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听蕉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听蕉记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 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活活,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石田诗文钞》)


 这篇小记有听觉的美感,动静的哲理,很象一首绝妙的散文诗。
 雨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发出种种响声,作者听了,觉得非常悦耳,犹如欣赏音乐。那声音,或大或小,或疾或徐,或疏或密,时而象僧众在佛堂念经,时而象渔人举棒击水驱鱼,时而象珠落玉盘,时而象万马奔腾,汇合起来,简直就是一章交响乐。
 作者在获得美感之余,还悟出 “动静之机”的理趣。雨与芭蕉,一动一静“戛摩而成声”,产生美妙的音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此种感受,“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听者须有一种审美的心境,一双审美的耳朵,方能聆此清音,并形成美的意象。这已触及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问题了。
 小记的语言也具诗美,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八个象声迭词,使人如闻其声; 四个形象的比喻,引人进入具体的情境;句尾“滂”、“浪”、“堂”、“榔”、“骧”等字,互相叶韵,读来铿锵悠扬。

《听蕉记》原文、注释和解析 - 可可诗词网

《听蕉记》

明·沈周2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3。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4。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之为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5,声与耳又相能相入也。 迨若匝匝插插、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6,如僧讽堂7 ,如渔鸣榔8,如珠倾,如马骧9,得而象之10,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11,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1本文选自《石田集》。2沈周(1427-1509):号石田,明代画家。有《石田集》、《客座新闻》。3不忒(te):没有差别。4假:借。5戛(jia)摩:摩击。6迨(dai):至。 “匝匝”以下四句:均象声词。插插,音ze。浪,音lang。 7讽堂:在佛堂诵经。8渔:渔人。榔:渔人敲击以驱鱼的长棒。9骧(xiang):奔驰。10象之:使之形象化。11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胡日之:作者友人。

【析点】 芭蕉夜雨是中国古代诗文绘画等经常表现的意境。本文题名“听蕉记”,却不写听雨时的心境感受而论述芭蕉 ·雨 ·人三者间辩证关系,作者匠心独运,出人意表。他认为蕉和雨 ·声 ·耳是相辅相成(“相能”)的关系,但美感的产生关键在于听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其“得而象之”的想像力,这与马克思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蕉和雨,作者强调“听者之妙”,友人胡日之恰好“种蕉于庭,以伺雨”,正与作者同为知“音”。胡日之如何知“音”我们不知道,而沈周这位大画家可真是一个知“音”者,他描写雨打芭蕉之声颇费了一番匠心。且看:他先之以四组八对叠字作为象声词,直接状写声音,继之以四个比喻对声音进一步描绘和强化。而且,四组叠字或两两双声,或两两叠韵,乐感极强;四个比喻有人有物,且均为复合的动的形象:或僧在诵经,或渔人击榔,或珍珠倾泻,或骏马奔腾,既形象化了雨声又展现出许多动人的画面。作者是“听者之妙”更加上一个“写者之妙”! 如此三十个字状写雨打芭蕉,在古代散文、诗歌中极为罕见,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妙文”!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3:29