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最后一小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最后一小时” 英国庸俗经济学家西尼耳为反对工厂法和十小时工作日运动而编造出来的一种反动谬论。 1833年英国颁布了一项工厂法,规定未满18岁的少年工人平均每天劳动不得超过 马克思把西尼耳的这种谬论讽刺性地称之为“最后一小时”。 西尼耳关于“最后一小时”的“论证”是:如一个纺织厂资本为100000镑,其中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的价值为80000镑,原材料和工资等流动资本的价值为20000镑。 商品价值总额为115000镑。总利润为15000镑,其中5000镑补偿机器、厂房的磨损,纯利润为10000镑。 工人平均工作日长度为 这样,工人在前10小时生产100000镑补偿资本价值。 在10小时后的第一个半小时生产5000镑补偿机器、厂房的磨损。最后一小时生产的10000镑才是资本家的纯利润。 马克思指出西尼耳的主要错误是:第一,如果工作日从 因此,工人在一个工作日中的一半即 “最后一小时”的谬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证明是错误的。后来,西尼耳本人也放弃了这个“理论”。虽然如此,不管是西尼耳本人,还是他的反对者,都没有弄清这个“理论”错误的症结所在。只有马克思对西尼耳的错误才作出了科学的分析与深刻的批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