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 著名散文家。曾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等职。抗日时期曾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解放后从事翻译工作。著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虎集》、《谈龙集》、《泽泻集》、《爪豆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鲁迅的故乡》,译有《冥土旅行》、《域外小说集》等。 幼名:盚寿,阿魁 字:朴士、岂明、岂孟、启明、启孟、星杓、起孟 号:苦茶庵老人、知堂、朴士 笔名:作人、十山、十药草堂、十堂、三叶、山叔、山尊、子严、子荣、王遐寿、开明、天欷、不知、不柯、平云、东郭十堂、东郭生、乐郭书塾、申寿、岂、凯明、仲密、会稽碧罗女士、吴卓、吴萍云、何曾亮、苦雨、苦雨老人、苦雨翁、苦雨斋主人、苦茶、苦茶上人、苦茶子、岂明、知、知学、知堂、周朴士、周逴、周遐寿、学、垲明、茶庵、药、药庐、药堂、独、独应、恺明、祝由、顽石、起明、案、案山、难明、难知、萍云、萍云女士、萍雨、盪、淳于、淳明、陶然、敬、智堂、尊、粥尊、碧罗、碧罗女士、疑今山人、尊、盝敬、鹤生、Jou Tzouhren 别名:十仙、不柯、木寿、介孙、水仙、龙山、苦茶、知堂老人、知翁、周作、周苦雨、周珠、居士杓主人、药堂老人、思真道笑孙氏、秋草园客、荣纪、奎绶、盞麓子、息陵、喜奎、遐寿、 孙 印名:作、作人、周公之作 人称:砚兄、起梦 影射名:方六 绰号:都路 周作人周作人论 知堂回想录 | 陶明志 周作人 | 北新书局1934年12月版238页 (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年11月版 727页 | 周作人回忆录 周作人与儿童文学 | 王泉根 |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版689页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85年8月版216 页 | 周作人年谱 周作人评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周作人 周作人曹聚仁及其他 | 张菊香主编 李景彬 张菊香 张铁荣编 易 金 |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9月版716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版375页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版1031页 *联合报1963年9月30日—1963年10 月1—3日 | 郁达夫与周作人 周作人先生 周作人先生 周作人论 周作人先生研究 知堂先生 周作人先生在定县 时人汇志——周作人 关于岂明先生 狐狸的尾巴——论周作人 关于周作人事件 论周作人的做官与东渡 一个未能善终的文人——周作人 想起周作人 周作人二三事 周作人胡適之合论 关于周作人 我所认识的周作人 忆岂明老人 徐志摩与知堂老人 周作人二三事 | 丁福林 晋 豪 康嗣群 许 杰 苏雪林 废 名 诸述初 史 徒 司空见怪 记 者 李 甫 文 游 彬 然 静 远 白坚离 子 规 洪炎敏 梁实秋 成仲恩 庆 馀 | 文学报1985年9月19日 开明1928年1卷1期 现代1933年4卷1期 文学(上海)1934年3卷1期 青年界1934年6卷5期 人间世1934年13期 艺风1935年3卷1期 国闻周报1935年12卷18期 文艺阵地1938年1卷7期 华美1938年1卷8期 抗战文艺1938年12期 宇宙风1942年119,120期 文华1946年2期 新文化1946年2卷5期 文艺春秋1947年1卷1期 野草文丛1948年9期 时与文1948年2卷18期 *纯文学1967年2卷1期 *传记文学1967年11卷3期 *传记文学1968年13卷3期 *万人杂志1970年165期 |
闲话周作人 北大感旧录(上.中.下) 周作人(1884-1966) | 王健民 周作人 秦贤次 | *传记文学1971年19卷5、6期 *传记文学1973年22卷2—5期 *传记文学1977年30卷3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80页 | 评“语丝派”——兼谈周作人 论鲁迅与周作人所走的不同道路 评驳周作人晚年的辩解——读《知堂回想录》 记周氏兄弟 从“人的文学”到“平民文学”——试论“五四”时 期的周作人 | 张 梁 李景彬 廖子东 林语堂 马旷源 |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2期 文学评论1980年5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1年1期 鲁迅学刊1981年1期 新文学论丛1981年4期 | 两个寻路人——鲁迅与周作人比较论 周作人和他的创作 周作人的晚年 旧作记周作人——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周作 人 | 李景彬 高 云 思 衡 薛慧山 | 晋阳学刊1981年5期 书林1981年6期 书林1981年6期 *大成1981年97期 | 周作人投敌评述(上、下) 周作人逝世的正确时间 鲁迅与周作人关系始末(上、下) “五四”时期的周作人及其散文 周作人出任伪职的前前后后 知堂老人在南京 周作人日记(1917年1月1日—1920年12月 31日) | 王大明 鲍耀明 赵 英 江 潮 张菊香张铁荣 龙顺宜 | 抗战文艺研究1982年3、4辑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3期 齐鲁学刊1982年5期—1983年1期 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6期 南开大学学报1983年2期 *明报月刊1983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3期—1984年4期 | 从新文化运动的骁将到汉奸文人——周作人的 一生 | 倪墨炎 | 人物1983年4期 | 关于周作人的一点史料——他与李大钊的一家 鲁迅和周作人 周作人“落水”前后 论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周作人在儿童文学上的功过 近年来周作人研究综述 鲁迅和周作人是怎样分手的 《周作人年谱》序 周作人 周作人 周作人 | 贾 芝 周建人 琦 翔 王泉根 吴家荣 张菊香 李 惠 李何林 废 名 柳存仁 (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大成1983年110期 浙江师院学报1984年2期 艺谭1984年3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6期 作品1985年2期 南开学报1985年4期 