫) | 《中州学刊》1983年3期 |
辛词用典问题初探(梁杨) | 《广西大学学报》1980年2期 |
略论辛弃疾山水词的艺术风格(龚兆吉)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1期 |
论稼轩词的用典(张高宽) | 《辽宁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试论稼轩词的用典特色(谢钧祥)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4期 |
试论辛词的艺术风格(梁杨)《广西大学学报》1982年1期 | |
辛弃疾词艺术特征管见(胡启南) | 《江西大学学报》1982年1期 |
谈辛弃疾词中的语气词(蔡镜诰)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期 |
稼轩词的用典艺术(高宽) | 《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2期 |
漫谈稼轩词修辞技巧的特点(万云骏) | 《修辞学习》1982年4期 |
从艺术风格的比较看辛词的价值(钟铭钧) | 《津门文学论丛》1983年2期 |
辛弃疾登临词的艺术特色(姚里军) | 《江汉论坛》1983年4期 |
试论“白石脱胎稼轩”(史克振)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4期 |
辛弃疾悲壮词风的成因(楚刃) | 《晋阳学刊》1983年4期 |
“明月别枝惊鹊”及其他(刘瑞明) | 《文学评论》1983年1期 |
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的情绪波动(赵丽生) | 《学林漫录》8集 |
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和艺术特点(胡守仁)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辛词的讽刺艺术(毛岫峰) | 《盐城师专学报》1984年1期 |
辛稼轩颂韩词辨伪(卒更儒) | 《北方论丛》1984年1期 |
如何评价辛弃疾的农村词(韩广泽) | 《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5期 |
试论《稼轩词》与“庄子”(郑宏华) | 《四川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略论辛弃疾与《稼轩词》(孔宪富) | 《锦州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读辛弃疾退隐期的词(朱天红) | 《长春师院学报》1985年2期 |
稼轩词阳刚阴柔的美学特征(曾大兴) | 《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稼轩词脱化前人诗词补遗(陶今雁)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
评辛弃疾的闲适词(徐正英) | 《殷都学刊》1985年1期 |
论屈赋对辛词的影响(殷光熹) | 《思想战线》1986年4期 |
论辛派爱国词中的“狂放”精神(杨海明)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6期 |
略论稼轩词的比兴寄托(张廷杰) | 《宁夏大学学报》1986年3期 |
论辛弃疾的农村词(王桐) | 《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词风(沈伯华) | 《扬州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稼轩、白石采康与之词(罗忼烈) |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1期 |
试论辛弃疾婉约词的特色(项雅琴) |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辛弃疾呈叶衡词考辨(佟培基) | 《河南大学学报》1986年5期 |
建国以来的辛弃疾研究(王少华) | 《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6期 |
有关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评价的几个问题(党天政) | 《宝鸡师院学报》1987年2期 |
辛弃疾南归前后事历考辨(蔡国黄) |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4期 |
稼轩词版本简介(徐本明) | 《齐鲁学刊》1986年4期 |
论辛弃疾的佛教思想(任文京) | 《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1期 |
评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毛雨先) | 《江西教育学院学刊》1987年3期 |
论辛弃疾词(叶嘉莹) | 《文史哲》1987年4期 |
从表现手法看辛词与屈骚的关系(殷光熹)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论稼轩体(施议对) | 《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5期 |
稼轩词的悲剧效应及其崇高意义(卫军英) | 《文学评论》1987年6期 |
辛稼轩词的悲剧色彩及其艺术风格(孙立)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 |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叶嘉莹) | 《文史哲》1987年1期 |
从一首《水龙吟》看辛弃疾词一本万殊之特色(叶嘉莹) | 《北方论丛》1987年1期 |
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社会化背景(谢桃坊) | 《学术月刊》1987年6期 |
