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清朝(近代)史籍对荷兰的略称。参见“荷兰”。

和Hé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回、怒、水、羌、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名氏。”
❷又云: “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
❸ 《姓氏考略》 注云: “卞和之后。” 卞和,献和氏璧者,其后或以先辈名为氏。
❹或以官为氏。《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和男,以祖阿噜舌永乐时封和宁王,因以和为氏。”则此当出自蒙古族。
❺又,“明赐元人姓名,托克托博罗曰和爱。” 见 《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
❻傈僳族之和姓,出自猴氏族,或据其汉意“猴” 音,谐“何”、“和”而为单姓。
❼纳西族之和姓,由木姓所改。丽江木氏土司木公 《述怀》 云: “丽江西迩西戎地,四郡齐民一姓和。” 四郡指通安、宝山、巨津、蓝井。
❽白族之和姓,源於原始图腾之“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 “虎” 为姓,或谐虎音而姓“胡”,或音转而以 “何”、“和”为姓。
❾羌族之和姓,则来自昨和氏,盖取昨和之尾音谐 “和” 而为单姓。
汉代有和海、和恭; 唐代有和逢尧,柘州刺史;五代后周有和凝; 宋代有和岘; 明代有和鸾。


和Huó

现行罕见姓氏。今云南之泸水有分布。纳西族姓氏。此姓系泸水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
一音hé,亦为现行姓氏。

和hé

❶搀杂,拌和。戎昱《塞下曲》:傍岸砂砾堆,半和战兵骨。
❷伴,随。郑愚《茶》: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刘氏媛《长门怨》之一: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❸带。权德舆《杂言赋得风送崔秀才归白田》:寂寞春江别君处,和烟带雨送征轩。孙光宪《浣溪沙》:半恨半嗔回面处,和娇和泪泥人时。
❹连同。白居易《朝回游城南》:常时簪组累,此日和身忘。冯延巳《更漏子》之一:和粉泪,一时封,此情千万重。

1.hé ❶平和,諧調。《漢書》班固《答賓戲》:“稟卬太和,枝附葉著。”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引申爲關係和睦。班固《東都賦》:“人神之和允洽,君臣之序既肅。”
❷溫和,謙和。傅毅《舞賦》:“嚴顏和而怡懌兮,幽情形而外揚。”
❸和平。見“和平”。
❹指機能正常。枚乘《七發》:“從耳目之欲,恣肢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
❺調諧。劉楨《魯都賦》:“和族綏宗,招歡合好。”又用于器樂,使之合音律。馬融《長笛賦》:“倕之和鐘,叔之難磬。”又用于食物調味。枚乘《七發》:“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調和。”亦指調和而成的食物。司馬相如《子虛賦》:“勺藥之和具,而後御之。”
❻結束戰爭或爭執。張衡《東京賦》:“宣重威以撫和戎狄,呼韓來享。”
❼古代車上的鈴鐺。掛在車前横木(軾)上的稱和,掛在架(衡)上的稱鸞。張衡《東京賦》:“鑾聲噦噦,和鈴鉠鉠。”
❽古時軍隊的營門。張衡《東京賦》:“次和樹表,可鐸授鉦。”
2.hè 應和。《漢書》司馬相如《上林賦》:“千人倡,萬人和。”

和huó

“撒和”之省。《争报恩》剧一:“这里又无那盛料盆,又无那喂马槽,妹子也!你可甚空房中来~草。”此和字即撒和之和也。


和hé

犹连也。秦观《阮郎归》词:“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雁无。”言连传书之雁亦无有也。又《水龙吟》词:“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天也瘦。”言连天亦不免当此苦况而消瘦,何况于人也。晏几道《阮郎归》词:“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梦无。”柳永《倾杯乐》词:“梦难极,~梦也多时间隔。”宋徽宗《燕山亭》词《北行见杏花》:“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梦也新来不做。”赵长卿《青杏儿》词:“待要作个巫山梦,孤衾展转,无眠到晓,~梦都休。”扬无咎《天下乐》词:“今番为寒忒太切,~天地也来厮鳖。”鳖即闹别纽之别。《阳春白雪》二鲁逸仲《惜馀春慢》词:“门外无穷路歧,天若有情,~天须老。”辛弃疾《蝶恋花》词:“杨柳见人离别后,腰肢近日~他瘦。”杜安世《卜算子》词:“我亦情多不忍闻,怕~我,添憔悴。”《花草粹编》九无名氏《满庭芳》词:“声声肠欲断,~我也点点珠泪成血。”按此为咏孤雁词。扬无咎《步蟾宫》词:“自身作坏匹如闲,更~却旁人带累。”《乐府阳春白雪》前三马东篱小令《寿阳曲》:“因他害,染病疾。相识每劝咱是好意,相识若知咱就里,~相识也一般憔悴。”凡此和字,均可以今之口语连字代之也。

连。秦观《阮郎归》:“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此言连传书之雁亦无有。

☚ 到   奈 ☛

同“禾”。见该条。

☚ 禾   拔禾 ☛

❶连。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❷带。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秋天风皱浪):“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
❸相配。谢薖《浣溪沙》(柳絮随风散漫飞):“赋丽谁为梁苑客,调高难和郢中词。且烦呵笔写乌丝。”
❹轻微。晏殊《玉堂春》(斗城池馆):“斗城池馆,二月风和烟暖。”又作“和风”。义同
❹。晏殊《浣溪沙》(三月和风满上林):“三月和风满上林,牡丹妖艳直千金。恼人天气又春阴。”

☚ 图度   知 ☛

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它从总体上集中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实生物”的审美命题,语见《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又云:“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和乐如一,……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和”是自然社会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其中所称“乐”和,因为先秦时代诗、乐、舞三者合一,常以“乐”表示艺术总称,因而其论“和乐”,即通于文艺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要义有以下几方面:一、“和”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发生的规律,存在的常态,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实生物”、即为“和”的最高审美义蕴提出了哲学依据。其中“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物错杂以成“文”等论点,对“和”发展为审美范畴影响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更从宇宙本体论、生化论层面,阐释了“和”是阴阳二气矛盾统一,是生成万物的内在依据或存在状态。而《庄子·天道》篇称“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和、人和,即是顺应自然,而不要人为地干扰,甚至破坏自然,这是万物之美所以产生的哲学根据。二、“和”是创作主体的生理机能、行为态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状态和理想规范。如《国语·周语下》云:“单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刘勰《文心雕龙》则将“和”的理论(艺术论)直接引入文学创作,《养气》篇云:“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雍滞。”创作之时,诗人的身心调畅清和,是保证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销铄精胆,迫促和气”,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这说明审美主体的生理及心理和谐,是其审美创造能力正常发挥乃至超常发挥的内在基础。三、“和”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艺术境界,这一审美特征备受传统诗论家的推崇。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安国注:“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时期,孔子已为诗歌之“和”定下基调,认为“和”是诗的最高境界。但孔子同时又强调“诗……可以怨”(《论语·阳货》)。可见其“和”的艺术高境,即包含了社会人生的矛盾统一的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诗歌文学揭露黑暗、讽刺时政的现实性。而发展到汉儒的“温柔敦厚”的诗教,主张“发乎情,止乎礼义”,则其所谓“和”,强调同一,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学对现实的批判作用。这一观点,为明清儒家正统诗论所发挥,于是出现了追求温厚和平、含蓄委婉为审美极致的理论倾向。其特点是把思想规范与审美追求合二为一,如清沈德潜等即是。而张谦宜则反之,其《茧斋诗谈》卷一云:“人多谓诗贵和平,只要不伤触人。其实《三百篇》中有骂人极狠者,如‘胡不遄死’,……盖骂其所当骂,如敲朴加诸盗贼,正是人情中节处,故谓之和。”四、“和”是艺术辩证法的适宜度量和最佳境界。如《左传·昭公二十年》云:“声亦如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诗歌作品的艺术形式也应追求“和”。如《文心雕龙·声律》云:“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五、“和”作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其义蕴中还包括了文学作品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但是汉以后的文论家,又多有强调“和”的审美功能而要求超越功利,其旨趣之异,不难分辨。

☚ 重拙大   玄 ☛

“和”是一个内容蕴含和适用范围十分深厚和广泛的文化概念。就个人修养而言,“和”表示谦和、平和;就家庭关系而言,表示和美、和睦;就社会交际而言,表示宽厚、和谐; 就民族国家关系而言,表示和气、和平。因此,“和”既可表示一种修养,也可表示一种赞颂、祝愿。《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

(章)

☚ 忍   威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广雅·释诂》三:“和,谐也。”和,和谐、协调。《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通“阿” e
〔例〕 《汉书·梅福传》:“所以计虑不成而谋议泄者,以众贤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势陵不敢和从也。”和从,阿从、迎合。和通“阿”。
和,匣母、歌部;阿,影母、歌部。匣、影邻纽双声,歌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2.通“模” mo
〔例〕 《淮南子·说林》:“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则愈。”和堇,木名,《穆天子传》作“模堇”。和通“模”。
和,匣母、歌部;模,明母、鱼部。匣、明准旁纽双声,歌、鱼通转迭韵,属音近通假。
  • 上一篇:命
  • 下一篇:咎

和hé

(1)带,顶,含,动词。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春正好,故园桃李,待君花发。几女灯前和泪拜,鸡豚社里归时节。”(3—1869)和泪,带泪,贺铸《减字浣溪沙》:“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1537)和月,戴月,顶着月亮。卢祖皋《望江南》:“花下意,脉脉有谁知,试把花梢和恨数,因看蝴蝶着双飞,凝扇立多时。”(4—2412)和恨,含恨。(2)介词,相当现代汉语的“连”。贺铸《芳草渡》:“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1—524)彭履道《疏影·庐山瀑布》:“昨梦骑黄鹄,飞不去、和天也笑。等恁时、秋夜携琴,已落洞天霜晓。”(5—3372)

☚ 何许   荷的 ☛

和hé

连同。白居易《朝回游城南》:“常时簪组累,此日和身忘。”

(一) hé ❶古代车轼上的铃。《小雅·蓼萧》四章:“和鸾雍雍,万福攸同。”毛《传》:“在轼曰和。”参见《什器篇》[和]条。
❷和谐。《小雅·伐木》一章:“神之听之,终和且平。”郑《笺》:“以可否相增减曰和平齐等也。”马瑞辰《通释》: “《释诂》: ‘神,慎也。’‘慎,诚也。’神之,即慎之也。《广雅》: ‘听,从也。’ 听之,谓能听从其言也。”《商颂·那》一章:“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毛《传》:“平,正平也。依,倚也。磬,声之清者也,以象万物之成。”郑《笺》:“磬,玉磬也。堂下诸县 (xuán) 与诸管声皆和平,不相夺伦,又与玉磬之声相依,亦谓和平也。”
❸调和。参见

