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哀江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哀江头

哀江头

唐诗篇名。七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作于至德二年(757)春陷长安时。“江”,指曲江,在长安城东南,为著名游览胜地。杨伦曰:“此公在贼中时,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因帝与贵妃常游幸曲江,故以《哀江头》为名。”(《杜诗镜铨》卷三)该诗以曲江宫殿盛衰变化为背景,以杨贵妃由专宠骄奢以至缢死马嵬的历史悲剧为中心,抚今追昔,抒写国破家亡的巨大哀痛,亦含讽谕帝妃荒淫误国之意。全诗深情绵邈,词意婉曲,富沉郁顿挫之风。黄生评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杜诗说》卷三)邵长蘅说:“转折矫健,略无痕迹。”(《杜诗镜铨》卷三引)历代论者好以此诗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颇多歧见。苏辙云:“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栾城三集》卷八《诗病五事》)《唐宋诗醉》评曰:“白氏《长恨歌》乃因《长恨传》而追叙其事,委曲凄断,自成一家,正不得沾沾比勘也。”高步瀛则说:“以上二说似相反,然实各有所见。由前说可见诗格高下,由后说可知诗人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强出一途也。”(《唐宋诗举要》卷二)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二句,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为咏杨名句。

☚ 春望   北征 ☛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11)?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城北(12)

 【解题】
 此诗为肃宗至德二载(757)春在长安作,时长安已被安禄山叛军占领,杜甫上年在投奔肃宗行在途中,被叛军所执带到长安。江头:曲江池边。曲江原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经常游幸之地,如今杜甫看到此处一片萧条,触景伤情,故以“哀江头”为名,实为哀悼国破家亡。诗中描写春色依旧,人亡殿空,“明眸皓齿”已化成“血污游魂”,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胡骑满城,使诗人魂不守舍。全诗用大量篇幅写过去盛况,正为衬托今日之荒芜,而今日之荒芜,亦正是昔日淫乐无度所造成。语含讽刺,寓意深刻。黄生《杜诗说》卷三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注释】
 ①少陵野老:少陵是汉宣帝许后墓,在今陕西长安县杜陵附近,杜甫曾在这一带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是年四十六岁。吞声哭:不敢哭出声。②潜行:偷偷地行。曲江曲:曲江的僻深角落。③江头宫殿:曲江是唐代帝妃游幸之地,当时筑有宫殿。④此句即“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犹发旧时花”的意思。人去国亡,草木无主,“为谁绿”三字深刻表达了诗人的痛心。⑤霓旌:皇帝仪仗中云霓般的彩旗。南苑:指曲江东南的芙蓉苑,唐玄宗的行宫。生颜色:增光彩。⑥昭阳殿:汉成帝时宫殿,赵飞燕姊妹所居。此处指杨贵妃住处。第一人:最得宠的人。辇(nian):天子之车。《汉书· 外戚传》记汉成帝游于后庭,想与班婕妤同辇而行,班婕妤说:古代圣君只有贤臣在君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拒绝同车。此处极写杨贵妃专宠,并写玄宗好色。⑦才人:宫中女官。嚼啮(jiao nie):啃咬。黄金勒:饰有黄金的马衔。
 ⑧仰射云:仰射云中飞鸟。一笑:指杨贵妃见才人射中飞鸟而为之一笑。正坠双飞翼:暗含玄宗与贵妃马嵬拆散死别。⑨二句写杨贵妃之死。明眸皓齿:形容美女,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⑩二句意谓贵妃死于渭水之滨(马嵬驿临渭水),玄宗西去剑阁(入蜀必经之路),一死一生永别而不通消息。剑阁:见前《蜀道难》注。(11)二句意谓人有感情而见景伤心,而景物无知,江水自流,江花自开,永无穷尽。臆:胸膛。终极:穷尽。(12)胡骑:指安禄山军队。欲往城南:杜甫当时住在长安城南。忘:一作“望”,或谓望唐军来收复或眷恋城北皇宫,然与诗意不切。忘城北,当谓心意迷茫,竟忘记方向,往城北而去。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言方惶惑避死之际,欲往城南,乃不能记孰为南北也。”是。

