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哮病是指一种反复发作喉中痰鸣气急的病症。以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临床特征。哮发作前常有鼻痒或流清涕,咳嗽咯痰不爽,或咽喉疼痛,喷嚏等症。哮发作时可以见到咽塞胸闷,呀呷有声,响若拽锯。严重时可见张口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目胀睛突,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若咯出大量痰涎,则病证逐渐缓解。《症因脉治·哮病》:“哮病之症,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日,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
病名考证 哮病见《证因脉治》。属《内经》的“喘鸣”。喘鸣是指呼吸急促,喉间有痰鸣声。《金匮要略》中的“上气”,亦包括哮病在内。哮《诸病源候论》称“上气鸣息候”、“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喉”。并论述了“呷嗽”一病。《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等沿用“喉中如水鸡声”、“呷嗽”。《简易方》称“哮吼”。《丹溪心法》把哮及喘分为两病,哮称“哮喘”,喘称“喘病”。《医学正传》称哮。《赤水玄珠》虽以“哮”立名,但内容仍以哮与喘合为一病。《东医宝鉴》称“哮证”。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肺热、寒邪和痰饮是哮病发作的主要因素。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中风热则“喘鸣肩息。”《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内经》并认为哮的病变部位在肺,《灵枢·本神》:“肺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金匮要略》认为风寒外袭,痰饮内发,内外合邪,闭塞肺气,又因痰碍其气,气触其痰,痰气相搏而致“喉中水鸡声。”《圣济总录》言哮得之,偏嗜厚味,盐、酸太过。《丹溪心法》专主于痰。《类证治裁》指出哮有“宿根”故称“宿哮”。《临证指南医案》更有“天哮”的病名。表明了哮的发作与人体的素质有关。《杂病源流犀烛》指出哮大都感于幼稚之时,多发于冬初。《时方妙用·哮证》说:“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腧,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加以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感受外邪:外感六淫,束于肺卫,失于表散,邪气内袭,或化热,或化寒,或化火,或化燥,损伤肺气,肺气失宣,上逆而为哮。
宿痰内伏:停痰伏饮,阻塞气道,妨碍升降;或因痰火内郁,积热薰蒸,热壅气道;或因蕴伏之邪,蒸痰化火,痰火胶结,留伏胸膈,不得消散,积久成患;或因痰火内郁,复感风寒,两邪相合,痰气内击而发为哮。
饮食偏嗜:饮食不节,酸、咸、甘、肥太过,或伤脾或碍肺,水谷不为精微而为痰液,壅塞气道,久积生热,或盐寒结合,厚味引发。《证治准绳·哮》说:“是痰得之食味咸酸太过,因积成热,由来远矣,如胶如漆,粘于肺系。待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
病有夙根:童幼先天不足,素有哮根,更兼后天失调,遇风寒辄发,惊忧劳气亦发。淹涎岁月,终生成疾。
分类 金元以前哮与喘无严格区分,常相提合称。自《丹溪心法》立哮喘门后,哮的分类逐渐详尽。根据病因分类的有痰哮和食哮。痰哮又可分为风痰哮、痰饮哮、水哮和风寒痰哮; 食哮可分为盐哮、酒哮、糖哮、醋哮和鱼哮。根据八纲分类的有冷哮、热哮、实哮、虚哮。冷哮包括内外皆寒之冷哮和寒包热哮。热哮包括暑哮、燥热哮。实哮包括冷哮、热哮。虚哮包括肺虚哮、脾虚哮、肾虚哮。
辨证要点 首先应辨别病之虚实,新病多实,胸满痰少难出多实; 身不动摇或动摇不甚多实;哮如水鸡声,风寒冷哮,痰哮多实;在肺多实。久哮、虚人、老人、多虚;胸不满,痰多易出多虚;身动摇多虚,在肾多虚。再辨病邪属寒、属热、属痰、属食。因寒而发哮者,其特点表有风寒,内有蓄痰,秋冬寒冷发病较多,病亦增重。因热而发哮者,其特点表有风热,内有痰火,春夏气温尤易触发。且寒热常常错杂,有外寒而内热之寒包热哮。因痰而发哮者,平素多痰,有痰饮病史。因食而发哮者,常因过食厚味,或嗜盐、糖、醋、酒、鱼腥等物。《类证治裁·哮》说:“大率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喉如鼾声者为虚,如水鸡声者实。遇风寒而发者为冷哮为实,伤暑热而哮者为热哮(注: 指伤暑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
辨证鉴别 哮与喘的鉴别要点是:哮是呼吸出入急促,痰鸣气喘,咽有声响为特征。胸中有痰与气相阻,搏击有声,喉若拽锯或如水鸡声。肺中蕴痰为诱因所引发,气动于痰,呀呷有声,坐卧难堪,常为俯屈,喘逆倚息而为哮。喘是呼吸迫促,出气入气不能定息均匀,甚至鼻翼煽动为特征。常见或张口抬肩,上气咳逆,或升降失常,上气不接,下气难续,短气不足,惶惶欲绝,因而为喘。
哮与喘互相关连,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医学正传·哮喘》认为“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治疗原则 发作时属实,治疗宜用祛邪为主,可用宣肺豁痰等法。由于外邪诱发夙根,外邪有寒热之分,热则气盛而息粗,寒则气衰而息微,宜分冷热施治。冷哮治以温宣化痰。热哮治以宣肺兼清热化痰,不过用凉药,常带宣散,以防寒邪久留内入。病后以养正为急,扶本固元,总使邪气渐消,正气日复。《证治汇补·哮病》说:“实邪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体弱质薄之人,及曾经发散,屡用攻劫,转致脉虚形减者,治当调补之中,兼以清肺利气。”
痰火内郁,风寒外束,哮证以此为多,用热剂恐痰火易升,用凉剂虑外寒内侵。治宜着重解散风寒兼及豁痰利气; 于散寒之中兼解郁热。《诸证提纲·哮证》说:“大凡治哮病,宜忌燥药,亦不宜纯用凉药。”
饮食所伤,盐、酸过度,所引起之哮证,往往见于脾肺两伤之证,宜于豁痰利气之外兼及消食去积;甚则以消食化痰为主,方能相得益彰,嗜甘郁热,味咸沉寒,尤在临证辨别,宜治咸用甘,治甘用酸之法。先天不足,或感自稚幼,多属本虚标实,随其所伤,去邪培本,注意以元气为重,总而言之,凡哮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祛邪为主。
本证严重发作,可累及心阳,极易汗脱生变,应按喘脱之症,积极加以处理,参见“喘证”条。《张氏医通·哮》:“凡哮证见胸凸背驼者,此肺络败,为痼疾。”
预防及护理 哮有夙根遇寒即发者,平时应注意保暖,锻炼身体;遇劳即发者,应注意作息,勿过劳身心;因厚味醋盐而发者,应禁忌诱发饮食,勿与诱发物品接触;《诸证提纲·哮证》云:“欲拔病根,必断厚味”。平时薄滋味,避风寒,留意天时寒暖变化,加意保养,慎起居,减少伤风感冒,防止复发。
现代医学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可参考哮病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