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针灸治法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古称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现将有声无痰称干咳,而将肺气上逆作声,同时咯吐痰液的统称咳嗽。其致病原因: 一是外感风寒、风热、风燥之邪; 二是内伤于脏腑功能失调,如久病伤肺,肺气虚弱,或肝郁化火,上逆犯肺,或脾失健运,痰浊渍肺等。从而致使肺脏宣肃失常,肺气上逆而成。一般说来,外感多为肺气壅遏不畅,内伤则邪实与正虚并见。另外,外感与内伤的咳嗽也可互相影响。本病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支气管炎,针灸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通治法 咳嗽属于肺脏病变,治宜宣肃肺气。多选手太阴经和胸背部腧穴,如膻中、中府、肺俞、风门、脾俞、肝俞、身柱、天突、库房、尺泽、列缺、鱼际、太渊、经渠、合谷和复溜等,每次3~5穴。主要用毫针行泻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风寒 咳嗽身重,痰稀色白,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肢痠,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宣肺。选大椎、风门、天突、太渊或肺俞、膏肓、灵台、至阳和合谷等穴。用毫针行泻法,同时可配合灸法。
风热 咳嗽气粗,痰稠色黄,咽痛,身热,恶风,头痛,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宜疏风宣肺清热。选肺俞、膻中、尺泽、合谷、少商、太溪或上星、孔最、鱼际、商阳等穴。用毫针行泻法。
风燥 干咳频作,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咽痛喉痒,口干,头痛,鼻塞,身热微寒,舌苔薄白或薄黄而少津,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润燥。选大椎、大杼、尺泽、鱼际和复溜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肺虚 咳声低弱,懒言少气,神疲纳差,日渐消瘦,久延不愈。 如肺气虚弱者,常见面色㿠白,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肺益气,可针灸并用。如气阴两虚,则兼见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舌红或淡而少苔,脉细数无力,治宜补肺益气养阴,用毫针行补法。选膏肓、膻中、关元、经渠、三阴交或肺俞、中府、太渊、足三里、太溪等穴。
肝火 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赤,咽干,痰少质粘,不易咯出,胸胁胀痛,口干苦,舌苔黄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平肝泻火。选天突、肩井、肝俞、尺泽和行间等穴。用毫针行泻法,不灸。
痰湿 咳声重浊,痰多易咯,痰白而稀,或稠粘成块,胸脘痞闷,食少神疲,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治宜健脾燥湿化痰。选肺俞、脾俞、胃俞、膻中、阴陵泉或中脘、太渊、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毫针行泻法,配合灸法。
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皮肤针法 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一般常选颈部 (颈5~7)、胸部、背腰部两侧进行刺激。发热,咳嗽,痰多者,可于胸椎1~5两侧施以重刺激,每日治疗一次。
>腧穴注射法 亦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一般常在天突、廉泉、夹脊(颈7~胸6)等穴位上注射,每次选1对穴。注射药液可用维生素B1注射液,每穴注入0.5ml;或胎盘组织液,每穴注入0.5~1ml;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5~1ml。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
腧穴贴药法 常用白芥子21g,元胡21g,细辛12g,甘遂12g,共为细末,以生姜汁调成膏状,在夏季伏天用膏药贴于双侧肺俞、心俞和膈俞1~3小时,如感到贴药处发热,即应去药,否则局部起泡。每10天贴药一次,连续三次,以连续治疗三年效果为佳。
腧穴埋线法 一般常用大椎、肺俞、心俞和膈俞等穴;伴有气喘者加定喘;咳剧者加中府透云门;年老体弱者加膏肓、足三里。一般间隔1月埋线一次。总次数可视具体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