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瑜175—210

三国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江东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兴兵迎策助其夺取江东,任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岁,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荆州后伐吴。权部下多欲降,而瑜与鲁肃等坚决主战,权乃联合刘备,任瑜为前部大都督,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迁任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曾建议权诱刘备至吴,盛筑宫室,娱其耳目,挟之以伐荆州,然未被采纳。后在进兵四川途中病死,时年三十六岁。精于音乐,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周瑜

周瑜

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咤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 他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的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永逝。
当他一出现时,就显得风流倜傥、英气逼人。《三国演义》描述他是:“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可谓英俊小生形象。他和孙策,交谊密切,遂结为昆仲。他的过人才智,使得孙策认为: “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他逐渐在江东政治、军事生活中产生出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东南一柱。孙策临终之前,曾托人转告周瑜,“尽心辅佐”孙权; 吴国太弥留之际,谆谆嘱咐孙权,对周瑜要尽师傅之礼仪。他在整个吴国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难当头时,这种地位的重要性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他的主战派立场和不向强敌妥协的精神,维护了吴国的尊严和根本利益,也使他的性格焕发出光彩。第三十八回中,曹操平定北方,转而觊觎江南,“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成为赤壁鏖兵的先声。这是用人质作抵押品进而控制别国的战国时代遗风。孙权犹豫,张昭惧曹,周瑜则慷慨陈词: “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人,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利弊关系,剖析得何等精辟。先摆出东吴的有利形势,说明没有必要遣送人质;再力陈遣送人质后带来的严重后果:被曹操控制;最后委婉措词,“不如勿遣”,不失臣下谏劝的恭谨风采。既断然否决,又不词锋过甚,便略加转圜: “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不致使局面变僵,描述出某种希望,便于孙权能够接受。这里充分体现了他对吴国主权、尊严的维护,擘肌分理地剖析形势和善于处理复杂问题的出色才能。
风云际会的历史把周瑜推向战争舞台的前列。赤壁鏖兵的日日夜夜,成为周瑜一生中最富于声色和最有光彩的时期。曹操统率号称有百万的大军,浩荡南侵;旌旗所到,一切披靡,刘表迎降,刘备惨败;锐不可挡的气势,一直席卷到和东吴仅隔一江的北岸。强敌压境,东吴君臣失措、朝野混乱。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一时占据上风,鲁肃力主抗曹,但独臂难挽狂澜。这时,“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军,闻曹操大军至汉上,便星夜回柴桑郡议军机事。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鲁肃与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周瑜曰: ‘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王命急宣,使者未发,却已星夜赶到;面对纷纷扰扰的时局,却早有主张、胸有成竹,一副古大将的风度。文臣武将,欲降欲战,各执一端,在未面见孙权之前,他开展穿梭式的摸底活动。对于张昭,他虚晃一枪: “吾亦欲降久矣。”以假象先稳住对方阵脚。尽管他得到了武将的支持,但他的主见仍然秘而不宣。他反复表示“自有主张”、“自有定议”,却不先作透示,带着“盘马弯弓惜不发”的蓄势,参加了气势逼人的御前会议。他先诱发张昭说出投降主张,然后,一反前态,兜头一击: “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他以江东历史渊源和现实状况,先振自家雄风,然后分析曹操南来,所犯兵家之四忌。对敌我优劣之对比,洞若观火。并自告奋勇亲率精兵数万,进屯夏口。对首鼠两端的孙权,无疑是注入了一针镇定剂。孙权拔剑砍案角,表示了他与“降操者”决绝的决心。争取了孙权,也就稳定了大局,为他的抗击曹军铺平了道路。然而,孙权对于曹操兵力之多尚怀恐惧,周瑜又扣住“久疲”“狐疑”两端,剖析了曹军的致命弱点。打消了孙权的最后疑虑,扫除了弥漫朝野的投降阴霾,他朝闻命,夕上道,立刻进行军事部署,指挥有方,“动止有法”,使得东吴宿将程普大为惊服: “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随后,他设群英会,引蒋干中计。他一听到蒋干来访的消息,马上就判断出对方的用心企图,显示出敏锐的洞察力。他一见到蒋干,主动出击,表现了凌厉干练的性格。他设下奇谋巧计,紧紧抓住老同学的关系,牵线钓鱼。他既关掉蒋干说降的前门,又堵住蒋干的后路,但又不把弓弦拉得太紧。开口同窗,闭口契友,在热烈的同窗相聚的虚假气氛中,连瞒带骗,既打且拉。他出之以都督之威,又动之以故友之情,携蒋干入帐共眠,却是将其引入彀中,纵横捭阖,置蒋干于动弹不得的境地。他善于掌握和利用对方的心理,逼对方于绝境,然后再带入葫芦套里。群英会上,他纵笑畅饮,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起舞作歌,可谓雄姿英发,潇洒倜傥! 他设下的计谋,考虑得十分细密,用心极为周到,丝丝入扣,不让蒋干看出些微破绽,这又可以看出周瑜缜细的性格。他使蒋干中计,借曹操之刀,剪除了强劲的对手——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群英会使蒋干中计成功,实际上使赤壁对峙中彼此的力量产生消长。他在用“火攻”战术上和孔明不谋而合。在敌我力量悬殊甚大,不可久久对峙的情况下,“火攻”确是上策,这就体现了周瑜深明韬略。然后,他设下苦肉计,不露蛛丝马迹。连环计的施用,反间计的巧设,环环相扣,又得孔明所借东风。当火光一起,“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照彻了曹操失败者的狼狈身影,也辉映出周瑜胜利者的勃勃英姿。
孔明来到江东,助吴抗曹,周瑜和孔明的合作之日,也是他们矛盾的萌发之时。周、孔矛盾在政治学的范畴上,反映了吴蜀联盟的脆弱性和松散性。对于周瑜而言,则表现了政治目光的短浅,胸襟的褊狭,个性的忌刻。狭隘的嫉妒心理,过于聪颖的资质,使他在孔明一开始就能洞察孙权心病的时刻,立刻敏感到孔明“久必为江东之患”,萌发了谋杀的动机,只是因为鲁肃力劝、力阻,才不致使矛盾激化到白热化的程度。然而,他没有放弃初衷,而是采取了隐蔽的方式,以他特有的智慧设计谋害,或派遣孔明断绝曹操粮道,借曹操之手杀之;或强加三日交十万箭矢的苛刻任务,以迟误军机为口实而杀之。但是,棋逢对手,终有棋中高手。周瑜的所有计策,均被孔明识破。但是,孔明越是棋高一着,反而越是刺激了周瑜的妒意、杀机,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到七星坛祭风中, 他派丁奉、徐盛水陆并进, 以直接军事行为, “休问长短, 拿住诸葛亮便行斩首”。妒忌心理的极度膨胀,使他不择手段,直线滑行下去。然而,这一切都无损于孔明,他却步步形成自我戕害、折磨、吞噬。他成为吴蜀联盟破裂的始作俑者。他袭取南郡,却被孔明派赵云捷足先登,诈取兵符,袭荆州、取襄阳,形成了周瑜的“一气”。为了赚回荆州,他设下美人计,把孙权的妹妹也搭进去了,最后得到的是“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辛辣嘲弄,形成了周瑜的“二气”。这两气都是金疮迸裂,险些送命。但他没有吸取教训,悬崖勒马,临渊回车。他设计了一个更毒辣的“假途灭虢(guo国)”之计,名取西川,“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就向他索要钱粮,刘备必然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雪吾之恨”。最后又以失败告终,形成了周瑜的“三气”。这一次,他“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就再也未能骑到马上了。
他把蜀国这股应该联合的力量视为十恶不赦的敌人,为剪除它,大兴兵戈又机关算尽,政治、军事战略思想严重失误,是他的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
他临终前,唯一感到遗憾的竟是“既生瑜,何生亮”。这就是周瑜的奇妙逻辑,是极端妒忌、褊狭、自私性格所导致的变态心理逻辑。既然瑜、亮共生,那就容不得诸葛亮的存在,不择手段地明害暗杀,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是周瑜悲剧产生的又一个重要根源,是一种性格悲剧。