☚ 钓   和旨 ☛

和hé

古代车轼上的铃。轼,车前的横木。《小雅·蓼萧》四章: “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鲁诗》说:“和,设轼者也。鸾,设衡者也。”衡,古代一车独辕,辕前横木为衡,用以系轭。《艺文类聚》七十一引 《白虎通·车旂篇》: “车所以有和鸾者何?以正威仪,节行舒疾也。鸾者在衡,和者在轼,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其声。鸣曰和敬,舒则不鸣,疾则失音,明得其和也。”陈乔枞《四家诗异文考》:“轼者,车前横木也。高三尺三寸,围七寸三分寸之一。衡者,辕前横木,缚轭者也,衡下有两轭,以叉马颈。”《周颂·载见》一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毛《传》:“龙旂阳阳,言有文章也。和,在轼前;铃,在旂上。”朱熹《集传》:“交龙曰旂;阳,明也。央央,声和也。”

☚ 钖   版 ☛

读音h·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户戈切,平,戈韵。
❶和平;平和。
❷和谐。
❸讲和;媾和。
❹和棋。
❺连词。与;跟。
❻指日本。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e(ˋ),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胡卧切,去,过韵。
❶应和;附和;响应。
❷允许;答应。
❸诗歌应和。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uo(ˊ),为uo韵目,属e—o—uo韵部。胡卧切,去,过韵。
❶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用手揉弄以使粉状物粘在一起。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uo(ˋ),为uo韵目,属e—o—uo韵部。胡卧切,去,过韵。
❶拌;混合。如:和面。
❷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等。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h·u(ˊ),为u韵目,属u—ü韵部。胡卧切,去,过韵。
❶打麻将等某一家取胜,叫“和”。

上一条: 下一条:

和货huō

❶性交的动作。例:公虱(色)压母虱(色),你看啥~色!
❍ 公狗压母狗~得欢!
❷为扩大事态,附和响应。例:来了几个人,不是解决问题来了,而是故意将事朝大里~!
❍ 这事越~越大!
《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光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胡三省:“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汉语大字典》:“和,附和,响应。”


和霍;huóhuǒ

❶喜悦。例:见人喜~~的,这人嫽~、(chàn)~很!
❷伴随着;连同。例:女子有主儿了,已跟~人了。
❸交易。例:买~、卖~。(ɡànɡ)~价。
❍ 胡侃(kái)~价,胡要价。
❹适中;恰到好处。例:放进去刚好,受~嫽~很!这卯安上刚展(chǎn)~。
❺指通奸。例:俩人早都闹~一搭了。
❻量词。1,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例:在身上(mǎo)~了一会,也没~出钱来。
❍ ~他已干~了几~,才歇~下来。2,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例:衣服已洗了几~了。
❍ 药已熬了两~了。
❼相应。同“咊”。例:这事做的欠~,对~不住你。
❍ 俩人相互闹~地争,已经闹~几次了。
❽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例:米汤熬地粘(rán)~~的稠。
❍ 路上稀泥(nān)~~不好走。
《汉语大字典》:“和,喜悦;伴随着,连同;交易。”《广韵》:“和,不坚不柔也。”《汉语大字典》:“和,通奸。” 《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红楼梦》二四:“一时杂使的老婆子端了二和药来。”《说文》:“咊,相譍(应)也。”《玉篇》:“咊,古文(和)。”《汉语大字典》:“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和huò

量词,熬出一道中药汤汁为一和。〔例〕一时杂使的老婆子端了二和药来。(红210)∣晴雯服了药, 至晚间又服了二和,夜间虽有些汗,还未见效,仍是发烧头疼鼻塞声重。(红587)

和xo55ho55

哄骗。《南史·梁武帝纪》: “青州刺史桓和绐东昏出战,因降。先是,俗语谓密相欺变者为和欺,于是虫儿、法珍等曰: ‘今日败于桓和,可谓和欺矣。’”“和欺”同义连文。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认为“和”的“哄骗”义,“应是从应和的意义引申而来的,因为骗人必须迎合所骗者的意旨”。据此,则《说文·口部》“和,相应也”,是其源头。又,唐王梵志《兴生市郭儿》诗:“山鄣买物来,巧语能相和。”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 “美语甜舌和断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 “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均谓以甜言蜜语哄骗人上当。又说“和哄”。元佚名 《来生债》第一折: “我那里是快活,你省的古墓里摇铃,则是和哄那死尸哩。”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甚春归无端厮和哄,雾和烟雨下玲珑。” “和哄” 同义连文,并可按AABB式重叠,作 “和和哄哄”。或作 “喝”。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二《审豺狼》: “这朱老五是城中有名的袍哥,人人称为朱老虎,平日吃铁吐火,喝人骗人偷人抢人无所不为,无人敢与他作对。”

和xu24

打麻将十四张牌按要求齐全了,赢了: 单调二万~了。

〔he〕 1.nhangs: 我~你一起去。wel nhangs mouxad goud mongl. 2. gaot: 他买了酒~肉。wud nious daotnieax gaot joud.
和风 〔he feng〕 deb git.
和好 〔he hao〕jid nhangsrut.
和睦 〔he mu〕 jid rut。
和暖 〔he nuan〕 xod.
和平 〔he ping〕 hol nbinl。
和气 〔he·qi〕 hol xib.
和尚 〔he·shang〕 hux xangb.
和悦 〔he yue〕 hol xib。


〔huo〕 jid gaot: ~猪食jid got hliet nbeat.


〔huo〕gux: ~石灰。guxxidroub.

和huo53[huo]

❶温温热
⊳汤已经~了,会洗其了(水已温温热可以洗了)也说[和和热]
❷和好
⊳汝两隻~去,莫冤家(你俩和好吧,别吵架了)。
❸下棋或打排等成和局
⊳只盘棋~去(这盘棋平局)。
❹协商
⊳者事汝两隻~蜀~(这事你俩协商协商)。

和《广韵》户戈·戈;hó‖hé

调和;调治:鸭母~药āhbbǔ hó yóh(用母鸭配治药)
❍ 猪尺~橄榄去𤆤,食开胃dīciōh hó gnǎlnǎ kì dîm, ziáh kuīwî(猪胰配和橄榄去炖,吃了可开胃口,助消化)。《周礼·天官·食医》:“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六羞、百醬、八珍之齊。”郑玄注:“和,調也。”《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

咊、龢ㄏㄜˊ;ㄏㄜˋ;ㄏㄨˊ;ㄏㄨㄛˊ;ㄏㄨㄛˋhé; hè; hú; huó; huò3411指棺材的前端,亦指棺材。中原官话。山西运城〖〗。江淮官话。江苏盐城。1936年《盐城县志》:「棺前端谓之~。」哄骗。湘语。湖南长沙。赣语。江西南昌〖〗。细人十在哭,~渠一下。◈ 《降魔变文》:「美语甜舌~断人。」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协同;联合。西南官话。云南新平〖〗。老王挨老赵一日~着去玩。云南玉溪〖〗。他们三个人~着整小李。闽语。福建厦门〖〗。~齐‖~心‖~力。配合。闽语。广东揭阳〖〗。少锅肉呀是有仔香料落去~住□(〖〗)好食这一锅肉要是放一点香料下去配伍就比较好吃。福建厦门〖〗。鸭母~药。添补上。闽语。福建厦门〖〗。~一个锅仔盖‖~一支锁匙。合计;计算。闽语。广东揭阳〖〗。你去~~看,有和住卖,无和住勿卖你去合计合计看,划得来就卖,划不来就不卖。校正。闽语。广东揭阳〖〗。少个磅不准,着借个准个来~一下这个磅砰不准,借一个准的来校正一下。问。晋语。河北张家口〖〗。含。吴语。江苏金坛西岗。成了。吴语。江苏苏州〖〗。合适;相宜。闽语。福建厦门〖〗。衫穿看会~𫧃上衣穿一下看看合身吗?广东揭阳〖〗。和缓。闽语。福建厦门〖〗。烧较~热度降下。全。吴语。浙江宁波:~家。温。闽语。福建福州〖〗。下,用于动作的次数。晋语。山西忻州〖〗。打咾他三~。在。北京官话。北京〖〗。他~家干什么?用,拿。晋语。山西阳曲〖〗。他~钢笔写字。往。中原官话。山西襄汾〖〗。~前头走。山西闻喜:都~后头退。替。中原官话。山西汾西〖〗。~大家办事。晋语。山西忻州〖〗。我~他跑咾一趟。

和he

❶和谐。《老子·二章》:“音声相~,前后相随。”范仲淹《岳阳楼记》:“政通人~,百废具兴。”(具:俱,都。)
❷温和。成语:“风和日丽”。李白《雉朝飞》诗:“春天~,白日暖。”(he):❶跟着唱或演奏。《后汉书·黄琼传》:“阳春之曲,~者必寡。”(阳春之曲:高雅的乐曲。寡:少。)苏轼《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之。”(倚:依照。)
❷附和,响应。《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喝之,孟轲~之。”《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郑)絪等从而~之,议始定。”(始:才。)
❸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作诗或填词。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诗成遣谁~,还是寄苏州。”(遣:送给。苏州:指诗人刘禹锡。刘当时为苏州刺史。)

❶〈隐〉清末以来湖北武汉水果行指数目六。参“牛、月、汪、则、中、和、壮、利、秋”。
❷〈隐〉江西中部地区犯罪团伙指数目六。参“凹、目、姨、掉、马、和、线、张、欠、吊”。

跟;和;同;与ɡēn hé tónɡ yǔ

【同】 都可作介词、连词。作介词时,都可表示:共同、协同;指示与动作有关的对象;表示与某事物有无联系;引进用于比较的对象。作连词时,都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
【异】 “跟”作介词时,后面多接名词、代词,表比较时,后面常用“比”、“相同”、“不同”、“一样”、“差不多”、“相像”等词;作连词时,一般连接名词、代词,使用频率不如“和”高;多用于口语。还可作动词,表示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运动,不能单用,必须在后面加上趋向动词或在其前后加上介词短语,“和、与”均不能作动词使用。[例]我~他在一起。|她~王水都是四川人。“和”作介词时,使用频率不如“跟”、“同”高;作连词时,可连接类别或结构相同、相近的并列成分,例如:名词、名词性短语、动词、形容词等,“跟”、“同”、“与”不能连接动词、形容词;使用频率比“跟”、“同”、“与”高;兼用于书面语和口语。此外,作为连词,还可表示选择,相当于“或”,多和“无论”、“不论”、“不管”配合使用,“跟”、“同”、“与”无此用法。[例]我~他商量过了。|我~他都去了。“同”作介词时,多用于书面语;作连词时,用法与“和”相同,但很少使用;书面语。还有动词用法,表示相同、跟所指事物相同,必带名词宾语,例如:“同上”;或表示共同、协同义,例如:“同甘共苦”、“和”、“跟”;“与”没有这些意义和用法。[例]我们~当地公安机关合作才破了这件案子。|衣物~药品都已运到。“与”作介词时,单用或者在惯用语“与此同时”中,均多用于书面语,但使用频率不如“同”高;作连词时,是书面语,用于书名和标题中,使用频率比“跟”、“和”、“同”小。[例]今年的情况~去年不同。/ 成~不成,在此一搏。

