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咏怀(其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释】
 ①旧说本篇有序诗的用意。
 ②帷:帐幔。鉴:照见。
 ③北林:北面的树林。《诗经·秦风·晨风》:“𫜩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北林”因此又暗含着思念与“忧心”的意思。
 
 
 【译】
 夜已深,而我却依然难以入睡,
 披衣起坐,
 弹响我心爱的弦琴。
 薄薄的床帷,
 透过了皎洁的月光,
 如明镜般澄清。
 清爽的夜风,
 徐徐吹来
 拂动着我的衣襟。
 
 夜空里,
 有孤独的鸿鹄,
 悲鸣着飞过野外;
 有孤独的飞鸟,
 悲鸣着翔过北林。
 待我步出门外,
 却又杳然而去,踪迹难寻。
 只剩下孤独的我,
 冷冷的,
 在月光下徘徊,
 种种的忧愁思绪,
 令我伤心。
 
 
 【评】
 《咏怀》诗现存82首,是阮籍平生诗作的总题。由于生活在政治黑暗的魏末晋初时代,阮籍之诗大多隐晦曲折。刘宋时期的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阮籍)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猜测。”( 《文选·咏怀诗注》)
 本诗是《咏杯》的第一首,它典型地体现了上述诸特点,用现代的批评术语来说,它近乎一首朦胧诗,它写了“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也写了自己不寐而弹琴,写了自己的“徘徊”“忧思”,但却没有指明或暗示其具体内容。清代一些学者往往征引史实来考证其所指,结果往往是反失其旨趣。其中方东树之见“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昭昧詹言》),较为贴近。
 其实,如果能透彻地了解阮籍其人,此诗也并不难解。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晋书·阮籍传》)。正如他“醉六十日”,以使文帝之“为武帝求婚于籍”,终于“不得言而止”(同上)一样,“酣饮”不过是他用以逃避现实的手段,内心的痛苦却是无法排遣的。史书中“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的描写,就正是他痛苦内心的深刻表现。所以这首诗,只要看他“孤” “独”二字,就不难“曲径通幽”了。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这是从实景来理解。然而,也不妨把这“夜”看成是时代之夜,在此漫长的黑夜里,“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伟大的孤独者,弹唱起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章。“英风截云霓,超世发奇声”( 《其六十一》)呵!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清人吴淇说:“‘鉴’字从‘薄’字生出……堂上止有薄帷。……堂上帷既薄,则自能漏月光若鉴然。风反因之而透入,吹我衿矣”(《六朝诗选定论》)。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从这幅画面的表层意义上,感受到诗人的旨趣。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这虽非屈子那种“登昆仑兮食玉英”的浪漫境界,但那种独立危行,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精神却是一致的。
 三四句,诗人着重从视觉、感觉的角度描写,五六句不但进一步增加了“孤鸿”“翔鸟”的意象,而且在画面上增添了“号”“鸣”的音响。这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中之物、眼前之景,又同时是诗人自我的象征,它孤独地飞翔在漫漫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北林”化用《诗经》“𫜩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之典,从而暗含了思念与忧心之意。“北林”与“外野”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
 结尾二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为蝴蝶后“蘧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他也许想到许多许多: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其三十九》),却“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其三十三》),“独坐空堂上,谁可与亲者”(《其十七》)。诗人只能是永远得不到慰藉,只能是无限的忧思,孤独地徘徊,永恒的悲哀。
 纵观全诗,似是“反复零乱,兴寄无端”(沈德潜语),“如晴云出岫,舒卷无定质”(王夫之语),但如果把握了诗人“悲在衷心”的旨趣,就自可理解这首“旷代绝作”。“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钟嵘在《诗品》中对阮籍诗的评价,当是不易之论吧!

名诗《咏怀(其一)》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咏怀(其一)》

《咏怀(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帷:帐幔。鉴:照 ②孤鸿:失群的大雁。号:哀叫。

【诗大意】 夜深仍不能入睡,起坐弹起了琴弦。月光照着薄薄的帐幔,清风吹动我的衣襟。孤雁在野外哀号,飞鸟在北林上盘旋悲鸣,自己徘徊不寐又能见到什么? 唯有叫人忧伤之景。

【赏析】 阮籍的82首《咏怀》诗,是诗人一生思想感情的总汇。在这些作品中,倾注了诗人对曹魏社会的前途和自己命运的深切忧虑,然而由于当时险恶的政治局势,诗人只能以隐晦曲折的方式来表现,这就使他的诗显示出“阮旨遥深”(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的特点。这首诗是《咏怀》组诗中的第一首,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全部诗作的序曲。

