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吸收分析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法50年代初由英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E·米德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S·S·亚历山大先后提出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 Y=C+I 这里,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但是这个公式是以封闭式的经济作为假定前提,如果把对外贸易引入,则上式变成:Y=C+I+X-M 这里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由此可得出下式:X-M=Y-(C+I) 即国际收支=总收入-总支出;亚历山大把总支出称为总吸收(A)。因此,吸收分析法又称支出分析法。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B)就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差额,即:B=Y-A 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总收入等于总吸收;顺差意味着总收入大于总吸收;逆差意味着总收入小于总吸收。所以调节国际收支的方法无非是增加收入,或者减少吸收。米德称前者为支出转换政策,简称转换政策;称后者为支出减少政策,简称吸收政策。从宏观经济考虑,米德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模式:内部平衡就是非贸易商品市场处于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外部不平衡主要指外贸逆差,意味着贸易商品的需求超过供给,因而导致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亦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要同时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这两种目标,就必须同时运用转换政策和吸收政策这两种工具。所谓吸收政策主要指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减少对贸易商品的过度需求,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吸收政策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由于价格刚性,需求的减少将导致供给过多,所以还要运用转换政策来消除非贸易商品的过度供给,抵消吸收政策的不利影响。这样,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就整个国家来说,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达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对货币贬值作用的分析 吸收分析法在强调一国国际收支最终都要通过改变收入或吸收(支出)来调节的同时,也重视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但认为这种影响也是通过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吸收的影响而起作用的。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三个因素: ❶贬值对实际国民收入所引起的变化。 ❷边际吸收倾向的大小,即吸收的增加占收入增加的比例。 ❸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指由于贬值使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上升,从而使国内物价水平也上涨,这种上涨被“吸收”到消费、投资等支出中所产生的对国际收支的效应中去。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方面,贬值刺激国外对出口商品的需求,使闲置资源转向出口部门,从而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另一方面,出口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增加,只要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国际收支就可以改善。吸收分析法还强调“贸易乘数”的作用,即增加一个单位的出口,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为若干个单位,新增国民收入与新增出口额之比称为“贸易乘数”。通过“乘数”作用,扩大出口可以提高国民收入,从而也提高国内消费和国外进口,但因进口增加量小于出口增加量,所以国际收支逆差可以逐步扭转。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由于没有闲置资源用来扩充生产,国民收入不能增加,因而贬值只能通过压缩吸收来改善贸易收支。吸收减少,一方面使进口商品的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减少进口;另一方面使出口商品的国内需求下降,从而增加出口数量,以达到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目的。但吸收政策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这就要求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使非贸易商品的供需相等,以保持内部平衡。 理论特色及局限性 总之,吸收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只有在它能增加产量(收入)或减少吸收(支出)时,才是有效的。倘若贬值增加需求的压力而吸收又不能减少,那么,贬值将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此时唯有放弃贬值政策,进一步加强吸收政策。一般而言,贬值一定要通过货币、财政政策的配合来压缩国内需求,把资源从国内吸收中解放出来转向出口部门,才能成功地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内部和外部的平衡。吸收分析法把国际收支调节的重点放在国内需求水平而不是相对价格水平上,这是它同弹性分析法的主要区别,同时,它是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之上,因而比弹性分析法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吸收分析法的局限性在于: ❶它只以国际收支的贸易项目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忽视了资本流动因素的研究,这在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加的今天,毋宁是一大缺陷。 ❷吸收分析法的创始人之一亚历山大把贬值作为出口增加的唯一原因,并以此作为其理论的假设前提,也未符合实际情况。 ☚ 金本位自发调节论 弹性分析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