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系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本病可为蜂窝织炎或脓肿形成。其发生可由附近组织急性炎症蔓延而来,也可由邻近脓肿溃入此隙;外伤、异物、注射麻药、手术也可致本病。临床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高热、寒战、出汗、虚脱等;咽旁及颈侧剧烈疼痛,发音不清、张口困难、吞咽疼痛;咽侧壁充血、隆起。治疗:大量应用抗生素,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注意脓汁勿流入气管。 咽旁脓肿parapharyngeal abscess为咽旁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发展而成脓肿。全身症状有发热、寒战、出汗、头痛及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发生虚脱。咽旁及颈侧剧烈疼痛,吞咽发生障碍,发音不清,有时张口困难。当咽旁间隙感染初期为蜂窝织炎时,须及时给予有效、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一旦脓肿形成,需经颈外径路切开排脓。 咽旁脓肿 咽旁脓肿咽旁脓肿为咽旁隙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并形成脓肿。自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广泛应用之后,此病已趋少见。本病多由扁桃体或咽部的严重感染蔓延所致。扁桃体窝与咽旁隙毗邻,患扁桃体周围脓肿时,尤易侵及。牙源感染亦非少见。邻近组织脓肿如咽后脓肿、腮腺脓肿、颌下隙脓肿,可溃破或延展引发此病; 耳源性颈深脓肿、颞骨颧突或岩部感染,均可向下蔓延侵入咽旁隙; 咽及口腔手术如扁桃体手术或拔牙注射局部麻药时,若消毒不严,注射过深,亦可直接感染该间隙;同样,扁桃体周围脓肿切开排脓时,误将咽上缩肌及其筋膜穿透,亦可导致咽旁脓肿;其他如咽侧壁异物刺伤或手术损伤,引起咽旁隙感染者亦有之。致病菌与咽部感染的细菌相同,常见者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肺炎球菌等,其他如梭形杆菌、螺旋体等,偶而亦有所见。 症状有持续高烧,间有寒战,呈脓毒型高热,食欲不振,头痛,衰竭,患侧咽部及颈部疼痛,有反射性耳痛,吞咽困难。茎突前隙感染因可累及翼内肌,故有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后隙感染,则无此现象。患侧颈部、颌下区肿胀,触之坚硬,有压痛,肿胀严重者可上达腮腺,下沿胸锁乳突肌延伸,前达颈前中线,后至项部。早期皮肤不显充血,形如木块样肿物,以后形成脓肿,则触之软、有波动感。颈淋巴结肿大常为局部肿胀所掩盖。前隙感染者,患侧扁桃体及咽侧壁被推向咽中线,扁桃体及咽前柱并不红肿,但软腭、咽腭弓及悬雍垂多呈水肿。若后隙感染,则有同侧咽侧壁隆起,咽腭弓充血、水肿,下颌角处肿起,但扁桃体不被推移。若前后隙同时感染,则于下颌角及腮腺部均有显著肿胀。此外,胸锁乳突肌亦易遭受侵犯而呈歪颈;颈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受侵犯时,可发生喉痉挛及颈交感神经瘫痪综合征(Horner综合征)。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可达2万~4万/mm3。 根据症状及检查所见,必要时可于患侧肿胀处,穿刺抽脓,易明确诊断;但须与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脓肿、下颌淋巴结炎及腮腺炎等相鉴别。 常见并发症为颈动脉鞘感染,使颈内动脉壁糜烂,向咽部穿破可发生致命性出血。未穿破前常先有血管外血液积聚,形成假性动脉瘤,故作咽内切开排脓时,务必谨慎。如颈内静脉感染,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或脓毒血症。感染沿大血管鞘向下延展,可发生纵隔障炎。其他亦可发生喉水肿及向颈部各筋膜间感染。 咽旁隙感染初期为蜂窝织炎,须及时给以有效、足量的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局部理疗,以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病的发生。病情严重者可输血补液,加强支持疗法,多数病人可获痊愈。如已形成脓肿,则应施行切开排脓术,手术方法如下: (1) 咽内切开引流:如脓肿向咽侧壁明显突起,并未见或触及血管搏动,则可经口内在咽侧壁最隆起处,作一垂直切口,约2厘米长,然后用止血钳伸入扩张,引流脓液。 (2) 颈侧切开引流:若颌下及颈部肿胀,或脓肿位置较深,或已疑有血管糜烂出血者,如多次涎液带血,均应从颈侧切开排脓。在局麻下,于下颌下缘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T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和颈阔肌,分离颌下后部结缔组织、暴露颌下腺,并沿其下缘切开包绕颌下腺的颈深筋膜浅层,再将颌下腺与面动脉一并拉起,然后用止血钳或手指紧贴颌下腺的深面,沿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伸向茎突,并在茎突之外侧,从颅底顺动脉鞘向下,即可达咽旁脓肿处,排脓后应置引流条,切口部分缝合。术后继续用一般疗法和抗生素疗法。 ☚ 咽后脓肿 咽部精神性疾病 ☛ 00012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