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孙皓初童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孙皓初童谣 吴孙皓初童谣三国时民谣篇名。见《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又见《乐府诗集》卷八八《杂歌谣辞·谣辞》。这首歌谣四句五言:“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孙皓(242—283)是三国吴国的末代皇帝,公元264—280年在位。他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即位的第二年下令迁都武昌,并要沿途百姓逆江而上,运输财物,供其享用。天纪四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他归降称臣,封归命侯。建业,原东吴都城,今南京市南。武昌,今湖北鄂城县。此谣词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人民的怨恨心情以及与统治者的对立情绪。他们眷恋故乡,宁愿老死于建业,也不去武昌定居。 ☚ 杨柳枝词 陇上歌 ☛ 吴孙皓初童谣[三国·吴]民歌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此诗收在《乐府诗集》第八十八卷,属于《杂歌谣辞》,为乐府古辞;最早见于吴国迁都后左丞相陆凯上给吴主孙皓的一篇疏表,是陆凯引来证明自己“天心与人意”均不赞同迁都的观点的,客观上也反映了三国后期吴国人民对暴君乱政的强烈反抗情绪。 孙皓是三国时代的一位暴君,也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丑。他原来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室诸侯,在皇室倾轧的险恶风波中,很善于全身远害。他深藏野心,潜伏爪牙,喜怒不形于色,以假相骗取了一些朝臣的信任,孙休死后被迎立为东吴皇帝。即位之初,为了稳住地位,也做了一些开仓济贫、抚恤士民、出配宫女的好事,使当时的风气焕然一新,致使人们误以为遇到了明主。但是不久就露出了“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的本相,使上下都对他感到失望。对待人们普遍的不满情绪,他不是反躬自省,而是滥使淫威、残酷杀戮、肆意妄为、屡出乱政,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急剧恶化。而迁都武昌就是乱政的典型一例。当时,北方的魏已灭西蜀。唇亡齿寒,吴国的地位顿时孤危。孙皓不仅不励精图治,反而听信望气士关于“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的虚言,儿戏般地发动了这次迁都之举。后来,他在武昌听说施但起义军占领了建业,后被丁固、诸葛靓击破,就自以为得计,导演了一幕“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的闹剧,并且说:‘天子使荆州兵破扬州贼’”,不久就“凯旋”而归还都建业。从迁到还 前后仅一年时间。这是一次徒劳无益的大迁徙。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它是一次“出于乔木,迁于幽谷”的愚蠢行为,明智之臣(如陆凯等)从内心里不赞成;对于人民来说,它更是一场大灾难。因为迁都的巨大劳动都要由人民来承担;迁都武昌后,由于武昌“土地危险堾埆”,皇室和政府所需的大量物资都要由扬州人民泝流供应。再加上孙皓又奢侈无度,耗费也就自然大得出奇。所以,人民对孙皓的这一滥举充满了鄙弃和怨愤。这首童谣就是人们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它以随同迁徙的建业人民的恋乡之情为主调,将当时吴国人民的不满和怨愤一并喝出。 诗的主旨是反对迁都之举。虽然它表面上对建业作了过分的称扬,对武昌作了过分的贬抑,但实际并不是在宣扬家乡观念。建业的鱼水能够养人,武昌的鱼水又何尝不能食用?建业的房庐可以居住,武昌的房庐又何尝不能止息?热爱生活的勤劳的人民,能在绝望中创造希望,在荒芜中创造丰饶,何独偏偏容不得武昌?症结就在于武昌代表着迁都之举,而迁都之举是封建暴君的一次滥用民力,虚耗国财的愚蠢行为。 诗的风格深沉含蓄。孙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家伙,他要把吴国人民推进水深火热的灾难深渊,吴国人民对他的憎恨是可想而知的。但诗在表现上却根本不涉及此人,而是“缘事而发”,就事论事,围绕着迁都问题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语极镇静,含而不露;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斩钉截铁,却仍不失度。但作者内心熔岩般炽烈的感情却在这冷静的表态中奔腾激荡,喷薄欲出。有力地表现了人民宁死不愿为暴君乱政效力的坚决态度。 诗篇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诗由两组选择句式组成, 口气坚定;前后两层意思递进,表现感由低到高,由平静到激烈,十分自然,且使全诗浑然一体,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吴孙皓初童谣孙皓是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国君。他在位期间,穷奢极欲,荒淫腐化,因为都城南京的宫殿有些破旧,便准备迁都武昌,这样,无疑会加重长江两岸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这首民谣,道出了人民对暴君和苛政的反抗的心声。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二句先从百姓的日常饮食着眼,以表示反对迁都武昌的决心。“建业”是当时吴国的都城,今江苏省南京市。“水”是百姓生活所必需的,对比“鱼”而言,是廉价的。宁饮都城南京的水,也不吃武昌的鱼,说明宁肯生活贫穷、困苦,也不愿迁都,可见决心之大。 那么,接下来第二句所表示的决心则更大:“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止”,停留的意思。百姓宁肯在建业死,也不到武昌去生活,说明反对迁都的决心已经下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宁愿去死,也不愿意这样屈辱地获取生的权利,充分表现出对暴君和苛政的反抗精神。 民歌往往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这首民歌上承两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于统治阶级的暴虐行径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其态度和爱憎十分鲜明,这应该说是民歌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吴孙皓初童谣》吴孙皓初童谣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这是三国时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即位初年的一首童谣,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孙皓是孙权的孙子,继孙休即位,骄横残暴,奢侈荒淫,专用阴险小人。即位的第二年(甘露元年,即公元265年)听信谗言,一意孤行,迁都武昌。致使下江一带老百姓须沿长江逆流而上,运送物资,供他挥霍享受,因此苦不堪言。这首歌谣唱的就是这件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继承了国风复沓的章法,两章采用相同的句式,只变换了几个字: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建业即今江苏省南京市,孙皓迁都前的吴都;武昌即今湖北省鄂城县,孙皓所迁新都。四句以建业和武昌对举,水和鱼对举,死和居对举:宁可在建业喝水,也不到武昌去吃鱼;宁可回到建业去死,也不愿在武昌活着。表现对迁都强烈的不满。 此诗极富民歌的天然神韵。重章叠句,反复吟唱,不但便于记忆传诵,而且在艺术上可以收到回旋跌宕的效果,使此诗具有旋律美。两章虽为同一句式,但从内容来看又是逐步加深的,递进的,第一章说的是喝水和吃鱼,第二章则是宁死也不愿迁居,表现了情感的迸发和强烈。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又有重复,这体现了民歌独具的艺术风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