☚ 孙权   鲁肃 ☛
周瑜

周瑜

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公瑾。东吴水军都督。赤壁之战中,曹操派蒋干劝降,瑜将计就计,诱使曹操自杀二员大将。又与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火烧曹军连环战船,使之元气大伤,表现出卓越军事才能。但性情褊狭,忌刻好胜,屡设计谋暗害孔明,均遭识破,终被三气而死。与历史人物周瑜有所出入。

☚ 黄忠   褒姒 ☛

周瑜

周瑜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善于择主,明于去就/以长击短,以战止战/先发制人,防患未然

周瑜是三国时代东吴杰出的韬略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

周瑜威武刚毅,胆识过人。当曹操挥数十万大军乘胜东下,东吴群臣闻风丧胆,纷纷欲降之时,周瑜砥柱中流,坚如磐石,受命于危难之际,进军于强敌之前,终于击败曹操,开拓荆州,赢得了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关键性一战,为东吴政权建立了巨大功勋。

周瑜所怀韬略风格凌厉,气象博大,经天纬地,洞幽烛微,非常人可比。

周瑜zhōu yú

〖名词〗
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助孙策在江东创立孙吴政权。策死辅孙权。精音乐。后病死(1)。《黄州快哉亭记》:周瑜、陆逊之所驰鹜。——这是周瑜、陆逊奔驰角逐的场所。

周瑜175—210

东汉末孙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出身士族。叔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任洛阳令。少精于听乐,长壮有姿貌。少与孙策独相友善,后孙策将东渡,至历阳,他将兵迎策,从攻横江、当利等地,数有功。建安三年(198年),策亲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后领春谷长。策欲取荆州,以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建安五年(200年),策死,孙权统事,以其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军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权攻江夏,他为前部都督。九月,曹操占领荆州后,企图帅步兵、水军数十万南下,一举消灭孙权。他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故坚拒定能破之。孙权遂遣他与程普联合刘备并力拒曹。他还采纳黄盖火攻、诈降之计,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不久于巴丘(即巴陵山,今湖南岳阳县治西南隅)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

