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哭晁卿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哭晁卿衡 哭晁卿衡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五。晁衡,又作朝衡,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的汉名。开元五年(717)来华留学,后在唐朝任官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友谊深厚。天宝十二年随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东返日本,途中遇风暴,漂至安南,后于天宝十四年折回长安。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李白传闻晁衡遇难悲悼而作:“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设置凄怆的氛围,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赞颂、怀念和哀思,词浅而意深,语短而情长,既是一首出色的悼亡诗,又是一份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 独坐敬亭山 塞下曲 ☛ 哭晁卿衡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拟古 下一篇: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七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二五。晁衡,又作朝衡,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的汉名。开元五年(717)来华留学,后在唐朝任官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友谊深厚。天宝十二年随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东返日本,途中遇风暴,漂至安南,后于天宝十四年折回长安。此诗为天宝十三年(754)李白传闻晁衡遇难悲悼而作:“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设置凄怆的氛围,表达对日本友人晁衡的赞颂、怀念和哀思,词浅而意深,语短而情长,既是一首出色的悼亡诗,又是一份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哭晁卿衡
晁衡青少年时期即赴长安留学,学成后又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曾任左拾遗、左补阙等职。他为人热情,才华出众,与李白、王维等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天宝十二载(753),晁衡随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祖国日本。不幸,在海上遇到大风,与同行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他溺水而死。李白闻讯后,十分悲痛,于是写下此诗怀念自己的好友。 “日本晁卿辞帝都”,首句追述晁衡离开长安时情景。当时,玄宗曾赐诗送别,其他同僚、诗友更免不了纷纷题诗话别。一时间盛况空前,双方依依惜别之情不难想见。 “征帆一片绕蓬壶”,次句想象晁衡东渡时的情景。“蓬壶”原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在此诗中泛指海中的岛屿。诗人借助想象,描绘友人乘着一叶孤舟航行于仙境般的群岛之间,与首句的冠盖如云,京郊相送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绕”字,道出晁衡东渡时航程的曲折,暗示着潜伏的危险。这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却符合东渡日本群岛时的真实景象,同时又流露出李白对友人的惦念。用字不多,内涵却很深。 “明月不归沉碧海”,明月象征着晁衡高洁的人格。诗人运用比兴手法,将友人的遇难喻为明月沉于大海,诗境凄丽而又哀婉,确实是大家手笔。 “白云愁色满苍梧”,苍梧是山名。《水经注》载,东北海中有大洲,谓之郁洲,是由苍梧飞徙而来的,故称苍梧。这句是说晁衡遇难后,连天地也为之动容,苍梧山笼罩上层层愁云。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色彩,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充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痛。全诗即在这种亦景亦情,情景交融的气氛中结束,给人以余味不绝之感。 晁衡的遇难身亡当然是误传,但李白所写的这首感情真挚的悼亡诗却世代流传,成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史上的佳话。 哭晁卿衡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①,征帆一片绕蓬壶②。明月不归沉碧海③,白云愁色满苍梧④。 【解题】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春,时李白在扬州,传闻日本友人晁衡归国遇难,悲悼而作此诗。晁衡:日本奈良时代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的华名。又作“朝衡”。卿:对友人的爱称。据近年中日学者考证,晁衡于开元五年作为遣唐学生来华,时年二十。天宝十二载,任秘书监,兼卫尉卿。是年十二月随遣唐使藤原清河等自长安经扬州东归,遇暴风,漂至安南驩州。后于天宝十四载六月重返长安。天宝十三载李白于扬州闻晁衡等在海上遇风失踪,误以为身亡,故写此诗哀悼。诗中赞美晁衡的杰出才华与高洁品格,将哀痛之情融于缥缈景色中,意境深远,为独具一格之挽诗。 【注释】 ①辞帝都:指天宝十二载冬晁衡辞别长安归国。②征帆:远行之船。一片:犹一叶,极言其小。蓬壶:即蓬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③明月:喻品格高洁和才华出众的晁衡。沉碧海:谓溺水而死。④此句意谓海上都笼罩着哀伤的愁云。苍梧:本指九疑山,即传说中舜死处,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又东北海中有大洲名郁洲,亦名苍梧山,即今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清代中叶泥沙淤涨,遂与大陆相连。传说此山由苍梧徙来。此处泛指东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