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咬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咬伤

牙齿在人体上咬合形成的损伤。咬伤多由上下颌前牙(切牙和尖牙)咬合所造成,故在皮肤上留下弧口相对的两个弧形挫伤,伴有表皮剥脱和皮下出血。能反映出上、下颌前牙排列情况和牙齿切缘特征。人体突出部位如乳头、鼻尖、耳朵、手指被咬,可形成挫裂伤或咬断。按目的不同,可分为斗殴咬伤和性咬伤。性咬伤在咬合的同时有吸吮动作,咬伤部位的软组织有片状出血。此外,亦有动物咬伤,常见的有鼠咬伤、蛇咬伤。鼠咬伤多见于乳婴。

咬伤bite

系外伤之一。由动物或人牙齿咬撕而致。咬伤的伤口与致伤的动物及咬撕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轻者仅有牙痕、或浅创口;较重者创口较深或有撕裂;严重者大块肌肉与皮肤撕脱、伤口不齐,并有污染。治疗:对咬伤仅有牙痕者无需特殊治疗;对中等度以上损伤均应清创、消毒、止血、缝合;控制感染,必要时注射狂犬疫苗,有些严重损伤需开放,二期缝合。

咬伤

咬伤

本条目叙述毒虫咬伤、毒蛇咬伤、水蛭咬伤和刺毛虫刺伤。
毒虫咬伤 常见的毒虫咬伤有蜈蚣咬伤、蝎子螫伤、毒蜘蛛螫伤、蜂类螫伤和蜱(壁虱)咬伤。蜈蚣有一对尖形腭牙,其毒液顺尖牙口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局部剧痛和红肿,亦可有淋巴管炎、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蝎毒为神经毒,通过尾刺将毒液注入人体,可引起局部红肿与烧灼痛,亦可致全身如流涎、流泪、畏光、恶心、呕吐、口与舌肌强直性麻痹等症状。幼儿被蝎子螫伤后,病情较重,可有胃肠道出血,急性肺水肿,惊厥,昏迷直至呼吸、循环衰竭。一般蜘蛛螯伤仅局部疼痛,毒性不大,致命红蜘蛛又名“黑寡妇”,毒液中含有神经性毒蛋白,可引起过敏反应。蜂类因尾有针刺,螫伤皮肤时注入毒液,毒液中含蚁酸及神经性毒素,可致溶血或出血。被蜂螫伤后一般仅有局部红肿和刺痛,但亦有对蜂毒过敏而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蜱是传染森林脑炎或蜱媒回归热之媒介,它的唾液中含有神经毒素,可致麻痹。病人表现为易激动,常于早晨起床时感软弱,下肢失去控制而摔倒。上升性弛缓性麻痹可累及躯干、上肢、颈、舌及咽。
毒虫咬伤或螫伤后,有针刺者均应立即拔除,叮在皮肤上的蜱,最好用燃着的香烟火烘灸。毒虫咬伤或螫伤处可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洗敷,必要时可于螫伤上方扎止血带,每15~30分钟放开1~2分钟,或用0.25~0.5%普鲁卡因封闭,亦可于伤口周围3cm外,敷以南通蛇药一圈,或用3%盐酸吐根碱(1ml溶于5~10ml蒸馏水或生理盐水中)少许注入咬伤处止痛。过敏者可用抗组织胺类,葡萄糖酸钙及肾上腺皮质类药物。如有特效抗毒血清,可用于中毒严重者。
毒蛇咬伤 常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和沿海一带,夏秋季节多见。我国较常见而危害较大的毒蛇有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蝮蛇和竹叶青等。蛇毒通过毒牙的导管或纵沟注入患者伤口而致病。由于毒蛇种类不同,毒液组成成分各异,毒蛇放毒多少不均,毒液的吸收量及受伤者的年龄和体格状况又不一样,故临床表现和症状各有不同。儿童被毒蛇咬伤后,中毒症状较重。蛇毒临床上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和混合毒三种。临床表现分局部和全身二方面。局部被咬伤处皮肤疼痛,显著肿胀,并向伤肢近端蔓延,附近淋巴结肿痛。血循毒所伤者皮肤可有水疱、血疱、瘀斑等。神经毒毒液一般咬后1~3小时才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全身症状有发热、心悸、烦躁不安、谵妄、便血、尿血甚至少尿、无尿。神经毒所伤者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声音嘶哑、语言困难、吞咽困难、共济失调,严重者有肢体瘫痪、惊厥、昏迷、休克、呼吸麻痹等。混合毒所伤者,可有神经系统、血循环系统损害的症状,甚至可有惊厥、休克、呼吸麻痹、心跳骤停、肾功衰竭等。有蛇咬伤史,伤口有一对毒牙痕并伴局部和全身症状者,均有助于毒蛇咬伤诊断之确立。一旦确定诊断,应及时作好急救准备,就地积极处理。为了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局部用止血带或毛巾、衣料等结扎伤口近端,但结扎后每20分钟放松2~3分钟。急救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扩创排毒,用水冲洗后 (有条件时用生理盐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用消毒手术刀,按毒牙痕的方向纵切开,如无牙痕,则作十字形切口,切开不宜过深,只要切至皮下,促使毒液排出即可。伤口用吸引器、吸奶器或拔火罐反复吸引,尽量排出毒液后,选用有效鲜草药 (如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等)湿敷,亦可外敷南通蛇药,并口服蛇药。同时按说明书规定选用抗蛇毒血清。其他严重征象如呼吸衰竭、休克、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跳骤停等处理参见有关条目。
水蛭咬伤 水蛭亦称蚂蝗或蚂蜞,属环节动物,常生活于水田、河沟、池溏、草地、水洼等地,夏秋季节生活特别活跃。水蛭有吸盘,吸着皮肤后吸吮血液可引起出血。水蛭能分泌一种有抗凝血作用之水蛭素,可使出血不止,甚至因出血过多而休克。水蛭亦可进入鼻腔或阴道,造成鼻出血或阴道出血。局部皮肤被吸后有瘙痒、轻微疼痛,皮肤如消毒处理不当可导致继发感染。水蛭如已吸附于皮肤,切不可用手强拉,以免拉断,可用手掌连续拍击皮肤和虫体,即会自行退出、脱落;也可取食盐、浓醋、酒精、唾液、尿液、烟油等置于虫体表面,使水蛭自行脱落。脱落后局部伤处可用碘酒或龙胆紫涂擦消毒,以防感染,然后加压包扎。如水蛭进入鼻孔或阴道,可用蜂蜜或麻油局部涂抹,待水蛭伸出鼻孔外或阴道外后去除之; 亦可将蘸有2%普鲁卡因和1%肾上腺素溶液的棉球塞入鼻孔或阴道,使水蛭失去活力然后取出。出血所引起休克、贫血之处理参见有关条目。
刺毛虫刺伤 刺毛虫是刺蛾的幼虫,刺伤后可引起刺毛虫皮炎,又称刺蛾幼虫皮炎。刺毛虫之细刺刺入皮肤,或接触被毒毛所污染之物体如晒的衣服、被褥、尿布等可致皮肤损害。本病好发于6~9月份。局部皮肤瘙痒、刺痛、灼热,以后则内痛外痒、刺入处的中心部位出现米粒样荨麻疹或丘疹,甚至可发生水疱、坏死。进入眼部可引起结合膜炎,症状于2~3日后即减轻,1~2周才消退。可用1%盐酸吐根碱水溶液3ml于患部近心端皮下注射以止痛,症状严重者可口服抗组织胺或止痛药物。