东汉末期重要将领。公元175年生于今安徽庐江。198年在袁术手下任居巢县长,不久投奔孙策,时年仅24岁。200年孙策死后,辅佐孙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力主抵抗,率军3万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他命黄盖诈降,然后以小船10艘到曹营放火,大败曹军,是为赤壁之战。210年制定统一北方大计,但不久即病逝,年仅36岁。

周瑜

114 周瑜175—210

东汉末孙权部将,军事家。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字公瑾,出身士族。少勤奋好学,喜读兵书。与孙策友善,孙策讨董卓时,亲率安乡数千子弟响应,并以舟船粮秣相助,参与孙策统一江东。屯兵寿春(今安徽寿县)时,拒绝袁术之高官厚禄,率部东渡归吴,授建威中郎将,吴中称之为“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经全面分析形势,并看到曹操冒险用兵之四忌,力主联刘抗曹,自请迎击曹军。同年末,任左(正)督率精兵3万西上,会合刘备军击曹。两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遭遇,初战即挫曹军,曹军退据乌林(今湖北洪湖县长江北岸乌林矶),形成隔江对峙。他用诈降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创赤壁之战以弱胜强之著名战例。擢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未几,因箭伤复发病死,年36岁。

☚ 班超   周郎 ☛
周瑜

周瑜175—210

字公瑾,三国庐江舒(今安徽舒城) 人。父为洛阳令周异。瑜有姿貌,与孙策同年,独相友善。当策路过历阳时,瑜将兵迎策,从此瑜协助孙策在江东创业。建安三年 (198),瑜24岁,吴中称之为周郎,拜为建威中郎将。不久,策欲取荆州,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他们攻下皖城后,得乔公二女,皆天姿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接着又攻克寻阳、豫章、庐陵等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由孙权统领。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瑜为前部大都督。其年曹操率军南下,瑜与鲁肃坚决主战,刘备也要求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与刘备并力抵抗曹军。两军遇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退驻江北。孙刘联军在南岸,瑜与部将黄盖遂定火攻之计。乃取蒙冲斗艦数十艘,装满柴草,灌其膏油,裹上帷幕,上建芽旗。先报知曹公,欺以欲降,于是引船前往。当船接近曹军水寨,诸船同时发火。当时火趁风势,烟火张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甚众,乃引军败退。瑜与刘备则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其后瑜又率兵与曹仁对侍于江北,瑜被流矢射中右臂,疮口痛得很厉害。曹仁闻瑜病卧在床,即勒兵布阵。瑜乃忍痛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只好退兵。孙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其时刘备至京见权。瑜认为刘备有枭雄之姿,必为后患,劝孙权图之,未纳,不久,瑜病死在进取蜀地的途中。周瑜还精通音乐,时人有 “曲有误,周郎顾” 之谣。

☚ 诸葛亮   陆逊 ☛

周瑜175—210

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出身士族。初结交孙策,后与张昭辅佐孙权。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率兵数十万下江南,吞灭东吴。他率吴军与刘备联军,采用火攻之策,同诸葛亮指挥了著名的“赤壁大战”。病卒时仅36岁。


周瑜175—210

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参见“军事”中的“周瑜”。

周瑜175~210

东汉末孙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少与孙策独相友善,后孙策将东渡,至历阳(今安徽和县),他将兵迎策,从攻横江、当利等地,均有功,建安三年(198年),策亲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后领春谷长。策欲取荆州,以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十三年孙权攻江夏,他为前部都督。九月,曹操占领荆州后,企图率步兵、水军数十万南下,一举消灭孙权。孙权遂遣他与程普联合刘备并力拒曹。他还采纳黄盖火攻、诈降之计,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不久于巴丘(即巴陵山,今湖南岳阳西南)病卒。

周瑜

周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庐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荆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病死巴丘(今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长子周循尚公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周允拜兴业都尉,后封都乡侯。

☚ 文翁   周循 ☛
周瑜

周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舒城)人,三国吴名将。出身士族。瑜少时练武习文,胸有大志,十余岁为乡里所知。并与孙策结为生死之交。后被袁术任命为居巢(今安徽巢县)令。建安三年(198),孙策迎周瑜归来,授其为建威中郎将。瑜身材魁梧,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善于作战,吴郡人称之为“周郎”。次年孙策命瑜为中护军,兼领江夏太守。孙策死,与张昭共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瑜与鲁肃坚决主张与刘备联合拒敌,并率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十五年(210)病故。瑜精通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谚。

☚ 鲁肃   曹丕 ☛

周瑜Zhou Yu

figure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military governor of West Wu

周瑜175—210

三国时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 助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吴中皆呼为“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联合刘备,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局面。后病死。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175—210

字公瑾。东汉末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江东名将。出身士族,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少与孙策友善,后归策,任建威中郎将。策死,受命与张昭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江东大部分人士主张投降,他与鲁肃力排众议,分析曹操弱点,促成孙权决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率军在赤壁(湖北薄圻西北)大败曹军,迁偏将军。豁达大度,颇得部下拥戴。(参考图2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