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和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和氏

指和氏璧。參見“和氏璧”,後常代指美玉。《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文選》揚雄《甘泉賦》:“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2〕,奉而献之厉王〔3〕。厉王使玉人相之〔4〕,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5〕。及厉王薨〔6〕,武王即位〔7〕,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楚王薨,文王即位〔8〕,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9〕。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10〕,贞士而名之以诳〔11〕,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12〕,遂命曰“和氏之璧”〔13〕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14〕。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15〕。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16〕,特帝王之璞未献耳〔17〕
 主用术〔18〕,则大臣不得擅断〔19〕,近习不敢卖重〔20〕;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21〕,而游士危于战陈〔22〕。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23〕。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24〕,越民萌之诽〔25〕,独周乎道言也〔26〕,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27〕:“大臣太重,封君太众〔28〕,若此则上偪主而下虐民〔29〕,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30〕;绝灭百吏之禄秩〔31〕,损不急之枝官〔32〕,以奉选练之士〔33〕。”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34〕,吴起枝解于楚〔35〕。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36〕,设告坐之过〔37〕,燔《诗》、《书》而明法令〔38〕,塞私门之请〔39〕,而遂公家之劳〔40〕,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41〕。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42〕,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43〕。当今之世,大臣贪重〔44〕、细民安乱〔45〕,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46〕,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47〕,两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乱无霸王也〔48〕

 〔1〕本篇是《韩非子》的第十三篇,题目取自文章的首句。《韩非子》今存五十五篇,大都为韩非自作。韩非活动于战国晚期,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2〕玉璞:未经雕琢加工的玉石。楚山:即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
 〔3〕奉:捧,双手托着。厉王:按正史记载,楚无厉王。武王之前为蚡冒。只有《论衡》、《新序》在记载此事时提到厉王。
 〔4〕玉人:玉工。相:视,察看。
 〔5〕刖(yue):古代一种断足的酷刑。这里指砍去。
 〔6〕薨(hong):诸侯死称薨。
 〔7〕武王:楚武王熊通,蚡冒之弟。在位五十一年。
 〔8〕文王:武王子熊赀,在位十三年。
 〔9〕泣:泪。
 〔10〕题:题名、称为。
 〔11〕贞士:忠贞之士。
 〔12〕理:雕琢。宝:宝玉。
 〔13〕命:名,命名。
 〔14〕论:辨,辨别。
 〔15〕“今人主”三句:现在人主对于法术的需要,未必像对和氏璧那样急切;而法术能禁止众臣士民的奸邪(更容易引起人主左右的忌恨,从而发生相璧为石那样的情况)。
 〔16〕有道者:指法术之士。僇(lu):辱:指迫害。这里是被迫害。
 〔17〕特:只是。帝王之璞:指法术。
 〔18〕术:指人主运用的权术、方略。
 〔19〕擅断:专断。
 〔20〕近习:指人主身边亲信之人。卖重:卖弄权势。
 〔21〕浮萌:没有职业的游民。浮:游。萌:民。
 〔22〕游士:游说之士,战国时期奔走列国以博取功名利禄的士人。危于战陈:冒危难于战阵之上。陈:通“阵”,行列、行阵。
 〔23〕所祸:造成祸害的东西。
 〔24〕倍:通“背”,违背。
 〔25〕越:超越,指排除。诽:毁谤。
 〔26〕周:合,赞同。道言:指法术之言。
 〔27〕吴起:战国时卫人。曾从学于曾参,初仕鲁,后仕魏,为西河守。后受谗害,奔楚,为楚悼王令尹,实行变法,为楚国贵族忌恨。悼王死,被楚宗室大臣杀害。楚悼王:名熊疑,楚声王子,在位二十一年。
 〔28〕封君:领有封邑的贵族。
 〔29〕偪:同“逼”,侵迫。
 〔30〕收:收回。
 〔31〕绝灭:疑当作“纔减”,减少。纔:通“裁”。百吏:百官。禄秩:俸禄。〔32〕损:减少。不急:不必要的。枝官:指闲冗官吏。
 〔33〕奉:奉养。选练之士:精锐干练之士。
 〔34〕期(ji)年:一周年。
 〔35〕枝解:同“肢解”,亦作“支解”,古时分解四肢的一种酷刑。
 〔36〕商君:商鞅,战国时卫人,又称卫鞅,名公孙鞅。由魏入秦,说秦孝公实行变法,因战功封商十五邑,号商君,因称商鞅。孝公死,被车裂而死。连什伍:使什伍相连。什伍:古代户籍或军队的基层编制。户籍以五家为伍,互相担保,十家相连,所以称什伍。这里即指这种户籍制度。
 〔37〕告坐之过:犯法必须告发,不告发就使什伍连坐的刑罚。告:告发。坐:连坐,坐罪。
 〔38〕燔(fan):焚毁。《诗》、《书》:《诗经》和《尚书》,这里代指儒家的经典。
 〔39〕私门之请:私家的请托。
 〔40〕遂公家之劳:对国家有功劳则予以升赏。遂:升迁、提拔。
 〔41〕游宦之民:指上文的“浮萌”、“游士”一类人。显:使……荣显。
 〔42〕八年:据王先慎考证,疑为十八年之误。
 〔43〕苦法:苦于法令。细民:小民,指普遍百姓。恶(wu)治:厌恶法治。
 〔44〕贪重:贪权卖重。
 〔45〕安乱:安于乱政。
 〔46〕听:智谋。
 〔47〕蒙:冒着。也:衍文。
 〔48〕“此世”句:这就是当今之世所以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啊。“所”字后当有“以”字。
 本篇借楚人和氏献玉璞的故事,说明法术之士进用的困难和处境的危险,末段更以吴起、商鞅变法被害为例,进一步指出“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是造成法术之士悲剧的直接原因;而人主不能任用法术之士,就难以消除世乱、成就王霸之业。文章针对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立论明确,造语警拔,并且字里行间有一种愤激的情绪。

