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市吹箫 吴市吹箫wúshìchuīxiāo━┃━━ 代指艰苦的流亡生活。语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鼓腹吹箎,乞食于吴市。”马君武《去国辞》:“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吴市倦吹箫。” ☚ 进退维谷 吴坂骐骥 ☛ 吴市吹箫❶指伍子胥于吴都市上吹箫乞食事。康有为《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 “方朔长安徒索米,子胥吴市又吹箫。侧身天地素衣薄,载酒江湖绿髩飘。” ❷比喻流亡生活。马君武《去国辞》: “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吴市倦吹箫。” ●《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又见《范睢蔡泽列传》: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裴骃集解引徐广曰: “[篪]一作 ‘萧’ ” 。篪(chi): 古管乐器。用竹子制成,单管横吹,类似笛子。伍子胥(?—前484),春秋时吴国大夫。名员,字子胥。楚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伍奢及长子尚因直言忠谏被平王杀害。子胥经宋、郑等国入吴。后与孙武共佐吴王阖闾伐楚,报杀父之仇。子胥初入吴,贫困潦倒,只好披发赤足,吹箫乞讨于吴都市上。 吴市吹箫指伍子胥在吴市吹箫行乞之事。《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 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后指流浪飘泊,生活困顿,有为而未遇。清康有为《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诗:“方朔长安徒索米,子胥吴市又吹萧。” 吴市吹箫在吴国街头吹箫。形容人流浪困顿,卖艺乞讨。春秋时,楚平王听信谗言,杀死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长兄伍尚,伍子胥被迫逃往吴国。在吴国,伍子胥漂泊流浪,困顿不堪,只好卖艺吹箫,沿街乞讨。最后,伍子胥终于被吴王阖闾重用,封为高官。后来,他领兵攻楚,报了父兄之仇。(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乞求 乞求乞 求(求丐;求乞;求索;求谒)丐(丐貣;请丐) 丐 向别人乞求:讨冷饭吃 乞求邻人:乞邻 乞求上天:叫天(~不应) 乞求晴雨和调和:鞭石 乞求恩赐:讨赏 乞求填补空缺官位:讨缺 乞求给饭或给钱:乞讨 乞丐 乞求借贷:丐贷 乞求给饭:乞食 讨饭 要饭 乞求茶水:谒浆 向人乞求饭食钱物等:讨乞 乞求施舍:行乞 乞求布施:丐施 在街头行乞:吴市吹箫 到处乞求施舍:沿门托钵 沿门持钵 沿门能钵 托钵沿门 乞求火种:请火 乞求同情:乞怜(摇尾~) 求哀 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乞哀告怜 乞怜告哀 告哀乞怜 乞求饶恕:求饶 乞求饶命:讨命 连连叩头,百般求饶:磕头如捣 乞求活命:讨生 卑躬屈膝、不顾人格地乞求活命:摇尾乞命 乞求衣着:求衣 多次乞求:百请 向人献媚,以求怜悯:摇尾乞怜 乞怜摇尾 谄媚讨好地乞求:夸毗以求 (请求给予:乞求) ☚ 请求给予 请人帮助 ☛
过贫苦的生活 过贫苦的生活饮瓢 过贫困的生活:食贫 饮贫 瘦受 陋巷菜羮 绳床瓦灶 过穷苦的生活:饮冰茹檗 饮冰茹蘗 饮冰食蘗 饮冰食檗 饮冰吞檗 饮冰嚼檗 饮冰茹霜 抱冰茹檗 抱冰茹蘗 食檗饮冰 食蘗钦冰 含冰茹檗 过艰苦的生活:攻苦(攻苦食淡;攻苦食俭) 辛勤劳作,过艰苦生活:苦身劳力 荒年过艰苦生活:屑榆为粥 过艰苦的流浪或征途生活:卧雪眠霜 过艰苦的逃亡生活:吴市(吴市吹箫) 吹箫吴市 贫贱夫妻共同过艰苦生活:牛衣对泣 牛衣夜哭 牛衣病卧 京兆牛衣 困卧牛衣 病卧牛衣 夫妻一起过贫穷患难的生活:贫贱糟糠 忍受艰难,过贫困的生活:熬枯守淡 过着贫困节俭的生活:居穷守约 过贫穷艰苦的生活:咬菜根 过贫困清苦的生活:鹑衣藿食 鹑衣脱粟 坚守正道,甘愿过清贫生活:齑盐乐道 ☚ 过俭朴生活 过豪华的生活 ☛
乞讨 乞讨乞(乞化;乞请;乞索;乞貣;行乞;求乞) 游丐 行丐 行貣 吃化 打莲花落 乞讨饭食:讨吃 讨口 讨米 讨吃 讨饭 索饭 丐饭 赶饭 要饭 乞饭 乞食 丐食 求食 逐食 谒食 投食 吹箫 乞求粮食:呼庚(呼庚癸) 饥民春节前后讨饭度荒:讨年 佛、道徒求人施舍财物:化(化缘;抄化;募化) 募化钱财:化钱 向人募化斋饭:化斋 乞讨钱财:化钱 为贫乞讨:贫乞 逐地求乞:巡丐 开口乞讨:启乞 启丐 挨门挨户乞讨:沿门持钵 沿门托钵 沿街乞讨:吹箫乞食 日转千街 在街头行乞:吴市吹箫 吹箫吴市 强行乞讨:强乞 强丐 强告化 (求乞:乞讨)