历代诗词精品之《哀江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一笑正堕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以唐玄宗、杨贵妃孽缘为诗,不独白居易有《长恨歌》,李杜大家亦有之,——盖李白以《远别离》为《长恨歌》,杜甫则以《哀江头》为《长恨歌》。
 本篇与前诗为同时所作。去年即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二日乙未小雨天气,玄宗仓皇奔蜀;十三日丙申,军行至马嵬驿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并逼玄宗赐杨贵妃自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之变。七月肃宗即位灵武。八月杜甫即得到上述消息,奔行在途中陷贼。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偷偷行至曲江,目睹江柳、江花、江水及眼前宫殿的荒凉,忆帝妃行幸游乐之旧事,想马嵬之变的凄凉,感赋此诗。
 全诗共分三部分。前四句为一段,写潜行曲江的满目悲凉。诗以“少陵野老”自称,盖与《咏怀五百字》一样,不以率府为意也。“吞声哭”三字写出诗人不能不哭而又欲哭不敢、只能吞声饮泣,昔日游览胜地,今日不敢公然前往又不能不来、只能向最偏僻之处偷偷潜往的情状;“吞声哭”三字,与“潜行曲江曲”五字,写出诗人由衷的伤时念乱之情,和沦陷区压抑恐怖的处境,所谓“苦音急调,千古魂消”(《杜诗镜铨》)。下两句写江头宫门尽锁,虽有细柳新蒲,更有何人欣赏。“为谁绿”三字反诘得妙,宋词人姜夔名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即从此化出,正是花柳无主,有不如无,与《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同致,盖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
 继八句写乱前帝妃行幸曲江的盛况。先总一笔,用霓虹般的彩旗代指天子仪仗之盛,谓其使万物沾光。然后用汉代赵飞燕代出杨妃。“第一人”使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杨妃当时俨然成了第一夫人,和皇帝夜同床、出同车,寸步不离。“辇前才人”四句,朱鹤龄以为反映了唐时天子游幸有才人射生(射活靶子)之制,特新旧《唐书》失载。这种推测是有根据的。按中唐王建《宫词》云:“射生宫女宿红妆,把得新弓各自张。临上马时齐赐酒,男儿跪拜谢君王”,“旋猎一边还引马,归来花鸭绕鞍垂”,可知其制:参与射生的乃宫女即此诗中女官“才人”,射生时换却红妆、身著戎服,临行天子赐酒,则行男儿跪拜之礼;一般射生主要是鸭子之类活靶。不过杜甫此诗不同于王建的纪实,为了增强美感和诗意,用了一个特写镜头——“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一笑是“千金一笑”,点明玄宗游苑多为娱乐贵妃也。这个“一笑正坠双飞翼”的另一层妙用是双关,暗示玄宗与贵妃乐极生悲,种下不幸的根苗。经过这样的暗示,下文就出其不意地转到马嵬事变上来。
 末八句为第三段,写对马嵬事变的感伤。“明眸皓齿”代贵妃,她已血溅马嵬,埋骨渭滨,而魂游于异乡;玄宗则由剑阁到了成都。彼此悬崖撒手,永不相干。这里既有惋伤,也有痛恨,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于是最后四句说,人是有情的,而自然无情、历史无情,“花自飘零水自流”,秋去春来,永无终极;而帝妃大错铸成,却无药可救。多情的诗人越想心越乱,一时竟迷失方向,突然发现自已欲往城南,却往城北的路上去了。
 白居易《长恨歌》把唐玄宗、杨贵妃作为一个爱情传奇故事的主人公来加以刻划的,所以基本倾向是玩味和同情。杜甫《哀江头》写的是时事,忠实于历史事实,所以基本倾向是悲伤和痛心。《长恨歌》是叙事诗,诗人只充当一个叙事人而已;《哀江头》是抒情诗,诗人是抒情主人公,而帝妃则是他的哀悼对象。故《长恨歌》按叙事步骤一步步走向高潮,极善铺陈;《哀江头》则以抒情的笔法写来,劈头就是抒情,然后插说,然后复转入抒情,结构上有大的跳跃,比如说到帝妃的生死离别,就几乎略去了整个马嵬事件,直接飞跃到悲剧的高潮,便表现出凝练的特色。

