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和氏献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和氏献玉

典源出处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yue) 其左足。及厉王薨(ho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艺文类聚》 卷七引 《韩非子》作‘卞和’,又 《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引 《琴操》 (汉·蔡邕撰)、汉·刘向 《新序》卷五皆载此事,作‘卞和’。《琴操》作怀王、平王、荆王之事。
释义用法 楚人卞和寻得玉璞,献给楚王,但两次都被认为欺诳,而先后砍掉两足,后来才得以剖开玉璞得到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后以此典称美玉,也借指美好的人或事物; 也用以形容怀才不遇,忠贞含冤等; 亦以“献玉”等指奉献才艺。
用典形式
【三刖】 唐 ·杜牧:“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卞玉】 唐 ·郑愔:“同声惭卞玉,谬此托韦金。”
【卞泣】 唐 ·杜甫:“滥窃商歌听,时犹卞泣诛。”
【卞疑】 唐 ·元稹:“卞疑雕璧碎,潘感竟床稀。”
【卞璞】 清·顾炎武:“喜犹存卞璞,幸不蹈秦坑。”
【抱璞】 宋 ·苏轼:“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金 ·元好问:“抱璞休奇售,临觞得缓斟。”
【和璧】 宋·李清照:“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明 ·陈子龙:“莫忧青蝇多,和璧贵善藏。”
【泣玉】 唐·骆宾王:“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唐·许浑:“泣玉三年一见君,白衣憔悴更离群。”
【荆玉】 唐 ·郑愔:“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碎。”宋·扬亿:“枉是荆玉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宋·钱惟演:“荆玉未辨连城价,肠断南州抱璧人。”
【荆和】 明 ·高叔嗣:“荆和当路泣,良璞为谁明。”
【荆璞】 唐 ·韩愈:“璧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
【荆璧】 唐 ·杜牧:“周鼎列瓶罂, 荆璧横抛𢫬。”清 ·黄景仁:“灵蛇荆璧家所握,嘈囋众响喧蛙蝇。”
【谤玉】 唐 ·孟郊:“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楚璞】 明 ·高启:“齐竽不解奏,楚璞何由呈。”
【楚璧】 明 ·何景明:“卞生怀楚璧,郭隗待燕金。”
【献玉】 唐 ·李白:“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金 ·元好问:“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献楚】 唐·骆宾王:“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献璞】 唐 ·元稹:“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
【三献玉】 宋·曾巩:“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宋·王令:“岂意误将三献玉,翻来轻博一丸泥。”
【卞和玉】 宋·陆游:“宁负翁子薪,耻售卞和玉。”
【卞和刖】 宋·陆游:“方逃申公钳,已取卞和刖。”
【卞和胫】 清 ·归庄:“在楚屡断卞和胫,入秦几碎相如头。”
【卞和耻】 唐·李白:“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为玉泣】 清·陆宗潍:“楚国谁能为玉泣,齐门何竟羡竽工。”
【玉三献】 唐·张祜:“怜君有玉曾三献,顾我无材忝一枝。”
【刖人哭】 金·元好问:“莫讶荆山前,时闻刖人哭。”
【良璞悲】 唐·罗隐:“夜光抱恨良璞悲,日月逝矣吾何久。”
【抱玉泪】 宋·黄庭坚:“曾回胜母车,卞落抱玉泪。”
【和氏玉】 唐·钱起:“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和氏愆】 三国 ·曹植:“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泣血人】 唐·李白:“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是鬼。”
【泣楚玉】 唐·孟郊:“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荆山玉】 宋·苏轼:“那知君蹭蹬,独泣荆山玉。”宋 ·黄庭坚:“有手莫炙权门火,有口莫辩荆山玉。”
【荆山璆】 晋·刘琨:“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贱奇璞】 唐·李白:“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误卞和】 清·陆次云:“人间碧眼应难遇,莫产琼瑶误卞和。”
【楚山玉】 唐·孟郊:“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楚家玉】 唐·李白:“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献玉和】 宋·梅尧臣:“心中小宇宙,尤哂献玉和。”
【三献三刖】 清·归庄:“贵玉贱石非通论,三献三刖千古恨。”
【三献荆山】 宋·陈师道:“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
【卞子抱玉】 宋·梅尧臣:“燕丹未归马未角,卞子抱玉无两脚。”
【卞和三献】 唐·韩愈:“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卞和不斲】 南朝宋 ·谢惠连:“南朝璧,万金赀,卞和不斲与石离。”
【抱玉卞和】 清·蒲松龄:“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和氏之璧】 宋·黄庭坚:“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和氏三献】 宋·王安石:“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荆人美璞】 金·元好问:“荆人美璞刖之招,君足幸存仍可贺。”
【荆山待价】 宋·刘筠:“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
【璧悲三献】 唐·张子容:“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
【白璧三年泪】 清 ·高层云:“惊心白璧三年泪,回首黄金五月霜。”
【白璧疑冤楚】 唐·陈子昂:“白璧疑冤楚,乌裘似入秦。”
【再献甘灭趾】 金 ·元好问:“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
【足刖已过三】 唐·罗隐:“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
【抱玉三朝楚】 唐·卢僎:“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和氏献玉

