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晓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晓邦1906—1995

江苏太仓人
1952年在中央戏剧学院主持了“舞运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舞蹈骨干。曾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研究员。著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新舞蹈艺术概论》、《舞蹈基础知识》、《舞蹈新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等。
原名:吴锦荣

吴晓邦

我的艺术生活——舞蹈生涯五十年
我的舞蹈艺术生涯
后蒙——访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吴晓邦
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吴晓邦
吴晓邦的艺术生活
跨进了生活的大门
从叛逆者到拓荒者——记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同
吴晓邦
吴晓邦
王晔
斯琴高娃
王京
吴晓邦
杜宣
(香港)草原出版社1981年8月版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9月版189页
辽宁日报1983年7月9日
内蒙古日报1983年7月17日
舞蹈1958年1期
舞蹈1980年1期
文汇(增刊)1980年6期
往事难忘——从吴晓邦的《回忆录》想起
良师,摇篮——忆吴晓邦老师早期在广东办学
苍苍白发 皎皎青春
松柏凌风雪 舞蹈生涯五十年——《我的艺术
生活》读后感
韦布
何敏士
孙培德
梁伦
舞蹈论丛1981年1辑
舞蹈论丛1981年2辑
艺术世界1981年3期
舞蹈研究1982年1期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老舞蹈家吴晓邦
试谈吴晓邦的舞蹈思想——从《我的舞蹈艺术
生涯》谈起
顾也文
蒲以勉
舞蹈研究1982年4期
舞蹈论丛1983年4辑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者——吴晓邦
五四运动和我的艺术生活
杨涓
吴晓邦
人物1985年5期
五四运动回忆录(续)第576页

吴晓邦

学习现代舞蹈的开端——参加日本江口隆哉和
宫操子舞蹈讲习会前后
吴晓邦舞蹈1979年4期
奔走在解放区的土地上
吴晓邦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实践——“天马舞
蹈艺术工作室”学习生活回忆点滴
吴晓邦
蒲以勉
舞蹈1980年2期
舞蹈1982年5期
吴晓邦和他的新舞蹈——《舞轮集》后记
论吴晓邦舞蹈美学思想的发展
探寻东西文化的最佳“熔点”——吴晓邦舞蹈艺
术观探析
王 余
雨 石
沈 蓓
舞蹈论丛1985年1辑
舞蹈论丛1985年4辑
舞蹈论丛1986年1期
论吴晓邦的舞蹈审美思想
吴晓邦的历史作用及其艺术思想的研究
从舞剧《宝塔与牌坊》研究吴晓邦同志的艺术观
一个启蒙者的自白
一代舞魂——希望舞蹈界关心和研究吴晓邦的
舞蹈学
谭华孚
吴露生
梁 伦等
吴晓邦
梁 伦
舞蹈论丛1986年1辑
舞蹈1986年2期
舞蹈1986年5期
舞蹈1987年6、9期
舞蹈研究1990年1期
三十年间晤面——我与吴晓邦
舞蹈艺术家、理论家吴晓邦获舞协荣誉证章
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创作的两个作品获中华民族
王曼力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舞蹈1990年5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12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197页

20世纪舞蹈经典(金像)奖会编 
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在北京逝世
20世纪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教育家吴晓邦
(1906—1995)
李维民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6)第178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69页
吴晓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760页
从音乐到舞蹈杨里昂主编艺术名人自述第275页

吴晓邦(1906—1995)

近现代太仓沙溪人。本名锦荣,学名祖培,别名启明,曾用名山田丽介。早年就读于浒墅关小学、东吴大学附中。1921 年为江苏典业银行练习生。1924 年考取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吴江分校,改入苏州萃英中学、上海沪江大学附中。次年参加五卅运动,于持志大学二年级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 年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次年参加中央独立师西征平息杨森、夏斗寅叛乱。1928 年任沙溪中学历史教员。次年赴日本学小提琴,转入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为高田舞踊团团员。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改现名。“一·二八”事变后归国,发起联益社,再赴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处女作《傀儡》《无静止的运动》在东京演出获誉。1933 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兼新亚学艺传习所教授,有舞蹈未来派艺术家之誉。1935 年创办晓邦舞蹈研究所,与声乐家陈歌辛联合举办“歌踊之夜”首次公演,为其第一次舞蹈新作品发表会,开中国舞蹈界先河。又为陈大悲所编五幕音乐剧《西施》编导《苏台舞》《浣纱舞》《干将舞》。三赴高田雅夫舞踊研究所。次年暑期参加江口隆哉与宫操子现代舞踊讲习会,深受邓肯舞蹈观影响,回上海再办舞蹈研究所,兼上海乐剧训练所教员,参加援助绥蒙抗日将士义演。1937年春举办第二次舞蹈新作品发表会,兼业余剧人协会特约舞蹈顾问。任先锋演剧队秘书兼演出部主任,参加抗日救亡演剧四队。次年春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先后创作演出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舞》《游击队员之歌》等。回任上海中法戏剧艺专话剧科教授,兼中法剧社舞蹈指导。1939 年导演童话剧《小渔夫》《奇丐》,编导新型歌舞剧《罂粟花》《木兰从军》,举办诗歌短品舞蹈新作演出。后赴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参加新安旅行团,编演四幕舞剧《虎爷》。1941 年赴重庆,与妻盛婕及戴爱莲合开新舞蹈作品演出会。后曾任江安国立剧专教授,于广东省立艺专率先正规开设舞蹈科,创作舞剧《宝塔与牌坊》及舞蹈《思凡》《饥火》等。1945 年赴延安。先后任教于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东北大学文艺学院、沈阳鲁迅艺术学院,创办舞蹈班,创作《进军舞》等。1949 年夏当选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为解放军全军文工团培训舞蹈骨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第一部专业教材《新舞蹈艺术初步教程》。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中央民族文工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筹委会主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创建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常委,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兼任《舞蹈》《舞蹈艺术》杂志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主编。毕生坚持舞蹈教育、创作、理论三位一体,首先提出中国舞蹈分类法,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亦好武术,工书画,有《吴晓邦书画作品集》。另编舞剧《望夫云》及舞蹈《青鸾舞》等。著述汇辑为《吴晓邦舞蹈文集》。