古代名诗《哀江头》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题解
 这是一篇感时抚事之作。诗人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了安史之乱这一重要的历史事实,以生动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原文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注释
 ①少陵野老:诗人自称。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墓,诗人旅居长安时曾居于附近的杜曲。曲江曲:曲江池最幽僻处。 ②蒲:蒲柳,即水杨。 ③霓旌:一种彩色旗帜。南苑:即芙蓉苑。生颜色:增加光彩。这些均写当年玄宗、贵妃到来情景。 ④昭阳殿:这里指杨贵妃住处。辇:皇帝的车子。 ⑤才人:唐宫中女官名,实为嫔妃。啮:咬。黄金勒:饰有黄金的笼头。 ⑥一箭:指杨贵妃看到射中飞鸟而笑。 ⑦明眸皓齿:形容美人,这里指杨贵妃。眸:眼珠。血污游魂:指杨贵妃在马嵬城被绞死。 ⑧清渭:渭水清。马嵬驿南滨渭水,代指杨贵妃死处和葬处。剑阁:玄宗入蜀曾住此。去住:一死一生,互无消息。 ⑨人生二句:花草无知,年年依旧,人生有情,面对世事巨变泪满胸怀。臆,胸。岂终极,没有尽头。 ⑩忘南北:表诗人内心伤痛,心情恍惚,竟至忘了方向。
 赏读
 这首诗作于唐至德二年(757),这时京城已陷落贼人之手,杜甫也被抓到长安,过着极端困苦压抑的生活。对国事极为关心的杜甫,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意识到大唐帝国已一落千丈,到了灭亡的边缘。诗人百感交集写出了这首内含十分丰富的诗。
 这首诗分三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偷偷溜到曲江池的偏僻处徘徊,看到曲江池边的宫殿千门紧锁,营造出一片悲凉气氛,笼罩全篇。“忆昔”以下八句为二层,诗人由现实转入回忆。杜甫关注国事,早在安史之乱前,就已意识到唐玄宗迷于酒色,国家危机重重。安史之乱暴发后,杜甫更看清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事实,但在此时,作者还不能明言杨贵妃与唐明皇的荒淫之事。他巧妙的选取了唐明皇带领杨贵妃游猎曲江这一具体行为,运用了夸张而传神的描写,表现出侍从之盛,仪仗之华,美人之娇。并巧借美人动作行为,写出了她被娇宠的程度。“明月”一句至篇末为诗的第三层,写乐极生悲。唐明皇与杨贵妃不顾一切的行乐,终于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个人的死亡。
 这首诗篇幅不算长,但含义却极为丰富。诗歌借杨贵妃一人的遭遇,反映国家衰败的史实,并揭示出国家衰亡的原因。在结构上先由眼前写起,转入回忆,再从回忆中转到眼前。从感情发展脉络看,先写哀,然后写乐,然后又写到衰。而写乐也是为了衬托哀,可以说,“哀”是贯穿于全诗的。
 


古诗文《哀江头》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唐] 杜 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11),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12),江水江花岂终极(13)?
 黄昏胡骑尘满城(14),欲往城南望城北(15)
 
 〔注释〕
 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②少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杜甫曾在这一带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③曲江,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的游览胜地。曲江曲,曲江偏僻的角落。④霓旌,仪仗队中的一种彩旗,代指唐玄宗亲临时的仪仗。南苑,即芙蓉苑,在曲江之南,故称南苑。⑤生颜色,焕发光彩。⑥昭阳殿,汉代宫殿名。昭阳殿里第一人,本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飞燕曾住昭阳殿,最受成帝宠爱,故称第一人。这里以赵飞燕影射杨贵妃。⑦才人,宫中女官的称号。⑧勒,马嚼子。⑨“一笑”句,杨贵妃见才人射中双飞鸟而一笑。⑩“血污”句,指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途经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士哗变,诛杀杨国忠父子,玄宗被迫缢死杨贵妃。(11)清渭,渭水,马嵬驿在渭水北岸。剑阁,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是唐玄宗人蜀所经之地。(12)臆(yi意),胸。(13)“江水”句,是说大自然的景物是无情的,并不因人的有情而改变,江水奔流,江花开放,永无止息。(14)胡骑(旧ji计,今qi其),指安禄山叛军。安禄山为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南)胡人。(15)望城北,向城北。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人谓‘向’为‘望’。”
 
 〔分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像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 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第一层;行人哭,第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 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宫女,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 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从“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受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 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从“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哀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邃。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魏庆之《诗人玉屑》)。