“和氏”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为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注释】 ①和氏:即卞和。玉璞,玉矿。楚山,即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西。 ②厉王:《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引此文作“武王、文王、成王”。《史记·楚世家》说楚武王前的君主是蚧(fen坟)冒,不记厉王。东方朔《七谏》、刘向《新序·杂事》、王充《论衡·变动》和本文说法一致。 ③玉人:玉匠。相,察看,鉴定。 ④诳:欺骗。刖(yue悦),砍脚酷刑。 ⑤薨:(hong音轰),君主死的专称。 ⑥文王:楚武王的儿子。 ⑦题:称作。 ⑧理:治,琢磨。
 
 【今译】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得到一块玉石,便奉而献玉石给厉王,厉王命玉匠审察鉴定。玉匠说:“是块石头。”厉王以为和氏欺骗自己,就把他左脚砍掉了。等到厉王死后,武王做了国君。和氏又捧着他的玉石而献给武王。武王使玉匠审察鉴定,又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为和氏欺骗自己,就砍断了他的右脚。武王死了,文王做了国君。和氏仍然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的山脚痛哭,接连三日三夜,眼泪流干了,随着流出血来。文王知道了这件事情,派人问和氏悲恸的原因,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已经很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悲伤我的脚被砍去,我悲伤的是希世宝玉而被人以石头称呼,忠贞的士人反被当作骗子。这就是我其所以悲伤的原因。”文王于是使玉匠琢开他的玉石果然得到宝玉,遂叫这玉为“和氏之璧”。
 