二十今人志第63页 *人物谭第36页 中国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名人传记 辞典第4分册第84页 | 周作人(1884—) 周作人(1885—1968)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与革命文学 周作人 | 贾逸君 张敏孝 李立明 高 云 阮无名 阿 英 | 中华民国名人传(下册)文学第7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06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91页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189页 中国新文坛秘录第174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3页,阿英 文集第111页 | 周作人投敌的前前后后 周作人论 章太炎与周作人 | 张琦翔 高 云 | 文化史料第3集第35页 文艺论丛(11)第430页 *文坛五十年正编第188页 | 知堂小记 周作人与路易士 周作人和我 | 陶亢德 胡兰成 (日)武者小路实笃 作 夏 亨译 | 文坛史料第100页 文坛史料第112页 文坛史料第116页 | 周作人 周作人书信及其他 | 康培初 姜德明 | *文学作家时代第16页 书边草第179页 |
谈士节兼论周作人 周作人 周作人——一位退避的学者 | 冯雪峰 陈敬之 戴维·波勒著 郭 小秋译 | 冯雪峰论文集(上卷)第228页 *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第1页 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第6册第419页 | 周作人论 周作人 周作人 | 许杰 刘葆 姚乃麟 | 作家论第60页 *现代中国人物志第312页 *现代中国文学家传记第17页,*现代作家 论第56页 | 周作人 | |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1页 | 周作人 惜周作人 周作人(1884—1966) 鲁迅与周作人 鲁迅和周作人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 | 黄俊东 郑振铎 编纂组 马蹄疾 彭定安 马蹄疾 魏桥等 |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14页 郑振铎文集(第三卷)第18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3册第618页 *鲁迅与浙江作家第27页 鲁迅和他的同时代人(上卷)第24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150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9卷第514页 新文学家传记第71页 | 周作人先生 | 康嗣群 | 新文学家传记第75页 |
周作人鲁迅周作人比较论 周作人传 周作人论 知堂书信 苦茶:周作人回想录 周作人日记(上、中、下) | 李景彬 钱理群 钱理群 周作人 黄开发编 周作人 周作人 鲁迅博物 馆藏 |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175页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59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430页 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422页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573页 河南教育出版社(影印本)1996年版3册 | 周作人评议 苦境故事 周作人传 苦雨斋主:名人笔下的周作人 周作人笔下的 名人 | 张铁荣 雷启立 刘绪源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254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331页 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386页 | 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自传 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上、下) 周作人文选 自传·知堂回想录 | 周作人 黄乔生 周作人 俞平伯 周作人 | 敦煌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488页 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488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2册 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646页 |
周作人年谱:1885—1967 周作人的是非功过 周作人评说80年 | 张菊香 张铁荣编 舒 芜 程光炜主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59页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15页 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810页 | 周作人出任华北教育督办伪职的经过 | 许宝骙 | 团结报1986年11月29日,文教资料1987 年2期,新文学史料1987年2期 | 也谈周作人 小议周作人 周作人的末路 | 臧克家 包正之 | 光明日报1987年2月6日 人民日报1987年3月19日 人民日报1987年4月13日 | 周作人是三十年代右翼文坛的首领吗?