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周围血管损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周围血管损伤

周围血管损伤

绝大多数周围血管损伤是由于刀、枪弹等锐性物所致的穿通伤,造成血管壁的部分或全部断裂;非穿通性伤往往是由于锐或钝性物直接挫伤或压迫血管所引起的如骨折端撕裂或压迫血管。此外,挤压伤、高压力的爆震浪冲击伤、肢体的过度牵拉、扭曲等,均可造成血管损伤。血管损伤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痉挛,并有继发性血栓形成。
分类 血管损伤可分为穿通伤、部分裂伤、完全断裂伤、挫伤和血管痉挛五种类型。
穿通伤 常由小的尖锐物造成,由于伤口小,出血易被周围组织所限制,可形成血肿。如血肿与破裂的动脉交通,则形成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如伴有静脉同时受伤,则可形成外伤性动静脉瘘。
部分裂伤 动脉可发生纵形、横形或斜形的裂开或撕破,但不完全断裂,由于管壁纵肌的收缩,使裂口敞开,常可引起持续性出血。
完全断裂伤 动脉完全断裂后,血管两端回缩在血管外膜或周围组织内,同时由于管壁的环肌和弹力组织的收缩作用,管腔缩小,易因血栓形成而出血自停。
挫伤 动脉挫伤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撕裂时可堵塞管腔,或因管壁内出血,形成血肿,二者均可继发血栓形成。
损伤性动脉痉挛 各种类型的血管损伤均可并发不同程度的动脉痉挛,但更多地发生于血管被牵拉压迫刺激所造成,如肩、肘或膝关节附近的骨折或脱位。
症状与诊断 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休克和患肢缺血。出血现象变异很大,周围动脉的开放性部分裂伤常引起持续性大量出血伴休克; 较小动脉的完全断裂或穿通伤则出血少,且很快自行停止。如在组织间隙出血可出现搏动性肿块,发展成假性动脉瘤。患肢的缺血表现为局部疼痛、皮肤苍白、发凉、感觉减退、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及肢端活动受限。超声血管检测仪测定远测动脉血流和皮肤测温计测定肢体远侧的皮温,并与健侧肢体对比,均有助于诊断。如有必要,可做动脉造影以明确受损伤动脉的部位。
治疗 血管损伤治疗的目的在于迅速止血、防治休克和感染及改善患肢血流。止血法有下列几种:
❶压迫止血法: 手指按压损伤血管近端或在受伤血管的伤口以多层纱布或用棉垫直接压迫,外加压力包扎以控制出血;
❷填塞止血法: 在受伤血管的伤口内填塞纱布或明胶海绵等止血剂,外加压力包扎;
❸止血钳止血法: 用止血钳夹住破裂的血管加以结扎或留钳包扎送至医院;
❹止血带止血法:应用止血带必须记录时间,每隔1/2~1小时放松一次,以免肢体远侧缺血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坏疽。由于止血带能阻断肢体远侧的血运,因此除非必须且时间较短外,则尽可能不用,如周围血管受伤同时伴有骨折,须牵引或夹板固定后再行止血。受伤血管暂时止血后,应迅速防治休克,血管修复手术须待受伤者全身情况改善后进行。应积极纠正及补充血容量,包括输血、血浆、右旋糖酐及其它电解质溶液。预防感染也很重要,可给予抗生素,抗破伤风血清或类毒素。绝大多数血管损伤均应考虑采用血管修复术,以改善患肢血运; 仅极少数需采用血管结扎术。对血管损伤的创面,应常规作初步清创,取除异物、冲洗、止血等,待出血控制后,再完成彻底清创,然后进行血管修复术,并用附近健康软组织覆盖;创口污染严重者可敞开,不予缝合,待4~7天后延期缝合。动脉修复术适用于绝大多数受伤血管,即使对极少数病人亦应创造条件努力进行修复,如血管侧壁修补或切除受伤血管的两端不健全的管壁,然后进行对端、间断或连续外翻吻合。血管壁切除后缺损大于2cm以上时,则需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动脉结扎术仅适用于患肢损伤严重而已无法保留者,或动脉较小(如桡、尺动脉),在结扎后不会明显影响肢体的血运者。经手术探查证实为血管痉挛,可应用2~5%罂粟碱液、或2%普鲁卡因溶液、或2%利多卡因溶液、或温生理盐水局部湿敷,亦可在动脉腔内注入生理盐水,强力扩张痉挛的血管。经上述疗法无效,要考虑作受伤动脉局部切除行吻合或血管移植(提示伴有动脉内膜挫伤)。有时因动脉损伤时间过长,伴有肌肉水肿或筋膜下血肿,虽经动脉修复,术后肢体远侧血运仍不能改善,需作前臂或小腿的前、后间隔的筋膜切开术以减低间隔内肌肉水肿张力,从而改善血液循环。由于动脉受伤时间过长,肌肉广泛坏死,出现毒血症病象,如高热、肾功能不全等,虽经筋膜切开术等处理而仍不能改善病情,为抢救病人生命,需考虑截肢术。

☚ 淋巴瘘   周围动脉瘤 ☛
000037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4: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