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帝543—578即宇文邕,字祢罗突。宇文泰第四子。鲜卑族。生于同州(今陕西大荔)。十二岁受封辅成郡公,后拜大将军,出镇同州。周明帝即位,迁柱国,转镇蒲州,进封鲁国公,领宗师。武成二年(560),明帝死,传诏于邕,遂于同年四月即帝位。此后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进行强化,制订各项措施,注意用人。并数次派军与北齐交锋,削弱其势力。天和七年(572),因宇文护专权而杀之,自此主掌朝政,册立鲁国公宇文赟为皇太子。此后继续完善朝政,并亲率周军与齐人争战。同时注意处理与其他政权关系,处理境内外各族利益。下令禁止佛教、道教,遣返僧侣,将寺院所占人口解除禁约,转归向国家纳税服役,从而使国库收入增加。建德五年(576),宇文邕亲率大军再次征齐,次年初攻入齐都邺城(今河北磁县南),齐亡。北周于是占据黄河流域,北部中国尽归其有,同时又占长江上游地区。宇文邕乘势统一全国,于宣政元年(578)五月北征突厥,但因病而止。六月病发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谥曰武皇帝,庙号高祖。史称其“沉毅有智谋”,“克己励精,听览不怠。用法严整,多所罪杀。号令恳恻,唯属意于政”。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消灭北齐、平定江南,为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周武帝543—578即宇文邕。北周皇帝。560—578年在位。字弥罗突。代郡武川(今属内蒙)人。鲜卑族。宇文泰之子。武成二年(560)为堂兄宇文护拥立。天和七年(572)杀护亲政。改府兵名曰侍官,使其直属皇帝,并征发均田农民为府兵,强化中央集权;灭佛道,扩大赋役对象及士兵来源;释放奴婢;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奖励农垦。建德六年(577)灭北齐统一了北方。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