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舞蹈从魏晋时代开始的社会动乱、民族迁徙和各族文化的交流,到唐代获得一个总结。通过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而铸造新的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唐代各种类型的舞蹈中,这一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以下是其中几个比较主要的类型。 一、十部伎乐舞 十部伎是一组大型的宫廷宴乐乐舞。它从周末隋初开始整理,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完成,是初唐时期大型乐舞的代表。《唐六典》记载它的项目次序是:(一)、燕乐伎,(二)、清乐伎,(三)、西凉伎,(四)、天竺伎,(五)高丽伎,(六)龟兹伎,(七)安国伎,(八)疏勒伎,(九),高昌伎,(十)、康国伎。也就是说:华夏乐舞有三伎,印度乐舞有一伎,东夷乐舞有一伎,西域乐舞有五伎。 实际上,在十部伎形成时期,各族舞蹈就进行了广泛的交融。《西凉伎》便是交融的产物。西凉位于甘肃西北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先后有汉、鲜卑、匈奴、氐等民族统治过这一地区,故《西凉乐》杂有多种民族的乐舞成份。它以龟兹乐舞为改编的基础,采用《于阗佛曲》为舞曲,又加入汉族乐器钟、磬、箫、笙,最后调制出一种安徐闲雅的舞蹈风格。 二、二部伎乐舞 二部伎是代替十部伎而用于宫廷宴会的大型乐舞,活跃在盛唐时期。二部伎同十部伎的区别在于:它的规模更加宏大;主要以初唐时候创制的中原乐为编组基础。 在关于二部伎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迹象,说明它多方面地吸收了外来因素。例如《安乐》的舞蹈姿态“作羌胡状”,《太平乐》采用了源于西域的狮舞形式,《鸟歌万岁乐》中舞人戴的鸟冠模仿岭南的鸜鹆,《太平乐》中一部分表演者还化装成南海的卷发黑肤民族等等。这表明二部伎本身就是中外各族乐舞艺术相交融的产物。 三、教坊乐舞 教坊是为宫廷燕乐服务的音乐机关,专门掌管民间乐舞。教坊的乐工由各地乐工分批担任,因而教坊乐舞极大地影响了各地乐舞。教坊乐舞分两类:矫健刚劲的一类称“健舞”;轻盈柔婉的一类称“软舞”。这些舞蹈的绝大部分,都是揉合少数民族风格和汉族风格而成的。请看以下舞蹈: 《胡旋舞》:这是著名的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曾流行于西域的康国、史国、米国。这个舞蹈的特征以鼓伴奏,急速旋转,多由女子表演。盛唐时,它风靡长安,杨贵妃、安禄山均擅长此舞。 《胡腾舞》:这个舞蹈来自西域的石国和唐代边境凉州,多由男子表演。腾踏旋转,以跳跃见长。唐代士大夫的夜宴上,经常表演这一舞蹈。 《柘枝舞》:这是来自南诏国的舞蹈,包括跪、闪、回旋、偃卧等动作,充分展示了舞蹈者的柔美腰肢。它风行全国,晚唐时候的《解红舞》便是受它的影响而编制的。 《绿腰》:这是唐代创制的软舞,舞人着汉族服饰。但音乐急促,多奏入琵琶,明显接受了少数民族乐舞的影响。 《苏合香》:这支乐舞来自印度,因舞人头戴苏合草叶得名。传入中国后,成为有序曲、有破曲、有急曲的大曲。 四、其它民间乐舞 除流行于民间的教坊乐舞外,唐代还有几种类型的民间乐舞。一是具有歌舞戏性质的散乐歌舞;二是在民间节庆活动中集体表演的踏歌舞;三是酒令歌舞;四是巫舞和傩舞。 这几种舞蹈都表现了华夷融合的特色。例如散乐歌舞主要流行于北部中国,乃在西域幻术和戏场风俗影响下形成,其中的《拨头》戏舞表演西域人杀虎报父仇的故事,《苏莫遮》则源于西域的乞寒风俗歌舞。又如酒令歌舞多见于北方少数民族中间的急拍子乐曲《三台》、《回波乐》、《倾怀乐》等,此外还有《刮骨盐》来自西域,《抛球乐》源于波斯的打马球或蹴球游戏。踏歌舞虽多唱汉地民间之辞,但据《通考》记载,三韩、马韩、三佛齐、罗蕃、弥臣等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踏舞之俗。《通考》并且说:从北齐后主开始,中原人“鼓舞以事胡天”,造成了淫祠之俗,“此风至唐不绝”。在唐代赛神歌舞中,我们果然看到《穆护砂》这样一支随西域袄教传入的舞曲。由此可见,在吸收、融合外族文化方面,唐代民众具有很强烈的兴趣和充分的能力。 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不能详知中外各族舞蹈艺术相互交融的细节,但有选择的吸收和有分寸的改造,则可以肯定是交融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把西域的《婆罗门舞》同汉族的器乐曲合成为《霓裳羽衣舞》,把西域《泼寒胡戏》中的《苏幕遮》曲和《浑脱》舞摘取出来发展成几支独立的大曲,这都是舞蹈艺术交流和融合中的佳例。 《唐代舞蹈》中国舞蹈史论专著。欧阳予倩主编。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分总论、分述2部分,总论由欧阳予倩撰写;分述由王克芬、董锡玖、孙景琛3人撰写。共12.3万字,图片33幅。是中国第1部断代史论著,论述了唐代乐舞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