开头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二句,首先刻画出一个孤愤幽独、彷徨忧郁的诗人形象。这两句实际是《诗经·邶风·柏舟》中“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形象再现,写诗人在清风明月的深夜久久不能入睡,只好起坐抚琴,聊以自遣。诗人内心的苦闷究竟是什么,诗中没有明说,但和《古诗十九首》 中所写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相比较,却分明可以感受到诗人那一腔难言之隐和无从排遣的深切忧伤。这种隐忧当远非游子夜深独眠的孤寂之情可比拟。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这两句好像是在表现一个美景良夜,其实不然。清寒的月光透过薄薄的帏幔,清风微微吹动着诗人的衣襟,这是一个多么沉寂无声、凄清幽寒的深夜,它不正是当时黑暗险恶社会的象征吗?在这沉沉黑夜里,诗人无法安然入睡,他独立于世,听凭清风吹拂,这透露出了一颗何等孤独而忧愤的心,表现了一种怎样悲凉清幽的意境啊!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写深夜独立的所闻所感。旧注多认为这里以“孤鸿在野”比喻“贤君孤独在外”,“翔鸟鸣林”比喻“权臣在近”,不是纯粹的“赋景”(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这似乎有点牵强附会,特别将“孤鸿”与“翔鸟”对立起来,未必妥切,但在这两句诗中当确有寄托。野外孤鸿哀号,北林翔鸟悲鸣,在这孤鸿、翔鸟无法安生的形象中,当渲染了一种看似沉寂,实则险恶的环境气氛,并表现出诗人孤愤幽独的自我形象。这两句虽是写景,但在景物中又有诗人独特的心灵情感,让人时刻可以感受到他那夜不能寐的巨大隐忧。

前六句,诗人从夜不能寐,起坐鸣琴的自我写起,尽管精心创造了清风明月、孤鸿翔鸟的悲凉意境,却始终不曾将自己的忧愤心情说破,直到最后两句,才直接点出诗人的徘徊、忧思、孤独与伤心:“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全诗到此便戛然而止,我们从这一 “独” 字中再回过头去品味全诗,确实感到有一种韵味无穷的感觉。这正是这首诗最具魅力之处。粗读起来,它几乎没有什么精妙的构思,工巧的字句,然而它却以“夜中不能寐”的鲜明形象,以对“清风明月”的强烈感受,对“孤鸿翔鸟”的深深寄托以及“忧思独伤心”的由衷慨叹,构成一种“言近旨远”的浑融境界,引发人们的种种审美体验,去理解和把握诗人那种忧郁、孤愤、惆怅的复杂感情。诗人笔下这一切富于联想的景物和人物形象,诚如王夫之所说:“以浅求之,若一无所怀,而字后言前,眉端吻外,有无尽藏之怀,令人循声测影而得之” ( 《古诗评选》)。可以说,这便是所谓隐晦曲折的魅力,是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钟嵘 《诗品》) 的魅力了。


古代名诗《咏怀(其一)》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咏怀(其一)

 题解
 阮籍生活的年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父子专权,阮籍对曹魏政治的腐朽无能感到不满,又十分厌恶司马氏的专横暴虐和阴险奸诈。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父子突然发动政变,控制政权后的十年内,他们不断诛杀异己,横行杀戳,朝野之间,人人自危、噤若寒蝉,阮籍也屡次受到政治迫害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他深为曹魏统治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感到深切忧虑。但是险恶的政治局势又迫使他只能把这忧虑隐藏在心中。为了远祸全身,他在抒发自己忧懑交集的思想感情时,不得不采取隐晦曲折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这首诗是《咏怀诗》八十二首中的第一首。
 
原文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释
 ①《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开以组诗形式抒怀的先河。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②鉴:照。这句是说月光照于薄帷。 ③翔鸟:飞翔盘旋着的鸟。鸟在夜里飞翔正因为月明。 ④以上二句指人也兼指鸟,孤鸿、翔鸟和人一样都是在不寐而徘徊,这时会看到些什么呢,一切都是叫人忧伤的景象。
 赏读
 这是一首五言诗,曲折隐晦地抒发诗人对司马氏专权的深刻愤懑。
 开头两句“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勾勒出诗人形象。诗人在夜中难以入睡,披衣而起,对坐弹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清寒的灯光照在薄薄的帷帐之上,清风微微吹来,撩动着我的衣襟,这些景色使全诗增添了悲凉落寞之意,映衬出诗人满腹的忧伤。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借“孤鸿”比君子,借“翔鸟”比小人。是说君子被逐于外,小人在位把持朝政。“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两句,与篇首回应,犹豫徘徊见到这些景象,是“夜不能寐”的原因。诗人忧思难收,黯然心伤,虽未直接说明缘由,但他的难言之隐肯定非同一般。
 这首诗委婉曲折地把诗人那种愤懑、忧虑、孤独惆怅的心情和对政治的腐败高压难以言明的郁闷等种种复杂心情表现出来。清人东方树《照昧詹言》说:“此是八十二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