 〔评说〕
 张戒《岁寒堂诗话》:“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黩之耶?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风人之旨者。……元、白(《连昌宫词》、《长恨歌》)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
 王生《杜诗说》:“诗意本哀贵妃,不敢斥言,故借江头行幸处,标为题目耳。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讥,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所谓对此茫茫,百端交集,何暇计及风刺乎?叙乱离处全以唱叹出之,不用实叙,笔力之高,真不可及。”

古代文学作品《哀江头》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哀江头》

诗歌篇名。唐杜甫作。清钱谦益《钱注杜诗》:“此诗兴哀于马嵬之事,专为贵妃而作也。苏黄门曰:‘《哀江头》,即《长恨歌》也。斯言当矣。清渭剑阁,寓意于上皇贵妃也。玄宗之幸蜀也,出延秋门,过便桥,渡渭,自咸阳望马嵬而西。则清渭以西,剑阁以东,岂非峨眉宛转、血污游魂之处乎?故曰:‘去住彼此无消息’。行宫对月,夜雨闻铃,寂寞伤心,一言尽之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即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也。兴哀于无情之地,沈吟感叹,瞀乱迷惑,虽胡骑满城,至不知地之南北,昔人所谓有情痴也。陆放翁但以避死惶惑为言,殆亦浅矣。”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王嗣奭曰:‘曲江头,乃帝与贵妃平日游幸之所,故有宫殿。公追溯乱根,自贵妃始,故此诗直述其宠幸宴游,而终之以血污游魂,深剌之以为后鉴也。’黄生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既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又曰:‘善述事者,但举一事,而众端可以包括,使人自得其于言外,若纤悉备记,文愈繁而味愈短矣。《长恨歌》今古脍灸,而《哀江头》无称焉,雅音之谐俗耳如此。’”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黩之耶?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 ‘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绝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得诗人之旨者。《长恨歌》在乐天诗中为最下,《连昌宫词》在元微之诗中,乃最得意者,二诗工拙虽殊,皆不若子美诗微而婉也。元白数十百言,竭力摹写,不若子美一句,人才高下乃如此。”今人周蒙、冯宇《杜甫诗选读》:“题为《哀江头》,表面上看象是伤逝与哀悼,似乎在同情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悲剧结局,但是骨子里却是对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荒淫致乱,进行深刻的讽刺与谴责。通过诗中的形象描写,诗人已明显提示给人们:国家的山河破碎,人民的水深火热,以及李杨自身的走向死亡,其原因盖出于他们的荒淫误国,他们是招致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今人张燕瑾说:“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昔日繁华的曲江,如今千门紧闭,胡骑满城,面对此景,作者以沉痛的心情,追溯了唐明皇、杨贵妃往昔骄奢荒淫的生活及其悲剧结局,揭示出他们酿成今日祸乱的罪责,并从对其结局的哀伤中寄寓了一定的历史教训。“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从眼前翻到回忆。又由往昔回到现实,以昔日之“乐”衬今日之“哀”,对比强烈,感情沉痛;章法谨严,纡曲有致,层层掉换,波澜起伏,宋苏辙说:“有《哀江头》诗,予爱其词气,若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引)。


