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听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听觉tīngjué耳朵对声音的感觉 听觉tīng jué声波振动鼓膜所产生的感觉。1903年《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篇:“古有盲目而学问卓越者,听觉之力也。”1909年钟观光《理科通证·动物篇·蝙蝠》:“蝙蝠之口吻、耳壳、飞膜三处,裸出无毛,富于神经,故其触觉及听觉最为敏锐。”听觉曾经也称“声觉”。 视觉←→听觉shì jué ← → tīng jué视觉:物体影象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感觉。 感觉到 感觉到着(~慌) 悟 觉得 觉道 感到 ☚ 感觉 身体的感觉 ☛ 听觉 听觉十分灵敏的听觉:瞽旷之耳 另见:听 听到 听取 辨别 声音 ☚ 听觉 听力 ☛ 听觉/听力 ☚ 视觉灵敏 听觉 ☛ 听觉hearing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刺激听觉器官,并通过中枢听觉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所产生的感觉。耳蜗的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可将声波转换为神经冲动,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中枢,最后产生听觉。 听觉 听觉tingjue声音通过听觉系统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觉。外界声波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频率与声波频率一致,振幅决定于声波强度。当鼓膜作内外方向振动时,通过三块听小骨的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引起内耳前庭阶外淋巴液振动。使前庭膜、蜗管内淋巴、基底膜、鼓阶外淋巴,以及圆窗膜相继发生振动。基底膜的振动使螺旋器的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引起毛细胞发出神经冲动,使耳蜗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传至延髓,再经中脑下丘到内侧膝状体,最后到大脑皮质的颞叶,形成听觉。声音频率的高低即为音调的高低,正常人能感受的范围为20~20000赫;声音的强度即为响度,人能感受的最弱的声音强度约为0.0002达因/厘米2,比它强100万倍的声音,人仍可耐受。人对声调频率和强度都有很高的辨别能力。听觉有适应及疲劳等生理现象。中耳鼓膜或听骨链损伤或障碍所引起的听力下降,称为传导性耳聋。内耳螺旋器、蜗神经和中枢神经出现病变,称神经性耳聋。正常情况下,声波主要通过空气传导,听骨链出现功能障碍的病人,也可通过发声物体直接与颅骨接触而使声波传到内耳,引起听觉。此法可用以鉴别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 耳蜗 中耳炎 ☛ 听觉 听觉tingjue个体对声波物理特性的反映。正常成人能对频率为16~20000赫的声波产生听觉。听觉可分为三种形式:言语听觉、乐音听觉和噪音听觉。听觉的生理过程为:声波从外耳传入,引起鼓膜振动,通过中耳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兴奋,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引起听觉。听觉的传导通路是双侧性的,即两耳所接受的声音信息不仅传到同侧大脑皮层,而且传到对侧大脑皮层。 ☚ 时间知觉 听觉中枢 ☛ 听觉 听觉tingjue辨别外界物体声音特性的感觉(见图)。外界声波进入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通过三块听小骨的传递,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三块听小骨组成的杠杆系统,一方面增强振动力量,减少振动幅度。另一方面,能把面积较大的鼓膜振动力量集中在面积很小的前庭窗上,有效地引起内淋巴液的振动,从而引起感音器的兴奋。兴奋信息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产生听觉。人的耳朵能感受到的频率范围为每秒16~20 000次振动的声音,如果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就听不到了。人们平时听到最舒服的声音振动范围是每秒250~4 000次。正常的听觉还能分辨两个差别很细微的声音,以及辨别声音来源的方向。 听觉 ☚ 耳 位觉 ☛ 听觉auditognosis系耳对声波刺激所呈现的感知。人耳能接受16~20 000Hz的机械振动波的刺激。声波经传音系统的传导与扩大,再作用至声音的感受器上,传到听中枢而产生听觉。因此如声波小于16或大于20 000Hz,或传音系统有阻碍,或感受器功能障碍,乃至听中枢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听觉障碍,故对听觉异常者应对多方面因素进行检查与分析,方能作出正确诊断。 听觉 听觉Tingjue人耳接受声音刺激而辨别出声源的音强、音调及音色等特性的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在20—20 000Hz(赫兹)范围内的声波。声波频率决定了音调的感觉,使我们能分辨声音是高还是低;声音的强度则引起我们响度的感觉,我们能分辨声音是轻微的还是响亮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度一样,感到的响度却不一样,高频和低频声不如中频声响度高。此外,单一频率的声波产生的乐音(纯音)并不常见,一般的乐音由多个声波合成,包括一个单纯的基音和若干个声波频率为基音的倍数的陪音,前者决定音调,后者决定音色。