 【集评】 明·门无子《韩非子集评》:“以和氏献玉起,见人主不能御臣,忠诈不分,则人臣之为和氏者少矣。”
 明·杨道宾:“此段借和氏立论,玉兴君子,石喻小人,玉而题之以石,犹贞士而名之以诳也。见人君御臣当先审其邪正。正人在朝,邪党退听,则国日治矣。”(见明·陆可教《韩非子玄言评苑》)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卞和氏奚泣哉,悲夫楚如是其大,三献如是其数,而举天下之器,题之以石也,又何难焉,抑扬之间,大尽事理。”
 又:“曰‘石也’,曰‘诳’,曰‘刖’既已可泣,何必三而后悲乎。”
 又:“哭泣字,上下叠用,而中间有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句,使读者悚然。”
 又:“遂知其宝而在二刖之后,天下之事,比比皆然,咄,孰能不泣者。”
 
 【总案】 “和氏璧”的寓言其所以著名,不仅在于哀恸悲人,更在于它揭示了普遍的历史问题:才士怀仁抱义而被斥退,不明察的君主帝王,形形色色的“玉人”,铸造了多少历史悲剧!和氏三献其玉抱玉长号正是韩子屡建说寝的孤愤精神折射。此段文字古朴,质拙,“非悲刖”,四语,有转折,有连带、有收束,“刖”而不悲,更显题石之悲。“题”字庄重生色,悲意顿生。三“悲”旋转出一片孤愤无常之意。这则寓言是借以发挥之“题目”,是全文的引子。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壁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11)
 
 【注释】 ①犹:还,尚且。论,论定。 ②法术:政策法令、驾驭臣子的策略手段。 ③戮:杀。 ④特:仅,只是。 ⑤擅断:专权独断。 ⑥近习:亲近熟昵,指近侍。卖重:摆弄权势。 ⑦浮萌:游民。萌,通“氓”,民。 ⑧游士:游说之士。陈,通“阵”。⑨倍:通“背”,背逆。 ⑩越:犹言摆脱。民萌,民众。周,合。道,法术。 (11)不论:不认可。
 
 【今译】 珠玉是君主所急需的,和氏奉献璞玉虽然未曾琢得美好,但给君主并没带来什么坏处,然而等到两只脚尚且被砍去,宝玉才被认定,识别宝玉竟是如此的困难。现在的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就象索术和氏璧那样的急切;而法术又是禁止群臣士民的邪私行为。法术之士没有被杀戮,只是因为成就帝王事业的谋划措施还未献出而已。君主有政治手腕,那么大臣就不能专权独断,左右侍从不敢弄权夸势;政府官员执法办事,游民就得争着耕地,游说之士也要冒着危险参加战争;那么法术就成了群臣士民所认为的祸害。君主如果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不考虑民众的诽谤,而仅仅使自己的主张吻合于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至于死亡,法术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集评】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句句皆玉。”(按,指此段开头几句。)
 
 【总案】 此段接住和氏璧悲伤的话头取意立论,趁风扬帆,顺流行舟,标举两个比喻性的对比;一是反比,法术对于人主,“未必和璧之急”。璧为爱物,法术则众人视之为“祸”,这是比中生比;一是正比,和氏“两足斩而宝乃论”,“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论宝尚且其难如此,士悲则何以可堪!这是推波助澜,揭示出法治之难。中间用玉璞比喻法术绾合二者,喻体和本体浸透悲慨孤愤感忿独抗的精神。“夫珠玉”至“帝王之璞未献”,一节,在表现手法和韩愈《送董邵南序》相似用笔涩重,句句阻留,语语折转。“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生也”(韩方明语),郁闷之怀不现;阻留处不转,则压抑之气不张。如激流而阻流乱石,至段末一个长长的复句,犹遇峭峡涌泻而去。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11),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王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12)。当今之世,大臣贪重(13),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14),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15)!此世所乱无霸王也。
 
