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

上呼吸道的防御系统 鼻腔前庭的鼻毛可抵挡大于10μm的外来颗粒。整个鼻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粘膜下层,富于血管和植物神经纤维分布,加以鼻道狭窄弯曲,使气体产生涡流,调节鼻腔中气体的温度在37℃左右,并达到95%相对湿度的生理要求。粘膜的杯细胞和腺体的分泌物保持表层湿润,其中的溶菌酶及转铁蛋白等具有杀伤细菌能力。鼻咽和咽部富于淋巴组织如增殖体和扁桃体,起免疫性保护作用。喉头除供发音外,其吞咽与咳嗽反射可防止与清除异物吸入下呼吸道。鼻式呼吸的气流阻力较口式呼吸大一倍,几占气道总阻力的一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就失去吸入气体的调节作用。因此,必须采用充分湿化以达到保温保湿的目的。
下呼吸道的粘液-纤毛运载系统 气体传导性管道具有纤毛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和腺体以及免疫性物质综合构成的粘液-纤毛运载系统和免疫性反应,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纤毛上皮细胞分布于整个传导性气道。每一细胞表面有200多根6~7μm长的纤毛。每根纤毛的中央有两根纤丝构成的纤毛杆,其周围有9对纤丝。在相邻纤丝之间,都与动力蛋白构成的侧臂密切相连。动力蛋白含三磷酸腺苷酶,使纤毛协调地起波浪状拍击动作,其频率为20次/s。纤毛的摆动,以异相波动相继地从下向上分段拍击,达到生理清除异物的作用。气道粘膜有两种密度的粘液层,纤毛周围的水样液胶层约5μm厚,其上又有厚稠2μm而具弹性的凝胶层。凝胶液为粘液腺和杯细胞的分泌物; 液胶液可能从毛细血管渗出或从纤毛细胞和(或)刷细胞的微绒毛分泌。纤毛杆浴浸在液胶层中。当纤毛运动到达顶点时,其顶端的爪样突起接触到凝胶层粘液的底部,带动上浮的粘液向前移动终于排出呼吸道。若痰液粘稠,运动阻力增加,则粘液固定于粘液腺的开口,而不能排出; 如液胶层变薄,其上凝胶层使纤毛粘结,亦不利于运载。Kartagener综合征患者,其纤毛细胞纤丝间缺乏动力蛋白的活性,使纤毛固定,不利于清除作用,故常遭致呼吸道感染。痰液清除率从肺外围小气道到大气道顺序加速。在管径1~2mm的小气道和总支气管的清除速度分别为0.5~1.0和5~20mm/min。清除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局部纤毛脱失、粘膜创伤、上皮细胞鳞状化生、老年的退行性变,全身或局部脱水,以及胰囊性纤维化患者皆可削弱清除能力。吸烟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纤毛细胞受到损伤影响清除能力。
杯细胞在软骨气道多于膜性气道。慢性支气管炎时,杯细胞大量增加。在其胞浆液的顶部,有很多粘液性颗粒和核糖体,细胞成熟,腹部膨胀成杯状,其表面破裂,粘液乃向周围粘膜散开。杯细胞的分泌似不受神经支配,而粉尘或二氧化硫等局部刺激,却可增加其分泌量。粘液腺位在粘膜下层,由粘液与浆液两种分泌细胞构成,开口于粘膜上。其分布以中型支气管壁最多,逐渐向外周减少,到达细支气管时基本消失。粘液腺受迷走神经的支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亦能促进腺体分泌。Clara细胞为无纤毛柱状上皮分泌性细胞,只见于细支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的管壁。它有旺盛的代谢活力,含脂蛋白和磷脂,以及非特异性磷脂和酸性及碱性磷酸酶等;且具有非粘液性分泌功能。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使Clara细胞向杯细胞转化,稀薄的分泌物粘稠化,易梗阻细支气管,使肺泡萎陷。此外,正常传导性气道内还有脱落细胞碎屑、微生物以及组织漏出液等,每日可达10~100ml。粘液性分泌物除95%为水分外,主要是粘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糖蛋白含有神经氨酸衍化物和特异性糖类。粘液的糖蛋白增加分泌物的粘稠度,起保护和润滑的作用。肺炎球菌含神经氨酸酶,破坏神经氨酸,保护层受到损伤而液化,则细菌可直接接触粘膜而致病。气管-支气管分泌物具有液体的流动性和弹性物质的弹力性。痰液 “粘稠弹性”的粘稠度随湿度减少而增加;脓性痰比粘液痰有较高的粘度,但其弹性较差。在整个呼吸道粘膜下层除淋巴组织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活性细胞外,还有抗病毒的干扰素以及多种广谱抗菌物质,调节呼吸道菌群的平衡,减少宿主对疾病的易感性。
终末呼吸单位的防御功能 终末呼吸单位表层无纤毛上皮或粘液分泌性细胞,亦缺乏淋巴引流管。正常气体交换组织之所以能保持无菌,是肺泡内众多的巨噬细胞发挥作用的结果。肺泡内的尘粒,借布朗宁运动向邻近扩散时,就被游走性肺泡巨噬细胞吞噬。被吞噬的尘粒借肺泡与小气道表层间的薄液,从肺泡转移到气道;然后随气道的粘液-纤毛运载而排出。载尘巨噬细胞还可穿过肺泡隔,进入间质腔,随肺泡间质液,转入小气道外围,部分被淋巴样组织转运到淋巴结,或再被带进粘液-纤毛系统而被清除掉。间质腔内少数尘细胞,可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摄,释放到循环系统; 而少数沉着于小动脉、小静脉周围或胸膜下组织时则难以被清除。肺胞腔内异物尚可通过Ⅰ型肺泡细胞的内摄从腔面直接到达间质腔。Ⅱ型肺泡细胞亦有吞噬作用。