——试 与舒芜先生商榷 | 倪墨炎 | 文学报1987年6月25日 | 也谈周作人其人其文 胡适介绍周作人去燕京大学的时间经过 关于周作人的二三事 周作人的女性笔名 | 谢 狱 舒 芜 文洁若 李炎錩 |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3月24日 文艺报1989年11月4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4月17日 人民政协报1990年8月24日 | 一部富有新意的评传——读《中国的叛徒与隐 士:周作人》 | 江曾培 | 文艺报1990年12月29日 | 忆岂明老人 周作人的卒年 评五四时期周作人的文学主张 周作人日记(1919年7月1日—12月31日) 是所当是,非所当非——从《语丝》谈周作人 《周作人年谱》序 | 梁实秋 诸天寅 王德禄 周作人 陈韶林 李何林 | *传记文学1967年11卷3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3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2期 现代文艺论丛1984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 研究文学的发展不能因人废言——浅谈周作人 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崔仲华 | 鞍山师专学报1986年2期 |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鲁迅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 之比较 | 高 杰 | 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3期 | 关于周作人 鲁迅与周作人比较论 周作人概观(上、下) 再谈周作人的几件史实 我与周作人的关系及其工作 周作人与儿童文学 | 王士菁 李景彬 舒 芜 高 炎 高 炎 郑光中等 | 南开学报1986年3期 河北学刊1986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4、5期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周作人出任伪职的原因(附注:王定南简历) | 王定南口述 沈鹏 年纪录 |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 周作人研究资料索引 周作人敌伪时期文学年谱 周作人营救高炎的经过 | 杨晓雷辑 赵京华 罗 铮 |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 袁殊同志谈周作人 | 沈鹏年 杨克林记 录 | 文教资料1986年4期 | 试谈周作人 从兄弟失和到分道扬镳 鲁迅兄弟(上、中、下) | 舒 芜 疾 鹰 李晚成 | 随笔1986年6期 人生与伴侣1986年8期 现代家庭1986年9—11期 | 我对周作人任伪职一事的声明 | 王定南 | 文教资料1987年2期,新文学史料1987 年2期 | “扫荡反动老作家”一案的经过 | 赵京华 许红梅编 译 | 文教资料1987年2期 | 日本研究周作人一瞥 对有关周作人新“史料”的质疑 | 李成杭 陈福康 | 文教资料1987年2期 文教资料1987年2期,文艺界通讯1987 年3期 | 我们的补充说明和辨正(《周作人出任华教育督 办伪职的经过》) | 沈鹏年 杨克林 | 文教资料1987年2期 | 陈独秀与鲁迅兄弟 周作人简评 | 经盛鸿 谢德铣 | 艺谭1987年2期 野草1987年2期 |
时代的痛苦与知识的困惑——兼论周作人的气 质 | 何亚妮 | 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4期 | 周作人的民俗学研究与国民性考察 | 钱理群 | 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5期 | 周作人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介绍《周作人评 价》 | 王明生 | 图书馆1987年6期 | 周作人敌伪时期日记中的自画像 论周作人对我国新文学理论的贡献 论周作人早期“中庸”心志 从《人的文学》看周作人早期文艺思想 周作人早年的文学活动 周作人在“五四”以后的编辑活动 周作人与五四“儿童热” 周作人传略 | 舒芜 许绍雄 常强生 邓云 倪墨炎 倪墨炎 钱理群 张菊香 张铁荣 | 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6期 徽州社会科学1988年1期 扬州师院学报1988年1期 学术论坛1988年2期 上海大学学报1988年2期 出版史料1988年3、4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4期 晋阳学刊1988年3期 | 周作人与钱玄同、刘半农——“复古”、“欧化”及 其它 | 钱理群 |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4期 | 周作人文化思想的基本构架 女性的发现——知堂妇女论略述 周作人失足以后 历史的赏罚与沉思——读《周作人概观》 周作人、小品文、公安派 周作人宣传新村运动及其影响 自我·宽容·忧患·两条路 周作人与日本文化 鲁迅与周作人 关于周作人 三十年代周氏兄弟分道思想探源 周作人儿童教育观 周作人的受审 新时期周作人研究述评 鲁迅、周作人与东林党 | 刘俊峰 舒芜 倪墨炎 杨建民 周磊萱 倪墨炎 舒芜 赵京华 任访秋 黄裳 饶向阳 郭玉芳 周红 黄开发 张钊贻 | 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4期 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6期 小说界1988年6期 博览群书1988年12期 黄石、九江电视大学学报1989年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读书1989年3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4期 中州学刊1989年6期 读书1989年9期 黄冈师专学院1990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4期 民国春秋1990年4期 文学评论1990年5期 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6期 | 正冈子规和鲁迅、周作人(上、下) | (日)木山英雄著 张欣译 | 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8、9期 | 谈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的得失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主张 五四时期周作人与茅盾思想同异之检视 周作人致俞平伯书信选注 关于周作人研究的几点批评 周作人的晚年与逝世 胡适与周作人 与周作人晚年交游琐记 早期周作人与儒家文化 论周作人早期文化思想 周作人的传统文化观 对周作人失节的思想文化解读 周作人林语堂同异片谈 周作人出狱之后 周作人(1885—1968) | 周葱秀 宋其蕤 刘锋杰 孙玉蓉选注 王福湘 文洁若 张晓唯 张铁铮 汪言 陈金良 钱理群 杜春海 谢友祥 郑泽青 京声 溪泉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1期 学术研究1992年6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3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6年1期 学术研究1996年2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3期 *传记文学1996年68卷6期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1期 安庆师院学报。[998年4期 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增刊 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1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3期 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6期 民国文坛名流归宿第395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500页 |
