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哈萨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哈萨克Kazakhstan苏联加盟共和国名。在今中亚北部,与中国新疆相邻。大部分地区原为哈萨克汗国领土,公元19世纪上半叶逐步并入帝俄;东部巴尔喀什湖以东和斋桑泊一带原为中国领土,19世纪下半叶被帝俄强行割占。1920年成为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36年改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行政中心为阿拉木图。 哈萨克 哈萨克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后裔。是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一部分和后来蒙古人一部分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也有小部分在青海、甘肃西部。其族称的出现,最早为公元15世纪。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于1243年西征回师后,便将咸海东北地区分给其兄斡鲁朵作为份地,称白帐汗。15世纪,白帐汗国发生内讧,其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又译为“克拉伊汗”)乘乌兹别克阿不勒海尔汗败于瓦刺之机,与贾尼别克汗(即阿布赛义德)一起,率部分游牧部落东迁至西域察合台后裔政权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境内,在楚河、塔拉斯河地区建立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汗国。此后,哈萨克汗国不断扩展,并不断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察合台汗国中从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融合,人口增至二十余万。16世纪时,哈萨克哈斯木汗对内统一哈萨克诸部,其领地南部包括锡尔河流域及其城市,东南包括七河流域,东北达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部至雅克河流域。哈斯木注意与中亚农业区及城市的商业贸易,积极发展社会经济文化,使汗国人口增至一百万,兵额达三十万。哈萨克汗国的第一部法典——《哈斯木汗国名鉴》,世称《哈斯木汗法典》。18世纪初,哈萨克汗国逐步衰落,各部小汗各自为政。清朝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统一西北地区。哈萨克汗国各部先后归顺清王朝,其贡使及商队与内地往来不绝。清朝明文规定,伊犁、塔城及乌鲁木齐、科布多等为与哈萨克的贸易地点。后根据需要,又增开乌里雅苏台等为交易地点。清朝用于交换的主要为丝织品、棉匹,从哈萨克换回的则主要是马匹。18世纪中叶,沙俄加紧侵入哈萨克草原和原属伊犁将军管辖的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强行颁定《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强迫迁徙五万哈萨克人至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一带居住,还规定哈萨克人每年必须向沙俄交纳赋税和服各种劳役。紧接着沙俄又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原属中国的哈萨克族及其居住区。哈萨克人不堪沙俄的统治压迫,纷纷东迁,移居于阿勒泰以南的萨坞尔山一带游牧的有十二个克烈部落,迁入伊犁和博尔塔拉地区的有黑宰部落三千多户。中俄堪定边界后,又有不少哈萨克人迁入新疆。清朝时,哈萨克族处于游牧宗法封建制社会。哈萨克族的经济以游牧业为主,辅以狩猎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宗教信仰亦经过几个阶段,开始信奉过原始宗教,继而信奉萨满教、佛教、景教等,至汗国时期,则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其主要食物是奶类和肉类,面食是辅助食品。服饰男女各异,而且年龄不同穿戴也不一样。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男娶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同一部落必须超过七代以上才能通婚。记忆和背诵历代祖先的名字被视为天职,每个哈萨克人必须牢记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如《哈萨克系谱》、《大玉兹系谱》等,是了解其族史的珍贵资料。 ☚ 蒙古 藏族 ☛ 哈萨克Казахстан苏联加盟共和国之 一,全称“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苏联亚洲部分西南部,东邻中国。面积271.7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联邦。人口1468.5万。首都阿拉木图。西部为里海低地和土兰平原,中部为哈萨克丘陵,东缘多山地。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多在300毫米以下,荒漠半荒漠约占全境的60%。有色与稀有金属矿、煤、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采矿、冶金、电力、化学工业较发达。苏联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盛产小麦。畜牧业重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