吴晓邦1906—

现代舞蹈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原名吴祖德,苏州人。曾两次留学日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抗战时期,坚持用舞蹈艺术进行抗日宣传。艺术造诣很深,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历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傀儡》、《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等。《新舞蹈艺术概论》、《随想录》等是研究其艺术思想的主要资料。其艺术伦理思想主要有:(一)认为美只有包含善或美德才更充实更完美。善或美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统。它包含着自然、社会所形成的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性格”,艺术家的任务就是去发掘这种善或美德;(二)主张艺术家通过美来表现思想,对时代和社会起促进作用,促使人民的身心健康,并戒除不健康的艺术,“新舞蹈是反帝、反封建、反剥削的武器”;(三)认为“儿童歌舞是寓德、智、体、美育于形象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树立理想、信念,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四)认为艺术具有激励的功能,要“在舞蹈中以劳动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去进行舞蹈的美感教育。不光舞之形,更需动之情。激发他们高尚的、健康的、向上的、火热的情感,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以及对敌人、剥削压迫者的痛恨,进而培养儿童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情操”(以上引文均见《艺术家与德育》第65~6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吴晓邦

中国舞蹈艺术家。1906年12月18日生。1995年7月8日病逝。1929~1936年,先后3次赴日本研习现代舞。1932~1935年,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和舞蹈研究所。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个人舞蹈发表会。1951年主办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1957年创建天马舞蹈工作室。1935~1958年,创作了舞剧《虎爷》、舞蹈《饥火》、《游击队员》等100余部。并创立了一套新舞蹈教学体系。1979年以来到四川、辽宁、香港等10余省、市、区举办舞蹈讲习会。60多年来,撰写出版了舞蹈理论专著及论文共约150多万字。培养了近1000名舞蹈骨干力量,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一代宗师。

吴晓邦

吴晓邦1906~1995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当代最有影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编导家、理论家和教育家。生于江苏太仓县沙溪镇的一个贫农家中,学名吴祖培,别名启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民主热情,大学时代他接受了孙中山、马克思学说,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1929年春,他东渡扶桑,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舞蹈《群鬼》的演出,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改变他一生的道路,他发誓要用舞蹈为祖国服务。为此,他先后在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和现代舞,并自修了邓肯和魏格曼的舞蹈理论。因他仰慕波兰音乐家肖邦的思想与才华,便更名为“吴晓邦”。1931年“晓邦舞蹈学校”在上海挂牌,著名演员舒绣文成为第一个学生。1935年,晓邦舞蹈研究所创立,他于当年及1937年、1939年在上海举行了三次舞蹈作品发表会,演出了他创作的《送葬》、《傀儡》、《小丑》、《幻想的破灭》、《吟游诗人》、《拜金主义者》、《懊恼的解脱》、《和平的憧憬》、《奇梦》、《中庸者的感伤》等10多个题材丰富、形式不拘一格的作品,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奠定了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他立即投入这场斗争,以救国为己任,先后创作了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大刀进行曲》、《丑表功》、《流亡三部曲》、《思凡》、《饥火》、《合力》及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等近百个作品,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抗日英雄,鼓舞民众斗志,鞭挞社会的黑暗,揭露敌人的残暴,阐明美丑、善恶的分野,唤醒人的良知。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性,标志着他舞蹈艺术创作的成熟。同时,他的个人风格也开始体现,即从中国传统的人体艺术和人的日常生活动作中提取元素,从时代中发掘形象,在激情迸发的状态中,实现其 “为人生而舞” 的精神追求。1941年6月,他在重庆与戴爱莲、盛婕举行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颇具意义的三人舞蹈晚会,开启了新舞蹈艺术的“闸门”。1942~1943年间,他在广东省立艺专舞蹈班任教,以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据,吸收武术和民间舞的技法,形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中国化的教学训练体系。1945年,在周恩来及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投奔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授舞。此后,他辗转解放区,开展新舞蹈运动,1948年创作了 《进军舞》等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晓邦主要从事舞蹈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对孔庙及道教舞蹈进行研究,创办了天马舞蹈工作室,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创作了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作品。他从古乐中探索寄情的心理规律及表现手法,赋予舞蹈新的意境。1979年后,他潜心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写作了 《舞蹈新论》、《舞论集》、《舞蹈学研究》等专著,并担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 ·音乐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当代中国·舞蹈卷》的主编。他先后担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已培养了两届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1995年7月8日,吴晓邦走完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舞蹈之路,享年89岁。

☚ 黎锦晖   梁伦 ☛
000006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