乐府诗《哀江头》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齿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哀江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新题乐府。这首诗做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此时安史叛军占据长安,杜甫身陷贼中,一日重游曲江,想起旧日繁华之可哭,写下这首《哀江头》。这里的“江”,就是曲江。
 开头四句,诗人描绘了重游曲江时所见的景色以及诗人凄清的心情,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墓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杜陵(汉宣帝墓地)东南,杜甫家居少陵西边,因而自号少陵遗老。曲江,在长安东南,原名宣春苑,因其水曲折,故名曲江池,唐玄宗时,皇帝贵族及文士们常去曲江游赏,繁盛一时。所谓“曲江曲”,即曲江的角落里。阳春三月,本来是曲江观赏的好日子,杜甫因身陷贼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欲哭不敢出声,悄悄来到曲江,追怀往昔。举目四望,昔日繁华已去,玄宗逃往蜀中,肃宗远在灵武,旧日的行宫门户紧闭,眼见得一片凄清。可是恰逢三春,草木无知,依旧是嫩柳新蒲,碧绿如玉,不由地牵惹起人的无限感伤。“为谁绿”三字,包含了多少感概!
 紧接着,诗人叙说了繁华旧梦:“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即曲江池东南的芙蓉苑。昭阳殿,汉宫殿名。 《汉书·外戚传》说: “赵飞燕立为皇后,宠少衰,女弟绝幸,为昭仪,居昭阳殿。”唐人多把杨贵妃比做赵飞燕,如李白《宫中行乐词》:“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曲江的繁华,唐人多有记述: “花卉环周,烟水明媚,都人游玩,盛于中和、上巳之节。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剧谈录》卷下)特别玄宗及贵妃姊妹的宴游,所到之处,犹如日月照临,万物生辉,更显得曲江繁华,胜似仙境。然而,在这浓笔重彩的勾画中,诗人运用春秋笔法,对杨贵妃的专宠,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暗含讥讽。 “昭阳殿里第一人”,以赵飞燕比杨贵妃,正看,极言杨贵妃之美,反看,则可视为讽喻唐玄宗、杨贵妃的无德。 (据小说家言,李白亦因用此比喻得罪了杨贵妃,而被赐金还山) “同辇”一事,写尽了贵妃的专宠,同时又语含讽意,指责玄宗重女色而轻国事。《汉书·外戚传》说: “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班)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班婕妤在后庭尚不愿与君同辇,以免成君之过,而玄宗贵妃,不仅是同辇游赏曲江,而且要极尽射猎之乐: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据《明皇杂录》(卷下)记载: “上幸华清官,贵妃姊妹各购名马,以黄金为衔勒,组绣为障泥,同入禁中,观者如堵。”这里,诗人为了写出玄宗、贵妃宴游极乐之事,选取了一个典型细节,用侧面描写加以烘托渲染。才人,据《新唐书·百官志》,才人官高四品,为宫中女官。你看,连才人之马,也是黄金勒头,更可见皇家富贵之极,荒淫之极! “仰射云”即仰射飞鸟。 “一笑正坠双飞翼”,暗用《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贾大夫”如臯射雉的典故,摹写唐玄宗杨贵妃一时行乐之事,如在目前。同时,这句诗在叙说射猎极乐的背后,又暗中关合杨贵妃身死马嵬坡,玄宗贵妃犹如比翼中析。极乐之中亦有极悲,语意双涵,灵妙难言。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明眸皓齿,语出曹植《洛神赋》: “明眸善睐” ,“皓齿内鲜”,这里指杨贵妃。诗人上一节极力摹写玄宗杨妃曲江游赏之乐,笔锋陡然一转,回到现实,不由地发问:昔日的繁华哪里去了?象杨贵妃这样的绝色女子归向何处?一代绝色惨死马嵬坡下,血污游魂,四处飘泊,无所依归,这真是皇家的大悲剧,又何尝不是人间的大悲剧。 《国史补》(卷上)记载:“玄宗幸蜀,至马嵬坡,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太真外传》(卷二)也说: “(杨贵妃)瘗于西廓之外一里许,道北坎下,时年三十八岁。”杨贵妃代君受过,唐玄宗无力救护,确有些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但细思想来,这悲剧的起因何尝不是往日的曲江游乐。眼下,长安沦陷,天子蒙尘,杨贵妃的孤魂只有游荡在马嵬坡下, “归不得”一语,含有一股说不出的复杂情感,其中既有对玄宗杨妃荒淫的讽喻,也有对杨贵妃惨死的叹惋,更有一种感伤的喟叹,这感伤随着诗人情感的抒发,愈来愈浓: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杨贵妃葬在马嵬坡下,渭水自陇西而来,经过马嵬坡所在县境,唐玄宗奔逃成都,望剑阁而去,玄宗杨妃二人,一生一死,一去一住,相去千里,更何况隔着一道冥河,犹如《长恨歌》之“一别人间两渺茫”,再无相见之时。诗人想起往昔曲江之繁花簇锦,面对今日曲江之满目凄凉,念及开元、天宝四十年的太平天子和一代绝色杨贵妃最后却是如此结果,不由地痛哭流涕,泪满胸膛。诗人喟叹到:人生有情长恨,恰好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永无休止。所谓“岂终极”,即岂有穷尽。张戒《岁寒堂诗话》 (卷上)论及“江水红花岂终极”之诗意时说: “不待云比翼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张戒的话,确是深知风人之旨者
 结句“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转述眼前景物,更进一层抒发诗人感伤时事的心情。旧注常引《老学庵笔记》(卷七)云:“北人谓向望,谓欲往城南乃向城北,亦皇惑避死不能记南北之意。”后人多认为杜甫既有“每饭不忘君”之忠,此句乃是志存恢复: “灵武行在,正在长安之北,公自言往城南潜行曲江者,欲望城北,翼王师之至耳。” (《唐音癸签》卷二十二)肖涤非先生《杜甫诗选》说得更明确: “杜甫这时住在城南。时已黄昏,应回住处,故欲往城南。望城北者,望官军之北来收复京师。时肃宗在灵武,地当长安之北。”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惶惑避死”而不知南北,确是妄言,诗人当时讽咏再三,妙语迭出,怎会如此神志不清,且潜行曲江,亦无生命危险。忠君之说,乃是不顾全诗主旨和脉络,随意曲解。诗人感怀往昔,喟叹人生长恨,暗寄讽喻之旨,为何结句突然高唱“爱国”之调,何况诗章吟咏玄宗杨妃之绵绵长恨,结句若是“望城南”,怀恋入蜀的玄宗岂不更合乎情理,为何要做“欲往城南望城北”?实际上,结句乃是倒装句,意思是说黄昏来临,诗人欲往城南之最高处——曲江池,向北眺望,忽然看到尘土飞扬,胡骑满城,人生长恨的哀愁不仅没有得到渲泄,反而更凝重了。联系到李白《古风》第十九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的诗句,更可见两位大诗人章法相通之处。
 杜甫的诗作,艺术造诣极高。这首《哀江头》运用了多种技巧,将叙事、抒情、写景有机地统一起来, “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苏辙《栾城三集·诗病五事》), “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张戒《岁寒堂诗话》),笔力高不可及,成为后世效法的样榜。白居易的《长恨歌》,在立意谋篇上,显然受着这首诗的启迪。