简论辛词的语言特色(高蹈) | 《江西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年考(李刽冰) | 《齐鲁学刊》1987年1期 |
从《满江红》词看辛弃疾晚年对南宋政局的认识(蔡国黄) | 《宁波师院学报》1987年3期 |
论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得失(李家欣) |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3期 |
稼轩词臆说(常国武) | 《南京师大学报》 1987年3期 |
论稼轩词的卓越成就(胡国瑞) | 《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2期 |
论辛词的用典(宋景昌) | 《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论稼轩词的用典(马群) | 《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辛弃疾的咏物寓言词(陆永品) | 《中州学刊》1988年4期 |
稼轩词悲剧意绪的发展(卫军英) | 《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3期 |
从三首词谈辛弃疾与韩侘胄的关系(梁永) | 《词学》第五辑 |
辛稼轩的俳谐词(邓魁英) | 《词学》第6辑 |
辛词一得(常国武) | 《词学》第六辑 |
倦驼庵稼轩词说(顾随) | 《词学》第六辑 |
辛弃疾诗词的多样化创作思维格局(乔力) | 《文史哲》1987年6期 |
略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梁超然) | 《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对宋代辛派词兴衰的思考(吕红) | 《安庆师院学报》1987年4期 |
建国以来辛弃疾研究述评(杨燕) | 《文史哲》1987年6期 |
辛弃疾农村词篇什探究(顾之京) | 《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辛弃疾陈维崧词风之比较(狄松) | 《理论学习月刊》1988年10期 |
论庄子对稼轩词的影响(李博等) | 《郑州大学学报》1989年1期 |
也谈辛弃疾以文为词(吴湘州)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4期 |
试论辛弃疾在词坛上的革新(张士昉)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2期 |
谈辛弃疾的怀古词(郭太安) | 《聊城师院学报》1989年1期 |
论稼轩婉约词的咏春咏物词(李月华) | 《求是学刊》1989年2期 |
辛弃疾词的语言艺术管窥(杨贵久) | 《潮阳师专学报》1988年4期 |
“稼轩体”成因及特点初探(王华光) | 《齐鲁学刊》1989年2期 |
陈亮辛弃疾鹅湖之会(陶跃生) | 《上饶师专学报》1989年1期 |
稼轩词中信州若干地名考辨(李德清)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稼轩农村词说略(付俊德) | 《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4期 |
辛弃疾词美学特征琐谈(沈水清) | 《赣南师院学报》1989年3期 |
陈龙川(古欢) | 《进步杂志》九卷二期,1915年12月 |
陈亮的生平(何格恩) | 《岭南大学学报》二卷二期,1931年7月 |
民族英雄陈龙川(唐圭璋) | 《国衡半月刊》一卷六期,1935年7月 |
《宋史·陈亮传》考证及陈亮年谱(何格恩) | 《民族》三卷十一期,1935年11月 |
《龙川文集》版本考(何格恩) | 《民族》四卷二期,1936年2月 |
陈亮狱事考(邓广铭)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三十九期,1936年3月 |
陈龙川斩马盗马故事考辨(恭三)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七十期,1936年10月15日 |
陈亮年谱纠谬(匡明)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七十六期,1936年11月26日 |
辨陈龙川之不得令终(邓广铭)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九十二期,1937年3月25日 |
朱唐交忤中的陈同甫(邓广铭) | 《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一○一期,1937年5月27日 |
说陈亮的《龙川词》(夏承焘) | 《光明日报》1962年1月21日 |
读陈亮词旁引(陈波) | 《人民日报》1962年8月24日 |
关于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的通讯(唐圭璋等)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3期 |
陈亮事迹考略(林晖) | 《台州师专学报》1982年1期 |
龙川词初探(赵超鸥)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3期 |
论陈亮及其《龙川词》(施议对) | 《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增刊 |
试论陈亮的词(宁大年) | 《承德师专学报》1983年3、4期 |
陈亮词对传统写法的打破(郑谦) | 《思想战线》1984年4期 |
陈亮词论(陆坚) | 《文学评论》1987年2期 |
简论陈亮的抗金词(王开元) | 《新疆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论陈亮词的风格(张文潜)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2期 |
