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晓邦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吴晓邦1906—1995江苏太仓人 吴晓邦
吴晓邦
吴晓邦(1906—1995)近现代太仓沙溪人。本名锦荣,学名祖培,别名启明,曾用名山田丽介。早年就读于浒墅关小学、东吴大学附中。1921 年为江苏典业银行练习生。1924 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吴江分校,改入苏州萃英中学、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次年参加五卅运动,于持志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 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参加中央独立师西征平息杨森、夏斗寅叛乱。1928 年任沙溪中学历史教员。次年赴日本学小提琴,转入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为高田舞踊团团员。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改现名。“一·二八”事变后归国,发起联益社,再赴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处女作《傀儡》《无静止的运动》在东京演出获誉。1933 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兼新亚学艺传习所教授,有舞蹈未来派艺术家之誉。1935 年创办晓邦舞蹈研究所,与声乐家陈歌辛联合举办“歌踊之夜”首次公演,为其第一次舞蹈新作品发表会,开中国舞蹈界先河。又为陈大悲所编五幕音乐剧《西施》编导《苏台舞》《浣纱舞》《干将舞》。三赴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次年暑期参加江口隆哉与宫操子现代舞踊讲习会,深受邓肯舞蹈观影响,回上海再办舞蹈研究所,兼上海乐剧训练所教员,参加援助绥蒙抗日将士义演。1937年春举办第二次舞蹈新作品发表会,兼业余剧人协会特约舞蹈顾问。任先锋演剧队秘书兼演出部主任,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四队。次年春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先后创作演出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舞》《游击队员之歌》等。回任上海中法戏剧艺专话剧科教授,兼中法剧社舞蹈指导。1939 年导演童话剧《小渔夫》《奇丐》,编导新型歌舞剧《罂粟花》《木兰从军》,举办诗歌短品舞蹈新作演出。后赴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参加新安旅行团,编演四幕舞剧《虎爷》。1941 年赴重庆,与妻盛婕及戴爱莲合开新舞蹈作品演出会。后曾任江安国立剧专教授,于广东省立艺专率先正规开设舞蹈科,创作舞剧《宝塔与牌坊》及舞蹈《思凡》《饥火》等。1945 年赴延安。先后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东北大学文艺学院、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创办舞蹈班,创作《进军舞》等。1949 年夏当选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为解放军全军文工团培训舞蹈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第一部专业教材《新舞蹈艺术初步教程》。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中央民族文工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筹委会主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创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常委,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兼任《舞蹈》《舞蹈艺术》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毕生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首先提出中国舞蹈分类法,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亦好武术,工书画,有《吴晓邦书画作品集》。另编舞剧《望夫云》及舞蹈《青鸾舞》等。著述汇辑为《吴晓邦舞蹈文集》。 吴晓邦1906—现代舞蹈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原名吴祖德,苏州人。曾两次留学日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抗战时期,坚持用舞蹈艺术进行抗日宣传。艺术造诣很深,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傀儡》、《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新舞蹈艺术概论》、《随想录》等是研究其艺术思想的主要资料。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认为美只有包含善或美德才更充实更完美。善或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它包含着自然、社会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性格”,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这种善或美德;(二)主张艺术家通过美来表现思想,对时代和社会起促进作用,促使人民的身心健康,并戒除不健康的艺术,“新舞蹈是反帝、反封建、反剥削的武器”;(三)认为“儿童歌舞是寓德、智、体、美育于形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树立理想、信念,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四)认为艺术具有激励的功能,要“在舞蹈中以劳动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去进行舞蹈的美感教育。不光舞之形,更需动之情。激发他们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情感,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以及对敌人、剥削压迫者的痛恨,进而培养儿童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情操”(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65~6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晓邦中国舞蹈艺术家。1906年12月18日生。1995年7月8日病逝。1929~1936年,先后3次赴日本研习现代舞。1932~1935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和舞蹈研究所。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个人舞蹈发表会。1951年主办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7年创建天马舞蹈工作室。1935~1958年,创作了舞剧《虎爷》、舞蹈《饥火》、《游击队员》等100余部。并创立了一套新舞蹈教学体系。1979年以来到四川、辽宁、香港等10余省、市、区举办舞蹈讲习会。60多年来,撰写出版了舞蹈理论专著及论文共约150多万字。培养了近1000名舞蹈骨干力量,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一代宗师。 吴晓邦 吴晓邦1906~1995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当代最有影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理论家和教育家。生于江苏太仓县沙溪镇的一个贫农家中,学名吴祖培,别名启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民主热情,大学时代他接受了孙中山、马克思学说,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9年春,他东渡扶桑,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舞蹈《群鬼》的演出,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改变他一生的道路,他发誓要用舞蹈为祖国服务。为此,他先后在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并自修了邓肯和魏格曼的舞蹈理论。因他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的思想与才华,便更名为“吴晓邦”。1931年“晓邦舞蹈学校”在上海挂牌,著名演员舒绣文成为第一个学生。1935年,晓邦舞蹈研究所创立,他于当年及1937年、1939年在上海举行了三次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吟游诗人》、《拜金主义者》、《懊恼的解脱》、《和平的憧憬》、《奇梦》、《中庸者的感伤》等10多个题材丰富、形式不拘一格的作品,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奠定了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他立即投入这场斗争,以救国为己任,先后创作了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三部曲》、《思凡》、《饥火》、《合力》及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等近百个作品,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抗日英雄,鼓舞民众斗志,鞭挞社会的黑暗,揭露敌人的残暴,阐明美丑、善恶的分野,唤醒人的良知。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性,标志着他舞蹈艺术创作的成熟。同时,他的个人风格也开始体现,即从中国传统的人体艺术和人的日常生活动作中提取元素,从时代中发掘形象,在激情迸发的状态中,实现其 “为人生而舞” 的精神追求。1941年6月,他在重庆与戴爱莲、盛婕举行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颇具意义的三人舞蹈晚会,开启了新舞蹈艺术的“闸门”。1942~1943年间,他在广东省立艺专舞蹈班任教,以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据,吸收武术和民间舞的技法,形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中国化的教学训练体系。1945年,在周恩来及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投奔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授舞。此后,他辗转解放区,开展新舞蹈运动,1948年创作了 《进军舞》等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晓邦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对孔庙及道教舞蹈进行研究,创办了天马舞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创作了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作品。他从古乐中探索寄情的心理规律及表现手法,赋予舞蹈新的意境。1979年后,他潜心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写作了 《舞蹈新论》、《舞论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并担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当代中国·舞蹈卷》的主编。他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已培养了两届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8日,吴晓邦走完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舞蹈之路,享年89岁。 ☚ 黎锦晖 梁伦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