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局部常用治疗方法
灌洗法 此法为将药液灌注至咽后壁及扁桃体各部,以清除咽部分泌物、渗出物及扁桃体小窝内的潴留物。适用于急、慢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方法为将药液置于高出患者头部2尺的灌洗筒内(或用大号注射针筒亦可),患者手持橡皮管的末端,头向前倾,将药液冲向咽后壁及扁桃体,自口腔流出,吐入承接的弯盘中。冲洗扁桃体小窝时须用平针头,插入小窝中将潴留物及脓栓等洗出。冲洗的液量不宜过多,应尽量避免咽下。常用的冲洗药物有生理盐水、呋喃西林液和根据细菌培养选择敏感药物。
喷雾法 为将药液喷雾成细颗粒状均匀地分布于咽部粘膜。常用作咽部粘膜表面麻醉,或用抗生素喷雾治疗咽部炎症。方法为将药液置于喷雾器中,用压舌板压低舌部,暴露咽后壁及扁桃体部,然后,捏紧喷雾器的橡皮球,药物即均匀分布于咽部粘膜。一般须连续喷雾3次,才能达到麻醉效果。常用麻醉剂为1%丁卡因。抗炎药物根据细菌敏感试验选择。
封闭法 为用普鲁卡因注射于相应的感受区,以调节机体的功能。当毛细血管收缩力及渗透性发生障碍时,封闭法可使血管壁的细胞恢复正常状态,扩张的血管恢复其收缩功能,以达到止血目的。此法用于治疗和预防扁桃体术后出血,并有止痛作用。也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方法为用20ml注射器盛1%普鲁卡因10ml,不加肾上腺素,接上20号长针头,将药液注射于扁桃体窝周围粘膜下; 或用0.5%普鲁卡因20ml,在下颌角周围皮肤消毒后注射于皮下组织。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仅作下颌角皮下注射。
理疗法 常用有超短波电疗、光疗和离子导入法。
超短波电疗 为应用高频电磁波透入人体,达到局部透热的一种疗法。主要作用有消炎镇痛,增加局部血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水肿消退,减轻和消除症状。对急性炎症效果尤为满意。应用于治疗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时,用小号圆形电极,取咽喉相应区对置法,或中号圆形电极,咽喉与后颈部对置法,间隙0.5cm,无热量或微热量,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8~10次为一疗程。慢性咽峡炎和扁桃体炎用小号电极对置于颈前部咽喉区,间隙0.5~1cm,微热量或温热量,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光疗法 为利用光辐射能作用于人体达到防治疾病目的,一般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3种。咽部主要用紫外线治疗,由于咽部的解剖特点,常用体腔紫外线。紫外线波长范围为180~400mμ,照射后主要影响细胞的蛋白质和细胞内的核酸,使蛋白质分解变性,细胞核肿胀,染色体溶解,继之引起核破裂而致细胞死亡。各种细菌对紫外线的敏感性不同,链球菌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较差,结核杆菌有显著的耐受力。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咽部细菌感染及过敏性炎症,对于预防咽部感染也有一定作用。方法为用体腔紫外线灯放入口腔,通过辐射管照射到咽部粘膜和扁桃体,治疗剂量一般以生物剂量计算,照射时间为2~3分钟,隔日1次或每周2~3次,5~10次为一疗程。
电离子导入法 为利用直流电的作用,使药物离子经过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利用电场的作用和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将带正电的药物置于正极之下,反之亦然。药物离子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汗腺管的开口。电离子导入法为直流电与药物的综合作用。临床应用于治疗咽部炎症。治疗时用8×12cm大小纱布,浸以药液,置于颌下部,以同样大小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垫贴于其上,再以较纱布垫面积稍小的铅板置于其上,铅板连以电线,非作用极置于颈后部,然后以硼带固定之。随即开启电门,开到所需电流量。一般为5~12mA,时间为15~30分钟,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磺胺类药及各种抗生素的极性除青霉素为阴性外,其余均为阳性。
电烙法 用高频电烧灼咽部病变组织。用于治疗扁桃体残体、咽部赘生物、肉芽组织和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方法为进行咽部粘膜表面麻醉后,将电灼器头对准病变部位,然后通电电灼病变组织,注意避免损伤周围正常粘膜,以免发生萎缩性咽炎。如病变范围广泛,宜分期分批进行,7~10日后进行第2次治疗。
冷冻法
咽部疾病应用冷冻治疗有:
❶咽部血管瘤,适用于冷冻头能达到的部位,温度用-80℃,时间为1分20秒,冻融3次,冷冻后部分组织立即出现肿胀,24小时后有痂皮形成,5日后部分痂皮脱落,8~11日后大部脱落,开始有疤痕组织出现,术后3月疤痕组织形成。
❷鼻咽纤维血管瘤,冷冻可使肿瘤变硬,减少术中出血。
❸慢性扁桃体炎,温度为-180~-196℃,时间为5~6分钟,易发生残体。对于出血性疾病及其他全身虚弱病人不宜作手术者可用冷冻治疗。
❹咽部恶性肿瘤,适用于常规治疗失败、复发和不宜进行其他治疗的病例,是一种姑息疗法,对浅表的咽部肿瘤效果较好(见“冷冻疗法在耳鼻咽喉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