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瑜175—210三国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江东士族。少与孙策友善,后兴兵迎策助其夺取江东,任建威中郎将,时年二十四岁,人称“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占荆州后伐吴。权部下多欲降,而瑜与鲁肃等坚决主战,权乃联合刘备,任瑜为前部大都督,大败曹军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迁任偏将军,领南郡太守,驻江陵。曾建议权诱刘备至吴,盛筑宫室,娱其耳目,挟之以伐荆州,然未被采纳。后在进兵四川途中病死,时年三十六岁。精于音乐,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之说。 周瑜 周瑜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咤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 他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的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永逝。 ☚ 孙权 鲁肃 ☛ 周瑜 周瑜小说《三国演义》中人物。字公瑾。东吴水军都督。赤壁之战中,曹操派蒋干劝降,瑜将计就计,诱使曹操自杀二员大将。又与黄盖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火烧曹军连环战船,使之元气大伤,表现出卓越军事才能。但性情褊狭,忌刻好胜,屡设计谋暗害孔明,均遭识破,终被三气而死。与历史人物周瑜有所出入。 ☚ 黄忠 褒姒 ☛ 周瑜周瑜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点
●善于择主,明于去就/以长击短,以战止战/先发制人,防患未然 周瑜是三国时代东吴杰出的韬略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奇才。 周瑜威武刚毅,胆识过人。当曹操挥数十万大军乘胜东下,东吴群臣闻风丧胆,纷纷欲降之时,周瑜砥柱中流,坚如磐石,受命于危难之际,进军于强敌之前,终于击败曹操,开拓荆州,赢得了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关键性一战,为东吴政权建立了巨大功勋。 周瑜所怀韬略风格凌厉,气象博大,经天纬地,洞幽烛微,非常人可比。 周瑜zhōu yú〖名词〗 周瑜175—210东汉末孙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出身士族。叔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任洛阳令。少精于听乐,长壮有姿貌。少与孙策独相友善,后孙策将东渡,至历阳,他将兵迎策,从攻横江、当利等地,数有功。建安三年(198年),策亲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后领春谷长。策欲取荆州,以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建安五年(200年),策死,孙权统事,以其为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军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权攻江夏,他为前部都督。九月,曹操占领荆州后,企图帅步兵、水军数十万南下,一举消灭孙权。他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患,故坚拒定能破之。孙权遂遣他与程普联合刘备并力拒曹。他还采纳黄盖火攻、诈降之计,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埔圻西北)。不久于巴丘(即巴陵山,今湖南岳阳县治西南隅)病卒,时年三十六。 周瑜东汉末期重要将领。公元175年生于今安徽庐江。198年在袁术手下任居巢县长,不久投奔孙策,时年仅24岁。200年孙策死后,辅佐孙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周瑜力主抵抗,率军3万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他命黄盖诈降,然后以小船10艘到曹营放火,大败曹军,是为赤壁之战。210年制定统一北方大计,但不久即病逝,年仅36岁。 周瑜 114 周瑜175—210东汉末孙权部将,军事家。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字公瑾,出身士族。少勤奋好学,喜读兵书。与孙策友善,孙策讨董卓时,亲率安乡数千子弟响应,并以舟船粮秣相助,参与孙策统一江东。屯兵寿春(今安徽寿县)时,拒绝袁术之高官厚禄,率部东渡归吴,授建威中郎将,吴中称之为“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经全面分析形势,并看到曹操冒险用兵之四忌,力主联刘抗曹,自请迎击曹军。同年末,任左(正)督率精兵3万西上,会合刘备军击曹。两军在赤壁(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 遭遇,初战即挫曹军,曹军退据乌林(今湖北洪湖县长江北岸乌林矶),形成隔江对峙。他用诈降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创赤壁之战以弱胜强之著名战例。擢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未几,因箭伤复发病死,年36岁。 ☚ 班超 周郎 ☛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三国庐江舒(今安徽舒城) 人。父为洛阳令周异。瑜有姿貌,与孙策同年,独相友善。当策路过历阳时,瑜将兵迎策,从此瑜协助孙策在江东创业。建安三年 (198),瑜24岁,吴中称之为周郎,拜为建威中郎将。不久,策欲取荆州,又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他们攻下皖城后,得乔公二女,皆天姿国色,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接着又攻克寻阳、豫章、庐陵等地,建安五年,孙策死,由孙权统领。