杜甫《哀江头》(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杜甫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宿府 下一篇:别房太尉墓 →
诗词简介:
本诗作于至德二年(756)春天。在这前一年诗人去灵武投奔肃宗的途中,被安禄山的叛兵俘虏带到了长安,后来逃出。诗中所写的就是当时在长安所见到的荒凉情景,回想起从前的盛况,悲愤之情贯穿全篇。  

 唐诗篇名。七古。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四。作于至德二年(757)春陷长安时。“江”,指曲江,在长安城东南,为著名游览胜地。杨伦曰:“此公在贼中时,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因帝与贵妃常游幸曲江,故以《哀江头》为名。”(《杜诗镜铨》卷三)该诗以曲江宫殿盛衰变化为背景,以杨贵妃由专宠骄奢以至缢死马嵬的历史悲剧为中心,抚今追昔,抒写国破家亡的巨大哀痛,亦含讽谕帝妃荒淫误国之意。全诗深情绵邈,词意婉曲,富沉郁顿挫之风。黄生评曰:“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杜诗说》卷三)邵长蘅说:“转折矫健,略无痕迹。”(《杜诗镜铨》卷三引)历代论者好以此诗与白居易的《长恨歌》作比较,颇多歧见。苏辙云:“予爱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如白乐天诗,词甚工,然拙于纪事,寸步不遗,犹恐失之。此所以望老杜之藩垣而不及也。”(《栾城三集》卷八《诗病五事》)《唐宋诗醉》评曰:“白氏《长恨歌》乃因《长恨传》而追叙其事,委曲凄断,自成一家,正不得沾沾比勘也。”高步瀛则说:“以上二说似相反,然实各有所见。由前说可见诗格高下,由后说可知诗人各有独到之处,不必强出一途也。”(《唐宋诗举要》卷二)诗中“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二句,对比鲜明,反差强烈,为咏杨名句。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哀江头》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 《 āi jiānɡ tóu 》 
    《 哀 江 头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shǎo línɡ yě lǎo tūn shēnɡ kū , chūn rì qián xínɡ qǔ jiānɡ qǔ 。 
    少 陵 野 老 吞 声 哭 , 春 日 潜 行 曲 江 曲 。 
    jiānɡ tóu ɡōnɡ diàn suǒ qiān mén , xì liǔ xīn pú wéi shuí lǜ 。 
    江 头 宫 殿 锁 千 门 , 细 柳 新 蒲 为 谁 绿 。 
    yì xī ní jīnɡ xià nán yuàn , yuàn zhōnɡ wàn wù shēnɡ yán sè 。 
    忆 昔 霓 旌 下 南 苑 , 苑 中 万 物 生 颜 色 。 
    zhāo yánɡ diàn lǐ dì yì rén , tónɡ niǎn suí jūn shì jūn cè 。 
    昭 阳 殿 里 第 一 人 , 同 辇 随 君 侍 君 侧 。 
    niǎn qián cái rén dài ɡōnɡ jiàn , bái mǎ jiáo niè huánɡ jīn lè 。 
    辇 前 才 人 带 弓 箭 , 白 马 嚼 啮 黄 金 勒 。 
    fān shēn xiànɡ tiān yǎnɡ shè yún , yí jiàn zhènɡ zhuì shuānɡ fēi yì 。 
    翻 身 向 天 仰 射 云 , 一 箭 正 坠 双 飞 翼 。 
    mínɡ móu hào chǐ jīn hé zài , xuè wū yóu hún ɡuī bù dé 。 
    明 眸 皓 齿 今 何 在 , 血 污 游 魂 归 不 得 。 
    qīnɡ wèi dōnɡ liú jiàn ɡé shēn , qù zhù bí cǐ wú xiāo xi 。 
    清 渭 东 流 剑 阁 深 , 去 住 彼 此 无 消 息 。 
    rén shēnɡ yǒu qínɡ lèi zhān yì , jiānɡ shuǐ jiānɡ huā qǐ zhōnɡ jí 。 
    人 生 有 情 泪 沾 臆 , 江 水 江 花 岂 终 极 。 
    huánɡ hūn hú qí chén mǎn chénɡ , yù wǎnɡ chénɡ nán wànɡ nán běi 。 
    黄 昏 胡 骑 尘 满 城 , 欲 往 城 南 忘 南 北 。 
     