*❶-
❶-

❶配合或相处得好
 △ ~睦|~美。
❷不激烈;不粗暴
 △ 温~|心平气~。
❸不分胜负
 △ ~棋。
❹跟;对
 △ 你的情况~他不同|他~我讲过。
❺表示并列或选择
 △ 老师~同学都来了|你去~他去都可以。
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得数。
❼姓。
另见316页hè;327页hú;351页huó;354页huò。


和hè

跟着别人唱或说
 △ 附~|一唱一~。
另见314页hé;327页hú;351页huó;354页huò。
★唱和 随声附和 一唱一和


和hú

(打麻将或玩纸牌)合乎规定要求,取得胜利
 △ 玩了半天终于开~了。
另见314页hé;316页hè;351页huó;354页huò。


和huó

往粉状物中加水等搅拌,使粘在一起
 △ ~面|~泥。
另见314页hé;316页hè;327页hú;354页huò。


和huò

❶把粉状物等混合起来
 △ 面粉里~点糖。
❷加水搅拌使变稀
 △ ~芝麻酱。
❸洗衣物换水或煎一剂中药的次数,一次叫一和
 △ 洗了两~|煎二~药。
另见314页hé;316页hè;327页hú;351页huó。

和龢❶—

❶平和:~暖丨~煦(xu)丨~风丨~畅丨~蔼(ai)丨~顺丨~善丨~婉丨~气丨~缓丨~悦丨~易丨温~丨暖~丨柔~丨谦~丨慈~丨缓~丨随~丨晴~丨醇(chun)~丨~风细雨丨~颜悦色丨~蔼(ai)可亲丨风~日丽。
❷协调;亲睦:~声丨~谐丨~平丨~睦丨~乐(le)丨~亲丨谐~丨人~丨失~丨~衷共济。
❸平息争端:~解丨~好丨~议丨~约丨~谈丨~会丨求~丨谋~丨讲~丨议~丨言~丨媾(gou)~丨调(tiao)~丨劝~丨主~。
❹不分胜负:~局丨~棋。
❺连词:~盘托出。
❻加起来的总数:~数丨总~。
❼跟;与:我~他一块儿去。
❽指日本:~文丨~服。
○~尚(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丨饱~(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溶解的现象。也泛指事物发展到最大限度)丨~光(把所有的光彩混和在一起)同尘。
另见 he;huo;huo。


❶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一~︱一倡百~︱随声附~。
❷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格律而写诗、词:~诗︱酬~︱唱~。
另见 he;huo;huo。


搀和;混和起来:~面丨~泥。
另见 he;he;huo。


❶搀和;搅拌:~药丨拌~丨搅~︱~稀泥。
❷量词,表示次数:洗了两~︱二~药。
另见 he;he;huo。

和hé

❶ 停战,平息争端:和解│讲和│求和。
❷ 竞技比赛中没有分出胜负的结局:和棋│和局。
❸ 平缓,不激烈:和气│柔和│温和。
❹ 融洽,协调:和谐│和睦。
❺ 一起,整个地:和盘托出│和衣而卧。
❻ 加法计算出的结果:求和│总和。
❼ 表示联合:同学和老师│坚强和勇敢。
❽ 姓。
另见202页hè、208页hú、220页huó、221页huò。


和hè

❶ 依样跟随别人唱或说:曲高和寡│一唱一和。
❷ 依照别人的诗作的格式作诗答复:互相唱和。
另见201页hé、208页hú、220页huó、221页huò。


和hú

打麻将时某一家的牌符合规定的取胜条件,就赢得此局,称“和了”。
另见201页hé、202页hè、220页huó、221页huò。


和huó

在粉状物中加上水,搅拌或揉弄使团在一起:和面│和泥。
另见201页hé、202页hè、208页hú、221页huò。


和huò

❶ 把粉状或颗粒状的东西放在一起,加水搅拌:粉状药和点儿糖容易服下去。
❷ 量词,指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中药煎熬的次数:中药可以煎三和│衣服已经洗两和了。
另见201页hé、202页hè、208页hú、220页huó。

和hè

依照别人的旋律唱,或者依照别人的诗词题材、格律、韵脚写作诗词。引申为言语行动仿照追随别人。
【词汇】和诗︱唱和︱附和︱应和
【组词】一唱一和︱曲高和寡
【例句】老教授填了一首词,学生们每人和了一首。
 ❍ 一首好歌常常会形成一人唱、万人和的情形。
【近义】应︱附
【反义】乖︱背

古代造弓的巧匠。 《尚书·顾命》:“兖之戈,和之弓。”《传》:“兖、和,古之巧人。”

☚ 弓父   夷牟 ☛

(6次)
❶和谐;使和谐。~调度以自娱兮《离》
❷调和。此指调味。~酸若苦《魂》~致芳只 ~楚酪只 ~楚沥只《大》
❸应和。讴~扬阿《大》

和hé

❶暖和;温和。《九思·伤时》:“风习习兮和暖。”
❷动词,调适。《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王逸注:“言我虽不见用,犹和调己之行度,执守忠贞,以自娱乐。”洪兴祖补注:“和调,重言之也。”金开诚校注:“和,动词,调节而使之和谐的意思。”
❸调和味道。《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和,调也。”《招魂》:“和酸若苦,陈吴羹些。”王逸注:“言吴人工作羹,和调甘酸,其味若苦而复甘也。”《大招》:“和楚酪只。”
❹人名。即卞和,《楚辞》中也代指和氏璧。《七谏·谬谏》:“和氏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王逸注:“昔卞和得宝玉之璞,而献之楚厉王,或毁之以为石,王怒,断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武王不察视,又断其右足。和乃抱宝泣于荆山之下,悲极血出,于是暨成王,乃使工人攻之,果得美玉,世所谓和氏之璧也。”
另见“ hè”


和hè

应和。《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张湛注:“和,答也。”《大招》:“讴和《扬阿》,赵箫倡只。”王逸注:“言乐人将歌,徐且讴吟,扬举善曲,乃俱相和。”《七谏·谬谏》:“同音者相和兮。”
另见“hé”

和hàn

❶和,跟。现在已不大活用,使用范围只限于“什么~什么”“哪儿~哪儿”“谁~谁”等词组中。
❷在(不用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如:他~家干什么呢?


和huò

❶遍(换水洗涤的次数)。如:洗了两~。/再冲几~。
❷煎(换水熬药的次数)。如:吃三~。/头~药。

和he

另见he、hu、huo、huo。和蔼 和畅 和风 和服 和好 和缓和会 和解 和局 和美 和睦 和平 和棋 和气 和亲 和善 和尚 和声1 和顺 和谈 和谐 和煦 和议 和约 和悦 饱和 不和 慈和 共和 媾和2 缓和 讲和 宽和 平和 谦和 晴和 求和 劝和 人和 柔和 失和 说和 随和 调(tiao)和 温和 祥和协和 言和 议和 中和 总和 和平鸽 和事佬 共和国 花和尚和蔼可亲 和风细雨 和睦相处 和盘托出 和平共处 和气生财 和颜悦色 和衣而卧 和衷共济 风和日丽 一团和气 政通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


和he

另见he、hu、huo、huo。和诗 和韵 唱和 奉和 附和 应和曲高和寡 随声附和 一唱百和 一唱一和


和hu

另见he、he、huo、huo。和了1


和huo

另见he、he、hu、huo。和面 和泥


和huo

另见he、he、hu、huo。和弄 和药 拌和 搀和 暖和 热和软和 和稀泥

和(一)hé (二)hè (三)huó (四)huò(五)hú (六)huo

【辨形】 左是禾,一捺变点。8画。形声。
【辨义】 和(一)hé
❶ 平和: 和蔼|和畅|和道|和风|和缓|和暖|和平|和气|和软|和善|和顺|和婉|和祥|和煦|和易|和悦|和蔼可亲|和风细雨|和光同尘|和气生财|和颜悦色|醇和|慈和|缓和|谦和|晴和|柔和|随和|顺和|调和|温和|风和日丽|风和日暖|清和平允|时和年丰|浑俗和光|丽日和风|平价和售|一团和气|心平气和。
❷谐调,亲睦:和好|和合|和奸|和乐|和美|和睦|和洽|和亲|和声|和调|和弦|和谐|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和气致祥|和谐社会|和衷共济|饱和|不和|乐和|人和|失和|说和|甜和|谐和|协和|中和|民和年丰|鸾凤和鸣|平平和和|琴瑟和同|地利人和|琴瑟不和|政通人和。
❸结束战争或争执: 和会|和解|和平|和谈|和议|和约|和平鸽|和事老|和平谈判|共和|媾(gòu)和|讲和|谋和|乞和|求和|劝和|调和|言和|议和|主和|共和国|共和制|握手言和。
❹ 连带: 和盘托出 |和衣而卧。
❺下棋或球赛不分胜负:和局|和棋。
❻ 连词,跟,与:你和他|工人和农民。
❼介词,对,向: 你和他说一下|我已和他讲过。
❽ 加起来的总数: 和数|总和。
❾ 指日本的: 和服 |和文。
❿ 姓:和氏璧|和璧隋珠。
〔和尚〕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对着和尚骂贼秃|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和头〕棺材前后两头的部分,有时也专指前头。
(二)hè
❶ 言语、行动追随别人:附和|应和|随声附和|一倡百和。
❷ 跟着唱:唱和|曲高和寡|一唱百和|一唱一和。
❸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格律来写诗词:和词|和诗|酬和|奉和一首。
(三)huó 掺和,混合起来: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
(四)huò
❶掺在一起,搅拌:和弄|和药|和稀泥。
❷ 量词,表示次数:二和药|洗了两和。
(五)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表示某家按规定凑成一副牌而取胜。
(六)huo
❶ 混合,搅拌:拌和|掺和|搅和|匀和|杂和菜|杂和面儿。
❷ 表示适度:暖和|热和|软和|温和。
【辨析】(三)(四)(六)音近义,都含“掺和,搅拌”的意思。诸音区别在于:
一、(三)(四)(六)音词义着重点不同: 和(三)huó用于“和面、和泥”等词语,表示“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揉弄使有黏性”;(四)huò用于“和弄、和药、和稀泥”等词语,表示“粉状或粒状物掺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弄”是方言词,“和稀泥”用于比喻义;(六)huo用于词末,作构词成分,构成动词表示“混合,搅拌”义。
二、表义范围不同: 和(一)hé多用于表示人的态度、性情、关系或事物状态,并用于介引动作行为的对象,连接词语和句子,还用于姓氏和国名;(二)hè表示言语动态和作写作用语;(三)huó指一种劳动工序;(四)huò 表示动作行为,并表示动量;(五) hú 作赌博用语;(六)huo用于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方式及天气、物体等状态。
【注意】“和(六)huo”在原字词典里均未作为多读字头单独列出,是《审音表》增加的读音。

