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流民辞
辞赋名篇。明代吴宽作,载《家藏集》卷五十七,大约作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自成化十六年(1481)始,河南、山东、山西、陕西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饥民流亡,人相残食,枕死道中。至成化二十一年,朝廷始以国之租税移赈饥民,使流民得以安复。吴宽这篇赋文以纪实笔法描述了饥民的惨状。全赋三段文字,首叙北方流民携持南下,朝采野菜,夕卧荒野,彷徨河济,饿死交仆。中叹流民“遘此天灾”,复遭人祸,“有司”(地方官吏)征敛诛责,倾夺家私,“肆菙楚之强虣兮,兼败官而贪墨”,使黎民雪上加霜。末颂朝廷“明圣如天”,“今且蠲租兮已责,劝分兮赈饥”,表达了“居高听卑”,“举弊悉改”,“慎择有司”的婉讽微谏的态度。此赋三层转折,皆以“嗟尔流民”发端,一唱三叹,怆地呼天,哀伤饥民流离失所,窜伏于道,特将笔锋指向“有司”之奔走钻营,贡献争尚,不恤赤子,谴责了败官贪墨,讽刺时弊,锋芒内敛,颇有意蕴。在明代前期赋作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