另见:流浪 贫困 乞求 ☚ 流落 漂泊 ☛ 吴市吹箫wú shì chuī xiāo见“吹箫吴市”。 吴市吹箫wú shì chuī xiāo春秋时伍子胥曾经在吴市吹箫乞食。后称乞食街头为吴市吹箫。《史记·范睢传》:“伍子胥至于陵水,无以餬其口,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吴市吹箫春秋时期,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屁的人,名叫费无极。一次,平王命他到秦国去给太子建迎接新娘孟嬴。他见孟嬴非常漂亮,便出了个坏主意,把她留给平王当妃子,而把她的丫头冒充孟嬴嫁给太子。 平王偷娶儿媳的事终于传了出去。费无极怕太子建发觉后对自己不利,又怂恿平王把太子建送到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去把守边疆,并让太子建的师傅伍奢一起去。 后来,孟嬴生了个儿子,平王为了讨她欢喜,答应改立她生的儿子为太子。费无极知道后就进谗言说,太子建与伍奢在城父操练兵马,对平王有不利的行为。平王听了大怒,表示要废掉太子建。费无极又出坏主意,说先把伍奢骗来,再派人去解决太子建,这样最安全可靠。平王同意了。 伍奢被骗来后,平王将他关进监牢,并叫他写信,把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叫来。不久,伍尚也被骗来了,但他的弟弟伍员(即伍子胥)预感到会出事,准备留着自己的这条命为父兄报仇,所以秘密地逃跑了。果然,伍尚被骗来后不久,就和父亲伍奢一起被平王下令杀了。 平王一方面派人去捉拿伍员,一方面下了一道命令:有人拿住伍员的赏粮五万石,封为大夫;收留他的,全家处死。他还叫画工画了伍员的像,挂在各关口查对出入人员。 伍员逃离城父后,一心想到吴国去借兵灭楚,以报杀父兄之仇。后来听说太子建已逃到宋国,便跟着到宋国去。在宋国遇见了太子建后,两人抱头大哭。正巧宋国内乱,他们又去了郑国。郑定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因是小国,对出兵灭楚无能为力,建议他们去晋国求救,于是太子建单独前往。不料,晋国的大臣提出条件,要太子建作内应,帮助他们攻灭郑国。太子建求救心切,竟然答应了。 太子建回到郑国,把这件事告诉了伍员,伍员坚决反对。于是他暗中活动起来。不料事情被郑定公发现,结果太子建被杀,伍员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 两人白天躲起来,夜里赶路,不久来到楚国的属国陈国。只要能偷过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北),就能直接上吴国了。楚平王和费无极料到伍员会到吴国去,所以在这里派大将薳越率军守在那里。 在离昭关不大远的地方,两人遇到了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很同情伍员和公子胜的处境,决定设法掩护他们两人过关。 东皋公先叫一个朋友打扮成伍员的模样,在出昭关时故意慌慌张张,让薳越的手下人逮住,乘关口守兵放松警惕的时候,让扛着装载行李的大口袋的伍员和公子胜过关,然后再向薳越说明,被逮住的是他的朋友。 伍员带着公子胜混出昭关后,仍然白天睡觉夜里走路,终于进入吴国地界。又走了三百里路,才到了吴国的都城。 这时,伍员已没有可以糊口的东西,再说也需要察看一下形势,寻找机会见到吴王。因此把公子胜藏在城外,自己披着散发赤着膊,打扮成一个要饭的,手里拿着一根箫,用膝盖匍匐着行进。在热闹的街市上,他鼓起腹部吹箫唱曲,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他悲哀地唱道: 呜,呜,呜—— 天大的冤屈无处诉。 宋国、郑国一路跑, 孤苦伶仃谁帮助? 杀父大仇不能报, 哪有脸皮做丈夫? 呜,呜,呜—— 天大的冤屈无处诉。 昭关好似罗网罩, 须眉变白日夜哭。 杀兄大仇不能报, 哪有脸皮做丈夫? 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 定要吹出有心人。 伍员在吴都的街市上吹箫要饭,果然被吴王的哥哥公子光注意到并请了去。后来,伍员终于成为吴国的大夫,帮助吴国阖闾整军经武,使吴国日益强盛,成为霸主,并将楚国打败,为自己父兄报了仇。 “吴市吹箫”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后来它被用来指漂泊流浪,生活困顿,有才而未遇。 吴市吹箫wúshì-chuīxiāo见“吹箫吴市”。 吴市吹箫wú shì chuī xiāo《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春秋时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逃出昭关来到吴国,曾在吴市吹箫乞食。后因以: ❶ 指称街头行乞。 ❷ 也比喻艰苦的流亡生活。也作“吴市之箫”。 吴市吹箫wúshì-chuīxiāo〔偏正〕 指在街头行乞。比喻过艰苦的流亡生活。马君武《去国辞》:“行矣高丘更无女,频年吴市倦吹箫。” △ 描写街头乞食的情况。 【近义】颠沛流离 忍饥挨饿 〖反义〗荣华富贵 丰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