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哈尼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哈尼族Hani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约125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云南省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山岳地带,即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哈尼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哈尼族无本民族文字。哈尼族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月作舞、扇子舞、鼓舞等。哈尼族传统民族体育活动有皮筏子比赛、抵肩比赛、打磨秋、哈尼族摔跤、打石头架等。 哈尼族hāní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 哈尼族hāní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和尼”、“碧约”、“卡多”、“雅尼”等不同的自称。1990年人口有1,253,95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南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3种方言,相互间不能通话。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尼族社会发展不平衡,邻近汉族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接近傣族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个别地区还残存一定的原始公社制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在其聚居地建立了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并与傣族、景颇族、彝族等联合建立了1个自治州和3个自治县。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哈尼”为民族自称,除此而外,其自称还有“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糯比”、“糯美”等几十种。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以人数较多的自称“哈尼”为统一的民族名称。人口1253952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小岳地带,即哀牢山和蒙乐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尼)雅(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三种方言,方言内又包括十多种土语。经济以梯田稻作农业为主,还善于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西双版纳、墨江、江城等地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产地。多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有平顶的“土掌房”和斜顶的茅草房。喜用自织自染的靛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青布或白布缠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和长裤,喜欢佩戴各种首饰。传统节日有十月节(新年)和六月节(苦扎扎节)。信仰多神,尤其崇敬“神树”,认为它是哈尼人的保护神。文化艺术绚丽多姿,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寓言等。歌舞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自称他称众多; 自称以“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白宏”为多,他称如“僾尼”等,史称“和泥”、“窝泥”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其中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南岸、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多,云南北部和中部地区亦有分布。1,058,836人(1982年)。渊源于南迁的古氐羌人,其先民唐代史籍称“和蛮”,分布在今滇南等山区,此时内部阶级分化已很明显,十世纪中叶部分地区进入封建领主制,十四世纪中叶以后又开始进入封建地主制发展阶段。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以后又先后被元明清封建王朝所统治,其间一些首领曾被授于世袭封建土司官职。人民生活贫困,古代曾举行过多次反抗斗争, 近现代又爆发了以田政和多沙阿波为首的起义。解放前除西双版纳、澜沧等地在傣族领主统治下原始公社制残余保留较多, 红河南岸和江城诸地尚处于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外,其余地区都已是地主制。操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解放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以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为主,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行土葬。解放后实现了社会改革,先后建立一个自治县,与彝族、傣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州和两个联合自治县。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但善种梯田。解放后不仅发展农业等经济,修筑公路,并新建和扩建有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水泥、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矿企业,富有特点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亦获得继承和发展。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年、六月年等。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新平、镇源、元江、元春、绿春、金平等8个自治州、自治县。人口为1439673人(2000),其中男751899人,女687774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88人,大学本科1915人,大学专科7283人,中专25918人,高中26052人,初中186054人,小学619925人,扫盲班87014人,未上过学34099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6005人,采掘业601人,制造业1357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6人,建筑业556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55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02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1527人,金融、保险业122人,房地产业20人,社会服务业527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31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174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8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912人,其他行业49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423人,专业技术人员1929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752人,商业、服务业人员2180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5933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2672人,不便分类的其他劳动者5人。哈尼族自称“哈尼”、“ 哈尼族 哈尼族哈尼族人口约为125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的哀牢山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哈尼族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 ☚ 独龙族 基诺族 ☛ 哈尼族 040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哈尼、卡多、尼、 豪尼、 碧约、 白宏、 锅锉等多种自称。 人口为1253952人(1990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其中以红河和澜沧江中间地带的元江、墨江、红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为多。使用哈尼语。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其先民在唐代称和蛮,元代称和尼,明清时期称窝尼,曾先后隶属于南诏、大理国。元以后中央王朝曾设和泥路、和泥府,以各部落首领任土官。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反抗斗争,近现代又爆发了以田政和多沙阿波为首的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少数地方尚保留原始公社制残余。 ☚ 土家族 哈萨克族 ☛ 哈尼族 哈尼族Hanizu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南部的元江和澜沧江之间地区。人口为125万人(1990年)。有“哈尼”、“卡多”、“碧约”、“白宏”等多种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本民族共同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称谓。哈尼族可能源于古羌人南迁的分支。使用哈尼语,没有文字,原来有的地方以木刻结绳记事。1957年,政府帮助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妇女一般喜欢戴耳环或耳坠,不少地区还戴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哈尼族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住房多为土墙草顶楼房,或是竹木结构的楼房。哈尼族能歌善舞。“阿基估”是在山间田野男女对唱的山歌,歌唱爱情和生产劳动,歌声嘹亮,激情奔放。舞蹈有“三弦舞”、“扇子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十月节和六月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因此,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个月。六月节红河地区称为“苦扎扎”,一般在6月24日前后,节期为三四天。节日里杀牛祭神,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跤、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 白族 哈萨克族 ☛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区。人口1058836人(1982年)。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文字。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源于古代羌人。以农业为主,梯田高达数百级,并在田里养鱼。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村寨。传统节日有十月节和六月节。1949年以前,红河地区哈尼族处于封建领主制,西双版纳哈尼族在傣族土司统治下,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3个自治县,经过民主改革,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哈尼族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元江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等地。1,058,836人 (1982年)。与唐代史籍所称的“和蛮”有渊源关系。操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为主。解放前绝大部分土地为封建领主、地主所占有。解放后实现社会改革,先后建立1个自治县,与彝族、傣族建立1个联合自治州和2个联合自治县。过去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梯田。解放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新建和扩建有冶炼、采矿、机械制造、化工、水泥、纺织、塑料制品、卷烟、食品加工等工矿企业。民间文学以创世史诗《奥色密色》为代表作。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等。 ☚ 南斯拉夫穆斯林人 哈扎拉族 ☛ 哈尼族ha ni zuHani nationality or the Hanis,inhabiting Yunnan Province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哈尼、卡罗、雅尼、※毫尼、碧约、※白宏、※和泥等自称。此外,尚有※锅锉、※哦怒、阿木、多泥、※卡别、※海尼等自称单位。汉族称其为※僾伲,史籍上称※和夷、和蛮、和泥、※窝泥、倭尼、俄泥、※阿泥、※斡泥、※阿木、※罗缅、※糯比、※路弼、※惰塔、※卡惰、※毕约等。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沅、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人口为1253952 (1990)。操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无文字,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源于南迁的古羌人。唐代称为※“和蛮”,分布在滇南等山区。唐宋时隶属南诏、大理国,元设和泥路,明初改为和泥府,后又分设纳楼、溪处、思沱、左能、落恐等长官司,隶临安府,一些首领曾被授予封建土司官职。富有革命斗争传统,在太平天国革命影响下参加起义的田四浪(又名田政)和民国时期反封建土司的首领卢梅贝(尊称为多沙阿波)都是反帝反封斗争的著名人物。善辟梯田种稻谷,掘坡地植茶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约有二分之一的人口和地区属于地主经济,但在红河南岸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和地区属于领主制经济,此外在西双版纳的南糯山等地,由于受傣族封建领主制统治,还保留浓厚的原始制度残余。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为主,有父子连名制的传统。实行火葬。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传统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解放后先后建立一个自治县,与彝族、傣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州和两个联合自治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