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哥雅《1808年5月3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哥雅《1808年5月3日》 哥雅《1808年5月3日》当我们驻足在哥雅的这幅名画前,它给我们的感触是: 强烈而充满活力。以《5月3日》为题名,描绘惨不忍睹的枪杀场面的这幅作品,在当时来说,无论其主题本身还是其处理手法,均属新奇而又大胆。 1808年5月3日 哥雅 1808年,拿破仑的军队占领了马德里。在这之前,哥雅曾对法国革命抱有深深的敬意。他同许许多多西班牙人一样,原以为拿破仑的军队会给自己落后的祖国带来革命的理想,然而他的希望破灭了。5月2日马德里郊区比埃尔塔·德尔·索尔的农民爆发起义,法国将军穆拉立即命令调集埃及骑兵队来进行镇压。翌日夜晚,被捕的起义者全部遭到血腥屠杀。当时62岁的哥雅正隐居在马德里郊外自己的“聋子之家”中(他1792年患重病,病后完全失聪),5月3日枪杀的枪声,他虽然听不到,然而他的经验,他的愤怒之情,仅仅通过眼睛也能表达出来。他要 “用自己的画笔,将我们反抗欧洲的暴君的光荣起义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永远传下去。” 他所创作的5月2日 “起义” 和3日 “枪杀” 两幅作品,如今都收藏在普拉多美术馆里,教育着一代又 一代的西班牙青年。 《5月3日》 一画,表现的是马德里郊外 一处小山坡上,在黑沉沉的夜空下,西班牙的爱国者们,前赴后继,登上小山,他们为了祖国而视死如归。前景是已经倒在血泊中的身躯。中央一个枣红色脸庞的男子,他面对一排手持步枪的兵士,高高举起英雄主义象征的双手,想阻止这场屠杀。他的身旁,是正在倒下去的、手无寸铁的平民。 从全画的构思来看,矛盾冲突的焦点在步枪和那男子的白衬衫之间。它们由放在地上的提灯的灯光所照亮。提灯为 一坚固的白色立方体,它与白衬衫零乱的形状又形成鲜明对比。这强烈的逆光和后景上的建筑物,不免有一种舞台效果的印象。 这期间,哥雅还创作了 一套铜版画《战争的灾祸》,以更直接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世事的看法,并将版画始用于教化。哥雅在制作这些版画的时候,常常是凭借记忆作画的。他善于抓住在心中或眼中突然浮现出来的由光与影所构成的图形。在他的一些草草作成的素描中,在画出细部之前,这些黑与白的斑斑点点,就已经在讲述着故事了。 哥雅(1746—1828)尽管作为宫廷画家而度过了一生,但他一向憎恶僧侣、官僚、暴力和伪善。他最有力的作品都是在他死后才为西班牙之外的人们所知晓的,但他的某些创作,从时间上来说,比席里柯、德拉克洛瓦还要早几年。就“5月3日”一画而言,他可以说是第一个凭着直觉的洞察力,描绘了这种在我们近代史上屡见不鲜、不断重演的人间悲剧。 ☚ 格罗《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安格尔《土耳其宫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