周作人1884——1968原明魁, 學名 壽, 後改名為奎綬、啓明、作人,字起孟,號知堂,晚號苦茶庵老人,筆名子榮、仲密、開明、藥堂、遐壽等。浙江紹興人,1884年 (清光绪十年) 生。6歲在家塾受啓蒙教育。17歲考入江南水師學堂。畢業後於1906年東渡日本留學,先在中華留學生會館講習班學日語,翌年夏入私立法政大學預科,後改習土木工程。一年後畢業,入立教大學。辛亥革命時歸國回绍興。1912年任浙江省教育司視學半年。1913年4月,任紹興教育會會長兼浙江第五中學外語教員。1917年4月,任北京大學附屬國史編纂處編纂員; 同年9月,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1920年9月,曾與陳獨秀等參加新青年社,任《新青年》編輯工作; 同年10月,任《新潮》月刊編輯主任,兼任女師教授。1922年兼燕大副教授; 同年11月,與鄭振鐸等發起文學研究會。1924年冬與林語堂等創《語絲》週刊。1930年8月,主編《駱駝草》。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北京大學内遷,他留在北平任偽北大留校教授。1938年5月,兼任燕京大學客坐教授。1939年秋,任北大文學院院長。1940年12月,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憲政實施委員會常務委員,教育總署督辦等職。抗戰勝利後,以曾任偽職被捕。1949年1月出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北京人民出版社從事翻譯工作。1968年5月7日病逝。終年84歲。著有《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瓜豆集》、《中國新文學的源流》、《魯迅的故家》、《魯迅小說中的人物》、《魯迅與日本社會主義者》、《知堂回想録》等; 譯作有《勁草》、《伊索寓言》、《歐里庇得斯悲劇集》等。 共2首 (词)近现代·周作人 庭院无人花自飞。 乍晴池馆燕争泥。 竹枝香露湿人衣。 千缕曲尘杨柳绿,一江微雨鹧鸪啼。 花间觅路鸟先知⑴。 (词)近现代·周作人 小醉微吟过一春。 杏花雨细欲生尘。 闭门高卧养天真。 只有梅花是知己,重与江山作主人。 好书堆案转甘贫⑴。
共4首 (词)近现代·周作人 四檐山色清残暑。草深闲院虫相语。 凉风过柴门。孤烟竹里村。 宿润侵苔甃。扫花山石瘦。 篱落带斜晕。樵声出翠微⑴。 菩萨蛮·送戛剑生往秣陵,集句 (一九○一年三月十五日) (词)近现代·周作人 风力渐添帆力健。萧条落叶垂杨岸。 人影夕阳中。遥山带日红。 齐心同所愿。努力加餐饭。 桥上送君行。绿波舟楫轻⑴。 菩萨蛮·春日天香阁偶成,时辛丑寒食 (一九○一年四月四日) (词)近现代·周作人 庭树露浓花气湿。花里小楼双燕入。 明日是清明。春逢小雨晴。 轻㮒浮草色。苍筠密于织。 竹阴借东家。苔阶日影斜⑴。 菩萨蛮·辛丑清明游戒珠寺,望黄琢山率赋 (一九○一年四月五日) (词)近现代·周作人 尚爱此山看不足。芳草和烟铺嫩绿。 风静鸟声圆。春阴寒食天。 云岚青欲滴。落日衔翠壁。 飞絮拂归鞍。春衣雨后寒⑴。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散文家、翻译家。字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1903年到南京入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等文章,提倡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对新文学思潮的发展影响极大。1921年发起并组织文学研究会,并为“语丝社”的主要成员。五四时期创作了不少自由体新诗。早期散文注意反映各方面的问题,提倡个性解放,平和冲淡,幽雅淡远,独具风格。1927年以后,在《论语》上发表不少闲适小品,与林语堂同为“论语”派代表人物。1938年任伪北平大学校长。1941年任日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督办。一生著作甚丰,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10余种,诗集有《过去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翻译工作。著有《鲁迅的故家》、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和《知堂书集》《知堂书话》等。另外,翻译了日本、希腊等国的文学名著多种。有《知堂文集》。 ☚ 周实 邹容 ☛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16—1967.5.6本名槐寿,字启明,笔名有仲密、知堂、岂明等。浙江绍兴人。1906年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留学,1911年归国,次年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1917年任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编纂员,同年9月改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并先后在燕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12月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了人道主义文学的主张,1919年1月作新诗《小河》,表现了对人民革命的潜藏忧虑心情,1921年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1934年1月的《五十自寿诗》再次流露消极情绪。1937年北京大学南迁,他是留校教授之一。1941年出任伪华北政务会教育总署督办。1945年12月因汉奸案被捕,判刑10年。1949年1月出狱,1967年病逝于北京。