肺泡巨噬细胞来源于骨髓单核细胞,经血循环到达肺间质,数天后即可适应高氧环境。肺泡巨噬细胞约20~40μm大小,呈卵圆或肾形,表面有明显皱褶,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和吞噬力。肺泡巨噬细胞被特异性淋巴因子激活;细胞膜与IgG抗体的结晶段,或与补体系统C3成分相结合后,巨噬细胞的活动性和灭菌力增强。细菌受到调理性抗体或表面活性物质包裹后,更易于被吞噬灭活。当细菌和尘粒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在胞浆内形成吞噬体,再与膜性溶酶体合并成吞噬溶酶体,由内在水解酶前体在氧环境中起灭菌作用后,再被排出细胞外。二氧化硅和石棉能破坏吞噬酶体膜,使酶性物质外溢而导致细胞死亡,并在肺间质腔引起纤维性反应。可溶性气体如二氧化氮、臭氧等如未被粘膜吸收,可在肺泡内以脂性氧化作用或与细胞内酶性物质结合,损伤巨噬细胞。香烟气雾中的丙烯醛超过工业阈限的1500倍,可以抑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在吸烟者的肺泡冲洗液中,可见巨噬细胞大量增加,淋巴细胞明显下降,IgG量上升,说明慢性肺部炎症影响呼吸道的抵抗力。镉离子有激活细胞内溶菌酶,破坏肺组织的作用。健康人肺泡中的多核粒细胞仅占总数的1%,但在必要时可被肺泡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大量地吸引到炎性组织,起到比肺巨噬细胞更强的灭菌作用。但多核粒细胞还具有大量的硬蛋白酶及胶原酶,常引起肺组织的破坏,导致肺气肿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吸入异物的过滤和清除 浮悬于空气中的微粒一般不超过15μm。吸入呼吸道的微粒通过下述的物理作用,在肺组织不同部位进行清除。
❶惯性冲击作用: 大小在10~15μm的尘粒,大部被鼻毛挡住,一部分冲击在狭窄的鼻道,附着于鼻中隔、鼻甲和咽部粘膜。附着在鼻腔前端的颗粒可借喷嚏排出; 而附于鼻咽后部者,常被粘液-纤毛运载系统向后推移至咽部最后吞下,或随唾液排出。
❷沉降作用:大小在0.2~5μm的颗粒可进入气道。因为管径随分支逐渐减小,气流速度相应减慢,终于使尘粒沉降于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壁的粘膜上 (见图)。这些都是粉尘沉着、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好发部位。
❸扩散作用:0.1μm以下的气雾颗粒,被带到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的过程中,受气体分子的撞击,产生布朗宁运动,便向周围肺泡组织扩散而沉着。在平静呼吸时,大部分小于0.5μm颗粒悬浮于气流中,随呼吸气流出入于气道,其中一部分可粘附于管道粘膜。有的小颗粒因吸收了水分,体积增大变重,因而增加了沉着于管壁的机会。慢而深的呼吸,可增加颗粒进入小气道的机会; 剧烈运动时,气流速度高,颗粒冲击在较大管道的粘膜数量增多,而深入到小气道者减少。气雾颗粒的气

吸入的尘埃颗粒在呼吸道各部的沉积情况示意图

道沉着数与每分钟通气量成正比。
呼吸系统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Ⅰ型过敏(速发型)反应: 多见于特异性体质者,当他们接触到花粉、尘粒、动物皮毛、食物等抗原性物质而被致敏,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抗原即可与肥大细胞和(或)嗜碱粒细胞膜IgE抗体的抗原结合段(FAb)相结合,其结晶段(Fe段)激活细胞内代谢活力,使内中环磷腺苷(cAMP)浓度下降,产生脱颗作用,释放出组胺等生物活性递质,10~30分钟内引起支气管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平滑肌痉挛、血管扩张等改变和相应的症状。细胞内cAMP还与环磷鸟苷(cGMP)量相互制约,一种成分的增加,常伴另一成分的减少。β-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可增加cAMP浓度,抑制递质的释放; 而胆碱能神经兴奋,减低cGMP量,促使递质的释放。患者常伴嗜酸粒细胞增多。此种过敏性可借血清被动转移到正常动物。以同种抗原对致敏者作皮内注射,迅速引起局部红肿,即Ⅰ型过敏反应的表现。
第Ⅱ型过敏(细胞毒性)反应: 引起这种过敏反应的IgG或IgM抗体,在补体系统的协助下,以其抗原结合段与药物、病毒或细胞膜本身的抗原相互作用,直接溶解细胞。常见于输血反应、溶血性贫血以及粒细胞缺乏症等。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的免疫反应常位于肺泡、肾小管、乃至毛细血管基膜上,有抗体和补体的沉积,构成细胞毒性反应。此种免疫反应亦可能是Ⅲ型过敏反应的表现。
