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哥德巴赫猜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徐迟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第1期。作品生动、真实地记述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学高峰的动人事迹,热情歌颂他为我国科学事业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作者不仅写他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艰难历程,还在特定历史时代和现实生活环境中突出人物性格,选取典型事件和精彩细节,表现人物很有个性的精神生活和科研活动,使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更具艺术感染力量。本文以其华美而警策的语言,含蓄而又充沛的激情,富于哲理光辉而又充满浓郁诗情的深刻思考,立足现实生活而又富于浪漫想象的神采风姿,开创了当代报告文学一种崭新独特的风格,被称为“在现实的基础上升华起来的华美浪漫的散文体长诗”。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 地质之光 扬眉剑出鞘 ☛ 哥德巴赫猜想数论(数学的一个分支)中的著名问题。数学家C.哥德巴赫和L.欧拉1742年的几次通信中提出:❶每个大于4的偶数是两个奇素数之和。 哥德巴赫猜想 240 哥德巴赫猜想是关于著名数学问题“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研究的总结性专著。潘承洞、潘承彪合著。1981年2月出版。该书首先回顾了200多年来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历史,然后系统介绍有关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国数学家的一系列重大贡献。同时还介绍了研究该问题需要用到的一些重要方法。哥德巴赫猜想是解析数论的中心问题之一。1742年提出,1900年被希尔伯特(D. Hilbert,1862—1943)列为第8个数学问题的一部分。早在30年代,华罗庚就开始对该猜想及解析数论的其他著名问题进行研究,得到许多重要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组织一批青年数学工作者继续进行这一研究。稍后,闵嗣鹤在北京大学开了解析数论专门化课程。在华罗庚、闵嗣鹤等的热情指导和精心培养下,中国的年青数论工作者吴方、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陈景润等对解析数论的许多著名问题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解析数论是中国数学家在近代数学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最突出的分支之一。(参见32122陈氏定理) ☚ 半纯函数的聚值线理论 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edebahe caixiang关于素数的著名猜想.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和数学家欧拉的通信中,提出了关于正整数和素数之间关系的两个猜测:(A)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B)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A)叫做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B)叫做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例如,18=13+5,20=17+3,35=5+7+23,37=7+7+23. ☚ 费尔马数 孪生素数猜想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Gedebahe caixiang1742年6月7日, 曾长期与大数学家欧拉书信往来的德国学者哥德巴赫 (Goldbach, C., 1690—1764) 在给欧拉的信中叙述了下列命题:
这些工作固然是精彩而重要的,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在两个相加的数中还没有一个可以肯定是素数。1948年, 匈牙利数学家瑞尼 (Renyi)独辟蹊径,应用筛法和其他复杂方法相结合,证明:每个大素数都是一个素数和一个素因子不超过C个的数之和,即证明了(1+C),这是一个重大推进,但C是一个未估计出来的很大的数。在此基础上,苏联数学家巴尔班(ъарбан)于1961年证明了(1+5),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也独立证明了它。此后的重要进展有:
中国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1938年华罗庚就证明:几乎全体偶数都能表示为P1+Pk2的形式,其中P1、P2是素数,k为任意给定的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1966年, 陈景润在对筛法作了新的重要改进之后证明了 (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其中一个是素数,另一个或者是素数,或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1973年他的论文全文发表后,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伯斯坦(Halberstan)和李希特(Richert)合著《筛法》一书写完10章后见到他的论文,又专门写了第11章“陈氏定理”,并在序言中说:‘陈氏定理’构成了筛法理论的光辉顶峰。”一位美国数学家在给陈景润的信中写道 “你移动了群山!”此后关于(1+2)世界上又出现了五个简化证明,最简单的证明是由中国数学家王元、丁夏畦和潘承洞共同作出的。现在,数学家们正为最后攻克这一难题而努力地工作着。 ☚ 牛吃草 四色问题 ☛ 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作家徐迟作。1978年发表。作品抓住陈景润思想性格、精神品德的本质特征,通过生动典型的细节,再现了数学家陈景润真实、感人的形象。表现方法新颖独特,政论和哲理溶于浓烈的诗意之中。作品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开拓了报告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普鲁士驻俄公使哥德巴赫给欧拉信中提出把正整数表为素数之和的猜想。正确表述为:1.6以上的偶数能表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9以上的奇数能表为3个奇素数之和。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解决应在世界著名难题黎曼猜想之后,可见其困难程度。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陀夫基本证明了猜想2。为了证明猜想1,人们先证明它的一种减弱命题:每个大偶数可表示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的数与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b的数之和。此命题记为(a+b)。如果证明了(1+1),就解决了问题。数学家陆续证明了(9+9),(2+3),(1+4),(1+3)。中国数学家陈景润1973年发表了(1+2)的证明,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徐迟著。描写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攀登数学高峰的感人事迹。他童年生活不幸,解放后在党和人民培养下学有所成,经王亚南、华罗庚等老学者的引导,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把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作品选材典型,生活画面和细节的描写清晰动人,饱含诗情和哲理。于1977年9月写成,发表于1978年第一期《人民文学》,随后《人民日报》等全国二十几家报纸纷纷转载,成为新时期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的报告文学作品。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 《周总理,你在哪里?》 班主任 ☛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德国人哥德巴赫C.Goldbach,1690—1764提出了:任何不比6小的偶数均可表示为两个奇质数之和,这就是至今未被彻底解决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9世纪到20世纪初,曾有人作过许多具体验证工作,如6=3+3,8=3+5,10=3+7,12=5+7,14=11+3,18=7+11,…等等,直到33×106以内的偶数都是对的,但比33×106大的偶数是否满足猜想的条件至今仍然是个不解之谜,吸引着许多数学家的视线。虽然这个猜想未获解决,但因其对它的研究而促进了数论、组合学等的发展。 ☚ 变分法 纤维丛 ☛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s Conjecture (200多年前,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是两个奇数的和。此后很多人企图证明这一推测,但直到19世纪末也没取得任何进展。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每一个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的和,即所谓“1+2”,被誉为陈氏定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