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文英《风入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文英《风入松》《风入松》·吴文英
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是一首清明怀人之作。首二句是伤春,听风听雨,景中有情。清明时在风雨中葬花,表示情已深;愁写葬花之铭,说明情更深。“愁草瘗花铭”,草,起草、草拟。瘗(yi),埋葬。五字千锤百炼,意密情更浓。词人为花而悲,为春而伤。情波千迭,都集中反映在这五字中了。三、四句写伤别,楼前就是“分携” (手)之路,柳一丝、情一寸,极写伤离惜别,意犹未尽。五、六句再即景写情,申说饮酒是为了消愁,莺啼却依然惊梦。下片写清明已过,说“日日扫林亭”,是天天盼伊人再来。“依旧赏新晴”,是人面不知何处去之意。人去亭空,不胜惆怅。甚至见秋而思纤手,见黄蜂频扑而疑秋千索上凝有余香。 结尾“惆怅”二句点明“分手”题意,而又自含蓄不尽。谭献说: “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 (《谭评词辨》)陈洵说: “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海绡说词稿》)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绍定时,在苏州为提举常平仓司幕僚;景定时,为荣王府中门客。常往来于苏杭间,以布衣终老。吴词辞采奇丽,雕琢精巧,许多篇章内容狭窄,有时又流于晦涩,但艺术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对于吴文英的评价,古今向来多有分歧。 这首《风入松》是清明节日怀人之作。被怀念者是他的一位女友。 清明节这一天是春天里的一个重要时节,好象作者对于这一天应该如何度过已早有安排,可是此日临到,却突然刮起风,又下了雨。于是对于这个清明节,不论原来想怎么过,也首先只有“听风听雨”而过了。从词中表露的迹象看,作者原来是想到庭院中观花赏柳,回味一下远别的情人在此处游玩时留下的遗迹,然后写一首怅别伤情诗。可是一场风雨到来,不论环境与心境都使人不能按原来设想的去做了。因为一场意外的风雨吹来,园林中花枝零落,玉殒香消,这是使人愁上加愁的情景,又使本来已不能承荷的愁心,再也无力去为落花哀叹了。 “愁草瘗花铭”,说的就是这种心情。风里雨里,惆怅倍增,自身尚不知,如何消遣,本来怯于触目落花,更不用说为落花写一篇葬词了! 外边多风雨,室内有愁人。愁人不想出去看,风飘雨落,但这两种未期而遇的外物,它们把声音传入屋中,让人又非听不可。首句的两个“听”字,足可以写出这种心情意向。幸好风消雨歇,词人走入庭院,看当年与情人分手的林荫路畔,那里正有柳丝缕缕,紧系着柔情片片,真是“一丝柳一寸柔情”。这比起风雨声,对愁情是轻细的撩惹,唯其如此,才在心灵中扩展得更深更广,因而也更不好消受。一天开始后,入耳的声音听不胜听,看不胜看, “料峭春寒中酒”,以酒醉来驱逐节冷心寒吧,然而又有林莺啼唤,时睡时醒,真是难得平静,难得排遣。愁惨离人的节日相思情景,在这里得到了绝妙的描绘。 词的下片写的是离人的等待、追怀和怅惘不遇的多重转换情态。在手法上极善于形容,显示了梦窗词的独到境界。 “西园日日扫林庭,依旧赏新晴。”是说词人与所忆之人自西园柳下分手之后,无日不在思念,情不自禁地日日到那里打扫一次林亭,盼她有一日重临旧地,欣赏园林里的新绿春晴。 是的,她应该来到这座园林里寻旧,因为直至今日园林中还保有她的风致。不信且看: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前人评此句描写为“情深”、 “痴语”之笔,而感人之处正在于此。在这里,词人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把痴情幻想融成一体,化成了神妙的形象,在才、情、意、笔上,都造成了新势。 最后的结句也很深微而巧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词人日日在盼望远人重来旧地,可是久盼未来,心中特感惆怅。这种怅情,时刻地在向外散射,并要附着于外物之上,遇声则附之于声,遇色则附之于色。吴文英的词很注意这种内心情感的外物附着描写,如《唐多令》中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如《惜黄花慢》中的“翠香零落红衣老,暮愁锁残柳眉梢。”这首词中的西园苔绿,好象也中了相思恨,它的突然滋生,好象不是由雨浸润的结果,而完全是因为“双鸳不到”的惆怅而生发起来。这样,幽阶的绿苔就成了词人内心情感的外在物化。物亦关情,物即是我的化身,我在对象化的形象中得到观照,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外在的鲜明形象,人由此进入了永恒的自然之中。 吴文英的艺术笔法有其特别之处,所以有人把他比之为词中的李商隐,甚至说他“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当得起的。 吴文英《风入松》吴文英《风入松》吴文英
吴文英 春晚感怀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楼前绿暗分携路②,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③,交加晓梦啼莺④。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⑤,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①瘗(yì):埋葬。②分携:分手、别离。③料峭:形容春寒。中酒:醉酒、酒酣。④交加:相集,错杂。⑤双鸳:女子绣鞋,代指足迹。 层岩楼石图 【清】 蔡嘉 重庆市博物馆藏 鉴赏 这首因伤春而有感的词作表达了伤别怀人的感情。 “听风听雨”看似轻描淡写,其实景中有情:多愁善感,不忍见风雨摧残春花,却无法不“听”。下句的“愁”是全词的感情基调。“愁草瘗花铭”五字千锤百炼,意密情浓。先写残花满地,扫花成堆,埋之悼红;再写葬后伤情,写铭文吊红;最后写自己作铭文时情不自已,为花垂泪,愁绪横生。伤春悼红传达了离别之伤,也以落红暗喻了姬人的离去。而这一切“愁”又都源于“分携”。“绿暗”似写花落之多,实写当年两人分手之处现在已是绿荫一片。“丝柳”七字既借眼前之景抒情,又摹写下当时的离别之景。词人将自己对姬人的牵念,寄托于绿柳,将“柳”与“情”用“一丝”“一寸”对应起来,言情之多,用笔细微温婉却又富有张力。下两句中“料峭”“交加”两词回转细密。病酒常常畏寒,然而“料峭”的春寒总是反复袭来。此处的“寒”不仅是身寒,还有姬人离去后的心寒。“交加”则言尽梦境和莺声的杂多重沓状,时梦时醒,又闻得交错的莺啼,写出愁梦困扰无休的伤情。 上阕写清明风雨时伤春怀人,下阕写风雨过后的晴日“日日扫林亭”。“西园”曾是与姬人共居之处,旧地念故人,在“日日”“依旧”的重复之中,表达了深挚的思念。写法上,梦窗秉持了一贯的“针密线连”,“新晴”反承“风雨”,“依旧”溯及“分携”。“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是名句,“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思念荡秋千之人,却避开正面抒写,而从侧面描写黄蜂扑香,“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陈洵《抄本海绡说词》)最后“惆怅”二句又从痴想折回到现实中,化用庾肩吾的《咏长信宫中草》:“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和李白《长干行》:“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书写楼前小路上已无法寻觅姬人踪影,只是台阶上一夜间漫长了青青的苔草,用夸张的笔墨,表达出深切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王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