周作人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1935年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中国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伟大”,他们的散文“占得全书的十分之六七。”“五四”时期周作人是第一个提倡写抒情小品文的人。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中,他出版了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1923年)、《雨天的书》( 1925年)、《泽泻集》( 1927年),文艺评论集《谈龙集》( 1927年),杂文集《谈虎集》( 上下册,1928年)等。其中既有探讨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的笔锋犀利、见解深刻的杂文,如《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等,也有用平和冲淡的笔调记录饮酒品茗等身边琐事的小品,如《救乡的野菜》《喝茶》《乌篷船》等。周作人的散文涉猎很广,知识性强,上下古今,旁征博引,内容充实,文中荡漾着一种幽默的情趣,以庄谐杂出、自然朴头的笔融,创造出含蓄隽永的意境,形成了冲淡洗炼的风格。1928年11月,周作人在《闭户读书论》中说: “苟全性命为乱世第一要紧”,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闭户读书”。这标志着他思想和创作的转折。在散文创作理论上,他否认现代散文是“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产物,认为只是个人“闲适”、“趣味”的晚明公安小品的复兴(《新文学的源流》);杂文也“决不谈”时事(《永日集·序》),而大谈“集木虫鱼”、“以鬼”、“画蛇”,文字则趋向古雅枯涩。他的《五十自寿诗》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后,迅速滑向反动末路,在许多杂文中攻击鲁迅和左翼文艺,甚至跟在日寇后面鼓噪: “中日同是黄色的蒙古人种”,“文化同一,实究命运是一致的”(《日本的衣食住》)。李何林在《周作人年谱·序》中说:“周作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比较复杂而且有过好的和坏的影响的作家。” “五四时代”他“以一个反封建的战士形象出现于文坛,可以说和鲁迅并驾齐驱,被誉为‘周氏兄弟’闻名于当时。到二十年代中期,周作人有时还发表一些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文章,但在思想感情上已经逐渐显露出赶不上进步思想界的形势了。”“到三十年代,他就越向下坡路滑下去;七七抗战后更越滑越远了,终于做了汉奸。”这一评价是概括和中肯的。 ☚ 周立波 周问苍 ☛ 周作人散文家。浙江省绍兴市人。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童年,与鲁迅有相同的经历。1906年赴日留学,与鲁迅一起编译《域外小说集》。先后译介15个国家、45位作家的作品。1918~1919年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和《思想革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很大影响。后对革命斗争产生忧惧,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伪南京国民政府委员、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委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1945年以叛国罪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20余部;诗集、小说集、论文集、书信集、文学史料集、回忆录等多部。还有《域外小说集》、《伊索寓言》等译作20余种。 周作人 191 周作人1885—1968现代作家。原名遐寿,字启明,又号知堂。浙江绍兴人。1901年秋去南京水师学堂读书。1906年毕业后去日本立教大学学习文科。回国后曾在浙江教中学。1917年去北京在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新文化运动之初发表《平民文学》、《人的文学》,颇有影响。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语丝》创刊时的主要撰稿人。其散文小品成就突出。北伐战争失败后逐渐颓唐消极,退出时代潮流。抗战爆发后仍留在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并出任当时的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华北教育总署署长等伪职。抗战胜利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仍写作不辍。他著译甚丰,出版有《过去的生命》、《雨天的书》、《艺术与生活》、《知堂文集》、《欧洲文学史》、《新文学的源流》、《现代日本小说集》、《鲁迅的故家》、《知堂回想录》等。 ☚ 鲁迅 茅盾 ☛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Zhou Zuoren现代散文作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大弟。原名櫆寿,字星杓,后改名为奎绶,号启明、知堂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五四”时期任北京大学等高校教授,同时从事新文学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五四”以后,思想日趋消极,抗日战争时期,出任过伪职,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945年底,曾因其叛国罪入狱,1949年获保释,此后,主要从事鲁迅研究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周作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知堂文集》、《苦茶随笔》等,回忆录《鲁迅的青年时代》、《知堂回想录》,译作《域外小说集》、《希腊的神与英雄》等。