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瑭1736~1820清代著名医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于医学上溯《内经》、《伤寒论》,下受吴又可,特别是叶天士著述的影响和启发,以医术闻名于当时。18世纪90年代,吴氏游京师,正当温病流行,因重视此类疾病而对之进行深入研究,并采集过去有关文献,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体会,于1798年撰成《温病条辨》一书,提出温热病三焦辨证的理论,阐述清热养阴等治疗方法,并拟订了较多治疗温病的方剂,其中不少确有较高的效果,多为后世医家所采用。其书简明扼要,以三焦为纲,以证为目,对所倡之三焦辨证分条加以论述,颇切实用,使温病学说更趋于系统和完整,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相当贡献和影响。另有《医医病书》、《医案》等著述。 吴瑭(约1758~1836)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曾到北京治过温病,救活的人很多。他受吴有性,特别是叶天士的影响和启发,对温病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采集过去的有关论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温病条辨》5卷,论述三焦辨证和治法,对温病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和影响。吴氏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九种。分别按上、中、下三焦的顺序加以论述,而不按卫、气、营、血分证。这是与叶天士不同之处。但二人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一致的,即吴氏之说来源于叶氏。《温病条辨》的写法仿《伤寒论》的款式,每条先标病名,然后论证,论主治,最后附方。并且自加注解和“方论”。很便于学者随证处方。且其附方,多所自创,阐述较清楚,为临床医生所乐用。这就是其影响较叶氏为大的原因。 吴瑭 076 吴瑭1758—1836清代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年轻时学儒家学说,19岁父病故,立志业医。习医4年,对温病未得要领,其侄亦死于此病。3年后博览医书,读吴又可《温疫论》,颇受启迪。经10余年理论钻研及亲自诊治,对温病颇有造诣。上承张仲景、叶天士学术理论,处方用药又无门户之见,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嘉庆3年(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7卷,采辑历代名医著述,间附自己经验,所有议论均分别注在各条之下,防止后人妄注而失本义,文简易记。此书首创“三焦辨证”,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此外,还著有《解产难》、《解儿难》、《医医病书》等医籍。 ☚ 赵学敏 王清任 ☛ 吴瑭(约1758—1836)wútáng清代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他受吴有性特别是叶天士的影响和启发, 对温热病进行研究, 采集过去有关温热病的著述, 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 写成《温病条辨》, 论述三焦辨证和治法, 对温病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和影响。另有医案等著述。 吴瑭 吴瑭吴瑭(1758~1836年),清代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年青时习儒,19岁因父亲病故,哀痛欲绝,于是立志以医为业。4年后,其侄又病温,遍请时医治疗不效,最后发黄而死。当时吴氏因初学医术,对温病也不得要领。3年后在京师检校四库全书,得览吴又可《温疫论》,深受启发,经过十年时间的临床和理论钻研,对温病颇有心得。他在学术上师承张仲景、叶天士,处方用药无门户之见,对经方、时方均能灵活运用,嘉庆3年(1798年),《温病条辨》初成,共7卷,该书采辑历代名医著述,间附己意以及考验,仿《伤寒论》写作法,文简易记,所有议论均分别注在各条之下,防止后人妄注而失本义。此书分三焦辨证论治,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人称吴瑭“上为吴又可之诤臣,下导王孟英之先路”。吴氏对妇科、儿科证治亦颇有心得,曾著《解产难》(一名《胎产要旨》)、《解儿难》各一卷,附于《温病条辨》之末(亦有单行本)。其医案手稿经金月笙分类编次,分为五卷,题书为《淮阴吴鞠通先生医案》(简称《吴氏医案》)。又著有《医医病书》2卷(1798年)。吴氏治学审慎,精益求精,认为“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他在温病诊治上有所收获时曾说:“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园满会耳。”他临证时,虽遇危证,不避嫌怨,尽力赴救,向为后世称道。 ☚ 陈修园 章楠 ☛ 吴瑭约1758—1836清著名医学家。字鞠通。江苏淮阴人。精通医学,对温热病颇有研究。著有《温病条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