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唐卡释迦牟尼画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唐卡释迦牟尼画传 唐卡释迦牟尼画传清。布画,设色。均纵91厘米,横62厘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布达拉宫藏。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答多,释迦牟尼的释迦是种族名,意为“能”,牟尼意为“仁”,合为“能仁”,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对他的尊称。这是一套释迦牟尼传,共八幅。第一幅主要描绘释迦牟尼及其亲属的场面。释迦牟尼位于画面正中,两耳垂肩,面容慈祥,身着红色袈裟,跏趺而坐。其两侧为两胁侍和两弟子,其中之一为他的儿子罗睺罗。下方画有释迦牟尼的父母和外祖父母。佛教的说法是僧为上,俗在下,所以生身父母也只好位居下首。画面上部还画有西藏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和这套唐卡的施主八世达赖喇嘛绛白嘉措。画面下方是两个护法神,一红一白十分威武,白者骑在龙身上,红者的坐骑为麒麟。第二幅主要描绘释迦牟尼投胎的情景。释迦牟尼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属刹帝利种姓。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之女,45岁才怀胎。按照古印度的习俗,妇女要回娘家分娩,她归国途中于兰毗尼园生下了释迦牟尼。这幅唐卡主要由三个画面组成:上方画的是天界,释迦牟尼正在下凡投胎到摩耶夫人腹内;左侧表现摩耶夫人在宫中看见白象而受孕的情景;下方画有释迦牟尼降生的场面。摩耶夫人手攀无忧树枝,婴儿从腋下降生,旁边有宫女扶持。还画有释迦牟尼落地即会行走,一步一朵莲花,并有天童洒水灌顶和净身的情景。第三幅图集中描绘了释迦牟尼在少年时期力大无比,臂力过人,与其堂兄弟比赛力气的情景。他的一个堂兄弟能抓住象鼻子打象,另一个能把大象提起来扔出去,而释迦牟尼却能把大象连同两个堂兄弟一起提起来扔出去。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力能胜象,一箭能射穿九棵大树,唐卡中间表现的就是释迦牟尼以单胜多的场面。第四幅、第五幅主要描绘释迦牟尼出游在外所见生老病死的状况。释迦牟尼幼年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据说在他出游时,分别看到一个孕妇,一个老人,一个病人和一个死者而感到人生皆苦,为了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方法,在他29岁时,终于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第六幅主要描绘释迦牟尼弃世出家的情景。传说释迦牟尼的父亲早已看出他有弃俗的迹象,多方阻拦,禁止外出。但释迦牟尼还是说服了马夫,夜里从后宫出走,并落发为僧。唐卡详尽地画出了释迦牟尼说服马夫星夜偷马,协助他舍弃家中一切,修道成佛的情景。最生动的是释迦牟尼高举宝剑落发的场面,那宝剑割掉了头发,也割舍了尘缘,迈出了成为佛祖的第一步。第七幅唐卡描绘了释迦牟尼修道的经历。最初他求教于婆罗门教,但后认为此教不能解脱人世生死回轮之苦,于是他到尼连禅河畔附近的森林单独苦修,历时六年之久,历尽千辛万苦。此画再现了释迦牟尼苦修无路,在尼连禅河中洗澡,食用牧女的乳粥、牛奶(如下方所画),以及人们关切地向他问寒问暖,送柴草以驱风寒的情景(如中间图)。而上方则画下了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情景。人物众多,神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最后一幅唐卡主要画的是释迦牟尼四出传法后,回到拘尸那城圆寂的经过。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教义,并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他传教长达40多年,足迹遍于古印度北部,被尊为佛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80岁时,在传教途中染病,后逝世。这幅唐卡表现了释迦牟尼传道讲经,逝世后众僧无不悲悼,为其修建灵塔,以及上方描绘的为释迦牟尼火化的情景。在这场涅槃场面的背后还有两个天梯,以表示释迦牟尼升天的意思。右下方的七名比丘正在召开第一次佛陀言教结集大会,为了纪念佛祖,也为了继续将佛教教义发扬光大。这组唐卡的共同特点即精于勾勒、重于设色,每幅画面都以众多的人物形象组成,笔墨细腻,布局巧妙,引人入胜。 ☚ 唐卡五世达赖像 唐卡罗汉渡水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