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者,也是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个发起人之一,并主持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当时他撰写的《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章,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大力倡导文学革命,并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倡导抒情叙事散文的创作,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前后,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这些作品不乏“浮躁凌厉”、激昂抗争的文字,部分作品能针砭时弊,抨击现实,如《沉默》以幽默的笔触嘲讽了封建军阀对言论自由的摧残,《碰伤》则用反语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群众的暴行。不过,周作人更多的是抒写往事和日常生活琐事的小品文,如《苦雨》、《怀旧》、《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山中杂信》等。这些作品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这无疑大大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范围,也增强了散文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大革命失败后,周作人远离时代主潮,关门读书、消极避世,在文学思想方面,由提倡“中庸”、“宽容”而倡导“闲适小品”,乃至嘲讽左翼文艺运动。抗战时期,他一方面写了一些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效劳、鼓吹大东亚“共荣共存”的应制文章,一方面躲进他的“苦住庵”写小品文(收在《秉烛谈》、《药堂语录》等文集中),这些作品更加脱离现实人生,成为他麻醉自己的工具。 在艺术上,周作人的散文善于吸收英国随笔、日本俳句和明末“公安派”小品文的养料,从自己的个性出发,抒写性灵,形成了恬静闲适、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在表现方法上,周作人采用一种质朴平实的抒情方式,舒徐自在,信笔所至,通过亲切平易的叙述、淡雅简洁的描绘,给人以通达隽永的艺术感受。周作人的小品文无论是对山川草木的摹写,还是对社会、文艺的评议,都无不显示着湛然和蔼的风度和幽默闲适的趣味,同时还夹杂着几分苦涩和冷寂。周作人散文这种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园地里卓然而立的一大家。 ☚ 郁达夫 闻一多 ☛ 周作人 周作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生于1885年,卒于1967年。原名周遐寿,字星杓,曾用笔名岂明、仲密、知堂、苦雨、苦茶等。浙江绍兴人。1901年,周作人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先在法政大学预科班学习,后又考入立教大学。1911年,周作人回国后先在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而后任绍兴县教育会会长。1917年,周作人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任编纂员。1918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章,积极倡导人道主义文学和宣传文学革命,在当时影响很大。1921年,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周作人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24年,他与周伏园等人共同发起创办“语丝语”和《语丝》周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周作人曾先后出任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伪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等职。1945年,国民党宪兵队以汉奸罪将周作人逮捕,投入监狱,直至1949年1月方出狱。周作人晚年定居北京,直到去世。周作人一生著述颇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作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虎集》、《苦竹杂记》、《谈龙集》、《泽泻集》、《瓜豆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艺术与生活》、《知堂随感录》等,翻译作品有《点滴》、《域外小说集》、《玛加尔的梦》、《陀螺》、《狂言十番》、《两条血痕》、《希腊的神与英雄》等。周作人一生的创作,以散文最为突出,他的散文平和随意,风格隽永淡远。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作家之一。 ☚ 周而复 周扬 ☛ 周作人1884—1967散文家、翻译家。原名櫆寿,字星杓,自号启明、知堂等,晚年改名遐寿。浙江绍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新文学运动初期,提出“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的口号,对“五四”时期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1921年和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5年参与创办《语丝》杂志。后来思想趋于消极。抗日战争期间曾任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泽泻集》、《谈虎集》、《瓜豆集》,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译作有《日本狂言选》、《伊索寓言》等。散文具有平和冲淡、通达闲适的风格,在其影响下,曾经形成以雅致清涩为主要特色的创作流派。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原名櫆寿,后改名槐树、遐寿,号知堂、起孟、启明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01年入南京水师学堂。1906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政法大学等学校学习。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员、文科教授。后曾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校教授。