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头;桓头;𤖱头;回头xo21/xuei21t‘əu21ho21/hui21tou21棺材的两头。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十八《通俗古音》:“棺之华头,俗称和头,亦当作桓。”清袁枚《子不语》卷十三《僵尸求食》: “见棺后方板一块,俗语所谓和头者,已掀在地中,空空无所有。”周广业《循陔纂闻》卷二: “棺两头名和。按《战国策》引王季葬涡山之尾,栾水啮其墓,见棺前和。今运金之艺,皆呼和头。 和亦作𥞩、 𥞄, 音同, 皆棺头也。” 民国十三年《江津县志》卷十一《风土志·方言》: “邑语谓棺之前后和为和头,音读如回,回、和双声。”又作“桓头”。清翟灏《通俗编》卷二十六《器用·和头》: “今人称棺前后曰和头, 亦转音曰桓头。”亦作“𤖱头”。 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下: “棺前后曰𤖱头。 ……转音为桓头, 今又转为回头。”范寅《越谚》卷上《头字之谚》: “狗碰材别𤖱头。” 民国十三年《崇明县志》卷四《地理志·方言》: “𤖱, 音禾, 《玉篇》: ‘棺首也。’ 俗谓之𤖱头。”又作“回头”。 见上引 《蜀方言》。民国十五年《简阳县志》卷二十二《礼俗篇·方言》: “棺前后之𤖱曰回头。” 民国十八年《合江县志》卷四《礼俗·方言》: “回头,棺之前后为和,音读如回,回、和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