第Ⅲ型过敏(免疫复合物)反应: 血循环性抗原与IgG或IgM抗体在毛细血管基膜或动脉弹力层间隙形成免疫复合物时,可激活补体成分,或由于吞噬细胞的破坏,释放蛋白水解酶,引起血管壁炎症或组织坏死性反应。此型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典型。对无特异性反应者,大量重复的吸入经嗜热放线菌作用过的霉草尘或甘蔗尘,产生血清沉淀素抗体后,则再吸入此抗原可出现过敏性肺泡炎。这种反应或称阿塞(Arthus)反应。经特异性抗原皮内注射,4~6小时才出现红肿痛块,24小时消退;同时出现血清型沉淀素性抗体可作出诊断。
第Ⅳ型(迟发或细胞免疫)反应:此型属细胞免疫反应,不需抗体或补体的参与。在抗原与致敏的小淋巴细胞(致敏T细胞)作用后释放出多种可溶性淋巴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并增强其细胞内的灭菌作用; 在24~72小时内出现迟发型过敏及坏死性等反应,以结核菌素皮肤反应为代表。迟发型皮肤敏感性,可通过致敏淋巴细胞的转移因子传递。以特异性抗原作皮肤试验,可在常见的Ⅳ型反应性疾病中鉴别结核病、组织胞浆菌病、球皰子菌病等不同肉芽肿性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和肿瘤免疫也属于Ⅳ型过敏反应。
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 呼吸系统的免疫作用由骨髓干细胞分化出的囊依赖性B淋巴细胞与胸腺依赖性T淋巴细胞,分别负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在体液性抗体中,单体IgA合成于粘膜下层淋巴组织的浆细胞内,构成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13%。但分布在鼻、咽、喉和传导性气道分泌物的IgA,90%为双体分泌性IgA(SIgA)。SIgA的两个IgA单体由连接链联结,并在上皮细胞中与分泌片结合而成。SIgA可降解分泌物中蛋白水解酶因而减少其破坏IgA的作用,故其杀菌活力较IgA为强。呼吸道发炎时,SIgA分泌量增加,并不需补体或调理素,有中和多种病毒的作用。SIgA对微生物无调理作用,亦不能利用补体系统杀菌,但可凝集、抑制微生物生长,中和其毒素并减少抗原对细胞壁的附着,从而控制细菌的增殖力。
IgG大都分布在细支气管与肺泡上皮,可在局部合成,部分由血清渗透而来。血清型IgG抗体活性极强,能使细菌凝集成颗粒,调理细菌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活化补体,中和细菌的外毒素和病毒,并借助补体溶解革兰阴性杆菌。IgM亦可能在支气管粘膜局部合成,唾液中分泌性IgM量多。血清IgM的抗菌活力类似IgG。
IgE是速发型过敏反应中出现的免疫球蛋白。经抗原致敏的IgE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和)嗜碱粒细胞的表膜结合,当其FAb段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触发一系列细胞内代谢变化,释放出多种递质,产生哮喘、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等症状。呼吸道分泌型IgE可在局部合成,其生物特性与血清型相似。在过敏体质或特异反应者,哮喘发作时,IgE含量可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IgE对呼吸系统的保护作用尚不够了解。
细胞免疫有两种基本效应过程:
❶淋巴活性物质介导的反应: 是致敏T淋巴细胞与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合成并分泌可溶性的淋巴活性物质,包括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趋化因子、细胞毒因子、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等。肺脏的致敏淋巴细胞,对慢性细胞内细菌感染,见之于巨噬细胞的激活,增强其酶活力。卡介苗接种,加强它们对结核菌的特异性免疫,亦加强对非特异性细菌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司忒菌感染的杀菌作用。正常的巨噬细胞对它们并无杀菌作用。病毒感染削弱巨噬细胞的杀菌力,常易诱发细菌性继发感染。所以致敏的T细胞与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对终末呼吸单位防御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❷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这是致敏淋巴细胞损伤特异性膜抗原的细胞。这种溶细胞活力,可能是排斥同种器官移植和破坏肿瘤细胞的免疫基础。在实验中,溶病毒抗原活性T细胞亦能破坏带有病毒的细胞,从而限制病毒的繁殖;这种细胞毒作用在呼吸系统尚未得到肯定。
☚ 肺的解剖结构   肺的呼吸功能 ☛
000179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