和he

❶〈介〉表示关涉、比较:要用车的人请提前1天~我们打招呼|这回一定要~他比个胜负高低|他的样子还是~从前差不多。
❷〈连〉表示并列。连接同类的词或词组:教师~学生家长都非常高兴|今年我们研究~试制了两种新产品|顾客看中的是服装的新颖~别致。

(同)跟 及 暨 同 与

和hé

❶和睦:他奶奶便不是和咱们好,听他这一番话,也必要自愧的变好了,不~也变~了。(五六·1313)喜则同喜,悲则同悲,情似亲妹,~比骨肉。(六八·1656)
❷调和:外则~血脉,舒筋络;出死肌,生新肉。(八十·1999)
❸呈软而粘稠的状态:(麝月)便去找了一块红缎子角儿,铰了两块指头顶大的圆式,将那药(膏子)烤~了,用簪挺摊上。(五二·1209)
❹介词。a)指示动作的对象;向;对:惜春笑道,“我这里正~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七·157)倘或后日你要来,又跟随多少人闹我,我~你不依。(十·225)b)引入比较的对象:难道姐姐不是~我们一样有月钱的,一样有用度不成? (七三·1790)
❺连词。表示联合关系:贾母~王夫人等听了,也笑起来。(三八·871)这里王夫人~李纨凤姐儿宝钗姊妹等见大夫出去,方从橱后出来。(四二·965)
另见he;huo;huo。


和hè

另见he;huo;huo。


和huó

调成黏稠状:宝玉道,“~胭脂膏子,也等我回来再制。”(九·201)
另见he;he; huo。


和huò

❶把稠的汁液用水调拌成稀的: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三四·772)现从井上取了凉水~吃了一碗(香露),心中一畅,头目清凉。(六十·1421)
❷把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加以调拌: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六十·1423)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七·153)
另见he;he;huo。


和hé

❶给;为(wei):袭人也觉得可怜,说道,“我靠着你睡罢。”便~宝玉捶了一回脊梁,不知不觉,大家都睡着了。(八三·1061)
❷调解,和解:行人至,音信迟,讼宜~,婚再议。(一○一·1300)
另见he。


和hé

另见he。

和hú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1910年《图画日报》第一百九十七号:“赢家往往碰碰就和。”

❶以可否相增减曰和。《詩經·小雅·伐木》: “神之聽之,終和且平。”鄭玄箋:“以可否相增减曰和。”
❷調。《周禮·天官·食醫》: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鄭玄注:“和,調也。” 《周禮·冬官·弓人》: “和弓𣪠摩。” 鄭玄注: “和, 猶調也。”
❸不剛不柔。《周禮·地官·大司徒》: “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 知、仁、聖、義、忠、和。” 鄭玄注: “和,不剛不柔。” 《周禮·春官·大司樂》: “以樂德教國子: 中、和、祗、庸、孝、友。” 鄭玄注: “和,剛柔邇也。”
❶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周禮·夏官·大司馬》: “遂以狩田,以旌旗爲左右和之門。” 鄭玄注:“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爲之。”
❺鸞在衡,和在軾,以金爲鈴。《周禮·夏官·大馭》: “凡馭路儀以鸞,和爲節。” 鄭玄注: “鸞在衡,和在軾,皆以金爲鈴。” 《禮記·經解》: “升車,則有鸞和之音。” 鄭玄注: “鸞、和,皆鈴,所以爲車行節也。《韓詩内傳》:鸞在衡,和在軾。”
❻漬。《禮記·内則》: “衣裳垢,和灰請澣。” 鄭玄注: “和,漬也。”
❼聲作中律爲和。《尚書古文·舜典》: “詩言志,歌永言; 聲依永,律和聲。”鄭玄注: “聲作中律乃爲和也。” (《通德堂經解》)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棺椁 > 和
和  hé

亦作“𤖱”。亦稱“棺當”。棺材兩頭的木檔板。《吕氏春秋·開春》:“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灓水齧其墓,見棺之前和。”高誘注:“棺題曰和。”南朝宋·謝惠連《祭古冢文》:“[古冢]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廣韻·釋器》:“其當謂之𤖱。”王念孫疏證:“當,謂棺前後蔽也。車前後蔽謂之簹,義與棺當同。𤖱,通作和。”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西城内·李文正公祠》:“[李東陽]墓在畏吾村。萬曆中,鄰人取土,幾露前和。”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板鐸鐃缶 > 錞于 > 和2
2  hé

即錞于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笙竽 > 和1
1  hé

亦作“龢”,亦稱“和笙”。小笙。《儀禮·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鄭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卷一百零七:“龢,胡戈反……野王案:……今爲和字,在口部。”唐·李百藥《笙賦》:“縱調文於雅笛,留神思於和笙。”《宋史·樂志四》:“匏部有六:曰竽笙,曰巢笙,曰和笙,曰閏餘匏,曰九星匏,曰七星匏。”《集韻·平歌》:“龢,一曰小笙,十三管也。”《淵鑑類函·樂部七·笙一》引《續文獻通考》:“元巢笙、和笙皆十九簧,以斑竹爲之……和笙,宫縣不用,惟登歌則用四。”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輿軾 > 和
和  hé

設於軾上的金屬車鈴。車行時有鳴聲,且與鑾聲和應,故名。流行於西周至春秋,爲天子乘輿所用。《詩·小雅·蓼蕭》:“和鸞雝雝,萬福攸同。”毛傅:“在軾曰和,在鑣曰鸞。”漢·賈誼《新書·容經·兵車之容》:“登車則馬行而鸞鳴,鸞鳴而和應。”一說和在車衡上。《左傳·桓公二年》:“錫、鸞、和、鈴,昭其聲也。”杜預注:“和在衡。”

和hé

旧时北京古书店孔群书社货价暗码,谓数目八。参“孔、门、德、森、严、群、居、和、为、先”条。

和;战

○和hé

(动)结束战争或争执,彼此和解:~平|~谈|~议|~解|~会|讲~|媾~|求~|~为贵|劝~|充当了~事佬|握手言~|主战主~,各执一词。

●战zhàn

(动)进行战争或战斗:~祸|~线|~场|决~|激~|血~|巷~|百~百胜|愈~愈勇|转~千里|南征北~|孤军奋~|决一死~|背水一~。

争←→让 和zhēng ← → ràng hé

争:争执;争论。
让:不争,退让,给别人。
和:平息争端。
【例】 休要相谢,都是一般客人,何争在这百十个枣子上? (明·施耐庵:《水浒传》) 薛家仗势倚情,偏不相让。(清·曹雪芹:《红楼梦》)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和hé

〖名词〗
一、指和氏璧。春秋时楚国人卞和所发现,故名(2)。《李斯谏逐客书》:有随、和之宝。——有了随侯珠、和氏璧。《报任安书》: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即使才能如随侯珠、和氏璧一样可贵,品行像许由、伯夷一样高尚,终究不能引以为荣。
二、指古代挂在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铛(1)。《臧哀伯谏纳郜鼎》:钖鸾和铃,昭其声也。——钖、鸾、和、铃,这是表明声音的。


和hé

〖形容词〗
一、平和,温和(9)。《子产论政宽猛》:政是以和。——政治因此平和。《送杨寘序》:取其和者。——选取其中平和的曲调。《亲政篇》:和颜色而道之。——和颜悦色地指导他们。
二、和谐,谐调(6)。《季札观周乐》:五声和。——五声和谐。《送孟东野序》: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还不知道上天将要谐调他们的声音。《待漏院记》:六气不和。——六气不谐调。
三、和睦(11)。《季梁谏追楚师》:于是民和而神降之福。——于是民众和睦,神灵降福。《文帝议佐百姓诏》:人事多失和。——人事多失和睦。《岳阳楼记》:政通人和。——政令通达,民众和睦。


和hé

〖动词〗
一、讲和,和解(2)。《屈原列传》: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秦国割让汉中地方与楚国和解。《豫让论》:和韩魏。——与韩、魏两家讲和。
二、读hè。唱和,和答(10)。《宋玉对楚王问》: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都城里跟着唱的有几千人。《讳辩》:和而倡之。——附和着唱。《袁州州学记》:倡而不和。——[皇上在上面]倡导,然而官吏[在下面]却不响应。

和咊hé

❶ 和谐。《老子》:“音声相~。”《礼记·乐记》:“其声~以柔。”
❷ 和睦,协调。《季氏将伐颛臾》:“~无寡,安无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❸ 讲和,和解。《屈原列传》:“秦割汉中地与楚以~。”《隆中对》:“西~诸戎。”
❹ 温和,谦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颜色愈~。”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言~而色夷。”
❺ 暖和,和煦。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景明,波澜不惊。”袁宏道《满井游记》:“廿二日,天稍~。”
❻ 连带。元稹《贬江陵途中寄乐天》:“紫芽嫩茗~枝采,朱橘香苞数瓣分。”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❼ 连词。与,和。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月。”
❽ 介词。连……都。秦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雁无。”
另见215页hè。


和hè

❶ 以声相应,跟着唱或跟着唱腔伴奏。《战国策·燕策三》:“高渐离击筑,荆轲~而歌。”《史记·项羽本纪》:“歌数阕,美人~之。”
❷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写作诗词。《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之,其辞哀焉。”白居易《初冬早起寄梦得》:“诗成遣谁~,还是寄苏州。”
另见214页hé。

依别人的题材或体裁以诗歌酬答。《列子·周穆王》:“西王母为王谣,王~之,其辞哀焉。”林则徐《与姚椿》:“大作未及尽~,惟谪戍五律,谨次韵各一章。”

☚ 郢拍   正和 ☛

*咊;龢

BACD
(一)he❶温和,不猛烈:~暖/~善/~蔼/~煦/~悦/~畅/~顺/柔~/随~/谦~/醇~/~风细雨/~颜悦色/风~日丽/心平气~。
❷协调;亲睦:~乐/~洽/~睦/~谐/~衷共济/弟兄不~/天时地利人~。
❸平息争端:~好/~解/~约/~谈/求~/议~/讲~/调~/媾~/握手言~/引军而退,与荆人~(《战国策》)。
❹下棋或球赛等不分胜负:~局/~棋/赛到最后,两个队~了。
❺连带:~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盘托出/时挑野菜~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杜荀鹤诗)。
❻同,与:我~他同龄/汽车~火车都是陆路交通工具/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月(岳飞词)。
❼对,向:这事我~他说过。
❽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总数:~数/总~。
❾指日本:~服/汉~词典。
❿姓。
(二)he❶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一唱百~。
❷在言语、行动上跟随别人:应~/随声附~/一兴异论,群聋~之(王安石文)。
❸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格律来写作诗词:~诗/酬~。
(三)huo搀和,混和起来:~面/~泥/~点儿水泥把墙面抹一抹。
(四)huo❶把不同的东西拌合在一起:~药/藕粉里~点儿糖。
❷量词。次:衣服已洗了三~/二~药。
(五)hu指打麻将和纸牌时合乎规定要求而取胜。