张镃《临江仙》词写作辨(金宁荟) | 《文学遗产》1982年3期 |
张镃家世及其卒年考(杨海明) |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4期 |
戴复古家世考(吴茂云) | 《成都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南宋词侠刘龙洲(唐圭璋) | 《建国月刊》十二卷一号,1935年1月 |
刘过其人及其词(宁大平) | 《承德师专学报》1982年2期 |
试论刘过(阎华)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1期 |
论刘过及其词(马兴荣) | 《词学》第二辑 |
试谈南宋爱国词人刘过(郭燕群) | 《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3期 |
刘过及其词简论(薛祥生) | 《山东师大学报》1984年2期 |
简论刘龙洲豪放诗词(王河) | 《江西社会科学》1984年5期 |
刘过三考(周桂峰) | 《淮阴师专学报》1986年3期 |
《龙洲词》艺术风格初探(熊竹沅) | 《贵州大学学报》1987年3期 |
姜白石与姜石帚(夏承焘) | 《暨大文学院集刊》一集,1931年1月 |
《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唐兰) | 《东方杂志》二十八卷二十号,1931年10月 |
南宋布衣姜白石(张士宣) | 《津逮季刊》一卷二期,1932年6月 |
南宋词人姜白石(易芝林) | 《河南大学期刊》七期,1932年9月 |
《白石歌曲旁谱》辨(夏承焘) | 《燕京学报》第十二期,1932年12月 |
《白石道人歌曲》考证(夏承焘) | 《之江学报》一卷二期,1933年4月 |
与夏瞿禅论白石旁谱书(吴梅) | 《词学季刊》一卷二号,1933年8月 |
《白石通人歌曲》疏证(陈思)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12月 |
《白石歌曲旁谱》辨校法(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12月 |
与龙榆生论陈东塾译白石《暗香》旁谱书(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一卷三号,1933年 12月 |
姜白石先生年谱(马维新) | 《励学》一卷一、二期,1933年 |
重考唐兰《〈白石歌曲旁谱〉考》(夏承焘) | 《东方杂志》三十一卷七号,1934年4月 |
姜石帚非姜白石辨(夏承焘) | 《词学季刊》一卷四号,1934年4月 |
石帚非白石之考证(杨铁夫) | 《词学季刊》一卷四号,1934年4月 |
姜夔自度曲及其摹拟音(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姜白石词编年(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姜白石词的风度(邹啸) | 《青年界》六卷一期,1934年6月 |
姜白石议大乐辨(夏承焘) | 《文学》二卷六号,1934年6月 |
再与龙榆生论白石词谱(夏承焘)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与龙榆生论白石词谱非琴曲(夏承焘) | 《词学季刊》二卷一号,1934年10月 |
《白石道人歌曲》校律(夏承焘) | 《燕京学报》十六期,1934年12月 |
《白石通人歌曲》考(夏承焘) | 《国学论衡》四期(下),1934年 |
姜夔词作年考(苏鸿瑀) | 《夏大周刊》十四卷二十八期,1935年6月 |
白石道人词小笺(吴征铸) | 《金陵学报》五卷二期,1935年11月 |
与夏瞿禅论词乐及白石行实(陈 ) | 《词学季刊》三卷二号,1936年6月 |
白石词《暗香》《疏影》论(沈祖棻) | 《国文月刊》五十九期,1947年9月 |
白石词《暗香》《疏影》说商榷(刘永潜) | 《东南日报》1947年11月19日 |
《白石词选》辨伪(夏承焘) | 《申报·文史周报》二十期,1948年4月24日 |
论姜夔词(夏承焘) | 《文学评论》1957年1期 |
姜白石词谱的读译和校理(夏承焘) | 《浙江师院学报》1957年1期 |
姜夔词编年笺校(夏承焘) | 《文学研究》1957年3期 |
南宋作曲家兼词人姜白石(阴法鲁) | 《人民音乐》1957年4期 |
《厉樊榭手写白石道人歌曲》考辨(夏承焘) | 《人文杂志》 1958年2期 |
读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周汝昌) | 《光明日报》1959年8月23日 |
论姜白石及其词(唐圭璋) | 《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12期 |
有关《张刻白石词》的两点补充(汪世清) | 《文学遗产增刊》十二辑 |
对姜白石研究的一些意见(游忠) | 《光明日报》1964年10月25日 |
姜夔的音乐见解及其琴曲《古怨》(许健) | 《人民音乐》1962年12期 |
从姜夔的自度曲谈音乐对古典诗歌的影响(金文伟)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1期 |
论姜夔词的清空(邓乔彬) | 《文学遗产》1982年1期 |
姜夔词的思想意义浅论(虞尊祖) | 《上饶师专学报》1983年2期 |
姜夔卒年考(陈尚君) | 《复旦学报》1983年2期 |
《暗影》《疏影》辨析——兼谈姜夔词的“清刚风格”(吴肃森) | 《理论研究》1983年6期 |
试谈姜菱词的爱国主义思想(金文伟)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1期 |
姜夔诗词问题考议(姜海峰) | 《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1.2期 |
试论姜菱词的特色(祁晓明) | 《文史知识》1985年7期 |
论姜夔词的骚雅(邓乔彬) | 《文学评论丛刊》第22辑 |
