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棫约1100—1154宋音韵训诂学家。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宣和六年进士。绍兴中官太常丞,因得罪秦桧,出为泉州通判。最早提出《古文尚书》为伪书。著有《韵补》五卷,分古韵为九部,认为古人用韵较宽,立古韵通转之说,为后来研究古韵的先驱。朱熹《诗集传》的释音部分,多采用他的说法。又撰《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等,已不传。 吴棫宋代古音学家,生年不详,卒于1152-1155年间。字才老,福建武夷人。吴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根据古诗文用韵研究上古音的人。 根据用韵分合《广韵》以求合韵,是清人使用的方法,而创始者则是吴棫。但他缺乏严格的时地观念,选取韵文材料时,甚至连唐宋诗文都选用,又不善于分辨押韵的通例与变例,所以,分别部类极为粗疏。 吴氏著作有《韵补》、《楚辞释音》、《毛诗补音》、《论语续解》、《书裨传》等。 吴棫 吴棫(约1100-1154年)宋音韵训诂学家。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进士。召试馆职,不就。宋高宗绍兴(1131-1162年)中为太常侍丞,因触怒奸相秦桧,被免职。后任泉州通判,卒于任。吴氏博通音韵,精于训诂。朱熹称赞说:“近代训释之学,唯才老为优。”在古音研究上,吴氏与陆德明观点相近,认为古人韵缓(用韵较宽),创古韵通转之说。著《韵补》五卷,荟萃群籍,援引先秦韵文及诸家音训以求古音,开古音研究的先河。依吴氏认为相通的韵归类,古韵可以分为“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九部。但具体内容与他研究的界限并不符合,就字论字,也不符合古音,引用欧阳修、苏轼、苏辙的诗为证据,更缺乏时代观念。又著《毛诗叶韵补音》十卷,意在补充陆德明《经典释文》叶音的不足。凡《诗》中以今音读来不押韵的,都以叶音通之。原书已不传,但多为朱熹《诗集传》所采用。王质《诗总闻·闻音》亦载其说,影响甚大。又著《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稗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等书,都不传。《福建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宋元学案》卷二十二、《宋史翼》卷二十四载有他的事迹。 ☚ 丁度 朱熹 ☛ 吴棫约公元1100——1154字才老。南宋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宣和六年(公元1124)进士及第。绍兴时官太常侍丞,因得罪秦桧被罢官,后又补差泉州通判。械博通古籍,精于训诂音韵,最早提出《古文尚书》为伪书。研治古音,以为古人用韵较宽,创古韵通转之说,初步意识到古今音有异。著有《韵补》、《毛诗叶韵补音》、《楚辞释音》、《字学补韵》、《书稗传》、《论语指掌》、《考异续解》等书。《韵补》一书,凡五卷,分古韵为九类,欲据音训与古韵文说明古时韵部的相通。但通转界限不明、征引繁杂、时代观念不强,谬误不少。后起之古音学以此为发端。 吴棫约1100—1154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音韵训诂学家。宣和进士,官泉州通判,于音韵训诂造诣颇深,为朱熹所称赞。撰《韵补》,首倡古音通转之说。又著有《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论语指掌》、《考异续解》等,均不传。 吴棫 吴棫字才老。宋舒州(今潜山县)人。一说今属宣州市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召试馆职不就,浪迹多年。宋高宗时,授太常丞,后被秦桧谪福建泉州通判。终于任上。一生著作甚多, 《宋史》录有《裨卷》(《书裨卷》) 13卷、《毛诗叶韵补音》10卷、《续解》(《续解楚辞释音》)10卷、《考异》(《论语指掌考异》)1卷、《说例》1卷、《韵补》5卷。 ☚ 朱翌 刘著 ☛ 吴棫约1100—1154南宋音韵训诂学家。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重和进士。任泉州通判。对音韵学颇有造诣, 为朱熹所称誉。著有《韵补》、《诗补音》、《字学补韵》、《楚辞释音》等,已不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