  • 《哀江頭》
    .[唐].杜甫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
    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
    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
    昭陽殿里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
    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
    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忘南北。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少陵野老强忍着悲声哭泣,
    春光里悄悄地走在曲江的角落。
    只见江边那崔嵬的宫殿千门皆锁,
    空有细柳新蒲为谁将新绿染抹?
    想当年天子游幸旌如虹霓旗如火,
    南苑中的万物都闪光生色。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娇媚生波,
    她与皇帝同车,侍奉在君王之侧。
    突然,她翻身仰面向云间射去一箭,
    正射中鸟儿的双翼,嫣然一笑间,鸟儿已坠落。
    当年的皓齿明眸呵,今日何在?
    血淋淋的游魂呵,要回也回不得。
    美人长眠在清清的渭水河畔呵,
    帝王却辗转在险峻的剑阁。
    去者难回、往者难追,
    天上人间去住永相隔。
    人生终是有情物,
    我的心呵,早已被泪打湿了,
    这哀愁思绪呵,就如那江草江花,
    在春光里盛开,在秋风中萧瑟。
    黄昏血色,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埃,
    我想回城南,却向城北走错。
     
  • 1.少陵野老: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墓地,杜甫曾居于此,故有是称。曲江:在长安东南,系当时游赏胜地。曲:水弯曲处。
    2.据《剧谈录》,曲江两岸“菰蒲葱翠,柳四合。”此为写实。
    3.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即芙蓉苑,在曲江东南。
    4.昭阳殿:汉殿名。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故有此喻。辇(音 nian):天子之车。
    5.才人:宫中射生的女官。
    6.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美貌,渭:渭水,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马嵬驿南滨渭水。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是川陕间的主要通道。
    7.臆:胸膛。终极:穷尽。
    8.望城北:或作“忘城北”或“忘南北”,皆不如“望城北”妥当。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哀江头》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全诗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开元年间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芳,一到春天,彩幄翠帱,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但这已经成为历史了,往日的繁华象梦一样过去了。现在呢,“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这就是曲江今日的“游人”!第一句有几层意思:行人少,一层;行人哭,二层;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三层。第二句既交代时间、地点,又写出诗人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却要“潜行”,而且是在冷僻无人的角落里潜行,这是何等的不幸!重复用一个“曲”字,给人一种纡曲难伸、愁肠百结的感觉。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和气氛的恐怖,写出了诗人忧思惶恐、压抑沉痛的心理,含蕴无穷,不愧是文章圣手!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着一“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并摆在一起,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看似信手拈来,却极见匠心。“细柳新蒲”,景物是很美的。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一是说江山换了主人,二是说没有游人,无限伤心,无限凄凉,大有使人肝肠寸断的笔力。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同辇随君”,事出《汉书·外戚传》。汉成帝游于后宫,曾想与班婕妤同辇载。班婕妤拒绝说:“观古图画,圣贤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汉成帝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唐明皇做出来了;被班婕妤拒绝了的事,杨贵妃正干得自鸣得意。这就清楚地说明,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笔墨之外,有深意存焉。下面又通过写“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戎装侍卫,身骑以黄金为嚼口笼头的白马,射猎禽兽。侍从豪华如此,那“昭阳殿里第一人”的妃子、那拥有大唐江山的帝王该是何等景象啊!才人们仰射高空,正好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可惜,这精湛的技艺不是去用来维护天下的太平和国家的统一,却仅仅是为了博得杨贵妃的粲然“一笑”。这些帝王后妃们哪里想得到,这种放纵的生活,却正是他们亲手种下的祸乱根苗!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分为两层。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何等凄惨!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今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佚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李、杨极度佚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其词气如百金战马,注坡蓦涧,如履平地,得诗人之遗法”(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 