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音符,音色是不一样的,分辨音调、音色及音强的能力是音乐才能的基础。另外,波形不规则的声波能产生噪音的感觉。听觉的产生,是因为声波刺激作用于内耳的基底膜上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兴奋通过听视神经传达到大脑皮层的颞叶。 ☚ 视觉 肤觉 ☛ 听觉见“心理学”中的“听觉”。 听觉见“生物”中的“听觉”。 听觉辨别物体振动特性的感觉。适宜刺激为16—2万赫的声波。声波从外耳传入,作用于鼓膜而使其振动,再通过中耳听小骨系统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的兴奋,经听神经传入位于大脑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听觉是听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它不仅能感受物体振动的声波,同时还能辨别声源的方位。 听觉 听觉指辨别外界物体声音特性的感觉。物体振动所引起的空气波动(声波)通过外耳作用于鼓膜使其振动,进而通过听小骨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兴奋,此兴奋经听神经传入大脑皮层颞叶的听区而形成听觉。听觉是整个听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人类听觉分析器能感受每秒钟20~20000次振动的声波,能分辨两个差别很细微的声音,还能辨声源的方向。听觉对人类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和认识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 明暗感受性的老化 听觉器官 ☛ 听觉 听觉声源振动的能量通过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引起听觉感受器兴奋,当兴奋传到大脑听觉中枢时便产生听觉。听觉功能对动物适应环境和人类认识自然有着重要意义。自然界中的各种声响为动物听觉器官感受后,可以成为反映事物特性的信号,并且根据声音信号来寻求食物、逃避敌害、进行配偶和哺育后代。在人类,通过语言声音彼此互通信息,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尽管听觉功能和人类理解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但它首先有赖于听觉感受器将声音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成为代表声音的信息。这些神经冲动以不同形式组合编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最后上升为感觉。 ☚ 眼内压与房水 外耳功能 ☛ 听觉audition 听觉sense of hearing 听觉 听觉audition听觉器官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其适宜刺激物是声波。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听觉器官是耳。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听感受器是内耳蜗管里基底膜上由听觉细胞组成的科蒂氏器官。物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的传播,经外耳、中耳和内耳的传导系统,引起耳蜗内淋巴液和基底膜纤维的振动,并由此激起听觉细胞的兴奋,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丘脑后内侧膝状体,交换神经元后进入大脑皮层听区(颞上回),产生听觉。声波有频率、振幅和波形的特性,由此决定听觉的音高(音调)、音响(音强)和音色(音质)三种不同的效应。人类听觉的 一个重要特点,是听感觉阈限有一个很宽的动态范围。就声波的振动频率这个参数而言,人能听到的纯音为16赫到2万赫之间。对声波振幅(音强)的感觉,最低可为0分贝,最高可达到120分贝。听觉阈限的个体差异较大,受年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音乐听觉比较灵敏的人,能在钢琴的两个相邻键之间分辨出20~30个中间音来。人和动物根据物体的声音及其变化,可以辨别发声物体的性质及其方向和距离等。 ☚ 听定向错觉 听觉显示器 ☛ 听觉 听觉hearing; audition感受和辨别声音特性的感觉。听觉的适宜刺激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外界声波通过介质传到外耳道,再传到鼓膜。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纤毛细胞而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听觉中的声音具有音高、响度和音色三种主观属性。依据刺激的不同类型分为言语听觉、乐音听觉和噪声听觉。此外,听觉系统还具有分辨方位的作用,是生活中仅次于视觉器官的重要感觉器官。 ☚ 颜色爱好 听觉理论 ☛ 听觉 听觉辨别声音特性的感觉。耳朵是听觉的器官,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从外耳传入,振动耳鼓膜,再传至中耳听小骨;听小骨系统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的兴奋,并经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听觉区(颞叶),产生听觉。人耳能感受其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的声波。听觉有音高、响度和音色的区别。这主要由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这三个基本物理特性所决定。 ☚ 色弱 响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