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和氏之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

古代人物传说。见《韩非子·和氏》。相传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奉献给厉王。厉王叫琢玉的匠人察看,匠人说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璞玉献给武王。武王叫琢玉的匠人察看,匠人又说是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和氏欺骗了自己,便砍去了他的右脚。文王即位,和氏便抱着他的璞玉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尽直到流出血来。文王听说便派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和氏说:“我并非为砍去脚而悲痛,我悲痛的是把宝玉当成石头,把好人称做骗子。”文王便叫琢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而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璧”。

☚ 韩非子   滥竽充数 ☛
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

亦题《和氏璧》、《和氏献璧》。战国寓言小说。韩非撰。原载《韩非子·和氏》。《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曾引此文。陈蒲清等编 《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 皆录入。这是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故事描述: 楚国人和氏在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匠来审看,玉匠说是一块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砍了和氏的左脚。武王登位,和氏又去献玉,玉匠仍旧说是石头,武王又砍去了他的右脚。后来文王登位,和氏抱着玉璞在楚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眼泪流出了血。文王派人问他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他说最使人伤心的是宝玉被人视为石头,忠实的人被当做骗子。文王让玉匠剖开玉璞,发现是一块上好的宝玉。韩非用和氏献玉璞被砍去双脚的故事,比喻当时法家人士不被任用反遭迫害的情况,借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和氏的献身精神,痛责了厉王、武王和玉匠等人对和氏的残酷迫害。故事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 厉王及武王,偏听偏信,埋没了宝玉,错罚了和氏; 文王虚心听取和氏的意见,切实对璞玉进行考察,终于发现了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文王的寓言形象,对于发现人才,是很好的启示。故事也说明真理一定战胜谬误,尽管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会遭种种挫折甚至付出血的代价,但这都是暂时的,只要坚持斗争,百折不挠,真理终会被人们所认识,放出它的灿烂之光。韩非在先秦诸子中,是撰写寓言故事的高手。他擅长用寓言说理。在他的哲理散文中,寓言故事不但是论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 它既是比喻的最高形式,又是小说的初始形态。这则寓言就被人称为 “精彩的短篇小说”。它以峭刻、雄奇的文笔,曲折生动的情节,塑造了和氏的动人形象。和氏为了献宝,他两次被刖,仍不变初衷; 等到文王即位,又抱璞痛哭于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和氏的忠诚憨厚、执一耿介的个性特征,则和盘托出。作品突出的特色,就是能在感情上打动人。文中感人的地方很多,和氏献宝被刖,震惊人心,感人肺腑;而那些愚蠢残暴的国君,更是引人愤慨。和氏第一次献玉璞,愚蠢的厉王毫不分辨就“以为诳而刖其左足”。第二次献玉璞换了武王,又“以为诳而刖其右足”,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愚蠢。岂有一个愿意一再遭“刖足”的人吗?而武王对此却全然不加审察,可见其昏庸、残暴到了何等地步。作者把这种愤慨压缩在字迹行间,让读者对暴君咬牙切齿。这篇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方朔《七谏》、刘向 《新序·杂事》、王充《论衡·变动》、《太平御览》卷三七二和六四八等,都曾引述或涉及此故事。今台湾电视连续剧 《战国风云》也铺演了这一故事。

☚ 郑武公欲伐胡   扁鹊见蔡桓公 ☛
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

先秦寓言。战国韩非撰。《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 钓鳏鱼   金壶丹书 ☛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注释】 和氏:卞和,春秋时期楚国人。玉璞(pú):未经加工雕琢的玉石。楚山:即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境内。厉王:指楚武王熊通之兄蚡(fén)冒,名熊眴(shùn),在位时间是公元前757年至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楚武王熊通的儿子即下文的楚文王熊赀(zī),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677年。玉人:玉匠。相:鉴定。诳(kuáng):欺骗。刖(yuè):古代一种砍脚的酷刑。薨(hōng):古代称君主之死叫薨。奚:为什么。题:评定。理:加工。璧:美玉的通称。
 【译文】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玉石,就双手捧着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对玉石作了鉴别,玉匠说:“这是块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左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双手捧着他的玉石把它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让玉匠鉴别它。玉匠还是说:“这是块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就叫人砍掉了他的右脚。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就派人询问原因,问他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你为什么要哭得这样悲伤呢?”卞和说:“我不是因为被砍掉了脚而悲伤,我悲伤的是宝玉却被认定为石头,忠贞诚实的人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楚文王就派玉匠雕琢这块玉石,果然得到的是一块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评说】 道家把道视为珍宝,说在圣人披着的不起眼的粗布衣服下面,揣着真正的宝物,然而没有人能够识别;儒家以仁为宝物,以“非诚勿扰”的姿态等待求贤若渴的君王登门访求;法家视法术为珍宝,主张臣下应当为了君主的利益而毛遂自荐。但是,存心为人着想,也可能会反遭不公正的对待甚至迫害。韩非也意识到,面对嗜杀的君主,哪怕是进献宝物也会凶多吉少。不可思议的是,进献宝物只为成全君主的一己之私,卞和不知何故心意如此赤诚?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固然可贵,但是为谬论而献身不仅愚昧,而且可悲。

《韩非子·和氏之璧》全文、注释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和氏》)
 
 【鉴赏】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他满心欢喜地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玉石工匠来鉴别,工匠说:“这不过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罢了。”于是厉王大发雷霆,认为卞和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去了他的左脚。
 多年以后,厉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即位,卞和又跑去献那块玉石。武王找工匠来鉴别,匠人说道:“这还是一块石头啊。”这次卞和被砍去了右脚。
 后来,武王也去世了,他的儿子文王登上了王位,卞和还是想要去献那块玉石,但是害怕遭到和之前同样的下场,于是他抱着那块玉石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连血也哭了出来。文王听说了这件事情,便派人去问他:“天底下受刑被砍掉脚的人多了,为什么你悲戚成这样啊?”卞和说:“我不是为了我失去的双脚而感到难过,而是痛心于这宝玉被当成石头,我的忠心被当成欺诈啊!”武王立即叫人把卞和献的那块玉石找来,命令玉石工匠来雕琢,果然得到一块美轮美奂的玉。这就是传说中的和氏璧。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一件事物的是非好坏,不会因为人们暂时的认识而改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因此,我们在选择事物、判断事物的时候必须保持谨慎、细致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披沙拣金,发现真正的“美玉”。
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下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后以此典称美玉,也借指美好的人或才干;或形容怀才不遇等。后汉·班固《答宾戏》:“宾又不闻,和氏之璧,韫于荆石;隋侯之珠,藏于蚌蛤乎?”晋·刘琨《答卢谌书》:“和氏之璧,焉得独曜于郢握;夜光之珠,无缘得玩于随掌。”唐·罗隐《两同书》:“卞和献玉,反遇楚刑;北郭吹竽,滥食齐禄。”

☚ 河阳一县花   貉共一丘 ☛

和氏之璧hé shì zhī bì

古代传说中的宝玉。比喻珍贵的物品。《韩非子·和氏》载,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一玉璞献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而刖其左脚;武王继位后卞和再献,武王又以为是石头而刖其右足。至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问明缘故后使玉匠加工,结果得到了一块宝玉,就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之璧hé shì zhī bì

和氏:指战国时楚人卞和。古代最宝贵的宝玉。比喻非凡的人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