并列

并列

并(并排) 骈 齿(齿列;齿班;齿躐;齐齿;隶齿) 比(比并;次比) 齐(齐齿;齐列;齐班) 方 同列 平列 軿列
两种事物平列:两(势不~立)
表示并列关系:或(~者;~诸) 既 也且 又 以 亦 及 而 并 将(~信~疑) 与 和 暨
等同,并列:
同列,并列:班行
并列的样子:肆肆
(平行排列:并列)

☚ 排队   排列状况 ☛

得数

得数


相加所得的数:和(和数;总~) 合(合计)
相减所得的数:差(差数;差值)
测定或计算的数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值:误差
相乘所得的数:积(积数;乘积)
相除所得的数:商(商数)
未除尽而剩余的数:余数
(经运算所得的数:得数)

☚ 数字   倍数 ☛

协调2

协调2

和(和节;和均) 谐(谐和;谐适) 调(调协;调平;调谐;调适;融调) 汁(汁协) 和 允洽辑洽 节止
与时俗相谐合:谐俗
谐合于音律:谐律
和谐协调:谐调 谐协
互相谐调:相和
谐调一致:协同
和合,协调:谐会 函和 和协
和睦协调:雍 和谐
协调,一致:翕(翕合) 合拍 谐缉 谐辑 允谐
(事物配合得当:协调)

☚ 调和1   和谐1 ☛

舒适

舒适

快 恬 展(展舒;展放;舒展) 酣畅 受用 松泛 停当
心情爽快舒适:乐意 快意 快性 慊心逞心 甘心 燥皮 燥脾 畅惬 肆志 趁愿
表示快意:称快(拍手~)
酒后的快意:酒适
欢心快意:欢惬
称心快意:称惬
心情开朗,身体舒适:心奓体忲
身体健康舒适:和(违~)
畅快舒适:快适 酣适
凉快舒适:凉适
感到清凉舒适:醍醐灌顶
和畅舒适:和舒 淡泞 淡佇 淡荡
闲暇舒适:暇适
悠闲舒适:闲写
清静恬适:清恬
恬静舒适:恬适 融畅 融溶
闲静舒展:闲舒
和乐舒适:融冶
安乐舒适:安佚
宽松舒适:宽适
宽心,舒适:适意
快乐,适意:愉快
舒坦,舒适:伏贴 伏帖
轻柔舒适:甜迷迷
遂心适意:称心 趁意 随心
顺心适意:顺适
和谐顺适:谐适
顺遂舒适:顺适
安康顺适:平适
调和顺适:调柔
舒适的样子:脱然
(舒服安逸:舒适)

另见:舒服 愉快 感觉

☚ 舒适   安适 ☛

动作的次数

动作的次数

回(听过几~) 次(去过两~)番(考虑一~) 道(说过几~) 下(重打十~) 遭(第一~去)
表示行动的次数:顿(痛打一~)
洗衣的次数:水(洗过几~) 和
倒酒的次数:巡(酒过三~)
吃饭的次数:餐(一~) 顿(饱餐一~)
煎药的次数:和 煎
走动的次数:趟(去一~)
文体活动的次数:场(一~球赛)

☚ 事物的次数   次数多 ☛

比赛的结果

比赛的结果

比赛夺得第一名:摘桂
比赛夺得冠军:蟾宫折桂 蟾宫扳桂 攀蟾折挂
比赛不分胜负:和(和局;~棋;和了) 平手 平局 握手言和 不分高下
竞赛不利的一方估计不能取胜,设法形成平局:求和 乞和 请和
在比赛中输了:失利 落马 败北
在比赛中得零分:剃光头

☚ 比赛奇妙   文体活动 ☛

写诗

写诗

赋(赋诗) 作诗 做诗 裁诗 课诗 口业 咏吟 吟讽 吚哦
作诗和对对子:吟诗作对
作诗竞相以生僻字押韵:矜奇斗险
吟诗,作诗:咏言
用口哈气使笔解冻,然后挥笔作诗:呵笔寻诗
创作诗歌:咏唱
诗文创作:警拔 警发 警迈
当场作诗:即席赋诗
集会作诗:拈题分韵
饮酒赋诗:觞泳
 朋友之间互相宴请,饮酒作诗:诗酒征逐
作诗并题写:咏题
写诗词:赋 走兔 扣寂 吟哦 谢家活计
 作诗填词:调词
 吟诗作赋:一吟一咏
 梦中觅句赋诗:谢枕
写作诗文:吟笺赋笔 赋笔吟笺
创作诗赋:草赋
著述辞赋:陈词
作歌词而咏唱:作歌
创作和吟诵诗文:赋咏
 诵读写作辞赋:课赋
 吟诗作赋:咏雩
奉皇帝之命而写诗文:应制
 应帝王之命而作诗文:应诏
科举考试的命题限韵赋诗:试诗
不起稿随口吟诵成诗:口占(~一首) 吟诗
限时成诗:击钵催诗
作诗的诀窍:诗家三昧
作诗文有章法:有伦有脊 有脊有伦
写诗写到痴醉的程度:诗颠 诗痴
撰写美好的诗文:缀玉联珠 编珠缀玉 珠联玉缀
以风为题材作诗:吟风 咏风
以风花雪月为题材的写作:抹风弄月 抹月批风 抹月披风 弄月吟风 批风抹月 批月抹风 披风抹月 吟风弄月 吟风感月 吟风吸月 吟风啸月 吟风咏月 吟弄风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嘲弄风月 咏月嘲花 咏嘲风月 咏风嘲月 咏月嘲风
 刻意吟风弄月:雕风镂月
以史事为题材作诗:咏史
就眼前情景写诗:题诗
仿照别人诗词格式作诗:和(~诗;奉~;应~;属~)
 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和韵 赓韵

☚ 写的内容   写作态度 ☛

棺材

棺材

棺(棺木;棺函;棺椑;棺器;棺具;棺椁;梓棺) 板(板子;寿~;长生板;吉祥板) 材(寿材)榇(棺榇;幽榇;木榇;扶~归里)木(寿木;枯木;空木;窾木;长生木;行将就~) 椑 椟 宫(梓宫) 枋子 方子 梓器 秘器 器 终具 凶具 漆宅 匣子 楸函 椁柩 周身具 永息庵
棺材的美称:玉棺
棺材等丧具:寿器
棺椁的层数:周重
棺外的套棺:椁(棺椁;外椁) 外棺
棺内的里棺:椑 辟 榇 内棺
棺材两头的板:和(和头) 怀头
棺材上的盖板:棺盖
棺材两侧的板:墙子
棺材底部的板:底盖 底板 笭床 楄柎
棺材上的木榫:细腰 银订
棺材上的罩子:荒衣 柳衣 棺罩
(装殓死人用的东西:棺材)

另见:棺饰

☚ 棺材   各种棺材 ☛

唱的方式

唱的方式

用鼻音唱:哼(哼唱;哼歌;~小调)
 信口哼唱:唱唱咧咧
按曲谱歌唱:度声
 按乐而歌:按歌
一个人唱:独唱
 独自歌唱:孤歌
大家一起唱:合唱 綷咏
 同声歌唱:齐讴 齐唱 齐歌齐声歌唱
合唱时由一人或几人带头唱:倡 领唱
轮流歌唱:轮唱 迭谣
集会或行军时相互邀请唱歌:拉歌
跟着别人唱:和(属和;一唱一~)
两人或两组对答着唱:对唱 对歌 对口(~山歌)
 相对而唱:晤歌
配合表演从旁歌唱:伴唱 赞和
伴着瑟声唱:倚瑟
 吹笙唱歌:笙歌(~达旦)
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谣(歌~) 徒歌
击鼓而歌:击咢 鼓歌
击掌而歌:歌抃
在船上唱歌敲击船舷作节拍:鸣桹

☚ 唱歌   高声唱 ☛

调和1

调和1

调(调平;调合;调谐;平调;融调) 协(甚为~和) 和(和协;和合;和通;和同;和调;和穆;融和;协和) 齐 均(均和) 谐(谐和;谐合) 燮(~理) 勰 雍(雍和) 亭 和 辑洽 胹合 盐梅
人事和协:人和 物和 众和 笙磬同音
顺从和协:顺和
相安,和协:共亿
吉庆和协:庆洽
均衡调和:钧调
融洽调和:陶洽
调协的样子:翕翕 绎绎(~之辔)
(配合得适当:调和)

☚ 配合2   协调2 ☛

胜败

胜败

胜负 过胜 负胜 输赢
表示胜败:雌雄(决~)
胜负谁属:鹿死谁手
不分胜败:和(~局;~棋) 平(~局;平手) 钧解
胜负交替:递胜递负
胜负未定:雌雄未决
彼此对峙,胜负未决:相持不下
 双方相持不下,难以分出胜负:难分难解 难解难分
 双方对峙,未决胜负:相持未决
胜败是常有的事:胜败乃兵家常事
举事成功的一方称王,失败的一方被称为贼寇:成王败寇 成王败贼 败寇成王
(胜利和失败:胜败)

另见:胜利 失败

☚ 胜败   胜利 ☛

和睦

和睦

和(和平;和比;和调;雍和;太和;缉和;洽和) 睦(柔睦;雍睦;缉睦;悌睦) 辑(辑睦;辑穆) 咸(咸和) 穆(缉穆;谐穆;雝穆;雍穆) 邕(邕睦) 协 和雍顺 缉谐
彼此和睦:相辑
上下和睦:上和下睦
关系和睦:如埙如箎
感情融洽,关系和睦:笙磐同音
政治清明,百姓和睦:政清人和
相处和睦:响合
亲近和睦:友好 密和
亲厚和睦:敦睦 敦穆 敷和
 褒重敦睦:褒睦
亲善和睦:相能
亲爱和睦:亲和 亲睦
友爱和睦:友睦
 慈爱和睦:慈和
 笃爱和睦:惇睦
友好和睦:友洽 友穆
协和和睦:洽穆
团结和睦:辑和
愉悦和睦:怡穆
热闹和睦:闹闹和和
敬重和睦:贵睦
淳厚和睦:笃睦
安定和睦:安穆 宁辑 安和 安集
安宁和睦:肃睦
安辑和睦:戢和
美好和睦:淑穆
吉祥和睦:祥和
恢复和睦:还睦
像以前一样和睦:和睦如初
十分和睦:人无间言
(相处融洽友爱:和睦)