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瑜为前部大都督。其年曹操率军南下,瑜与鲁肃坚决主战,刘备也要求与孙权联合抗曹。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与刘备并力抵抗曹军。两军遇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退驻江北。孙刘联军在南岸,瑜与部将黄盖遂定火攻之计。乃取蒙冲斗艦数十艘,装满柴草,灌其膏油,裹上帷幕,上建芽旗。先报知曹公,欺以欲降,于是引船前往。当船接近曹军水寨,诸船同时发火。当时火趁风势,烟火张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者甚众,乃引军败退。瑜与刘备则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其后瑜又率兵与曹仁对侍于江北,瑜被流矢射中右臂,疮口痛得很厉害。曹仁闻瑜病卧在床,即勒兵布阵。瑜乃忍痛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只好退兵。孙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其时刘备至京见权。瑜认为刘备有枭雄之姿,必为后患,劝孙权图之,未纳,不久,瑜病死在进取蜀地的途中。周瑜还精通音乐,时人有 “曲有误,周郎顾” 之谣。 ☚ 诸葛亮 陆逊 ☛ 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出身士族。初结交孙策,后与张昭辅佐孙权。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率兵数十万下江南,吞灭东吴。他率吴军与刘备联军,采用火攻之策,同诸葛亮指挥了著名的“赤壁大战”。病卒时仅36岁。 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参见“军事”中的“周瑜”。 周瑜175~210东汉末孙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东南)人。少与孙策独相友善,后孙策将东渡,至历阳(今安徽和县),他将兵迎策,从攻横江、当利等地,均有功,建安三年(198年),策亲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后领春谷长。策欲取荆州,以他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十三年孙权攻江夏,他为前部都督。九月,曹操占领荆州后,企图率步兵、水军数十万南下,一举消灭孙权。孙权遂遣他与程普联合刘备并力拒曹。他还采纳黄盖火攻、诈降之计,与刘备联合,大破曹操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不久于巴丘(即巴陵山,今湖南岳阳西南)病卒。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袁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庐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荆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有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病死巴丘(今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长子周循尚公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周允拜兴业都尉,后封都乡侯。 ☚ 文翁 周循 ☛ 周瑜 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舒城)人,三国吴名将。出身士族。瑜少时练武习文,胸有大志,十余岁为乡里所知。并与孙策结为生死之交。后被袁术任命为居巢(今安徽巢县)令。建安三年(198),孙策迎周瑜归来,授其为建威中郎将。瑜身材魁梧,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善于作战,吴郡人称之为“周郎”。次年孙策命瑜为中护军,兼领江夏太守。孙策死,与张昭共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瑜与鲁肃坚决主张与刘备联合拒敌,并率联军大破曹军于赤壁。十五年(210)病故。瑜精通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谚。 ☚ 鲁肃 曹丕 ☛ 周瑜Zhou Yufigure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military governor of West Wu 周瑜175—210三国时吴名将。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少与孙策为友,后归策,为建威中郎将, 助策在江东创立孙氏政权,吴中皆呼为“周郎”。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任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他与鲁肃联合刘备,亲率吴军大破曹兵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局面。后病死。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汉末庐江舒县(安徽舒城)人,江东名将。出身士族,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少与孙策友善,后归策,任建威中郎将。策死,受命与张昭共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军南下,江东大部分人士主张投降,他与鲁肃力排众议,分析曹操弱点,促成孙权决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率军在赤壁(湖北薄圻西北)大败曹军,迁偏将军。豁达大度,颇得部下拥戴。(参考图241)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