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又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又可

见吴有性条。

吴又可

明代著名医学家。名有性。明末震泽(今江苏吴县)人。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崇祯十四年(1614),瘟疫流行,山东、浙江、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区尤为严重。当时的医生都以《伤寒论》为依据进行治疗。结果,死亡率很高。吴氏对此现象,甚为不安。于是,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了解瘟疫流行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时所用历验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著成《瘟疫论》2卷。吴氏认为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的“戾气”,由口鼻传入人体造成的。对瘟疫的传染途径、治疗方法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主张虽不完全合理和有效,但对打破《伤寒论》造成的学术思想禁固,另辟对热性病的认识和治疗的新途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吴又可

069 吴又可

即吴有性,见38068条。

☚ 吴有性   陈司成 ☛

吴又可

明末医学家。名有性,姑苏洞庭(今江苏吴县)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南北各省瘟疫流行,他经过临床精心观察,认为其病因非古代所说的时气和伏邪,而是“疠(戾)气”,敢于破除传染病病因旧说,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说。所著《瘟疫论》一书,丰富温病内容,对温病学发展贡献很大。

吴又可wúyòukě

见吴有性条。

吴又可

吴又可

吴又可(十七世纪),明末著名医学家。名有性,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14年(1641年),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传染迅速,时医用伤寒法治之不效,死者无数。吴氏认为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于是静心推究病源,又出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著成《温疫论》2卷(1642年)。吴氏指出瘟疫与伤寒有相似之处,但病因、病机、治法等却迥然不同。提出了温疫起因于“戾气”,并阐明戾气(或作异气、疠气)从口鼻而入的传染途径和入内居于膜原的病所。他的这些理论(参见“《温疫论》”条)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清史稿·吴有性传》评价说:“古无瘟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他所创论的外感瘟疫病因及传受途径,开现代传染病学之先河。此外,吴氏尚著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璧》一书,为吴氏原撰,清人王嘉谟增删补辑而成。

☚ 秦昌遇   傅仁宇 ☛

吴又可

见 吴有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