典源出处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yue) 其左足。及厉王薨(ho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艺文类聚》 卷七引 《韩非子》作‘卞和’,又 《艺文类聚》卷八十三引 《琴操》 (汉·蔡邕撰)、汉·刘向 《新序》卷五皆载此事,作‘卞和’。《琴操》作怀王、平王、荆王之事。

释义用法 楚人卞和寻得玉璞,献给楚王,但两次都被认为欺诳,而先后砍掉两足,后来才得以剖开玉璞得到宝玉,命名为和氏之璧。后以此典称美玉,也借指美好的人或事物; 也用以形容怀才不遇,忠贞含冤等; 亦以“献玉”等指奉献才艺。

用典形式

【三刖】 唐 ·杜牧:“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卞玉】 唐 ·郑愔:“同声惭卞玉,谬此托韦金。”

【卞泣】 唐 ·杜甫:“滥窃商歌听,时犹卞泣诛。”

【卞疑】 唐 ·元稹:“卞疑雕璧碎,潘感竟床稀。”

【卞璞】 清·顾炎武:“喜犹存卞璞,幸不蹈秦坑。”

【抱璞】 宋 ·苏轼:“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金 ·元好问:“抱璞休奇售,临觞得缓斟。”

【和璧】 宋·李清照:“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明 ·陈子龙:“莫忧青蝇多,和 璧贵善藏。”

【泣玉】 唐·骆宾王:“穷途行泣玉,愤路未藏金。”唐·许浑:“泣玉三年一见君,白衣憔悴更离群。”

【荆玉】 唐 ·郑愔:“荆玉终无玷,随珠忽已碎。”宋·扬亿:“枉是荆玉疑美璞,更令杨子怨多歧。”宋·钱惟演:“荆玉未辨连城价,肠断南州抱璧人。”

【荆和】 明 ·高叔嗣:“荆和当路泣,良璞为谁明。”

【荆璞】 唐 ·韩愈:“璧如黄金盘,照耀荆璞真。”

【荆璧】 唐 ·杜牧:“周鼎列瓶罂, 荆璧横抛��。”清 ·黄景仁:“灵蛇荆璧家所握,嘈囋众响喧蛙蝇。”

【谤玉】 唐 ·孟郊:“因悲楚左右,谤玉不知珉。”

【楚璞】 明 ·高启:“齐竽不解奏,楚璞何由呈。”

【楚璧】 明 ·何景明:“卞生怀楚璧,郭隗待燕金。”

【献玉】 唐 ·李白:“抱石耻献玉,沉泉笑探珠。”金 ·元好问:“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献楚】 唐·骆宾王:“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献璞】 唐 ·元稹:“其兄因献璞,再刖不履地。”

【三献玉】 宋·曾巩:“自重肯悲三献玉,不欺常慎四知金。”宋·王令:“岂意误将三献玉,翻来轻博一丸泥。”

【卞和玉】 宋·陆游:“宁负翁子薪,耻售卞和玉。”

【卞和刖】 宋·陆游:“方逃申公钳,已取卞和刖。”

【卞和胫】 清 ·归庄:“在楚屡断卞和胫,入秦几碎相如头。”

【卞和耻】 唐·李白:“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为玉泣】 清·陆宗潍:“楚国谁能为玉泣,齐门何竟羡竽工。”

【玉三献】 唐·张祜:“怜君有玉曾三献,顾我无材忝一枝。”

【刖人哭】 金·元好问:“莫讶荆山前,时闻刖人哭。”

【良璞悲】 唐·罗隐:“夜光抱恨良璞悲,日月逝矣吾何久。”

【抱玉泪】 宋·黄庭坚:“曾回胜母车,卞落抱玉泪。”

【和氏玉】 唐·钱起:“独收和氏玉,还采旧山薇。”

【和氏愆】 三国 ·曹植:“宝弃怨何人?和氏有其愆。”

【泣血人】 唐·李白:“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是鬼。”