 【注释】 ①吴起:战国时卫国人。任过鲁国将军,魏国西河郡守。又助楚悼王变法。教,告诉。俗,此指世情现状。 ②封君:有封邑的贵族。 ③禄秩:俸禄的等级。绝,极度,狠。 ④损:裁减。枝官,多余的官。 ⑤奉:供养。选练,选拔训练。 ⑥期(ji音基)年:一周年。据《史记·楚世家》载,吴起变法共三年。 ⑦枝解:车裂肢体酷刑。枝,通“肢”。 ⑧商君:即商鞅。连,连结,组织。什伍,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⑨告坐:告密连坐。坐:定罪。⑩燔(fan音凡):梵烧。《诗》《书》,指《诗经》、《尚书》一类的儒家经典。 (11)遂:登进,升用。 (120细民:小民。 (13)重:权。 (14)听:听从。 (15)蒙:冒。
 
 【今译】 从前吴起把楚国的世情现状告诉楚悼王:“大臣权势太重,有封邑的贵族太多。如果这样,那么上可以逼胁君主,下必虐待人民,这是贫困国家疲弱兵力的措施。不如把有封邑的贵族在子孙三代后收回爵禄,狠减百官俸禄的等级,裁削不急需的冗官闲职,用节余下来的经费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兵士。”楚悼王推行吴起的主张整一年便死了,吴起就被楚人五马分身而死。商鞅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的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法律,烧掉《诗经》、《尚书》一类儒家书籍,彰明法令,杜绝贵族私家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劳的人,禁止不守本业干谒谋取官职的人,重用耕战的人。秦孝公推行商鞅的新法,君主的地位因此尊贵而稳固,国家因此而富强,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君被秦人处以车裂分身的酷刑。楚国不用吴起国家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君新法而富盛强大。他们两人的理论已被证实是正确的,然而肢解吴起、车裂商君的原因何在?这是由于大臣深患法治、小民憎恨法治的缘故。现在的社会,大臣贪权,小民习惯乱法,这种局面要比秦国楚国还要严重,而君主更没有象楚悼王、秦孝公那样善于听取意见,这样法术之士又怎么能冒着商鞅、吴起的危险而阐明自己的治国法术呢?这就是当今社会其所以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集评】 明·杨慎:“看他用字法何等工雅。”(按,指“显耕战之士”的“显”字。)
 又:“帝王之璞,掩没不用,故世不治,《人主》、《孤愤》并有此语。”(以上两条见日人·蒲坂园《定本韩非子纂闻》)
 日人·藤泽南岳《评释韩非子全书》:此段开头“引用楚事接卞和,佳甚。”
 又:“又引秦事配楚悼。”
 又:末尾“收束两国以结。”
 
 【总案】 末段承上献法术固难,借“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指明法制的至关重要,更强调法制“行之亦不易,既能行之,守之更难,极言法术之士孤危否穷,难乎免矣”(日人·蒲坂园语)。以“何也”导出苦法恶治,以“当今之世”转论世俗浇恶,又国无明主,而且士无蒙危——刖足仍献帝王之璞的刚烈不挠之士,层层推进。直论、对比,否定、反诘,句式变化踔厉,最后以世乱无霸狠狠勒住,力透纸背。结煞狠重,“豹尾”挥剪,正是韩子散文收束的显著特色。
 韩文每先立论再用寓言故事佐证,此文开端即撰出和氏宝璞,中段导入“帝王之璞”,可谓由影见竿。又由今日“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引入末段引为同调的吴起商鞅行法而酷死,则又是立竿而见影。和氏刖足、法家献“璞”将戮,今日之士安能蒙危,悲慨通贯全篇,扼腕浩叹之状可见。卞和喻法术之士,刖足喻士的不幸遭遇,玉璞喻法术,和氏璧的故事设喻多端,通体为比,故冒以文首。今日人们乐道和氏壁的稀贵,淡忘了卞和血流沭漓的遭际,这大概也是韩非身后的一层悲凉。