另见:相处 融洽 和谐2 友爱 友好 美好 和洽 ︱不合

☚ 和睦   家庭和睦 ☛

暖和

暖和

暖(暖煦;暖热;暖暾;曛暖;火暖;暖呼呼;暖乎乎;暖洋洋;暖忽忽) 和(和煦;和暖;和燠;晞和) 阳(阳和) 温(温和;温奥;温煦;温暖;温热;温郁;温煖;温燠;温暾) 煦(煦暖) 煖(煖燠;火煖;和煖;煖烘烘) 燠(燠暖;燠若) 融(融暖;融融;融和;融怡;融溶) 薰 暾熅 暄(暄和;暄暖;暄煦;暄热;暄燠) 微穆 婉娩(晴明~) 滔滔
温暖和希望:春天(科学的~)
暖和适宜:温适
温暖宜人:煖融融 煖溶溶 暖阳阳 暖融融 暖烘烘
温暖舒适:暖煦煦
温暖馨香:温馨
明亮和暖:明煦
晴朗暖和:妍暖 安和 晴和 晴暖 晴畅 晴燠 澄和(天气~) 日暖风和 日丽风清 日丽风和
天气晴暖:晏温
天晴和暖:晹燠
天气清明和暖:清和 清淑(~之气)
天气晴好和暖:阳烫烫
雨止和暖:暖霁
春日和暖:春暖(~花开) 春和 春暄
春日和煦的阳气:春煦
温暖困人:醺酣
柔软温暖:柔暖
潮湿温暖:湿奥
微微温暖:轻暖 轻煦微暖 温暾
很温暖:暖烘烘
温暖如春:阳阳
极热,极暖:热暑
和煦的样子:缬缬
温暖的样子:煦煦 煖煖 暾暾臙晛 温温然
温和的样子:薰然
(温暖,不冷也不热:暖和)

另见:春季 温和

☚ 暖、热   热 ☛

柔和

柔和

和(~风;和平;~暖;~风细语)软(软和;~语;软绵绵) 凯(~风) 柔(柔软;优~;温~;绕指柔) 缓 穆(~如春风) 温(温和) 和 退然
柔和,不猛烈:
轻而柔和:轻柔 叠雪(香罗~)
轻柔的样子:苒嫋
美好柔和:嫣润
鲜艳柔和:鲜柔 鲜温
清新柔和:清润
悠扬柔和:悠柔
婉转柔和:滑柔
纤细柔和:细柔
细柔的样子:芮芮
细柔无力的样子:纤堕 纤惰
柔和而生动:柔活
柔和可爱:柔媚 软美
柔和的样子:旎旎 苒苒 淖溺 淖弱 温温
(温和而不强烈,柔软,软和:柔和)

另见:美丽 柔软 柔顺 强烈

☚ 柔和   柔美1 ☛

搅拌

搅拌

搅(搅动;~旋;~合;~和) 拌(拌和;~料;~菜) 挠(挠搅)撞挏
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揉:和(~面;~泥;~药)
 以米和羹:糁 糂
 用水调粉面:
调和搅拌:调挠
搅动使混浊:淈 搰 搅浊 搅浑
搅动使混合:酱(~在里面) 搅混
搅拌使均匀:调(调和;~拌) 拌匀
 调和使黏:勾(~芡)
混杂,搅乱:混挠
(用棍子等在混合物中转动、和弄,使均匀:搅拌)

另见:混合 均匀

☚ 摇动1   涂抹 ☛

和缓

和缓

和 和(缓和) 纾 宽暇 宽赊 宽缓 舒缓 缓款 缓解 详缓 平缓
和缓和急迫:缓急(轻重~) 阔狭
紧张疲困的情况得到缓和:宽纾
从容舒缓:优优简简
平和舒缓:和缓
简阔舒缓:简缓
宽舒和缓:阐缓
弛缓,缓和:松缓 宽空
放松,缓和:弛缓
方式和缓,不粗暴:和风细雨 细雨和风
和缓的样子:纷披 纷敷
(平和,缓和:和缓)

另见:形势 局势 变化 平静

☚ 危急   急迫1 ☛

和谐2

和谐2

和 谐和 和均 调勰 浃洽
夫妻和谐:玉烛调和
 夫妻关系和好谐调:鱼水和谐 鱼水相投
夫妻关系和谐美好:如鼓琴瑟 如鼓瑟琴
快乐和谐:乐和 乐衎
 欢乐和谐:欢谐 欢和
亲近和谐:亲睦
幽雅和谐:优柔
安定和谐:辑谐
团结和谐:雍雍睦睦
和谐一致:协调 允谐
(配合的适当:和谐)

另见:配合 适当 和洽 协调 融洽

☚ 和美   融洽 ☛

连接1

连接1

连(连结;连络;连缀;连属;连缉;连同;连串;连缉;纚连;结连;缀连) 接(接合;接联;承接;联接;接连;交接;衽接;赴接) 联(联接;联结;联属;纚联) 结(联结;维结;链结) 维 缀(联缀) 编 续(胶~) 系 簪 钩带 错紾
连接的词:和 与(与其) 同 及(以及) 连(连同) 跟 暨 而(而且;因而;然而;既而) 或(或者) 如(如其;如果) 并(并且)虽(虽然) 既(既然) 即(即使)但(但是;不~) 因(因此;因为;因而) 要是 只要 尽管 不管 不论 于是 除非 所以 况乎
表示连贯关系:然则 然即
承接上面的意思,引出下面的话:承上接下
接连上文并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承上起下
用铰链连接:铰接
用车钩把两节车厢连接起来:挂钩
接在一起:拼接 拼拢
连接合在一起:接合
 将事物连贯在一起:串(串连)
把同类的事物连在一起:连类(~而及)
用绳子、线等绕住或套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襻(鞋~)
接在原有的事物的后面:续(~集)
编排连接:铨贯
并排连接:骈接
依次连接:鱼贯 鳞接
摊平后联结:铺著
错误地连接:串(电话~线)
(使连接在一起:连接)

另见:粘贴 缝纫

☚ 连接1   粘合 ☛

外国

外国

外(外域) 番(番邦;番地;外番) 边国 异国 异域 异邦 异地 异乡 异族 异方 海邦 海表 洋邦 殊域
远方,异域:殊方
外国的:洋(~人;西~;东~;外~)
中东国家:天方(~夜潭)
东亚、南亚、东南亚国家:泰东
印度:竺(竺国;竺干;干竺;天竺) 梵方 梵表 西天(~取经) 天督 身毒 贤豆 西宇 西番 佛国 香城 香国 婆罗门
有关古代印度的:梵(~文;~语)
日本:和(~服;~文) 日(~语;~元) 扶桑 东瀛 东洋
朝鲜:高丽
朝鲜、日本等东方诸国:隅夷
蒙古:
欧美各国:西(泰西)
欧洲封建时代的诸侯国家:公国
美国:美(~籍;~元)
英国:英(~语;~尺)
(本国以外的国家:外国)

另见:国家 世界各地

☚ 中国   各种状态的国家 ☛

和顺

和顺

和(和平) 顺(调顺) 调柔 调畅 谐和 谐从
亲睦和顺:敦序
敬爱和顺:悌顺 悌达
敬慎和顺:谨翕
端庄和顺:庄顺
温婉和顺:婉顺
温柔和顺:柔顺
 温和柔顺:温婉
舒缓和顺:舒和
平静和顺:静顺
怡悦和顺:悦和
安乐和顺:豫顺
驯服和顺:驯顺 驯静
体贴和顺:体顺
美善和顺:懿柔
善良和顺:善顺
仁爱和顺:惠和
宽厚和顺:宽顺 裕和
至诚和顺:诚若
和顺不乱:顺叙
极其和顺:致和
(和善顺从:和顺)

☚ 顺从的情况   温顺 ☛

平和,温和:~蔼/~平/~善/共~/饱~/代数~。又姓,五代有和凝。以上不作“龢”。

和咊hè;hé;huò

(一) 胡卧切,去过。
❶声音相应,应和。《管子·白心》:“不倡(唱)不~。”
❷附和。《商君书·更法》:“论至德者不~于俗。”
(二) 户戈切,平戈。
❶和谐,和睦。《孟子·公孙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❷和顺,谦和。《三国志·吴·顾雍传》:“~颜悦色。”
❸温暖,暖和。李白《雉朝飞》:“春天~,白日暖。”
❹协和,调和。《国语·郑语》:“~六律以聪耳。”
❺连词。与,同。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月。”
❻介词。连,连……都。秦观《阮郎归》:“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雁无。”
(三)拌和,掺和。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和〗

(一)粵 wo6〔禍〕普 hè

唱和,和應。許慎《說文解字》:「〜,相譍也。」(譍:同「應」,和應。)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荊軻〜而歌。」歸有光《歸氏二孝子傳》:「由是言之,士之獨行而憂寡〜者。」

(二)粵 wo4〔禾〕普 hé

❶ 和悅,和諧。諸葛亮《出師表》:「必能使行陣〜睦,優劣得所也。」
❷ 温和,温暖。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景明。」
❸ 和好,有成語「〜好如初」。《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

五治法之一,亦是八法之一。即和法。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对不适宜于汗、吐、下的病证,则采用和法。又如轻微的寒证或热证,用轻剂的温药或凉药和之,使其气血调顺则微邪自去,也属和法。和之不已,再用取法。

❶中医治疗八法之一,即“和法” 。
❷痊愈。
❸古代名医,和。

和he

见“加法”。

☚ 加号   减法 ☛

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谥法》曰: “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民悦曰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 郑樵 《通志·谥略》把“和”列为上谥。历朝谥“和” 的君主有汉孝和皇帝等。

☚ 显   睿 ☛

和龢 、咊

㊀ he ❶温和。如:和风细雨。
❷协调,亲睦。如:和谐,和美。
❸平息争端。如:讲和,和解,和约。
❹连带。如:和衣而睡。
❺跟,与,对。如:你和他一起去;地雷和炸药都要小心保管。
❻若干个数相加后的总数。如:三数之和。
❼没有战争的状态。如:和平。
❽指日本。如:和文,和服。
❾姓。㊁ he ❶声音相应。如:一唱百和。
❷依别人诗词的题材、格律来写作诗词。如:和诗;奉和。㊂ huo 搀和,混和。如:和面,和泥。㊃ huo ❶搀合。如:和药,和稀泥。
❷量词(表示次数)。如:洗了两和。㊄ hu赌博中按规定凑成一副牌而取胜。

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概念,指不同事物的掺和、统一。《国语·郑语》引史伯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此乃以“和”为百物产生的直接原因。儒家把“和”用之于伦理与审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此“和”乃自然相和,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礼记·中庸》亦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处之“和”,既是人之情感中合于礼节的表现,又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 国语   和同 ☛