【泣楚玉】 唐·孟郊:“应怜泣楚玉,弃置如尘泥。”

【荆山玉】 宋·苏轼:“那知君蹭蹬,独泣荆山玉。”宋 ·黄庭坚:“有手莫炙权门火,有口莫辩荆山玉。”

【荆山璆】 晋·刘琨:“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

【贱奇璞】 唐·李白:“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误卞和】 清·陆次云:“人间碧眼应难遇,莫产琼瑶误卞和。”

【楚山玉】 唐·孟郊:“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楚家玉】 唐·李白:“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献玉和】 宋·梅尧臣:“心中小宇宙,尤哂献玉和。”

【三献三刖】 清·归庄:“贵玉贱石非通论,三献三刖千古恨。”

【三献荆山】 宋·陈师道:“三献荆山时未识,一鸣齐鸟众方惊。”

【卞子抱玉】 宋·梅尧臣:“燕丹未归马未角,卞子抱玉无两脚。”

【卞和三献】 唐·韩愈:“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卞和不斲】 南朝宋 ·谢惠连:“南朝璧,万金赀,卞和不斲与石离。”

【抱玉卞和】 清·蒲松龄:“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和氏之璧】 宋·黄庭坚:“野人泣血漫相明,和氏之璧无连城。”

【和氏三献】 宋·王安石:“荆山和氏方三献,太学何生且一归。”

【荆人美璞】 金·元好问:“荆人美璞刖之招,君足幸存仍可贺。”

【荆山待价】 宋·刘筠:“荆山待价何忧晚,龟手犹期裂地酬。”

【璧悲三献】 唐·张子容:“似璧悲三献,疑珠怯再投。”

【白璧三年泪】 清 ·高层云:“惊心白璧三年泪,回首黄金五月霜。”

【白璧疑冤楚】 唐·陈子昂:“白璧疑冤楚,乌裘似入秦。”

【再献甘灭趾】 金 ·元好问:“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

【足刖已过三】 唐·罗隐:“价轻犹有二,足刖已过三。”

【抱玉三朝楚】 唐·卢僎:“抱玉三朝楚,怀书十上秦。”

和氏献玉

【出处】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yue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释义】 楚人和氏(一作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先后献给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是石头,被砍去两脚。文王即位后,和氏抱璞痛哭三日三夜,文王派人去问,他说:我并非因砍掉脚而悲痛,而是为美玉却被说成石头,忠贞的人却被认为是骗子而悲伤啊。文王听后命人将璞剖开,果然是块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后以此典指美好的人才或事物;也形容怀才不遇,遭受误解等。
【例词】 抱璞 抱玉 卞和玉 卞璞 卞泣 卞玉 楚璧 楚璞和璧 和氏玉 荆璧 荆和 荆璞 荆山玉 荆玉 泣玉 三献玉 三献 献璧 献楚 献玉献璞 泣楚玉 泣血人 良璞悲玉三献 卞和刖 卞和耻 和氏三献 荆人美璞 悲卞子 和玉 和氏璧 荆山玉泪 楚山玉
【用例】
〔抱璞〕 唐·张乔《自诮》:“只应抱璞非良玉,岂得年年不至公。”
〔抱玉〕 唐·薛据《古兴》:“投珠恐见疑,抱玉但垂泣。”
〔卞和玉〕 南朝梁·萧绎《中书令庾肩吾墓志》:“荆山万重,地产卞和之玉。”
〔卞玉〕 唐·郑愔《同韦舍人早朝》:“同声惭卞玉,谬此托韦金。”
〔楚山玉〕 唐·孟郊《答姚怼见寄》:“行吟楚山玉,义泪沾衣巾。”
〔和氏璧〕 唐·李咸用《赠来鹏》:“既同和氏璧,终有玉人知。”
〔和玉〕 唐·张说《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和玉悲无已,长沙宦不成。”
〔荆璞〕 宋·韩维《览梅圣俞诗篇》:“启椟挹荆璞,引莛撞景钟。”
〔荆玉〕 唐·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荆玉收难尽,齐竽喜暂闲。”
〔泣玉〕 唐·许浑《瓜洲留别李诩》:“泣玉三年一见君,白衣憔悴更离群。”
〔三献玉〕 宋·王令《谢几道见示佳什》:“岂意误将三献玉,翻来轻博一丸泥。”
〔献璞〕 唐·韦渠牟《赠窦五判官》:“美玉自矜频献璞,真金难与细披沙。”
〔献玉〕 金·元好问《寄答飞卿》:“古来献玉犹难售,此日闻韶本不图。”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