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和氏献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①,厉王使玉人②相之, 玉人曰: “石也。”王以和为诳, 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③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④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⑤而名之以诳, 此吾之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注释】 ①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③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④文王: 名熊赀,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⑤贞士:坚贞之士。⑥理: 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意译】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璞,双手捧着献给楚厉王。厉王不识货,叫管理琢玉的人来辨认,玉人说:“这哪是玉啊?是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下令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还是叫玉人来辨认,玉人仍然说:“这是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在欺骗自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便抱着他的玉璞坐在楚山下面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哭出了血。文王知道后,派人去询问他:“世上被砍去脚的人多着呢,你为什么这样悲痛呢?”卞和回答说:“被砍掉了脚,我并不伤心。但是,美玉被人说成石头,忠诚的人被人诬为骗子,这才真正使我伤心啊!”文王听说,就叫玉人琢磨卞和的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做了一件玉器,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解说】 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厉王和武王偏听偏信,埋没了宝玉,错罚了卞和,直到文王继位,才对璞玉进行考察,终于知道它价值连城。仅就这故事本身而言,我们发现,它至少包含了三层意义。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高高兴兴地拿去献给皇上,然而厉王和武王都没有能真正发现它的价值,直到文王才知道它的真相,命名为“和氏之璧”。它可以告诉人们,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所承认。这是其一。其二,卞和因为献璞玉给厉王砍掉了左脚,又因为献璞玉给武王砍掉了右脚。为了献璞玉给文王,还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都流出了鲜血。这说明,为了掌握真理,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甚至血的代价。第三,卞和尽管被砍去了双脚,尽管他的璞玉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然而,他决不松懈,决不灰心丧气,而是一意坚持,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说明,如果掌握了真理,就要勇于牺牲,始终坚持,最后终会取得胜利。这则寓言所蕴含的这些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真理、发现人才仍然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不管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需要作出多大的牺牲,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到底,不折不挠,真理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所掌握。 【相关名言】 我生为真理生, 死为真理死, 除了真理, 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王若飞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意大利 ·布鲁诺 和氏献璧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 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这则寓言有四个形象:和氏(名字叫卞和),厉王、武王和文王。 卞和前两次献璞(没有加工过的宝石),均被不识货的玉匠认作石头,厉王、武王都以为他在行骗,先后砍断了他的左右脚(刖,砍去脚的酷刑)。卞和虽伤心已极,但仍然毫不动摇, 厉王、武王死后,他以抱玉哭于荆山之下的行动感动了文王,终于使冤案得以昭雪,宝玉也获得了应有的声誉。卞和不但具有识宝的慧眼,而且具有非凡的毅力和决心。 厉王、武王不作深入的调查和鉴别,轻信庸工俗匠的判断,滥用酷刑,是两个典型的昏君。文王在得知卞和的情况后,“使人问其故”“使人理其璞”,终于得宝,并以“和氏”命其名。这才是鉴物识人应有的态度。文王的形象, 可说是韩非理想中的人主。 韩非主张用法术治天下(法指用以治民的法律。术指用以治官的方法),但统治者并不积极推行。所以他在《和氏》一文中说:“今人主之于法术也, 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僇(未受侮辱),特帝王之璞未献耳。”可见,韩非写这则寓言的原意,乃是感叹他的法术思想未得重用。由于统治者不能认识法术的价值,也不欢迎群臣士民进言法术,因而法术的倡导者只好缄默,不献“帝王之璞”,这样虽然避免了遭受卞和所经历的痛苦,但真正的人才和法术的真实价值,也就遭到了埋没。寓言的结尾,韩非寄托了对统治者改变态度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法术思想,最终会象卞和与玉璞一样,确立其不朽的地位。这便是寓言的本义。 春秋战国时代保留了奴隶时代许多惨无人道的酷刑。卞和被砍去两足,这是何等残酷!“天下之刖者多矣”,卞和的遭遇只是千万人中的一例而已。因而这则寓言客观上反映了统治者的残暴,在那个时代,人的尊严根本不值一文。 进一步分析,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更深刻的启示。“和氏璧”的遭遇,卞和的经历,说明认识一样东西的价值并不容易,而发现真正的人才就更难得。对于那些愿意贡献意见,提出策略,拿出措施,使出力量的各式各样的人才,用人者切不可象寓言中的厉王、武王一样,任其埋没,甚至给予打击和摧残。 这则寓言处处扣紧卞和与玉璞着笔。开头即交代“和氏得玉璞”,中间写卞和两次献璞遭害,然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璞而哭。在写卞和回答为什么悲伤的问题时,关合二者点出了故事的中心:“悲夫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最后写玉璞被命名为“和氏之璧”,仍紧扣二者照应开头。整则寓言使人感到无卞和则无玉璞,无玉璞也就无卞和其人,联系到作者的寄托(以玉璞喻法术,以卞和喻提倡法术的“有道者”),就更能明白他如此行文的用意了。 寓言“和氏璧”流传极广,后人经常引用。人们通常以和氏璧、和璧、和氏玉、和宝、和玉、和璞、卞玉璞、楚璞、荆璞等泛指美玉,或用以称誉人的美德和诗文的高妙。如《后汉书·班固传》:“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也用献璞、献玉、献荆、美玉三献、卞和三献等表示奉献才略、技艺和诗文作品等。 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①,厉王使玉人②相之, 玉人曰: “石也。”王以和为诳, 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③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④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贞士⑤而名之以诳, 此吾之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⑥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 “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注释】 ①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③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前690年在位。④文王: 名熊赀,公元前689—前677年在位。⑤贞士:坚贞之士。⑥理: 治理,对璞进行整治。 【意译】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没有加工过的玉璞,双手捧着献给楚厉王。厉王不识货,叫管理琢玉的人来辨认,玉人说:“这哪是玉啊?是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个骗子,下令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这块玉璞献给武王。武王还是叫玉人来辨认,玉人仍然说:“这是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在欺骗自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便抱着他的玉璞坐在楚山下面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了,哭出了血。文王知道后,派人去询问他:“世上被砍去脚的人多着呢,你为什么这样悲痛呢?”卞和回答说:“被砍掉了脚,我并不伤心。但是,美玉被人说成石头,忠诚的人被人诬为骗子,这才真正使我伤心啊!”文王听说,就叫玉人琢磨卞和的那块玉璞,果然得到了宝玉,做了一件玉器,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解说】 这确实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厉王和武王偏听偏信,埋没了宝玉,错罚了卞和,直到文王继位,才对璞玉进行考察,终于知道它价值连城。仅就这故事本身而言,我们发现,它至少包含了三层意义。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高高兴兴地拿去献给皇上,然而厉王和武王都没有能真正发现它的价值,直到文王才知道它的真相,命名为“和氏之璧”。它可以告诉人们,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不易为人们所认识、所承认。这是其一。其二,卞和因为献璞玉给厉王砍掉了左脚,又因为献璞玉给武王砍掉了右脚。为了献璞玉给文王,还在楚山上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里都流出了鲜血。这说明,为了掌握真理,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甚至血的代价。第三,卞和尽管被砍去了双脚,尽管他的璞玉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然而,他决不松懈,决不灰心丧气,而是一意坚持,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说明,如果掌握了真理,就要勇于牺牲,始终坚持,最后终会取得胜利。这则寓言所蕴含的这些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坚持真理、发现人才仍然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不管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需要作出多大的牺牲,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到底,不折不挠,真理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所掌握。 【相关名言】 我生为真理生, 死为真理死, 除了真理, 没有我自己的东西。 ——王若飞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意大利 ·布鲁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