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参加发起了文学研究会,是《新青年》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都有极大的影响。发表有《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上,文学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为重要。”同时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了俄国、日本、希腊文学以及波兰、匈牙利等被压迫民族的文学。1920年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文笔朴素流畅,舒缓自如。有自己独特的亲切、通达的风致。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于从容描绘中浸透着闲适趣味,带有幽默和轻松,又有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的境界。含蓄适度,形成了冲淡、清涩的特色。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后期散文沉湎于草木虫鱼,追求闲适和性灵,影响远不如前。著名的散文集有《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谈龙集》、《谈虎集》等。“五四”以后,周作人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日趋复杂。他一方面作为“语丝”的主要人员,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后的北平,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后又出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精卫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居家从事翻译工作,并写作出版了一些关于鲁迅家庭及少年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资料。并著有《知堂回忆录》。周作人一生著述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在民俗学研究、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希腊及日本文学研究等方面作了开拓性贡献。 ☚ 鲁迅 周建人 ☛ 周作人 周作人周作人 (1885—1967),中国散文家、文学翻译家。原名周槐树,遐寿,字起孟、启明,号知堂。浙江绍兴人,鲁迅之弟。1901年入南京水师学堂管轮班学习。1906年赴日本留学,初入法政大学,后入立教大学。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1917年到北京,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纂员、文科教授,后曾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法大学、孔德学校等校教授。1931年任北京大学日文组主任。 早年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曾与鲁迅合译 《域外小说集》、《现代小说译丛》 等。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发表 《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等文章,反对儒家思想,提倡以人道主义为本的人的文学,并向往于当时流行在日本的所谓 “理想主义” 的新村运动。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 《文学研究会宣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略带幽默和轻松,对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有较大影响。所作散文后结集为《自己的圆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 等。1927年后逐渐逃避现实,提倡写作表现性灵,情趣的闲适小品文。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华北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又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精卫政府国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抗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在南京。1949年1月被保释出狱。建国后居家从事翻译与写作,先后译了一些希腊、日本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并写作出版了一些有关鲁迅家庭及少年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的资料。此外,还写有 《知堂回想录》 等。 ☚ 乔伊斯 艾略特 ☛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原名櫆寿,字星杓。又字启明,号知堂。晚年改名遐寿。生于浙江绍兴。1903年进江南水师学堂。1906~1911年留学日本,与鲁迅一起从事文学活动,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曾参加编辑《新青年》、《语丝》等刊物,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论文,对现代文学理论作了积极的探索,后写有大量小品散文,结集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等。集中作品有对现实的讽喻、对时弊的针砭,但更多的是描述日常生活琐事。其文笔舒徐洒脱,情调闲适素雅,境界宁静幽远,具有平和冲淡的艺术风格。大革命失败后至30年代前期,自谓“苟全性命于乱世”追求隐逸生活,故提倡闲适小品,主张抒写性灵,其作品已无人间烟火味。抗战爆发后留住北平,并出任伪职,由隐士而堕落为汉奸。解放后从事文学翻译和写些回忆鲁迅的文字。 ☚ 鲁迅 欧阳予倩 ☛ 周作人1885~1967Zhou Zuorenmodern proser and translator,also brother of Lu Xun. Works: A Collection of Stories from Abroad,e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