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咽间隙化脓性感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咽间隙化脓性感染

咽间隙化脓性感染

咽壁由粘膜、腱膜、肌肉及筋膜四层所组成。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在咽的外围、颈部肌肉的筋膜之间,有充以疏松结缔组织的潜在性间隙。上述部位如发生化脓性感染,除咽壁粘膜及淋巴组织发生炎症充血、红肿外,还可发生颈部蜂窝织炎、咽间隙化脓性淋巴结炎或脓肿。常见者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咽旁脓肿、咽后脓肿、脓性颌下炎、颈动脉鞘炎、颈深部化脓性淋巴结炎等。自从广泛采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后,咽壁及咽间隙化脓性感染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咽壁及咽间隙的解剖具有临床重要性,兹将其中较重要者,概述于下。
咽后隙
或称内脏后隙,为脏器周围间隙的一部分,位于咽后壁后方,介于内脏筋膜(颊咽筋膜咽部)和椎前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至上纵隔,两侧以较薄的筋膜与咽旁隙相隔。翼状筋膜与内脏筋膜相会于咽后隙中线 (咽缝)处,将咽后隙分为左右各一,互不相通,故咽后脓肿常偏于一侧隆起。每侧咽后隙中含有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鼻腔后部、鼻窦等区域所属之淋巴结,婴儿较多,约有8~10个,故婴幼儿易患咽后脓肿。至3~8岁时,咽后隙淋巴结即逐渐萎缩消失。
咽旁隙
又称咽颌隙、咽周隙、咽侧隙。形似漏斗,位于咽后隙的两侧,左右各一,底部在颅底近颈静脉孔处,尖端向下,位于舌骨大角平面。内侧壁为咽上缩肌及其内脏筋膜,外壁为下颌骨支、翼内肌、腮腺后部及其筋膜,内外二壁均向前倾斜,彼此交接。后壁借翼状筋膜与翼椎隙相隔。茎突及其附着的肌肉将此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二隙;前隙较小,内有蜂窝组织及少数淋巴结,内侧隔咽上缩肌与扁桃体窝邻接,常为扁桃体炎症扩散的途径;后隙较大,内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交感神经通过,并有颈深淋巴结。与咽后隙仅有薄层筋膜相隔,咽后脓肿可破入此间隙中。循血管鞘向下与中纵隔相连续。
下颌下隙
前、外侧以下颌骨为界,后为舌根肌肉,上达口底粘膜,下为包裹颌下腺的颈深筋膜浅层。整个间隙又可以下颌舌骨肌为界,分为上下二部,上为舌下隙,下为颌下隙,彼此相通。颌下腺内侧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此处为口腔底部与颈部的通路,所以下颌下隙的感染,极易传入颈部,亦可侵及咽旁隙,反之,颈部及颌下腺感染亦易向上蔓延,达于口腔底部。
常见的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杆菌等,混合感染者亦常有之。
其感染途径,在抗生素应用以前,发源于咽和扁桃体感染者最多;应用抗生素之后,已见减少。而从牙齿及腮腺感染者,却渐趋增多。其他如口咽、鼻部、乳突尖部、颞骨岩部、颈部的感染,外伤及异物等亦可致之。颈深部感染可通过咽部淋巴、血行或筋膜间隙间的通道,形成直接或间接的扩散传播。咽旁隙是头、颈部较易发生感染的间隙之一,与周围间隙密切联系。咽旁隙的前下与下颌下隙相通,深达颌下腺包膜,内、后与咽后隙相通,外侧与腮腺隙及咀嚼肌隙相通,后侧中央与颈动脉鞘相通。感染如沿动脉鞘向上蔓延,可发生脑膜炎、海绵窦炎等颅内并发症;向下延伸可致纵隔炎、纵隔脓肿。上述均属感染扩散的重要途径。


咽部筋膜及间隙


1. 咽侧神经节 2. 副神经 3. 腮腺 4. 迷走神经5. 颈交感神经节 6. 颈椎 7. 咽后隙 8. 茎突后隙 9. 颈内静脉 10. 腮腺窝 11. 颈内动脉 12.茎突 13. 茎突前隙 14. 咽缩肌 15.舌下神经


治疗方面,由于致病菌对药物不敏感或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必须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间隙已有脓肿,则需及时切开排脓。再者,应用抗生素后感染症状可被掩蔽,易致误诊,务必注意鉴别,及时诊治。
☚ 慢性扁桃体炎   扁桃体周围脓肿 ☛
0001209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