姜夔词艺术特色成因隅探(朱邦蔚) | 《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2期 |
姜夔咏物词与江西诗派咏物诗(程杰) | 《文学遗产》1985年3期 |
姜夔《齐天乐》有无讽谕和寄托(朱德才) | 《光明日报》1985年1期 |
风格高秀的词客姜夔(刘向阳) | 《文史知识》1986年2期 |
略论姜夔词清空骚雅的艺术风格(虞尊祖) | 《上饶师专学报》 1986年2期 |
白石词美学风貌初窥(韩经太) | 《北方论丛》1986年5期 |
白石道人的艺术世界(彭定安) | 《江西社会科学》1986年6期 |
魏晋风度与姜白石的审美理想(张惠民) | 《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4期 |
论姜夔词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乔力) | 《学术月刊》1987年11期 |
姜夔词体现了中和之美(殷光熹) | 《学术月刊》1988年4期 |
幽韵冷香白石词(杨海明) |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 |
谈《人间词话》对姜白石及其词的评价问题(张伟光) | 《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85年 4期 |
白石词序赏析(傅明善)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青年教师论文专集” |
《暗香》《疏影》辨析(吴肃森) | 《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 |
关于史达祖和他的词(周念先) | 《衡阳师专学报》1981年1期 |
梅溪词的艺术特色(周念先) | 《衡阳师专学报》1982年1、2期 |
《梅溪词》四论(雷履平)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3期 |
史梅溪遗事考(黄贤俊) | 《中州学刊》1985年1期 |
试论《梅溪词》(胡新中) | 《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4期 |
试论梅溪咏物词(王步高) | 《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3期 |
梅溪词的音乐美(周念先) | 《衡阳师专学报》1987年2期 |
论史达祖在南宋词坛的地位(王步高) | 《词学》第七辑 |
《后村长短句》考证(张荃) | 《中国文学会集刊》第一期,1933年6月 |
刘后村先生年谱(张荃) | 《之江学报》一卷三期,1934年5月 |
谈刘克庄的词(陈祥耀) | 《榕树文学丛刊》1980年2期 |
十六首后村词编年(许山河) | 《湘潭大学学报》1983年3期 |
爱国词人刘克庄(李国庭) | 《文史知识》1984年7期 |
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杨海明) | 《福建论坛》1984年1期 |
刘克庄词初探(许山河) | 《湘潭大学学报》1984年4期 |
《后村词笺注》商榷(向以鲜) | 《南开学报》1986年5期 |
试论刘克庄自寿词(黄忱中) | 《太原师专学报》1987年1期 |
刘克庄诗词轨迹与心路历程(胡明) | 《河北师院学报》 1987年4期 |
刘克庄词散论(许山河) | 《文学评论丛刊》第30辑 |
后村词韵杂谈(陈鸿儒) | 《龙岩师专学报》1989年3期 |
吴文英的词(淦克超) | 《世界日报》副刊,1926年12月20—21日 |
吴梦窗年齿与姜石帚(梁启超) | 《图书馆学季刊》三卷三期,1929年9月 |
读吴梦窗词(陈廉贞) | 《光明日报》1957年4月28日 |
谈梦窗词之现代观(叶嘉莹) | 《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1期、1982年2期 |
郑大鹤校梦窗词手稿笺记(任铭善) | 《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1期 |
读吴文英词一得(徐永端) | 《词学》第1辑 |
说梦窗词《莺啼序》(陶尔夫) | 《文学遗产》1982年3期 |
吴梦窗生卒年管见(陈邦炎) | 《文学遗产》1983年1期 |
梦窗词艺术初论(邓乔彬) | 《齐鲁学刊》1983年5期 |
关于张炎对《梦窗词》的批评(邓魁英) | 《光明日报》1983年6月28日 |
略谈梦窗词与我国传统的创作方法(谢桃坊) | 《光明日报》1983年8月30日 |
汇校梦窗词札记(吴梅) | 《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 |
梦窗词结构艺术初探(罗弘基) | 《求是学刊》1983年5期 |
论梦窗词的社会意义(谢桃坊) | 《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5期 |
梦窗词浅议(陈邦炎) | 《文学遗产》1984年1期 |
梦窗词之我见(林彬) | 《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4期 |
试论梦窗词的艺术特征(谢桃坊) | 《学术月刊》1984年4期 |
鲛绡、 凤、破鸾(钟振振) | 《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1期 |
试论梦窗词的构思艺术(吴晟) | 《江西师大学报》1985年3期 |
《梦窗词》新探(寇梦碧) | 《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6年2期 |
《梦窗词》浅论(陈云述) |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1期 |
梦窗词意象特征初探(马建华) |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1期 |
试论梦窗词的艺术独特性(徐永端) | 《文学遗产》1987年6期 |