《韩非子·和氏》全文、注释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僇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注释〕 ① 楚: 春秋时期的楚国。和氏: 即卞和,春秋时期的楚国人。楚山: 即荆山,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西。 ② 厉王: 春秋时楚国君主,依《韩非子》此篇,为楚武王之前在位。 ③ 刖: 古代一种砍掉脚的酷刑。 ④ 文王: 即楚文王。楚武王的儿子,名赀。 ⑤ 僇: 通“戮”。 ⑥ 浮萌: 游民。萌,通“氓”,民。 ⑦ 陈: 通“阵”。 ⑧ 倍: 通“背”,违背。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注释〕 ① 吴起: 战国时期卫国人,法家代表人物。楚悼王: 战国时楚国国君,名类。 ② 封君: 指有封邑的贵族。 ③ 禄秩: 各种等级的俸禄。秩,等级。 ④ 枝官: 多余的官。枝,树的旁枝,此喻指多余的无用之物。 ⑤ 期(jī)年: 一周年。 ⑥ 枝解: 分裂肢体的酷刑。枝,通“肢”。 ⑦ 商君: 即商鞅。秦孝公: 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名渠梁。什伍: 古代的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⑧ 八年: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即任秦国的左庶长,开始实行变法,到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年前338年)孝公死,变法实际实行二十一年。 ⑨ 车裂: 将头和四肢分别拴在五辆车上,以五马驾车,同时分驰,撕裂肢体。
 
 
 【鉴赏】 和氏之璧是稀世的珍宝,但稀世珍宝的问世,却是如此地崎岖坎坷、如此地艰难曲折!卞和为之失去了双脚,为之泣血荆山之下!血泪终于换来了楚文王的同情,他派人来询问实情,加工玉璞,并从中获得了一块旷世宝玉——和氏璧。
 和氏璧的故事给人以多方面的深刻启示。一是世间的稀世之宝常蕴含于平常的璞石之中,英雄多起于草莽,千万别只看外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要识得和氏璧这样的宝玉,必须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必须经过一番琢磨治理的工夫,否则必将埋没稀世珍宝,必会埋没旷世奇才!二是卞和坚强的信念、坚韧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和氏璧最终所以被社会认识的重要原因。世事本多曲折,英雄常常落难,人才不可能没有被误解、被埋没,甚至遭到抛弃的时候,但要如和氏那样坚强自信,失掉双脚、遭受误解与委屈而不放弃。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闪光,是大才必有大用。三是即使是稀世珍宝,也不能只是待价而沽,等待被别人发现、被别人赏识、被别人重用,而应改变观念,转换角色,积极主动,毛遂自荐。试想,如果不是卞和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楚王奉献玉璞,而是等待有一天玉工到民间来收集原料,和氏璧必将错过时机,甚至是永远埋没。而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不要等到年老体衰,再来发老骥伏枥和英雄暮年的浩叹!
 卞和为了向社会贡献稀世珍宝而失掉了宝贵的双脚,他是不幸的,也是可敬的!和氏璧这块稀世之宝能遇到卞和这样一位以生命证明、显示其价值的人,它是幸运的,也是可悲的!因为它的价值却需要用一位无辜者的双脚和血泪来换得社会的认可,这难道不是可悲的吗?同样,法家变法图强的法术虽对国家、君主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价值,而吴起、商鞅却为之遭受了肢解和车裂的酷刑,法家思想家韩非在谈到二人的遭遇时,又怎么能不充满委屈和悲愤呢!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英雄面世,奇才出现,伟大的改革家来到人间,遭遇坎坷、曲折和艰辛也是必然的: 你超越众生,睥睨群雄,就必然会招来嫉妒;你改造传统,挑战权威,就一定会受到指责;你压倒一切,气贯宏宇,就难免会造成恐慌,更何况你生活在世间,处于一定的利益分配关系之中,你可能在无意中已触动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
 不过,你应该坚定向前。是雄才,你就去施展你的大略;是鲲鹏,你就去搏击你的长空;是金子,你就去发出你的光芒!你的功过,历史自有公正的评说。

和氏

❶借指善识珍宝之人。唐韦应物《寄令狐侍郎》诗: “众宝归和氏,吹嘘多俊人。”
❷借指美玉。汉扬雄《甘泉赋》: “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
○ 和氏璧