和[Ⅰ、Ⅱ❶
❷、Ⅲ龢]hé

Ⅰ  ❶ (平和;和缓) gentle;mild;kind: 风 ~ 日暖 bright sunshine and gentle breeze
❷ (和谐;和睦) harmonious;on good terms: 兄弟不 ~ brothers on bad terms with each other;
天时,地利,人 ~ favourable climatic,geographical and human conditions Ⅱ ❶ (结束战争或争执) peace: 讲 ~ make peace;
两国的领袖决定议 ~。 The leaders of the two nations decided to make peace.
❷ (姓氏) a surname: ~ 凝 He Ning
❸ {数} (和数) sum: 两数之 ~ the sum of the two numbers
❹ (指日本) Japan: 汉 ~ 词典 Chinese-Japanese dictionary;~ 文 the Japanese language Ⅲ  (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 draw;tie: 那盘棋 ~ 了。 That game of chess ended in a draw. 我们队胜了3局,~ 了一局,败了两局。 Our team won three matches,drew one and lost two. Ⅳ  ❶ (连带) together with: ~ 衣而卧 sleep with one's clothes on;sleep in one's clothes
❷ (表示相关、比较等) to;with: ~ 这件事没有关系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e matter;bear no relation to it;
他 ~ 我一样高。 He's the same height as I. 我没 ~ 他谈过这件事。 I didn't talk with him about it. Ⅴ  (表示联合;跟;与) and: 我的父亲 ~ 我的叔叔 my father and my uncle;
一张桌子 ~ 4把椅子 a table and four chairs
另见 see also hè;hú;huó;huò。
◆和蔼 kindly;affable;amiable;
和蔼可亲 be courteous and accessible;gentle and affable;kindly;amiable;affable;genial;
和璧隋珠 sth. rare and very valuable,like jade and pearls;very precious treasures;
和畅 (of a wind) gentle and pleasant;
和调性 tunefulness;
和法 {中医} harmonization method;
和风 soft breeze;gentle breeze;{气} moderate breeze;
和风拂面 a gentle breeze caressing one's face;
和风丽日 a gentle breeze and a bright sun — fine weather;
和风习习 A pleasant breeze blows gently.;
和风细雨 as mild as a drizzle and as gentle as a breeze;gentle breeze and fine drizzle;gentle breeze and mild rain;in a gentle and mild way;in a genial [amiable] manner;
和风煦日,碧波粼粼 The green water shimmers in the soft breeze and warm sunshine.;
和服 [日] kimono;
和光同尘 of the same hidden virtue and the same commonplace;be able but modest;drift with the current;hold oneself aloof from the world;not to distinguish oneself in ...;refrain from showing one's ability and do not vie with others;stand aloof from worldly success;
和好 become reconciled;restore good relation;make (one's) peace (with);be at peace (with);
和好如初 be [become] reconciled;(They) are on just as good terms as ever.;become friends again as before;be on good terms as before;have made up;maintain friendly relations again;
和和睦睦 in harmony;
和和气气 polite and amiable;
和缓 gentle;mild;ease up;relax;
和缓之计 a strategy to play for time by conceding a little; 和会 peace conference;)和积 sum product; 和奸 {律} adultery by consent;
和解 compromise;become reconciled;conciliate;reconciliate;reconciliation;
和局 drawn game;draw;tie;
和乐 harmonious and happy;
和睦 harmony;concord;amity;friendly;harmonious;in amity with;peaceful;
和睦相处 live together in peace [unity];be [live] on friendly terms with ... ;live amicably with sb.;live in harmony and amity with ...;live side by side with ...;live together in a friendly way;live with sb. in harmony [amity];smoke the calumet [the pipe of peace] together;
和暖 pleasantly warm;genial;
和盘接受 accept sth. in its entirety;accept the whole truth;accept the entire fact;
和盘托出 emerge in its totality;bring sth. out in its entirety;disclose the whole secret;empty the bag;hand over everything to someone;lay all the cards on the table;let out the whole story;let the truth be known;make a clean breast of it;reveal everything;say everything that is on one's mind;tell everything;
和平 peace;mild;
和平共处 peaceful coexistence;coexist with ... peacefully;live with ... in peace;live together peacefully;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mutual respect for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mutual non-aggression;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peaceful coexistence);
和平统一 peaceful reunification;
和平演变 peaceful evolution (from socialism back to capitalism);
和平与裁军 peace and disarmament;
和棋 a draw in chess or other board games;
和气 gentle;kind;polite;harmonious;friendly;amiable;
和气生财 Friendliness is conducive to business success.;Amiability attracts riches.;An even temper brings wealth.;Good-naturedness is a source of wealth;Harmony brings wealth.;Peace breeds wealth.;
和气翔洽 a pervasive spirit of peace and harmony;
和气致祥 Good- naturedness leads to propitiousness.;Amiability invites propitiousness [auspiciousness].;和亲 (of some feudal dynasties) make peace with ruler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marriage;
和善 kind and gentle;genial;
和尚 Buddhist monk;
和声 {音} harmony;harmonic;concord;
和事老 peacemaker;mediator;person who is more concerned with stopping the bickering than settling the issue;
和氏璧 the jade of the He family — a priceless gem;
和数 sum;summation;
和顺 gentle;amiable;
和隋之珍 something rare to have;
和谈 peace talks;peace negotiations;
和头 both ends,esp. the front end of a coffin;
和婉 mild;
和胃降逆 {中医} harmonizing stomach and lowering adverse Qi;
和文 Japanese (language);
和弦 {音} chord;
和项 alterm;
和谐 harmonious;melodious;tuneful;accord;
和煦 pleasantly warm;genial;
和颜悦色 a (pleasant) benign countenance;a pleasing,gracious face;a pleasant smile on one's face;all smiles;be all smiles and sweetness;be outwardly all friendliness and kindness;cheerful,amiable manners;with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和眼睛对[放]平 eye-level;
和衣而卧 sleep in one's clothes;go to bed in one's clothes;lie (down) in one's clothes;lie down to sleep without taking off one's clothing;sleep all dressed;sleep with one's clothes on;sleep without undressing;
和以处众 make oneself agreeable to everybody;
和易 gentle;mild;
和音 accord;summation tone;
和约 peace treaty;
和悦 kindly;amiable;
和衷共济 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be united and to work in concert;make a concerted effort and mutual cooperation;pull together for a common cause;work harmoniously;
和舟共济 help one another while traveling in the same boat — mutual help;(The people) in the same boat (should) help each other.;share sb.'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和hè

 ❶ (和谐地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曲高 ~ 寡 highbrow songs find few singers;too highbrow to be popular;
一唱百 ~。 When one starts singing,all the others jion in.
❷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 奉 ~ 一首 write a poem in reply (to one sent by a friend,etc.,using the same rhyme sequence)
另见 see also hé;hú;huó;huò。
◆和诗一首 write a poem using the same rhyme-words (as the one written by another poet);
和以笔墨 chime in with tendentious articles


和hú

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complete a set in mahjong: 他 ~ 了。 He has completed set.
另见 see also hé;hè;huó;huò。


和huó

 (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 mix (powder) with water,etc.: ~ 点儿灰泥 prepare some plaster
另见 see also hé;hè;hú;huò。
◆和面 knead dough


和huò

Ⅰ 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 mix;blend: 豆沙里 ~ 点儿糖 mix a little sugar into the bean paste;
将水泥、沙和石子 ~ 在一起 mix cement,sand and pebbles;
她已经把饺子馅 ~ 好了。 She had already mixed the stuffing for the dumplings. Ⅱ  (指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 二 ~ 药 second decoction (of medicinal herbs);
衣服已经洗了三 ~。 The clothes have been rinsed three times.
另见 see also hé;hè;hú;huó。
◆和稀泥 mix mud;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reconcile differences regardless of principles;settle a difference by way of compromise;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try to smooth things over

(hé何) 户戈切,匣母歌韵,合口一等,平声。
【和】调配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周礼·天官·冢宰、食医》)
译文 食医掌握下列饮食营养物质的调配分量,如六种谷食(黏黄米、粳米、高粱、麦、谷子、菰米)、六种饮料 (水、浆、甜酒、淡酒、酒酿、米汤)、六种肉食 (马、牛、羊、鸡、狗、猪),多种美味食品、多种酱制品、八种珍贵食品 (八种精制的牲畜肉和谷食) 等。
【和】拌和
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译文 用八减之剂拌和煎煮,并用药渣交替热熨两胁下。
【和】 顺应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惧,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译文 上古时代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效法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规律,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乱搞分外的活动,所以形体与精神俱能保全,而能享尽一个人的自然寿命,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和】和平
例1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
译文 首先必须审察一年中五运六气的变化,不要攻伐人体自然和平的正气。
例2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张仲景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译文 病人患少阴病 (心肾) 一两天,口中和平,背恶寒,当用艾灸,口服附子汤主治。
【和】和解
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则变化无穷焉。(程钟龄 《医学心悟》)
译文 和解的意义是一定的,但和解法的变化是无穷尽的。
(hè贺) 胡卧切,匣母过韵,合口一等,去声。
【和】应和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素问·宝命全形论》)
译文 如果遵循自然法则,随着病变的反应而采取相应的治疗行动,就像声响互相应和,如影子附形一样有效。
【和】附和、喝和
例1 如三百九十七法之言,既不见於仲景之序文,又不见於叔和之序例,林氏倡於前,成氏、程氏和於后,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辨之矣。(柯琴 《伤寒论注》 自序)
译文 例如三百九十七法之说,既不见于张仲景的自序,又不见于王叔和编次 《伤寒论》 的凡例,然而宋林亿唱高调于前,金代成无己 (著 《注解伤寒论》)、清代程应旄 (著 《伤寒论后条辨》) 附和于后,这根本不能使人信服。明王安道著 《医经溯洄集》,书中有 《三百九十七法辨》一文,力驳三百九十七法之非。
例2 有意见各持,异同不决,曲高者和寡,道高者谤多。(李中梓 《不失人情论》)
译文 有些医生各持己见,由于意见不同,不能决定诊疗方案。曲调高雅的,唱和的人就少,医术高明的,诽谤的人就越多。
古 “和”字有三个形义来源:
1.调和的和 金文作 “”《说文·口部》作 “”。 夏渌认为 “和”是调和五味的 “盉” 的本字。《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如羹焉。”
2.军门曰和 金文有两形。 夏渌说: “前一个字像插有标帜的营寨门,一侧从册,册代表简册,古文字也可代表栅和寨,它在本字结构部件中代表营栅,一侧正面人形代表门卫,它可能和后一字的音义相同,后一字从门,上有军旗,禾声,是同一字的形声化。古汉语中 ‘军门曰和’。以上两字疑是军门 ‘和’的初文。”“军门的 ‘和’ 当从金文形体。”现存古文献皆作 “和”字。《周礼·夏官·大司马》: “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3.乐器 《王孙钟》: “自作龢钟。”《尔雅·释器》: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常用汉字详解字典·口部》引郭沫若说:“龢的本义必当为乐器。”
夏渌说: “ ‘和’ 字还兼代了 ‘和平’ 的 ‘’, 《玉篇》:‘, 平也。’ ……铃子的 ‘’。 《诗·小雅 ·蓼萧》: “和鸾雍雍。’ 《广韵》: ‘, 鸾铃也, 通作和’。”今“”、 “龢”、 “”等字皆废,只保留“和”字。
从早期甲、金文来看,隶变后的 “和”字,其本义兼有军门、调和与乐器三义。由乐声的调和可引申为调配、调和。《国语·郑语》: “是以和五味以调口。”《管子·宙合》: “五味不同物而能和。”引申为和平。《荀子·君道》: “血气和平。”引申为和解。《荀子·王制》: “和解调通。”
由于乐声调和是声响相应,引申为唱和、应和。《国语·周语下》: “声应相保曰和。”《荀子·非十二子》: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引申为附和。《管子·白心》: “人不倡不和。” 引申为顺应。《荀子·臣道》: “和而无经。”杨倞注: “但和顺上意而无常守。”
由乐声的调和又可引申为拌和。杜甫 《岁晏行》: “今许铅铁和青铜。”