梦窗怀人词的艺术特色(方凡人等) | 《宁波师院学报》 1988年4期 |
吴文英事迹考辨(谢桃坊) | 《词学》第五辑 |
吴文英词论析(陈忻) | 《文史杂志》1988年3期 |
方岳与《秋崖词》(宛敏灏) | 《学风》六卷二期,1936年3月 |
方岳和《秋崖集》(吴建之) | 《艺谭》1981年1期 |
永嘉词人卢蒲江(赵瑞虹) | 《中国文学》1934年12月 |
南宋永嘉词人卢蒲江(赵瑞 ) | 《中央日报》1946年10月8日 |
为吴潜辨诬(宛敏灏) | 《江淮学刊》1962年2期 |
吴潜年谱(宛敏灏)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1期 |
刘辰翁生平三题(吴企明) | 《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 |
刘辰翁事迹考(马群) | 《词学》第一辑 |
《竹山词》探胜(常国武) | 《词学》第七辑 |
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杨海明) | 《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3辑 |
蒋捷人品、词品、词风初探(刘庆云) | 《文学遗产》1984年1期 |
竹山词论析(陈如江)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夏承焘先生《周草窗年谱》补正(肖鹏) | 《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2期 |
论草窗词(常国武) | 《文史哲》1986年1期 |
《周草窗年谱》补辨(肖鹏) | 《词学》第五辑 |
周密词析论(胡乐平) | 《文学遗产》1987年3期 |
西麓词平议(常国武) | 《文学遗产》1985年4期 |
西湖吟社考(肖鹏) | 《词学》第七辑 |
文天祥《念奴娇》词辨伪(唐圭璋) | 《光明日报》1959年4月19日 |
文天祥《念奴娇》词不是伪作(韩志远) | 《江西社会科学》1983年1期 |
至元二十一年文天祥墓志铭(陈柏泉) | 《文史》第17辑 |
论汪元量词(缪钺) |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 |
论王清惠《满江红》词及其同时人和作(缪钺) | 《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3期 |
王碧山年岁考(吷庵) | 《同声月刊》二卷十号,1942年10月 |
词人王沂孙事迹考略(呈则虞) | 《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 |
王沂孙出仕及生卒年岁问题的探索(常国武) | 《文学遗产增刊》第十一辑 |
王沂孙生卒年考(杨海明) |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3期 |
读《花外集》卮言(常国武) | 《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3期 |
王沂孙词初探(史克振) | 《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1期 |
王沂孙出仕年月考(蔡一鹏) | 《文史哲》1986年2期 |
略论王沂孙词的寄意(张莉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2期 |
王沂孙咏物词初论(高利华) | 《绍兴师专学报》1985年4期 |
论咏物词之发展及王沂孙之咏物词(叶嘉莹) |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读书偶得(王筱芸) | 《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2期 |
碧山咏物词初探(高梦林)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2期 |
王沂孙及其咏物词(叶嘉莹) | 《文学遗产》1987年6期 |
王碧山词四考(黄贤俊) | 《词学》第六辑 |
读张炎的《词源》(夏承焘) | 《光明日报》1960年2月7日 |
张炎是宋人还是元人(洛地) | 《光明日报》1983年4月5日 |
张炎家世考(杨海明) | 《文学遗产》1981年2期 |
词源八十四调名笺释(王延龄) | 《北方论丛》1982年2期、4期 |
玉田讴歌八首字诂(饶宗颐) | 《词学》第二辑 |
玉田生《讴歌要旨》八首解笺(赵尊岳) | 《词学》第二辑 |
张炎北游之行探测(杨海明) | 《文史》第16辑 |
论张炎的词(杨海明) | 《古典文学论丛》第3辑(《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 |
张炎词论略(谢桃坊) | 《文学遗产》1983年4期 |
关于张炎的考索(邱呜皋) | 《文学遗产》1984年1期 |
张炎三题(邱呜皋)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1期 |
张炎词探微举隅(邱呜皋)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张炎词的思想与艺术探析(魏又行) | 《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6年1期 |
论张炎词风与姜夔的异同(陈析) | 《重庆师学报》1988年1期 |
张炎与浙西词派(罗仲鼎) | 《杭州师院学报》1987年3期 |
张炎词集辨证(谢桃坊) | 《文献》1988年3期 |
南宋遗民词人张炎(杨海明) | 《古典文学知识》1989年2期 |
张炎《词源》新论(邓承奇) | 《齐鲁学刊》1989年3期 |
张炎《词源》论词标准初探(杨佐义)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6期(王兆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