和氏

和氏

楚人卞和。刘向《新序》:“荆人卞和得玉而献之。荆厉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王以和为谩,而断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复奉玉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尹相之,曰石也。又以为谩,而断其右足。武王薨,共王即位,和乃奉玉而哭于荆山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共王闻之,使人问之曰:‘天下刑之者众矣。子刑,何哭之悲也?’对曰:‘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辱之以谩,此臣之所以悲也。’共王曰:‘惜矣,吾先王之听,一难剖石而易斩人之足。夫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续,何听之殊也?’乃使人理其璞而得宝焉,故名之曰和氏之璧。”此故事亦见于《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书,诸说稍有差异。其中楚王世系,与历史也不尽符合。但内容基本一致。汉东方朔《七谏》:“悲楚人之和氏兮,献宝玉以为石。遇厉武之不察兮,羌两足以毕斮。”(荆为楚之别称)——可悲痛的是楚人卞和啊,敬献宝玉却被认为是石头。遇到不明察的厉王武王啊,竟被砍断了双脚。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正殿巍然高耸啊,用和氏璧一样的璧玉雕饰,光彩明亮闪烁。

☚ 行苇不伤   何惧何忧 ☛
有知识的人

有知识的人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文化人 知识分子
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知识、职称较高的知识分子:高知 高级知识分子
迂阔的不爱活动的知识分子:老夫子
属于某种学派的人:家(道~;法~;儒~;星~)
识才之士:和氏
发现、培养人材的人:伯乐
善于鉴识和发现人才者:薛卞
发现人才的人:九方皋
对人类或国家的大事了解得较早的人:先知
在政治、社会改革方面觉悟得较早的人:先觉
通达言语或文辞意趣的人:解人
当地在某方面很有知识的人:伏地圣人
字、词等知识特别丰富的人:活字典
什么知识都知道的人:百事通 万事通
知识广博的人:多识君子
知识渊博、造诣很深的人:宿生巨儒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后进
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半瓶醋
半通不通而又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半罐水

另见:知识 见识 智谋 才智 丰富 聪明

☚ 有知识的人   智力好的人 ☛

美玉

美玉

玙 珺 珵 琪 琦(琦玮) 琨(琨瑜) 琰(琰琬) 珲 璇(璇玉) 璆 琳(琳珪;琳球;琳玙;璆琳) 瑜(瑜玉) 玮 瑶(瑶华;瑶玉;瑶琁;瑶琚;瑶琰;瑶琨;瑶瑾;瑶璠;瑶琼;琼瑶;碧瑶)球(球玉;球琳) 琬(琬琰) 瑾(瑾瑜;瑾瑶) 璧(璧英;和氏璧) 琼(琼玉;琼玖;琼琇;琼瑛;琼珶;琼珉) 璠(璠瑜;璠玙) 瑷 璇 璐(宝璐) 玉英 陆离 昭华 昆玉 昆玉 丽玉 谷玉 玉莹 妙璞 卞璞 和氏 和璞 和玉 珠玉 珍石 真玉 瑞玉 良玉 宝璧 美宝 琪瑰 珪玉 珪珙 瑛琭 瑛瑜 宝瑛
美玉名:垂绥 砥厄 玄黎 悬黎
纯金美玉:精金良玉 精金美玉 精金粹玉 精金璧玉 精金粹璧 精金良铁 美玉精金
珍珠美玉:珠玉 琛贝
似珠的美玉:
有文采的美玉:文瑶
白色的美玉:无瑕白璧
青碧色的美玉:
赤色的美玉:
清凉的美玉:寒琼
隐藏的美玉:潜璧
不为人知的美玉:逸璞
产于东方的美玉:夷玉
两种美玉:璠玙
并列的美玉:联璧
坚美的玉:贞玉
精美的玉:琳琅
最精美的玉:玉华

☚ 各种用途的玉   财物 ☛
000031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