☚ 好   合 ☛

sum

peace; harmony; reconciliation
中华民族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讲究“和”。我们说“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则两利”、“和实生物”,以及后来的“和平共处”,最近我们还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实际上是“和则生谐”,就是要和平,要和睦,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社会。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its emphasis on peace and harmony. There are popular old Chinese sayings as“peace is of supreme value”,“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peace benefits all” and “harmony of different elements creates lives”. Later on,China put forward the policy of“peaceful coexistence”.Not long ago,we have set ourselves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means that peace will lead to harmony. We should foster peace and harmony,and then we can have a truly harmonious society./“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Harmony is a defining (or core) value of China’s cultural tradition. It is an ideal that the Chinese nation has never ceased to pursue./以炸压~ to pressure into peace talks by bombing

和hé

regulating therapy;harmonizingtherapy; demulcent therapy

音阶名。宫音上方纯四度音。见于曾侯乙钟磬乐律铭文。参见“阶名体系”。

和hè


❸ 曲高寡|调高

❹ 此唱彼|更唱迭|君唱臣|你唱我|随声附|一倡百|一唱百|一唱一 
另见hé。


和hé

蔼可亲|璧隋(随)珠|而不同|风细雨|光同尘|盘托出|气生财|容悦色|隋(随)之宝|隋(随)之珍|颜悦色|衣而卧|易近人|衷共济

❷ 春景明|风日丽|风日暖|民年稔|日风暖|心气平

❸ 惠风畅|鸾凤鸣|暖日风|平心气|隋(随)珠璧|言归好|一堂气|一团

❹ 大羹不|地利人|六脉调|六亲不|琴瑟调|屈膝求|握手言|心醇气|心平气|心气平|政成人|政通人 
另见hè。

和(龢),甲骨文作,金文作(摹本),“龢”的小篆作,“和”的小篆作
初文从龠,禾聲。甲骨文“龠”作,金文作,是古代管樂之名。季旭昇説,商代之龠雙管同奏,其音和美。郭沫若説,字从編管之形,管上作口狀,表示是空管。“龢”字从龠,上部或增倒 “口”形,表示人口對管吹奏。本義是樂聲和美動聽,引申爲味道和美,又泛指和美、和諧。卜辭用法不明。銘文或用本義,或用引申義。提示: 金文第四字形以 “音” 代“龠”,棄形取義也。後以 “口”代 “龠”,以 “和”“龢”通用,更取簡省。
楚簡帛文作,沿襲金文第六字形。秦簡牘文作,古隸典型。

和龢;咊

(8画)
❶hé
❷hè
❸hú
❹huó
❺huò

【提示】在异体字整理前,读hé、表示 “融洽” “温顺”“气候温暖”“使和睦”“比赛打成平手” 等义、出现在“和谐”“和睦”“和善”“和暖”“和解”“和棋” 等词语中时,“龢” “咊” 是“和” 的异体。读hé、表示数学名词、日本国民族名及作虚词、地名、译音字使用时,“和” 没有异体。读hè、hú、huó、huò时,“和” 也没有异体。禾,中间是竖,不是竖钩; 位于字左时,末笔捺改点。

*1〔咊 龢〕hé

8画 禾部 
(1) 温和,不猛烈: ~蔼|~缓|柔~|~颜悦色。
(2) 谐调;和睦: ~谐|~乐|~美|兄弟不~。
(3) 结束战争或争执: ~解|~约|讲~|议~。
(4) 比赛不分胜负(多指棋类、球类): ~局|~棋。
(5) 姓。


*2


(1) 连带: ~盘托出|~衣而卧。
(2) 连词。跟;与: 我~他|白天~黑夜。
(3) 介词。表示相关、比较等: 你~他讲过这个故事吗?
(4) 加法运算中,两个以上的数加起来的总数,如“3+2=5”中,和是5。
 另见hè(150页);hú(156页);huó(167页);huò(168页);“龢”另见hé(150页)。


*和hè

8画 禾部 
(1) 跟着唱或说: 一唱一~|曲高~寡|附~。
(2) 仿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写作: ~诗|奉~一首。
 另见hé(149页);hú(156页);huó(167页);huò(168页)。


*和hú

8画 禾部 打麻将、斗纸牌时某一方的牌合乎规定要求而获胜。
 另见hé(149页);hè(150页);huó(167页);huò(168页)。


*和huó

8画 禾部 将粉状物或粒状物加水搅拌: ~面|~泥。
 另见hé(149页);hè(150页);hú(156页);huò(168页)。


*和huò

8画 禾部 
(1) 混合,或混合后搅拌成稀的东西: ~药|~稀泥|牛奶里~点儿糖。
(2) 量词。指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中药煎的次数: 菜洗了三~|药煎了两~。
 另见hé(149页);hè(150页);hú(156页);huó(167页)。

和()


史孔和,殷周金文集成10352,春秋
史孔乍(作)𪱳(和), 子子孫孫永寶用。
按: 从木从口。

𧊒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4, 戰國早期
(馭)右和同。

卲宫和,殷周金文集成10357,戰國晚期
卲宫和官。

古璽彙編3039,戰國
賦和。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丙3,戰國
六新(親)不和,安又(有)孝𡥝(慈)。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子羔8,戰國
而和,古(故)夫(舜)之悳(德)丌(其)城(誠)(賢)矣。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94,戰國至秦
贖罪不直,史不與嗇夫和,問史可(何)論?

秦印文字彙編
張和。

秦印文字彙編
和易。

秦印文字彙編
和衆。

秦印文字彙編
和衆。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18,西漢
有挾毒矢若謹(堇)毒、𥼂, 及和爲謹(堇)毒者,皆棄市。

居延新簡EPT48. 84,西漢
綏和二年。

司徒袁安碑,東漢
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

桐柏淮源廟碑,東漢
天地清和,嘉祥昭格。

淳于長夏承碑,東漢
受性淵懿,含和履仁。

晉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再莅盛德頌陽,晉
彭濮肅慎,織皮卞服之夷,楛矢石砮齒革大龜之獻,莫不和會王庭,屈膝納贄。

高珪墓誌,北魏
太和中,舉孝廉。

王世琛墓誌,隋
請禱偏下上之祀,良鍳窮和扁之術。
《説文》: “和,相譍也。从口禾聲。”
古文字 “和”作从口禾聲者是主流, 但亦有作从木从口者。 銘文 “史孔乍𪱳”當讀爲 “史孔作盉”。
依 《説文》,“和”本義是應和、隨歌(相對於始歌),動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成語有 “曲高和寡”。音樂共鳴、音韻協調也叫和(hé,這一意義常用“龢”字表示),形容詞。《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籥舞笙鼓,月既和奏。”
和協、 和諧義用於人、 用於社會, 便是彼此協調融洽。 𧊒壺: “(馭)右和同。”《論語·子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有研究者認爲, 西周至戰國的“𪱳”並非“和”字, 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字。

☚ 唱   咥 ☛

和龢咊

1.hé 2.hè 3.huò1.hé 甲骨文从仑(侖),侖是龠(yuè)的省略,禾声。龠字作三竹管或两竹管横连形。本来不是冊,冊是简书。 两管的上面都不带“亼(jí)”。侖下的竹管横连状(无上“口”、“口”是竹管头)或与“冊”字形混。龢本指奏乐的调和。西周及春秋时不少不带“亼”头的。 因“龢”笔画太多,春秋时个别假借禾字。西周后期调酒数量的盉(hé),从皿,禾声。也是调和器。个别的写作从口从木的字,这就是“和”的初文,春秋时就有这字当和字用,有调和义。战国时有了“和”字。从口,禾声。小篆隶楷同,一直用到现在。小篆以前,先秦的古文字左右不分。也有禾在右旁,口在左旁的。小篆也是。《说文》“和”字正在口部,形左声右。“咊”和“龢”现都规定为异体字。见《异体字表》。引申为相安,谐调。组词如:和睦。又引申为平静,不猛烈。如:心平气和|风和日暖。组词如:和平|温和|和气。又引申为平息争端。如:讲和。转为连词,跟,同。如:我和他意见相同。
2.hè 中古以后声音相应义转为去声hè。特指别人所作诗词的题材和体裁而写作。如:和诗。
3.huò 调和义引申指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如:和药。再引申转为煎药加水的次数。如:头和药|二和药。又指洗衣物换水的次数。如:衣裳已洗了两和。又转为平声huó。指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如:和面(面粉)|和泥。

和咊★异◎异★常◎常


咊,形声,从口,禾声,读hè,声音相应。后作“和”,左右部件调换了位置。引申为依照别人诗词格律或内容写成诗词。又读hé,引申为声音和谐、协调、和缓、结束战争或争端、比赛中不分胜负、温暖(多指气候)等,假借为介词(连带、相当于“向”“同”)、连词(相当于“跟”“与”)等;又读huó,引申为在粉状物中加入水或其他液体搅拌、揉弄,使黏在一起;又读huò,引申为加水搅拌使变成稀的东西、量词(用于洗涤时换水的次数、煎药的次数)等;又读hú,假借为打麻将或纸牌时取胜。《异体字表》以“咊”为异体字。
【辨析】
❶“和”与“咊”不是等义异体字。
❷和/及 这两个字都用于连词,连接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并列成分。当连接多项成分时,一般用在最后两项成分之间。它们的区别是:“和”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没有主次之别;“及”连接的成份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别,意义为主的成份在前。
❸用于“和面”,大陆读huó,台湾读huò。
❹和/同/跟/与 见125页“跟”。

隶hé

【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口,禾声。从口,表示与言语有关。
【释义】《说文》“相应也。”本义为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读音为hè,如[一唱一和](指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读hé时指和谐、和顺、平和。由和谐又引申指恰到好处,适中。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meaningful part is口(kǒu,mouth)which relates to speaking and the phonetic component is禾(hé).
【original meaning】Singing along harmoniously.

〈介〉引进行为的对象;为(wèi);给;替。
《金》三七: 西门庆与他买了两匹红绿潞绸,两匹绵绸,~他做里衣儿;又叫了赵裁来,替他做两套织金纱段衣服、一件大红妆花段子袍儿。又五五: 翟谦交府干收了,就摆酒~西门庆洗尘。又: 月娘一面教众人收好行李及蔡太师送的下程,一面做饭与西门庆吃,到晚又设酒~西门庆接风。
另见huò(“和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