唐诗《哀江头》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1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2?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3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4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5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6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7!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8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9!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10


 
 【释】
 1.少陵野老:少陵是汉宣帝许皇后的墓地,杜甫曾居于此,故有是称。曲江:在长安东南,系当时游赏胜地。曲:水弯曲处。
 2.据《剧谈录》,曲江两岸“菰蒲葱翠,柳四合”。此为写实。
 3.霓旌:云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南苑:即芙蓉苑,在曲江东南。
 4.昭阳殿:汉殿名。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唐人多以赵飞燕比杨贵妃,故有此喻。辇(音nian):天子之车。
 5.才人:宫中射生的女官。
 6.明眸皓齿: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形容女子美貌,渭:渭水,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马嵬驿南滨渭水。剑阁:栈道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是川陕间的主要通道。
 9.臆:胸膛。终极:穷尽。
 10.望城北:或作“忘城北”或“忘南北”,皆不如“望城北”妥当。
 
 【译】
 少陵野老强忍着悲声哭泣,
 春光里悄悄地走在曲江的角落。
 只见江边那崔嵬的宫殿千门皆锁,
 空有细柳新蒲为谁将新绿染抹?
 想当年天子游幸旌如虹霓旗如火,
 南苑中的万物都闪光生色。
 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娇媚生波,
 她与皇帝同车,侍奉在君王之侧。
 突然,她翻身仰面向云间射去一箭,
 正射中鸟儿的双翼,嫣然一笑间,鸟儿已坠落。
 当年的皓齿明眸呵,今日何在?
 血淋淋的游魂呵,要回也回不得。
 美人长眠在清清的渭水河畔呵,
 帝王却辗转在险峻的剑阁。
 去者难回、往者难追,
 天上人间去住永相隔。
 人生终是有情物,
 我的心呵,早已被泪打湿了,
 这哀愁思绪呵,就如那江草江花,
 在春光里盛开,在秋风中萧瑟。
 黄昏血色,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埃,
 我想回城南,却向城北走错。
 
 【评】
 此诗为杜甫被安史乱军俘后半年所作,时当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诗人在一个春日,悄悄地跑到曲江的角落里,面对春光里的曲江,沉思当日明皇贵妃游于南苑,何等辉煌,何等荣耀,何等威风!贵妃的明眸皓齿如在目前,而今却是身死马嵬、血污游魂了。一时间,眼前的曲江,竟成了大唐帝国的缩影,诗人凝神观照,遐思万里,悲慨中来,不绝如缕。当吟完这首佳篇后,返回“胡骑尘满城”的长安城时,已是黄昏时刻,他本应往南回走,却痴痴地向北蹒跚而去。而这个细节,也就成了此诗的动人结句。
 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清人杨生语)。以昔日之乐写今日之哀,以当年之辉煌叹今日之衰败,将对时事的深沉感慨寓于眼前景物之所感思,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升发到“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的人生哲理,感人至深,令我有泪下之感。

《哀江头》ai jiang tou

Lamenting by the Stream→杜甫 (Du F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