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咏田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咏田家

咏田家

唐诗篇名。五古。聂夷中作。见《全唐诗》卷六三六。题一作《伤田家》。一本将作者另一五绝《田家》“父耕原上田,子㔉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与此诗合并。此诗八句:“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用白描手法,揭露封建社会苛重赋役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语言质朴,风格平易。清沈德潜评曰:“唐时尚有采诗之役,故诗家每陈下民苦情,如柳州《捕蛇者说》,亦其一也。此诗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卷四)诗中“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写卖青虽救一时燃眉之急,却丧失农家的命根,比喻形象,语意沉痛,为历来传诵之名句,成语“剜肉补疮”即本于此。

☚ 橡媪叹   吴宫怀古 ☛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作者小传】
 聂夷中(837—884?),字坦之,河南(今洛阳)人,一说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家境贫寒。咸通十二年(871)登进士第,任华阴县尉。仕途不得意。其诗多关心民生和讽谕时世之作,朴实无华,语言通俗。胡震亨《唐音癸签》谓其与曹邺、刘驾等为“以五言古诗鸣者”,“其源似并出孟东野,洗剥到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夷中语尤关教化”。《全唐诗》录存其诗为一卷。
 【解题】
 此诗前半写农民为了救眼前的饥寒,不得不预先出卖新丝和新谷的悲惨生活,比之为挖肉补疮,言辞沉痛,惊心动魄。后半是诗人为民请命,希望得到君王恩赐。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四云:“唐时尚有采诗之役,故诗家每陈下民苦情,如柳州《捕蛇者说》,亦其一也。此诗言简意足,可匹柳文。”
 【注释】
 ①二句意谓二月里尚未养蚕就预先出卖新丝,五月里庄稼未收就预先出卖新谷,以救眼前的饥寒。粜(tiao):出卖粮食。一本在此二句前还有“父耕原上田,子𣃁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四句,非,因押韵不同,四句当自成为一首,题亦作《田家》。
 ②二句比喻为了救急顾不得痛苦。眼前疮:比喻当前的饥寒。下句比喻未来的痛苦。剜(wan):用刀挖。③绮罗筵:坐满穿华美衣服的人的筵席。逃亡屋:无法生活而逃亡在外的穷人之家。

诗词作品《咏田家》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咏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 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 只照逃亡屋。


 这首五古,真实再现了唐末破产的农村,农民遭受惨重盘剥,以至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生活实况。
 诗人另有《田家》二首,其一曰:“父耕原田上,子劚(zhú竹)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有的版本,将它同此“二月”诗合并,置于前四句,诗题作《伤田家》。


 * * * *


 “二月”两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
 二月蚕始生,五月秧刚插,却要“卖新丝”,“粜新谷”了。这是说,农民遭受了农村最重的盘剥——“卖青”的剥削。即对未产出的农产品预先以贱价抵押。这当中出现了两个“新”字,却非好字眼,而是“血泪字”哟!
 “医得”两句,用了一个通俗而形象的比喻,说“卖青”,就是“挖好肉以补烂疮”。你看,这是何等惨痛的形象呵! 一见就令人刻骨铭心,千世难忘,竟成名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剜却,用刀挖去。
 下边四句,都是诗人的陈情和愿望。他希望改良当时社会现实,希望英明国主得偿他的心愿:让“君王心”化作“光明烛”,照亮黑暗的农村,照明农民的心坎。这是正面的冀求,另一面则揭露了“君王心”之不善,只照“绮罗筵”,不照“逃亡屋”;只顾豪门富室,不管人民死活! 此诗妙就妙在,运用反语说出了真相:皇帝昏庸,世道不公。绮罗筵,以华美的绮罗形容豪富人家的珍贵筵席。逃亡屋,指农民破产流亡他乡而留下的破屋或茅舍。


 * * * *


 这是一首语言极为简练,描写十分形象,内含异常深刻的好诗,不愧为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清人沈德潜在评议此诗时说过:“言简意足,可匹柳(宗元)文(指《捕蛇者说》)。”(《唐诗别裁集》)又有人说此诗,“洗剥得极净极真,不觉成此一体”。而且还誉其在晚唐诗坛“以五言古诗鸣者”的数家(如曹邺、于濆和刘驾等)中,“夷中语尤关教化”(详见胡震亭《唐音癸籤》卷八)。
 因此,我认为《咏田家》一诗的立意是清楚的,在于揭露黑暗,关切民生。方式是讽谕与进谏;手法是真话反说。它并非如有人所说的“寄讬君王发善心”,“表现了作者的局限性”,等等。

古典文学作品《咏田家》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咏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2〕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3〕
 
 〔1〕诗题一作《伤田家》,一本在前面还有四句:“父耕原上田,子山下荒。六月苗禾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公元837~884?),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早年贫寒,咸通十三年进士,曾任华阴县尉。晚唐诗人诗多以揭露社会矛盾为内容。《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七首。
 〔2〕“二月”四句:二月蚕初生,丝当然未成;五月正插秧,哪来新谷?这时卖新丝、粜新谷,都是预先典卖,承受高利贷款,这是剜肉补疮。
 〔3〕绮罗筵:富贵人家的宴席。逃亡屋:农民纷纷逃亡,只剩下空屋。
 
 这首诗典型概括地反映了晚唐时代农民剜肉补疮、在生死线上挣扎的痛苦,其实又何尝不是整个封建社会贫苦农民的悲惨生活的缩影呢?因而它和李绅的《悯农》二首一样广为流传。后四句将社会改革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这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历史局限,在当时有这样的社会批评,已经很难得了,是对《诗经》讽喻传统的继承。诗的语言明快、简练,颔联比喻新奇、生动而深刻,结尾以“绮罗筵”、“逃亡屋”相对比,更显社会矛盾的尖锐。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