☚ 化学物及药品中毒   暑热症 ☛

咬伤

咬伤

人或动物上、下齿列在人体上咬合造成的损伤,称为咬伤。人类的切齿、尖齿与臼齿的锐利程度不同。切齿和尖齿较锐利,咬合时上、下齿列紧压皮肤作用如钳子,在受害人的皮肤上形成两个相对称的弧形挫伤,伴有表皮剥脱。咬合力大时,可形成两弧相对的挫裂创。其形态反映出上、下齿列的咬合特征,这是咬伤形态的特点。有时咬住耳廓、鼻尖、舌头或乳头等部,咬合力强大,可将其咬下。仔细观察,创缘仍表现有齿列的特征。咬伤常发生在斗殴的情况。有时与性犯罪有关。可发生在人体任何暴露的部位。咬伤易发生感染,愈合后疤痕亦可具有特殊的形状。根据咬伤进行齿列特征的鉴别,可采用有比例的立体摄影,在尸体上应取浮雕式模型,或切下带有咬伤的皮肤,用10%的福马林液保存,以与凶犯牙齿比对。
在法医学检验中,常可看到动物咬伤。如襁褓乳婴,沉睡或酒醉的成人,保存不慎的尸体皆可遭鼠类的咬伤。创口多呈类圆形,创缘呈锯齿状、创底不平,有时伴有鼠爪所致的抓伤痕迹。有时,暴露在郊外的尸体,也可看到蚂蚁的咬伤,其特征为创口小而浅,创形不整、创底不平,多个细小的创密集地排列。水中尸体可遭受鱼类、螅类的咬伤。

☚ 挤压伤   切创 ☛

咬伤

bite

咬伤yǎo shāng

bite woun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